一、民主风吹三湘四水 政协工作渐入佳境(论文文献综述)
PHAM THI THAO(范氏草)[1](2017)在《越南对联及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众所周知,对联源於中国,是中国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寳库中的一朵奇葩。在汉字传入到越南的过程中,对联伴随着诗词曲赋等其他文学形式一齐传入进来。但是传入到越南之後,在越南的语言、文化、社会等各种因素影响下,它逐渐发生了变化,显示出独具魅力的越南特徵。本文将对这种独具魅力的越南对联文化展开研究。实际上,越南对联文化早被学术研究界关注,但是各学者的研究主要地集中爲收集越南对联、探寻越南对联背後的故事、概括越南对联类别、汇集升龙河内或某个越南省市的对联并简单地分析其内容,对比中越寺庙对联异同等,未有人从整体关注研究中越对联文化的具体差异,同时极少有学者在研究中肯定越南对联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因此,本文在继承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划分出越南对联各阶段的发展历程,研究越南对联的格律与修辞特色,通过手写藏版的越南《阮朝朱本》对联考察越南对联裹的异体字情况,另外还研究独具越南特色的对联形式——喃字对联,最後探讨现在的越南对联文化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全文分为上篇和下篇的两部份,其中主要内容共有六章。第一章绪论部分指出研究越南对联文化的意义,介绍中越两国的对联研究现状,论述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并且概括地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第二章主要论述越南对联略史。笔者在前人收集越南对联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越南历史分期来划分越南对联的发展过程,概括出出现、接受、继承到繁荣、鼎盛、复兴的几个阶段,以期给後人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成果。第三章主要介绍中国对联传入到越南之後的发展状况。越南对联具备有原地即中国对联的特点,特别是格律与修辞方面。但在继承那些原有特徵的基础上,也有自己的扬弃。笔者采用举例分析方法来分析并具体列出两国对联格律与修辞的异同,同时也探讨了越南对联在格律与修辞上的自身发展情况。第四章介绍的是在越南语言和文化的影响下,越南对联形成了新的对联体裁——喃字对联。汉字在越南有上千年的发展历史,但毕竟还是外来文字,不能表达所有的越南语言。而对联是一种上至贵族下至贫民百姓都共同拥有并使用的文学形式,使用喃字创作对联使对联内涵更加丰富多彩,给越南人民带来了汉字对联不能充分表情达意的补足方法。另外,喃字对联和以後的越南国语字的出现更明确地证明了对联的生命力。这种新的文字不仅适应越南现实情况,而且还能不断发展。第五章论述了对联作爲社会整体文化的一部分,它所反映出的越南文化自身的一些特点。通过研究越南对联,我们可以看出越南文化的特徵,如受到中国儒释道思想的影响、受到西方天主教思想的影响,同时也看到越南本地民间信仰,如祭母信仰、祭拜祖先信仰、祭拜民族英雄信仰等。由此得出结论,肯定对联与整体社会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第六章介绍越南对联异体字使用情况。越南对联的现存版木大多数都是手写,字画有变、竖横不清,再加上不同作者有不同的书写风格,所以辨识这些原本资料裹的异体字是一项重要任务。这也是学界在越南汉字书籍收集、辨别异体字部分的重要内容。本文在越南对联中抽取出大量异体字,这对於完善世界各国汉字异体字的搜集工作也有着极大意义。本文研究是前所未有的一次尝试,因此本文的研究成果将有助於中越两国对联学、语言学、文字学、文学理论、文化学等领域的研究者加深对越南对联文化的认识。笔者期待本文的研究能爲中越两国的对联研究提供一份有价值的参考材料。
沈亮[2](2016)在《爱国民主人士黎照寰研究》文中认为黎照寰是近代中国杰出的爱国民主人士,其人生历经晚清、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时期,相继担任过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常务次长、交通大学校长、中苏文化协会上海分会会长、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董事长、新中国上海市人民政协副主席,是中国近代历史中一位值得纪念与研究的风云人物。黎照寰的一生历经坎坷,精彩纷呈。他早年接触进步思想,在清政府无故取消其留学资格后,与之坚决斗争,此后远渡重洋,参加革命;他曾撰写《中山先生之革命政策》、《中国国民党政策》等书籍,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他曾在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任职,但无意发展仕途,转而投身教育事业;他在担任交通大学校长期间兼容并包,锐意改革,一手开创了建国前交通大学的“黄金时期”;时代精英特有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他参与了当时社会的多个重要团体组织,在近代中国的对外交流、社会服务、宗教慈善等方面都有所作为;晚年的黎照寰选择留在新中国,通过在人民政协的参政议政努力实现其爱国理想;他的人生经历是近代历史人物参与革命、政治、教育以及社会活动的真实写照,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黎照寰的个人成长背景,之后结合时代特征阐述其参加革命与从政的活动,分析其革命思想,并将其着作与戴季陶的着作进行比较。黎照寰是建国前交通大学“黄金时期”的缔造者,自1929年来到交通大学后,他连续14年执掌交大,这段校长生涯是其人生的巅峰时刻,他的教育思想理念成熟,成绩斐然,且具有抗日爱国情怀。黎照寰热衷民国社会活动,曾担任多项重要的社会职务,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形成了具有个人特点的思想和主张。1949年政权鼎革之际,黎照寰选择走向新中国,积极参与建国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与人民政协工作,继续弘扬传承孙中山的精神。黎照寰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主义者与诚挚的社会主义者,同时他也是孙中山先生的忠实追随者。这些特质使得黎照寰能在中国近代剧烈的社会变革中,敏锐地把握时代机遇,不断转换着自己的角色,在历史舞台上纵横捭阖,施展才华,虽不时受到时局的困扰,却依然与时俱进,奋勇前行。黎照寰参与革命、政治、教育以及社会活动的人生轨迹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精英活动的一个缩影,他的兴奋与激进、彷徨与无奈都是时代的反映。
陈恩虎[3](2009)在《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区域农业经济研究是目前经济史研究的热门课题,至今已有许多成果问世。相对而言,巢湖流域农业经济的研究较为滞后,并且研究领域和成果比较分散,尚未形成全面、系统的研究体系,其主要原因应当是学术界常常会以明清时代的巢湖流域与全国其他区域相比不具备“典型性”为由,漠视了对巢湖流域的经济研究。因此,努力填补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经济研究的空白,正是选题的学术价值所在。论文以明清时期(1368-1911年)巢湖流域农业发展变迁为研究对象,探讨明清时期巢湖流域人口和农作物种植结构、亩产水平的变化,农田水利兴修和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土地占有形态、租佃关系的发展演变和农村社会分层的变动,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区域特点等问题,进而对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发展进行总体评价。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历史学的分析和综合、演绎和归纳之实证研究法,成为课题解释历史和行文的基本工具。同时,还借助历史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统计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由于研究对象囿于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的农业经济,因此特别注重运用历史地理学的方法来考察农业变迁,从时间序列与空间差异方面对于研究所需资料进行详细的清理与考辨。把定量统计分析方法和定性分析方法结合起来。通过定量分析,对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的农作物产量、劳动生产率作定量的分析。通过定性分析,全面考察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发展程度与水平。利用历史学中的比较法,分析巢湖流域与安徽省其它区域、本地区前后期的关系、异同和兴衰。选题研究的主干性材料为地方志、家谱一类的地方文献,并充分发掘现存的文书资料,对《徽州千年契约文书·清民国编》第1卷和第2卷收录的300份文书进行了学术辨正。从某种程度上讲,鸦片战争以后的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乃至辛亥革命以后,巢湖流域农村社会依然基本沿袭着固有的道路前行,基于这种原因,论文运用了民国前期的一些调查和统计资料。文中大量图表的运用,进一步增加了研究的说服力。论文前有导言后有结语,正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明清巢湖流域农业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第二章、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土地占有形态与租佃关系;第三章、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四章、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圩田建设;第五章、明清时期巢湖流域作物种植与亩产水平;第六章、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的农村商品经济;第七章、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发展评价。其主要内容如下:巢湖流域在地理条件、地方行政和文化类型上,具有较多的一致性,是一个比较完整、边界清晰、较为独立的地貌单元,可以划为一个特定的社会经济综合区域,为我国东部地区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的研究提供一个相对理想的案例。在优越的自然条件,发达的水陆交通条件,重视水利的兴修,移民对巢湖流域农业的开发以及成熟的农业耕作技术、耕作制度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生产力的运动总体上呈发展状态,传统农业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超过前代的成就,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农业发展的最高峰,对近代乃至现代巢湖流域农业和整个社会经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生产力的因素之一劳动对象来看,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土地得到了深度的垦种,经历了抛荒-垦复-开拓的过程,嘉庆、道光时期,农业垦殖和耕地总数达到高峰。在巢湖流域水旱耕地结构中,圩田面积在本区耕地总面积中占有重要比例。土地开发与利用的特点体现在屯田以军屯为主;出现了沙田、塘涂田、湖田围田等多种新的垦殖方式;巢湖流域人民在开发和利用丘陵山区的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一套与本地区相适宜的兴修小型塘坝水利形式。从生产力另一个因素劳动者的情况看,巢湖流域农业人口在明清之际增加得很快。至19世纪初,巢湖流域人口无论是增长速度还是绝对人口数字增加之多、在历史上都是空前的,已出现若干人口超百万的县。巢湖流域的人口构成中,外来移民一直占有较大比重。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有较大的提高。巢湖流域在长期的传承和积淀中,逐渐形成了以水稻种植为中心的农业生产链和农事活动。水稻生产的进步,表现在品种的繁多和优良品种的推广上。亩产量基本在二石左右,大约三百市斤/市亩,丰腴圩田亩产可达三四石,大约五六百市斤/市亩。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的耕作方式、土地利用率,都已超过国内的平均水平,基本形成了一整套的稻田耕作技术,并有与生产各环节相匹配的生产工具。水稻耕作制度有明显进步,除双季稻是一个重大突破外,复种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间作制和套种制也在不断发展,一年多熟的耕作制度已十分普遍,开始形成水、旱两种土壤耕作体系,实行水耕、旱耕结合,水旱轮作。土地的合理利用技术也有所发展,主要表现在利用山岗、湖溪、旱地、房屋田隙间等荒闲土地种植杂粮和经济作物上。巢湖流域经济作物品种齐全,种植范围不断扩大,但种植面积零星分散,单产低,产量少,在农业经济中所占比重不大。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劳动人民因地制宜地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水利设施,圩田是能够集中体现本区水利特点、反映本区水利问题、成为影响本地区农业生产的一种重要的农田水利形式,圩田的兴筑、维护、经营和管理,在防洪、排涝、灌溉、降渍等方面均起了积极作用。明清时期巢湖流域是安徽重要产粮地区之一,粮食是经济收入的主要部分,稻米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输出物品,粮食商品率有着显着提高,巢湖流域对保证江南粮食安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巢湖流域农村墟镇增长和发展过程中,众多的墟镇分处于不同层级的市场,在各种商业活动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通过商品的上下流通,这些墟镇互为一体,基本形成了以集市与庙会相结合的、且具有多样性为特色的农村市场网络。农村市镇的发展和粮食作物的商品化,是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村市场网络体系中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大部分。在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村商业活动中,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值得重视,即异常活跃的是以徽州商人为代表的客商而非土着商人,巢湖流域市场几乎为其所垄断,徽商对巢湖流域的农业发展产生了较为重要的影响。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村土地制度、土地租佃关系和借贷关系等农业生产关系发生了些微变化。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封建地主土地占有制的主要特点,是大规模的土地占有与小规模的土地经营同时并存,土地较本省其他地区占有相对集中,土地大量集中于乡绅之手。在晚清土地兼并中,以淮系军阀为主的军功地主的兴起,对巢湖流域土地制度所造成的影响深远,它构成了巢湖流域晚清土地关系变化的另一显着特征。明清时期巢湖流域自耕农经济有较大规模的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之一,佃农也是巢湖流域从事传统农业的主力之一。租佃制是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地主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农业租佃关系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变化。一是从租佃期限看,出现了永佃制;二是从地租剥削率来看,有不断增长的趋势;三是从地租形态看,有力租、物租、钱租等三种主要形态,钱租的比重有微弱的增加;四是农业经营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巢湖流域土地利用出现了以垦殖公司为标志的资本主义的生产经营方式。在旧的封建生产关系中,缓慢地孕育出新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呈现出明显的由封建农业经济向资本主义农业经济过渡的变异性。清代巢湖流域的喜礼俗例不仅存在于土地买卖过程中,而且存在于住宅交易过程中,对巢湖流域田宅交易俗例的探讨,有助于了解巢湖流域田宅交易中各种习俗的现象和本质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发展的轨迹具有着鲜明的区域特征。其内涵为:发展形式以渐进积累,数量缓慢增长为主,发展方向以内敛形式为主。从明清时期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着眼,巢湖流域应属于封建经济发展比较充分、地域上属传统农业区的已发展地区,农业是最主要的门类,水稻生产在农业中占有最重要的份额。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有明显的提高,农村市场发生了变化,区域市场网络基本建立起来,并且和省内外市场有了比较密切的关系。但农民的市场行为是被动的选择,是一种“饥饿的商品生产”,整个市场容量的扩大主要以农民“藉资生计”的温饱需求为界限,巢湖流域的农民生活是“节俭”型的糊口型消费,巢湖流域粮食商品化的程度存有一定虚假性。生产技术惯性渐进是以日积月累的经验为基础的技术进步,往往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换取些许的技术变革。这一特点的出现,既反映了巢湖流域农业生产力基础的薄弱性;同时也反映了巢湖流域社会不同阶段自然,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对其运动变化的制约性。在巢湖流域安土重迁、农耕为本习俗的背后,人们容易产生重农抑商,安贫乐道,不思进取开拓的小农意识,不利于先进农业技术的采用和推广。数百年来发生在巢湖流域的多次战争造成政局不稳,江河不治,水利失修,大量人口亡徙,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巢湖流域频繁而严重的水旱灾害对灾地的农业生产力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加速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由于巢湖流域农业开发模式的单一性、掠夺性,一味地追求耕地面积的扩大和粮食产量的增加,导致和放纵了人们对土地的滥垦,致使河湖面积日益缩小,水道堵塞,水流因无处宣泄而导致河堤决口的现象经常发生,造成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增加了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破坏程度。土地兼并的加剧和租佃关系的扩大,高额的地租和繁重的捐税,加重了农民的贫困破产,农民生活日趋恶化。足以表示农村经济特质的农具、水利及肥料等农业生产技术,在明清时期的巢湖流域停滞明显。总之,巢湖流域在发展速度、规模和方式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区域特征。农业经济是我国绝大多数地区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起点,对具体区域农业经济历史特点的研究和揭示,有助于理解不同区域现代化发展的差异,也有助于研究巢湖流域在这经济形态转型过程中的与其他区域的差异。巢湖流域明清时期的农业发展轨迹,对巢湖流域现代和未来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的历史启示。
张辉学[4](2001)在《民主风吹三湘四水 政协工作渐入佳境》文中研究指明本报讯(记者 张辉学)日前中共湖南省委召开的省政协工作会议,一方面成为近5年来湖南政协工作的“展示台”和“博览会”,另一方面又成为新世纪政协工作的“了望台”和“规划会”。记者深?
二、民主风吹三湘四水 政协工作渐入佳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民主风吹三湘四水 政协工作渐入佳境(论文提纲范文)
(1)越南对联及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上篇 |
第一章 绪论 |
一、本文的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 中国对联研究状况 |
(二) 越南对联研究状况 |
(三) 中越对联对比研究状况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越南对联概况 |
一、对联的概念 |
(一) 中越对联的名与实 |
(二) 中越对联的一些常见术语 |
二、越南对联的类型 |
三、越南对联史略 |
(一) 越南对联出现与形成的阶段 |
(二) 越南对联的繁荣阶段 |
(三) 越南对联的鼎盛阶段 |
(四) 越南对联的衰落阶段 |
(五) 越南对联的复兴阶段 |
第三章 越南对联的格律与修辞 |
一、越南对联的格律研究 |
(一) 越南对联的平仄规律 |
(二) 越南对联的对仗 |
二、越南对联的修辞研究 |
(一) 修辞概念 |
(二) 越南对联的修辞 |
第四章 喃字对联 |
一、喃字对联的内容 |
(一) 春节的喃字对联 |
(二) 寺庙喃字对联 |
(三) 哀挽喃字对联 |
(四) 讽刺、嘲弄的喃字对联 |
二、喃字对联的特点 |
(一) 喃字对联常用的修辞手段 |
(二) 閗於喃字对联中的一些文字问题 |
第五章 越南对联与文化 |
一、越南对联反映了中越文化交流 |
(一) 越南对联反映了佛教文化 |
(二) 越南对联反映了儒家文化 |
(三) 越南对联反映了道教文化 |
(四) 越南对联反映了三教合一 |
二、越南对联反映了本土文化——“祭母”信仰 |
三、越南对联反映了西方宗教文化——天主教 |
第六章 越南对联异体字考——以《阮朝朱本》骂例 |
一、越南《阮朝朱本》对联状况 |
二、越南《阮朝朱本》对联中的异体字 |
(一) 关於异体字的界定 |
(二) 《阮朝朱本》对联中异体字的分类 |
(三) 《阮朝朱本》对联中异体字分析 |
(四) 《阮朝朱本》对联中的疑难异体字考 |
下篇 |
越南对联汇编 |
1. 越南《阮朝朱本》对联汇编 |
2. 越南河内寺庙喃字对联汇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2)爱国民主人士黎照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四、研究难点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革命与从政 |
第一节 投身革命的原因 |
一、家庭背景 |
二、启蒙教育 |
三、留学经历 |
四、孙中山的引领 |
第二节 海内外的革命斗争 |
一、在美国的斗争 |
二、革命金融家 |
三、东江遇险 |
第三节 黎照寰的革命思想 |
一、黎照寰着书的历史背景 |
二、黎照寰书中的革命观 |
三、与戴季陶主义的比较 |
第四节 铁道部的从政经历 |
一、重返政坛的原因 |
二、履职实绩 |
三、时局制约下的转行 |
第二章 开创交通大学的“黄金时期” |
第一节 黎照寰的治校理念 |
一、交通大学的早期历史 |
二、治校理念 |
三、现实的困境 |
第二节 黎照寰的改革措施 |
一、行政管理改革 |
二、院系学科改革 |
三、招生教学改革 |
四、基础设施的扩充 |
第三节 黎照寰的创新举措 |
一、提高声誉:顶尖学者访校 |
二、扩大影响:举办重要会展 |
三、国际知名:拓展海外交流 |
四、培养精英:德、智、体全面发展 |
第四节 抗日救亡中的斗争与无奈 |
一、组织抗日斗争 |
二、理智研判与应对 |
三、“孤岛”治校的艰辛 |
第五节 黎照寰的教育思想 |
一、黎照寰的治校成就 |
二、“教育强国”的理念 |
三、科学合理的教育体系 |
四、“振兴国家”的责任 |
第三章 黎照寰的社会活动 |
第一节 筹建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
一、筹建同盟的背景 |
二、筹建同盟的活动 |
第二节 在上海社会的救亡活动 |
一、上海市地方协会的活动 |
二、国际问题研究会的斡旋 |
三、黎照寰的外交观 |
第三节 黎照寰的文化活动 |
一、创立中山文化教育馆 |
二、主持中苏文化协会上海分会 |
三、黎照寰的影响与贡献 |
第四节 黎照寰的宗教事业 |
一、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的活动 |
二、宗教事业的国际交流 |
三、黎照寰的宗教观 |
第四章 建国后的活动与思想 |
第一节 留在大陆的原因 |
一、与旧政权的决裂 |
二、主观因素 |
三、客观因素 |
第二节 建国后的活动 |
一、执掌之江大学 |
二、支持“抗美援朝” |
三、推进公私合营 |
四、参与“三自”爱国运动 |
五、加入中苏友好协会 |
第三节 在人民政协的工作 |
一、亲力亲为,尽心履职 |
二、科学分析与研判 |
三、对政协工作的思考 |
第四节 传承孙中山的精神 |
一、与宋庆龄并肩协作 |
二、怀念与感悟 |
第五节 晚年的思想转变 |
一、自身思想的转变 |
二、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 |
三、期待与无奈 |
第六节 黎照寰与竺可桢之比较 |
一、黎照寰与竺可桢的交集 |
二、影响人生的求学历程 |
三、功勋卓着的治校业绩 |
四、殊途同归的爱国信念 |
结语 |
附录 黎照寰生平及大事记 |
参考文献 |
一、档案资料 |
二、报纸资料 |
三、期刊杂志 |
四、着作 |
五、研究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二、"巢湖流域"地理概念的确定与本课题研究的范围 |
三、与本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
四、本选题研究的方法、创新及不足 |
第一章 明清巢湖流域农业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 |
第一节 自然条件 |
一、巢湖流域的气候 |
二、巢湖流域的水资源 |
三、巢湖流域的土地资源 |
四、巢湖流域的植被 |
第二节 政区建置与历史沿革 |
一、先秦时期的政区 |
二、秦至宋元时期的政区 |
三、明清时期的政区 |
第三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发展的社会条件 |
一、明以前巢湖流域的农业发展 |
二、巢湖流域人口的增长 |
三、移民广泛存在 |
四、徽商活跃 |
第二章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土地占有形态与租佃关系 |
第一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土地占有形态 |
一、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
二、农村社会分层的变动 |
第二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的租佃关系 |
一、租佃形态 |
二、永佃制的发展 |
第三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的土地买卖和交易俗例 |
一、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的土地买卖 |
二、清代巢湖流域田宅交易中的喜礼俗例 |
第三章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第一节 巢湖流域土地开发与利用的历史过程 |
一、宋元以前巢湖流域土地的开发与利用 |
二、明代巢湖流域土地的开发与利用 |
三、清代巢湖流域土地的开发与利用 |
第二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土地开发与利用特点 |
一、明清时期的屯田 |
二、土地利用方式的新变化 |
三、明清时期巢湖流域丘陵山区的开发与利用 |
四、垦殖公司经营形式的出现 |
第三节 耕地类型结构与布局 |
一、载籍耕地类型 |
二、水旱耕地结构 |
三、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的耕地布局 |
第四章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圩田建设 |
第一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圩田的兴修 |
一、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圩田兴修的缘起 |
二、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圩田兴修的过程、规模与地域分布 |
三、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圩田兴修发展的特点 |
第二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圩田的维护 |
一、建立完整的圩堤、涵闸、沟渠等水利体系 |
二、修筑堤防系统 |
三、塞支强干,联圩、套圩、分圩御水 |
四、重视圩岸的护养 |
第三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圩田的经营与管理 |
一、圩田管理机构和修防制度 |
二、"官督民修"的组织模式 |
三、圩堤修防资金 |
第五章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作物种植与亩产水平 |
第一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粮食作物种植的变化 |
一、水稻的生产和分布 |
二、麦类作物的生产和分布 |
三、杂粮作物的生产和分布 |
第二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经济作物种植的发展 |
一、纤维作物的生产和分布 |
二、油料作物的生产和分布 |
三、嗜好作物的生产和分布 |
四、染料作物的生产和分布 |
第三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粮食亩产水平 |
一、影响粮食亩产量的主要因素 |
二、田亩折算与粮食亩产量的关系 |
三、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的粮食亩产 |
第六章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的农村商品经济 |
第一节 农业墟市、集镇的逐步兴起 |
一、明以前巢湖流域市镇发展历程及成因 |
二、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墟市、集镇的发展及其特点 |
三、巢湖流域各州县内部市镇体系网络的形成和作用 |
第二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以米粮贸易为主的商品流通 |
一、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米粮贸易形成的原因分析 |
二、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米粮贸易的经营形式 |
三、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米粮贸易的运销和市场 |
第三节 明清时期徽商与巢湖流域的农业商品经济 |
一、徽商在巢湖流域的分布及其从事农业活动的原因 |
二、徽商在巢湖流域的农工商经营活动 |
三、徽商在巢湖流域的经营特色 |
第七章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发展评价 |
第一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发展的原因 |
一、自然条件优越 |
二、水陆交通发达 |
三、重视兴修水利 |
四、移民的农业开发 |
五、农业技术成熟 |
第二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发展的特点 |
一、传统小农经济较为发达 |
二、以稻作为主的种植结构 |
三、以粮食贸易为主的区域农村市场网络基本建立 |
四、农民生活属"节俭"型的糊口型消费 |
第三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
一、安土重迁,不习商贾的习俗 |
二、战乱的破坏 |
三、水旱灾害频仍 |
四、农业开发模式的单一性、掠夺性 |
五、土地兼并加剧,租佃关系膨胀,封建剥削加重 |
六、农业生产技术停滞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着目录 |
致谢 |
四、民主风吹三湘四水 政协工作渐入佳境(论文参考文献)
- [1]越南对联及相关研究[D]. PHAM THI THAO(范氏草).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 [2]爱国民主人士黎照寰研究[D]. 沈亮.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8)
- [3]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发展研究[D]. 陈恩虎.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5)
- [4]民主风吹三湘四水 政协工作渐入佳境[N]. 张辉学. 人民政协报,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