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族群论文-王广瑞

羌族族群论文-王广瑞

导读:本文包含了羌族族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羌族,民间信仰,族群认同,午牛崇拜

羌族族群论文文献综述

王广瑞[1](2019)在《羌族午牛崇拜的族群身份表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午牛崇拜是羌族原始信仰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一习俗由来已久。在原生性族群身份的表达方面,羌族通过门楣挂牛头这一特定的文化遗留物和"牛王会"这种节庆仪式,构建其身份边界来确保族群文化认同的差异性之合理性。结合文献资料与田野考察,梳理羌族在神话传说、人生礼仪、民间歌谣等方面展现的午牛崇拜习俗,从宗教人类学视野对这一习俗展现的族群身份问题进行多维度诠释,并对其终极身份进行追问,既是重新认识羌族民间信仰的有效视角,又是对羌族原始宗教信仰体系研究的有效补充。(本文来源于《宁夏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邓宏烈,梁佳佳[2](2016)在《羌族族群的认同与区分——以祭山还愿大典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羌族的祭山还愿大典是羌民祈福、还愿、感谢神灵保佑的盛事。这一活动中浓烈的宗教气息和文化气息值得我们重视。宗教仪式是宗教信仰的表现形式,只有通过族群祀神的仪式活动,才能体现宗教信仰对个人和族群产生的作用。本文以羌区汶川县阿尔寨为例,认为羌族祭山还愿大典作为一个大型宗教活动,它所体现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羌族各族群间的区分与认同,更在于羌族对自身所处困境和面临挑战的认知,以及应对困境和挑战表现出的选择性或适应性创新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李祥林[3](2016)在《人类学视野中的羌族圣树崇拜与族群生活》一文中研究指出羌人信奉"万物有灵",除了众所周知的白石崇拜,神圣或灵异植物信仰亦体现在其生活的方方面面。考察羌族民间信仰可知,杉树尤其是他们心目中的神圣植物;杉木崇拜在尔玛村寨民俗中可谓无处不在,跟其族群生活、族群传统以及族群观念有深层次关联。结合文献与田野、历史与现实,从文化人类学视角解读之,对于我们认识中国西部民族迁徙走廊上的羌民族及其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宗教学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张希茜[4](2016)在《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视野下羌族神话传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神话与传说曾经被视为真实的口头叙事,告知其叙述主体:世界、自然万物与人类等起源、他们是谁以及从哪里来等根源性问题,作为历史记忆起到凝聚族群、形成与维系族群认同的作用。按照起源、洪水、文化英雄和难题求婚等神话类型来分析单个神话文本,并与其他族群的神话之间比较发现羌族神话作为自成体系的淳朴的解释系统;同时也与周边族群共享着同种类型的神话以及相同或相似的神话母题与母题功能排序。在西南少数族群神话共性大于个性的背景下,现代羌族神话作为族群标识和族群历史记忆的主要来源之一,正是靠着周边族群神话异文之间的个性维持着族群边界和对自身的认同。而对于羌族传说,特别是历史传说保存着真实或想象的历史记忆,其背后所反映的意图与心态可以发现其对构建羌族和国族认同的作用。(本文来源于《西藏民族大学》期刊2016-05-01)

周毓华[5](2013)在《羌族的族群记忆——以羌族神话和传说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羌族神话按内容可分为自然神话与文化神话,是羌族人民认识自然和世界的反映。羌族神话传说中涉及的内容构建和传播了本民族的历史、风俗,对于羌族的族群认同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文化遗产》期刊2013年06期)

王俊鸿[6](2013)在《“临近”与“互惠”作用下的族群交往——以汶川地震羌族灾难移民的异地安置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受文献和方法的限制,历史进程中的族群交往过程难以再现,因而有关此过程影响因素和影响机理的研究也不尽完备。灾难移民与迁入地当地族群之间的交往为理解上述过程提供了现实场景。选取汶川地震羌族灾难移民的外迁安置为个案,通过对外迁安置后羌族移民族群交往基本类型及交往状况的详尽调查,发现其背后的影响机理,进而寻求增进族群交往和改善社会文化适应状况的有益方式。(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4期)

肖坤冰[7](2012)在《媒介参与:大众传播语境下的羌族族群性建构——以5·12汶川地震后川西羌区为考察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藏彝走廊的地理特征和历史因素的影响,川西各沟域的羌族在语言、体质外貌与文化表征上均存在差异。然而在5.12汶川地震后,羌族被大众传媒建构成为同一化和舞台化之刻板形象。这种大众印象进一步导致当地羌族重新"发现"和"认识"自己,并且通过本族群的文本制作与文化展演等"信息反馈",在媒介参与的语境下逐步建构出一种新的羌族族群性。(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9期)

李祥林[8](2012)在《羌族民间文学中的女神崇拜与族群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羌族民间文学中有种种神话母题的生动体现,譬如祖先崇拜、英雄传说、多神信仰、洪水故事等等,其中铭刻着羌人的古老文化意识,积淀着羌人的深层族群心理。立足文化人类学,从性别研究出发,深入读解羌族民间文学中的女性神话母题,对于我们认识和把握羌人的族群、社会、习俗、文化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文化遗产》期刊2012年01期)

赵曦,赵洋[9](2009)在《拍德直改——羌族古经中太阳神族群考释——兼论古蜀太阳神族与太阳神祭祀的蕴含》一文中研究指出羌族释比宗教经中,保存了一个由二十多位日神组成的太阳族群——拍德直改。拍德直改及其仪式是羌文化以及长江上游古老日神文化的重要发现。研究它对于重现古羌人的宗教文化,社会演变,羌蜀文化源流、长江上游古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华文化论坛》期刊2009年03期)

黄萍[10](2008)在《明清贵州屯堡设置与族群文化传承史略——兼论羌族村寨灾后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清时期贵州实施大规模屯田,特殊背景下设置了众多屯堡,使屯堡村寨和当地"夷寨"族群之间筑起了一道隔离藩篱,客观上却促成屯堡村寨和被屯堡隔离一隅的"夷寨"族群各自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和传承动力,从而留存下一批宝贵的民族村寨文化遗产。这一史实,引发出对当今羌族村寨灾后重建的思考,即主张推行"新屯田制",以解决5.12特大地震对国土资源改变而带来的土地产权新问题,又适时地建立起一种相对的文化"隔离机制",减少羌民族与外界的频繁互动,让羌文化在修身养息中恢复元气。(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期刊2008年12期)

羌族族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羌族的祭山还愿大典是羌民祈福、还愿、感谢神灵保佑的盛事。这一活动中浓烈的宗教气息和文化气息值得我们重视。宗教仪式是宗教信仰的表现形式,只有通过族群祀神的仪式活动,才能体现宗教信仰对个人和族群产生的作用。本文以羌区汶川县阿尔寨为例,认为羌族祭山还愿大典作为一个大型宗教活动,它所体现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羌族各族群间的区分与认同,更在于羌族对自身所处困境和面临挑战的认知,以及应对困境和挑战表现出的选择性或适应性创新发展趋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羌族族群论文参考文献

[1].王广瑞.羌族午牛崇拜的族群身份表述[J].宁夏社会科学.2019

[2].邓宏烈,梁佳佳.羌族族群的认同与区分——以祭山还愿大典为视角[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3].李祥林.人类学视野中的羌族圣树崇拜与族群生活[J].宗教学研究.2016

[4].张希茜.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视野下羌族神话传说研究[D].西藏民族大学.2016

[5].周毓华.羌族的族群记忆——以羌族神话和传说为例[J].文化遗产.2013

[6].王俊鸿.“临近”与“互惠”作用下的族群交往——以汶川地震羌族灾难移民的异地安置为例[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7].肖坤冰.媒介参与:大众传播语境下的羌族族群性建构——以5·12汶川地震后川西羌区为考察中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

[8].李祥林.羌族民间文学中的女神崇拜与族群意识[J].文化遗产.2012

[9].赵曦,赵洋.拍德直改——羌族古经中太阳神族群考释——兼论古蜀太阳神族与太阳神祭祀的蕴含[J].中华文化论坛.2009

[10].黄萍.明清贵州屯堡设置与族群文化传承史略——兼论羌族村寨灾后重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

标签:;  ;  ;  ;  

羌族族群论文-王广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