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咯里西啶论文-郑丕苗,江海洋

吡咯里西啶论文-郑丕苗,江海洋

导读:本文包含了吡咯里西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畜牧业危害,免疫分析方法

吡咯里西啶论文文献综述

郑丕苗,江海洋[1](2019)在《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危害及现有免疫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Pyrrolizidine alkaloids,PAs)是一类分布广泛的天然有毒生物碱,存在于多种植物中,主要具有肝毒性,还有研究报道其具有"叁致"作用,对人类及畜牧业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本文对PAs毒性、畜牧业危害以及免疫分析方法做出简单综述,以期为我国进行新型污染物的安全管理和有效控制提供技术支撑手段。(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期刊2019-10-13)

陈丽华,王钧篪,乔月,王慧娟,沈连钢[2](2019)在《基于UPLC-MS/MS同时测定番泻叶中吡咯里西啶生物碱的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超高效液相串联质谱(UPLC-MS/MS)方法测定番泻叶中吡咯里西啶生物碱(PA)的含量,为番泻叶的安全评估奠定基础。方法:以95%甲醇水为溶剂对番泻叶药材进行超声提取,阳离子交换固相萃取小柱净化富集。采用Zorbax Eclipse Plus C_(18)(150 mm×3.0 mm,1.8μ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水-0.1%甲酸,梯度洗脱,流速为0.4 mL·min~(-1);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结果:14个PA化合物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r>0.990 5),各化合物回收率为80.60%~103.22%,精密度和准确度良好,方法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1~0.5、0.2~1.0μg·L~(-1)。从12批番泻叶主要检测出5种PA,且PA的总质量分数为7.06~187.97μg·kg~(-1)。根据最高日摄入量计算,5批番泻叶药材中的PA摄入量超过0.42μg·d~(-1)。结论:本研究首次通过UPLC-MS/MS检测到了番泻叶中的PA,通过对其日摄入量的分析,为番泻叶的安全评价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中药》期刊2019年07期)

刘凯利,梁经纬,王珊,李佐静,闫心丽[3](2019)在《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基因毒性的构效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基因毒性数据(暴露浓度,CI)作为自变量建立模型,并利用该模型预测了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的基因毒性。方法本文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对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的基因毒性进行预测研究。结果本文采用了PLS进行降维,进行8个成分的提取及建模,通过QSAR分析,得到吡咯里西啶类化合物的基因毒性预测模型如下:Log(toxi)=SAA*0.790049-SAG*0.141402-VOL*0.0830882+LogP*1.75971-RE*0.345487-POLAR*0.369259-TE*0.119995-BE*0.0987964-IAE*0.849541-EE*0.129214+CCI*0.0239072-HOF*0.097627-DIPOLE*0.0134722。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QSAR模型具有较好的毒性预测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警戒》期刊2019年06期)

乔月[4](2019)在《《中国药典》收录的药材中吡咯里西啶生物碱及其氮氧化物的分析检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药典收载药材为研究对象,分析检测其中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pyrrolizidine alkaloids,PAs)及其氮氧化物的含量与种类。其研究结果不仅能够了解传统药材中PAs的分布现状,有助于相关限量标准的制定,同时也可以为中药材的安全使用与风险评估提供量化参考。本研究希望建立一种适合中药材中吡咯里西啶生物碱的分析检测方法,并应用该方法完成不同来源的传统药材中吡咯里西啶生物碱及其氮氧化物的定性与定量分析。从而得到药典收录药材中PAs含量与种类的初步结果,为中药材中该类毒性成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实验基础。实验过程中,选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质谱的检测技术,运用固相萃取的纯化方法,优化建立了中药材中吡咯里西啶类成分的分析检测方法。该方法灵敏度高,可用于该类成分在中草药中的痕量测定。实验采用32个不同类型的PAs对照品,收集不同来源的2015版《中国药典》收录的传统药材为试验对象,对其中批咯里西啶生物碱及其氮氧化物的种类与含量进行测定。同时收集不同来源的药材,将其应用于不同批次的款冬花、紫草、大蓟和半枝莲样品中PAs的检测,以进一步探讨不同来源的药材中PAs的含量与分布差异。本研究中与其他两个课题组共收集检测了 386种药典药材,检测到其中271种含有PAs(含量≥0.1 μg/kg)。根据药典用量估算出药材的大致日摄入量,其中日最高摄入量超过欧盟限定标准0.4248μg/day(按成人体重60 kg计算)的药材共有18种。本课题组收集不同来源的款冬花、紫草、大蓟、半枝莲药材,进行PAs含量测定。检测结果发现:款冬花中PAs的平均总检出量约为47.25 mg/kg,所含该类生物碱的种类基本相同,但各成分的含量具有一定差异。其中最主要的成分为克氏千里光碱(Senkirkine),具有显着的肝脏毒性。不同来源的紫草、大蓟、半枝莲药材中PAs平均总检出量差异显着,所测得成分的种类分布略有不同。紫草中PAs的平均总检出量约为33.28 mg/kg,以Echimidine-iV-oxide为主要的PAs成分,其余成分均为开环类不饱和型,毒性相对较弱。大蓟、半枝莲中PAs检出量相对较低,平均总检出量约为0.0956 mg/kg与0.0321 mg/kg,本论文中首次完成了对该两种药材中PAs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本研究的检测方法具有高效、快捷、灵敏度高等优点,适合用于中药材中吡咯里西啶类成分的分析检测。对药典中不同来源的药材混合样品的检测结果表明:大部分药典收载的药材中检测出PAs类成分。其中,检出量较高的药材包括一些常用的品种,但目前并未见有相关安全使用的标准。此现状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开展更广泛的调查与研究,以保证传统常用中药材的用药安全。对款冬花、紫草、大蓟、半枝莲的多批次样品检测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药材中所含PAs类成分的种类与含量具有一定差异,不同种类的PAs化合物在药材中的分布也有不同。因此,针对不同来源药材中PAs类成分的考察,可确保结果的准确性与标准制定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9-05-01)

汤俊,程敏[5](2019)在《紫草中的吡咯里西啶类成分及其代谢毒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吡咯里西啶生物碱(pyrrolizidine alkaloids, PAs)是植物中较常见的一类肝毒性成分。紫草为我国常用中药之一,因具有抗炎、促进伤口愈合等作用而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研究表明含有PAs。这类成分在体内大量暴露及代谢活化可致肝窦阻塞综合征,故被认为是许多含PAs中草药引起肝损伤作用的潜在物质基础。尽管有关紫草的临床毒害未见报道,但PAs的存在无疑为其安全用药埋下了隐患,揭示和控制其毒性风险已成为紫草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拟从吡咯里西啶类成分及其代谢毒性两个方面对紫草及其相关品种的安全性研究进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做一概述,并对进一步的研究提出建议,以期为全面系统评价紫草的用药风险和指导其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药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孙潇翔,向娥,邱帅凯,汪晖,郭喻[6](2019)在《吡咯里西啶生物碱毒性作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吡咯里西啶生物碱(pyrrolizidine alkaloids,PAs)是一类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植物中的天然成分,其中部分种类具有抗肿瘤、抗菌等功效。但大部分PAs的氮氧化物(pyrrolizidine alkaloid N-oxides,PANO)及PAs的代谢活化产物脱氢吡咯里西啶生物碱(dehydropyrrolizidine alkaloids,DHPA)具有多种毒性作用,可导致多脏器损伤、致癌和致发育毒性等。PAs的毒性作用已逐渐引起大众的广泛关注,本研究对近年来PAs的毒性机制、解毒途径及其典型毒性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警戒》期刊2019年02期)

程敏,汤俊[7](2018)在《菊叁七中吡咯里西啶类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毒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药菊叁七为菊科菊叁七属植物菊叁七Gynura japonica (Thunb.) Juel.的根或全草,具有止血散瘀的功效。多项研究表明,菊叁七具有止血、抗炎、降血糖和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同时也发现,菊叁七含有一类肝毒性的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此类成分可引起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是造成菊叁七药源性肝损伤的物质基础。因此,尽管菊叁七具有较强的药理活性及临床功效,其生物碱成分却对其用药安全构成了威胁。本文以近10年的国内外文献为依据,总结了菊叁七的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化学和药(毒)理学研究的主要成果,着重对其药物不良反应、代谢及肝毒性作用机制研究进行阐述,以期为安全合理地使用菊叁七和利用其植物资源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师》期刊2018年12期)

高虹,王吉耀[8](2018)在《吡咯里西啶生物碱相关肝窦阻塞综合征的循证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肝病的临床研究中开展循证医学可以给临床医师提供临床决策的依据。服用含吡咯里西啶生物碱(pyrrolizidine alkaloids,PAs)的植物导致的肝窦阻塞综合征(hepatic sinusoidal obstruction syndrome,HSOS)的确诊比较困难,即使进行创伤性检查,也易误诊。在循证医学理念指导下通过开展病因学、诊断和预后的研究,结合实验室检查,确定了含PAs的植物是HSOS的病因之一,且PAs的代谢物吡咯与蛋白质的加合物可以作为PAs导致的HSOS的诊断标志物和预后的指标。这些研究经历提示,必须带着临床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的不同方向进行顶层设计,并在研究过程中贯彻循证医学理念和方法,才能提供可靠的结果。(本文来源于《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期刊2018年09期)

王涛,宋海波[9](2018)在《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肝毒性研究进展及风险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PAs)在植物中广泛分布,其中约120种PAs具有肝毒性,含肝毒性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HPAs)的植物主要为菊科、紫草科和豆科6个科的植物。近年来,我国因服用土叁七引起的HPAs肝损伤较多,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该文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分析HPAs致肝毒性的病因、毒性机制、临床诊断及治疗、风险因素、风险管控等,以期为土叁七等含HPAs中草药的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医药导报》期刊2018年09期)

于海丰,张兰,申利,王海澍[10](2018)在《以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测定蜂蜜中5种吡咯里西啶类物质的回收率》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液相色谱法-质谱/质谱法测定蜂蜜基质中的倒千里光碱(Retrorsine)、克氏千里光碱(Senkirkine)、千里光菲林(Seneciphylline)、千里光宁(Senecionine)、野百合碱(Crotaline),得出含量在1.5~30μg/kg,回收率达85%~105%,测试方法稳定,回收良好。(本文来源于《食品安全导刊》期刊2018年15期)

吡咯里西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通过超高效液相串联质谱(UPLC-MS/MS)方法测定番泻叶中吡咯里西啶生物碱(PA)的含量,为番泻叶的安全评估奠定基础。方法:以95%甲醇水为溶剂对番泻叶药材进行超声提取,阳离子交换固相萃取小柱净化富集。采用Zorbax Eclipse Plus C_(18)(150 mm×3.0 mm,1.8μ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水-0.1%甲酸,梯度洗脱,流速为0.4 mL·min~(-1);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结果:14个PA化合物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r>0.990 5),各化合物回收率为80.60%~103.22%,精密度和准确度良好,方法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1~0.5、0.2~1.0μg·L~(-1)。从12批番泻叶主要检测出5种PA,且PA的总质量分数为7.06~187.97μg·kg~(-1)。根据最高日摄入量计算,5批番泻叶药材中的PA摄入量超过0.42μg·d~(-1)。结论:本研究首次通过UPLC-MS/MS检测到了番泻叶中的PA,通过对其日摄入量的分析,为番泻叶的安全评价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吡咯里西啶论文参考文献

[1].郑丕苗,江海洋.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危害及现有免疫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19

[2].陈丽华,王钧篪,乔月,王慧娟,沈连钢.基于UPLC-MS/MS同时测定番泻叶中吡咯里西啶生物碱的含量[J].中国现代中药.2019

[3].刘凯利,梁经纬,王珊,李佐静,闫心丽.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基因毒性的构效关系研究[J].中国药物警戒.2019

[4].乔月.《中国药典》收录的药材中吡咯里西啶生物碱及其氮氧化物的分析检测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9

[5].汤俊,程敏.紫草中的吡咯里西啶类成分及其代谢毒性研究进展[J].药学学报.2019

[6].孙潇翔,向娥,邱帅凯,汪晖,郭喻.吡咯里西啶生物碱毒性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物警戒.2019

[7].程敏,汤俊.菊叁七中吡咯里西啶类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毒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师.2018

[8].高虹,王吉耀.吡咯里西啶生物碱相关肝窦阻塞综合征的循证临床研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8

[9].王涛,宋海波.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肝毒性研究进展及风险分析[J].医药导报.2018

[10].于海丰,张兰,申利,王海澍.以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测定蜂蜜中5种吡咯里西啶类物质的回收率[J].食品安全导刊.2018

标签:;  ;  ;  

吡咯里西啶论文-郑丕苗,江海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