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工具化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教育技术工具,生活世界,伦理旨趣,工具化理论
工具化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张务农[1](2019)在《现代教育技术工具与生活世界的关联及其伦理旨趣——基于芬伯格工具化理论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自胡塞尔把"科学世界"从"生活世界"中分置出来并将两者对立,技术工具作为科学的构造物便被当作异化生活世界的力量,这使得教育技术工具的应用被认为会剔除教育世界原本丰富的意义和多元的价值。芬伯格的工具化理论却提出,技术工具并非纯粹的科学构造物而是生活世界塑造的结果,技术合理性和社会合理性共同决定着技术工具实践的最终样态,由此可见,教育技术工具对教育世界的不利影响并非必然。以工具化理论的视角看来,可以通过对生活世界中教育问题的分析,讨论教育技术工具实践所面临的社会文化困境,进而为教育技术工具的合理运用构建相应的伦理原则:就伦理起点层面而言,教育技术工具是"因变量"而非"自变量",因而成就了教育技术工具的乐观主义;就伦理中介层面而言,价值中介在教育技术工具实践的过程中具有调节作用,因而要充分认识到教育技术应用主体的创造性空间;就伦理实现层面而言,教育技术工具作用的发挥需接受生活世界意义结构的筛选,因而也不应对技术变革教学抱过高期望。(本文来源于《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徐宏伟[2](2016)在《“工具化理论”视阈下的职业教育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工具化理论由加拿大技术哲学家芬伯格提出,包括初级工具化与次级工具化两部分。初级工具化主要关注技术的自然属性及其功能的实现,其对技术的解释集中在工具与手段层面。次级工具化则主要聚焦技术的社会属性及其与人的相互建构,是对初级工具化的批判与超越。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初级工具化"的内在影响与支配,导致课程模式的去情境化、技术伦理教育与技术美学教育的缺失、职业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割裂、技术创新教育不足等问题。依据次级工具化理论,职业教育应超越初级工具化的消极影响并遵从以下发展方向:开发系统化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实施技术伦理与技术美学教育、打通技术世界与生活世界、开展技术创新教育。(本文来源于《教育发展研究》期刊2016年Z1期)
徐宏伟[3](2016)在《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演进逻辑与发展路径——基于技术工具化理论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芬伯格的技术工具化理论包括初级工具化与次级工具化两个部分,它提供了理解技术的整体框架。回顾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发展,从俄罗斯制、CBE、MES课程模式到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的演进,遵循着从初级工具化向次级工具化转变的技术逻辑。基于以上分析,未来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发展应遵循以下途径:转变课程模式开发理念,由技术理性到技术合理性;整合技术知识以优化课程设置;协调课程评价价值取向,由单一走向整体。(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卢小平[4](2012)在《族群工具化:理论探讨与中国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社会学界较早关注族群工具化现象,一些学者认为现代社会的族群并非简单的文化群体,而是一种社会群体间相互竞争的工具。中国也存在族群工具化现象,部分地方、群体精英有意识通过对族群意识的操弄,以实现自己特殊的社会目标。族群工具化现象的背后,有着许多方面的诱因。族群工具化现象对中国政府重视区域间、群体间发展差距有积极作用。但总体而言,族群工具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消极甚至危险的,过度工具化的族群会导致社会成员日益碎片化,社会矛盾冲突激化。(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研究》期刊2012年03期)
王华英[5](2010)在《工具化理论视域下公众参与技术设计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两对矛盾入手阐述了公众参与技术设计的必然性,并以工具化理论为基础,论述了公众参与技术设计的可能性,分析了公众参与技术设计的困难,指明了群众路线、民主集中制作为公众参与技术设计的模式。(本文来源于《科技进步与对策》期刊2010年05期)
工具化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工具化理论由加拿大技术哲学家芬伯格提出,包括初级工具化与次级工具化两部分。初级工具化主要关注技术的自然属性及其功能的实现,其对技术的解释集中在工具与手段层面。次级工具化则主要聚焦技术的社会属性及其与人的相互建构,是对初级工具化的批判与超越。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初级工具化"的内在影响与支配,导致课程模式的去情境化、技术伦理教育与技术美学教育的缺失、职业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割裂、技术创新教育不足等问题。依据次级工具化理论,职业教育应超越初级工具化的消极影响并遵从以下发展方向:开发系统化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实施技术伦理与技术美学教育、打通技术世界与生活世界、开展技术创新教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工具化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张务农.现代教育技术工具与生活世界的关联及其伦理旨趣——基于芬伯格工具化理论的视角[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
[2].徐宏伟.“工具化理论”视阈下的职业教育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16
[3].徐宏伟.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演进逻辑与发展路径——基于技术工具化理论的视角[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6
[4].卢小平.族群工具化:理论探讨与中国现状[J].广西民族研究.2012
[5].王华英.工具化理论视域下公众参与技术设计探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