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网笼在胸腰椎前路重建中的生物力学评价

钛网笼在胸腰椎前路重建中的生物力学评价

一、钛网融合器在胸腰段脊柱前路重建术中应用的生物力学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刘波[1](2021)在《侧前方手术入路与前后联合入路融合术在治疗胸腰段结核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结核仍然是危害全人类健康的传染病,脊柱结核是最常见的肺外结核,胸腰段是胸椎前凸和腰椎后凸的交界区。目前很多学者对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的手术入路未达成一致,本研究就是探讨对胸腰段结核患者应用侧前方手术入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通过青岛大学附属医院HIS系统回顾性分析诊断为胸腰段结核并采取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共54例,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其中28例行前后路联合入路手术为对照组(A组),26例行侧前方手术入路为实验组(B组)。我们收集了每位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既往病史、伴随疾病等一般资料。同时也收集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手术情况、住院情况、围手术期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随访跟踪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变化、凸畸形矫正角度(Cobb角)、腰背部疼痛视觉评分(VAS评分)的变化,我们也跟踪了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的变化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Frankel分级)的变化。将收集的临床信息及理化检查结果录入Excel表格中,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以α=0.05作为组间比较的检验水准。对于描述性统计量,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分类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不满足条件的则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重复测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分析模型,不满足球形假设时用Greenhouse-Geisser法校正。组内两两比较用LSD-t法。结果:1.侧前方入路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花费和住院时间均显着低于前后路联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随访跟踪两组患者的血沉、C反应蛋白和VAS评分发现,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呈现逐渐降低趋势,且组内四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这说明两组患者术后炎症指标均有明显下降,患者术后疼痛也有明显缓解,证明两种手术均取得良好效果,但是这似乎无法说明那种手术入路更有优势。3.我们也在随访时测量了两组患者平片的Cobb角后发现,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相比于术前均有明显改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这证明两种手术均有明显的矫正后凸畸形的作用。但是,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Cobb角数值大于术后1个月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这可能是因为患者从术后1个月开始下地行走导致植骨塌陷,从而导致Cobb角增大。4.我们记录了每个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结果显示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较术前显着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组间每个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这说明两组手术患者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改善。5.组间术后并发症比较,B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侧前方手术入路具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结论:侧前方入路具有手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花费低、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且可以获得与前后路联合手术相同的手术效果。该入路不进入胸腔和腹腔,同时允许同一切口进行内固定,是值得开展的手术方式。但能否替代前后路联合入路则还需要更长时间的长期随访及更大的样本量。

吴春兵[2](2021)在《无神经损伤的老年性胸腰段骨质疏松椎体塌陷的手术治疗》文中认为目的:评估利用侧前方手术入路和后路经椎弓根截骨术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老年性骨质疏松骨折后椎体塌陷效果。方法:我院自2017年1月到2019年12月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骨折后导致椎体塌陷的患者共47例,其中21例接受了经侧前方入路一期完成对骨折部位前方结构的重建和后方内固定(侧前组),26例接受了经后路椎弓根截骨及后方内固定(截骨组),且进行了至少12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术前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损伤分级均为E级,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受伤椎体分布和术前及术后1周及术后1年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后凸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百分比、伤椎中央高度压缩百分比,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并持续观察并发症。所得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一般计数资料采用卡方χ2检验;一般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评价各组内术前、术后1周、术后1年差异;组间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侧前组手术时间(213.33±22.44)min、出血量(494.29±35.86)ml、住院天数(10.33±1.06)天;截骨组手术时间(254.65±31.34)min、出血量(739.62±73.40)ml、住院天数(13.69±2.24)天,侧前组手术时间少、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P<0.05,t=-5.078,-14.005,-6.309)。组内对比:侧前组在术后1周、术后1年的VAS评分、ODI评分、后凸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百分比、伤椎中央高度压缩百分比均优于术前(P<0.05,F=503.889,575.021,98.927,268.949,490.223),说明手术是有效的;截骨组在术后1周、术后1年的VAS评分、ODI评分、后凸cobb角、伤椎中央高度压缩百分比均优于术前(P<0.05,F=627.176,816.530,171.932,8.050),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百分比则没有明显差异(P>0.05,F=1.223),说明截骨组手术是有效的。结论:侧前方手术入路与后路经椎弓根截骨手术入路相比,在纠正后凸畸形、改善椎体塌陷程度,预防延迟性神经损伤方面疗效相当。侧前方入路具有以下优势,是值得采用的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椎体塌陷伴后凸畸形患者的手术方式。1、无需进入椎管,不暴露硬膜囊。2、出血少,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更适用于体质较差的老年人。3、入路方式更易在前方植入钛网,由此提供前中柱机械稳定。4、可以保留伤椎后方结构,同时前方坚固支撑。

任河[3](2021)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不同手术入路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对比分析前路手术与后路手术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Thoracolumbar Vertebra Burst Fracture;TVBF)中的疗效,为临床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时选择不同术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延边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自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住院收治的91例TVBF患者。按照不同手术入路方式分成前方入路组(前路组,31例)和后方入路组(后路组,60例)。采用Denis分型系统以及LSC评分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分型及评分。比较分析前路组与后路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前路组及后路组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随访资料使用ASIA神经功能分级体系进行评价分析两种术式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分析前路组及后路组病例的术前及术后12月随访时影像学资料,对比两时间点患者伤椎前缘椎体高度比、伤椎Cobb角、伤椎管侵占比以及观察内植物固定情况。结果:1.前路组与后路组性别比例及年龄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前路组手术时间(243.33±45.27min)多于后路组(130.59±23.79min)有显着性差异(P<0.05)。前路组术中出血量(897.86±98.35ml)高于后路组(470.35±54.37ml),有显着性差异(P<0.05)。2.前路组与后路组术前与术后12月时ASIA分级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各时期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前路组与后路组伤椎前缘椎体高度比在术前及术后12个月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时伤椎前缘椎体高度比均较术前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与后路组伤椎Cobb角在术前及术后12个月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时伤椎Cobb角均较术前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前路组伤椎管侵占比大于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患者术后12个月时伤椎管侵占比较术前显着减少,两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后路组患者术后12个月时伤椎管侵占比较术前减少不明显,两时间点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前路组伤椎管侵占比明显小于后路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至术后12个月时,前路组及后路组均未见内固定失效病例,后路组在术后12个月后有28例患者要求行内固定物取出术,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不良反应。结论:1.前路与后路手术治疗TVBF临床效果满意,对于矫正畸形与神经功能恢复均能取得满意的效果。2.前路手术视野清晰,减压彻底,但手术操作复杂,手术风险较高,存在手术时间长,创伤大,术中出血量多等缺点。3.后路手术操作简便,手术入路安全可靠,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但存在内固定器械失效的风险。

黄杜军[4](2021)在《3D打印假体在脊柱肿瘤切除术后重建的早期效果观察》文中提出目的 观察3D打印假体在脊柱肿瘤切除术后重建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6例脊柱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27~71岁,平均48.5岁。病程3~24个月,平均8.1个月。原发肿瘤3例,其中骨巨细胞瘤2例,神经鞘瘤1例,转移性肿瘤3例;肿瘤侵犯C5 1例,T6 2例,T11 1例,T12 1例,L2 1例。对6例脊柱肿瘤患者行肿瘤彻底切除后,3D打印人工椎体辅助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术后对应放化疗、激素等辅助治疗。观察指标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脊髓神经功能改变情况、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局部肿瘤控制情况、假体稳定与内固定物情况、邻近椎体骨长入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6例均获得随访资料,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14.8个月。手术时间180~525 min,平均338.3 min;术中出血量200~2 800 m L,平均1 316.7 m L。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前VAS评分(5.5±2.2)分(范围3~8分),术后1周为(2.5±1.6)分(范围0~5分),末次随访时为(1.2±1.2)分(范围0~3分),所有患者疼痛症状明显缓解,VAS平均改善率82%,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较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除1例发生硬膜外血肿致Frankel分级下降外,余5例Frankel分级均无变化(E级);术前KPS评分为(60±16.7分)范围(40-80分),至末次随访,KPS评分(78.3±23.2分)(范围40~100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肿瘤无局部复发迹象,2例术后2周接受化疗,1例术后2周接受手术区域的补充放射治疗,放疗总剂量为35Gy,至末次随访时,无肿瘤复发及远处转移,所有病例均存活;至末次随访,3D打印假体均未出现断裂、位移、下沉,假体高度及上下椎体高度未见丢失,所有患者在术后3月观察到3D打印假体与邻近椎体发生不同程度骨融合,随着术后时间推移周围骨组织进一步长入假体微孔中,重建假体稳定且与骨界面融合良好,内固定物无移位;术后1例出现右侧C5神经根麻痹,对症处理后3月恢复正常;1例术后1月发生硬膜外血肿,表现为突发下肢无力伴腹股沟水平以下感觉减退,予行手术治疗后症状改善。结论 3D打印假体应用于脊柱肿瘤切除术后重建安全可行,早期效果良好,具有可靠的稳定性和支撑性,为脊柱稳定性重建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手段。

宋磊磊[5](2021)在《脊柱后路自体颗粒植骨治疗不同骨缺损类型胸腰椎结核的个性化选择及其远期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对比脊柱后路自体颗粒植骨与脊柱后路自体髂骨块植骨治疗不同骨缺损类型胸腰椎结核的远期疗效,进而归纳出脊柱后路自体颗粒植骨治疗胸腰椎结核的适应症,为胸腰椎结核患者治疗的个性化选择提供更多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6年9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采用脊柱后路自体颗粒植骨及同期的采用脊柱后路自体髂骨块植骨的胸腰椎结核病例120例,进行随访,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按照植骨方式的不同和胸腰椎结核病灶造成的骨缺损的类型进行分组,统计不同骨缺损类型胸腰椎结核的术前及术后临床、影像资料,观察对比其远期疗效,从而确定脊柱后路自体颗粒植骨在不同骨缺损类型胸腰椎结核治疗中的最佳适应症。结果:(1)相同骨缺损范围的组别(a1组与a2组、b1组与b2组、c1组与c2组),在性别(比)、年龄(岁)、病变节段、病程(月)、术前ASIA神经功能评级等一般资料,未见明显差异。(P>0.05)。(2)在骨缺损范围<2cm的胸腰椎结核中,采用自体颗粒骨的a1组与采用自体髂骨块的a2组相比,末次随访Cobb角、Cobb角矫正丢失、末次随访JOA评分、ODI评分等指标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末次随访的植骨满意率、VAS评分、神经功能ASIA分级有效改善率、结核复发率、内固定失效率等指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1组远期疗效优于a2组。(3)在骨缺损范围2~4cm的胸腰椎结核中,采用自体颗粒骨的b1组与采用自体髂骨块的b2组相比,末次随访Cobb角、Cobb角矫正丢失、末次随访的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植骨满意率、神经功能ASIA分级有效改善率、结核复发率、内固定失效率等指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1组远期疗效与b2组相当。(4)在骨缺损范围>4cm的胸腰椎结核中,采用自体颗粒骨的c1组与采用自体髂骨块的c2组相比,末次随访Cobb角、Cobb角矫正丢失、末次随访的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植骨满意率、神经功能ASIA分级有效改善率、结核复发率、内固定失效率等指标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1组远期疗效与c2组相比较差。结论:在骨缺损较小的(缺损范围<2cm)的胸腰椎结核中,选择脊柱后路自体颗粒植骨能够获得更好的远期疗效;在骨缺损范围为2~4cm的胸腰椎结核中,选择脊柱后路自体颗粒植骨能够获得和脊柱后路自体髂骨块植骨相当的远期疗效,兼顾到操作易行性及手术出血量的优势,脊柱后路自体颗粒植骨仍是更佳选择;对于骨缺损范围较大(缺损范围>4cm)的胸腰椎结核,因脊柱后路自体颗粒植骨远期疗效逊色于脊柱后路髂骨块植骨,故不推荐其应用于骨缺损范围较大的胸腰椎结核手术中。

马铮[6](2021)在《后路截骨矫形术治疗脊柱后凸畸形的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经后路有限脊柱中后柱截骨治疗陈旧性椎体压缩骨折伴脊柱后凸畸形的研究目的:研究经后路有限中后柱截骨治疗陈旧性椎体压缩骨折伴脊柱后凸畸形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就诊于我院的25例陈旧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经后路有限脊柱中后柱截骨及椎间隙植骨融合。记录所有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植骨区域是否融合及椎弓根螺钉稳定情况。对比所有患者手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脊柱矢状位平衡(SVA)。通过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通过Frankel分级评估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的改善。结果:手术前后凸Cobb角(30.88±7.04)°,脊柱SVA(34.12±4.68)mm,VAS评分(7.00±1.47),JOA评分(22.00±2.00),ODI指数(41.20±3.96)。随访时间平均24.84±1.31个月,术前2例神经损害患者Frankel分级由D级提高至E级,术后3个月时后凸Cobb角(7.96±2.34)°,脊柱SVA(20.64±3.77)mm,VAS评分(2.64±1.29),JOA评分(27.72±0.94),ODI指数(13.20±3.69);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8.16±2.67)°,脊柱SVA(20.40±3.79)mm,VAS评分(2.36±1.35),JOA评分(27.80±0.87),ODI指数(13.28±3.6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指标相比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结:对于陈旧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的患者,行经后路有限中后柱截骨矫形效果满意,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第二部分改良单侧后路椎体截骨术治疗先天性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研究目的:研究改良单侧后路椎体截骨术(MU-PVCR)治疗先天性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就诊于我院的22例先天性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改良单侧后路全脊椎截骨和后路钉棒矫形固定以及前柱重建。记录所有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时螺钉稳定情况。对比所有患者手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脊柱矢状位平衡(SVA)。通过术前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通过Frankel分级评估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的改善。结果:手术前后凸Cobb角平均(86.55±18.07)°,脊柱SVA平均(51.32±8.18)mm,VAS评分平均(5.82±1.35),JOA评分平均(21.18±1.87),ODI指数平均(11.50±2.04)。随访时间平均26.14±1.55个月,术前6例神经损害患者Frankel分级由D级提高至E级,术后3个月时后凸Cobb角平均(39.86±9.13)°,脊柱SVA平均(30.86±4.98)mm,VAS评分平均(2.09±1.11),JOA评分平均(27.36±1.09),ODI指数平均(2.77±0.87);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平均(39.50±9.89)°,脊柱SVA平均(30.64±4.33)mm,VAS评分平均(1.86±0.83),JOA评分平均(27.41±1.09),ODI指数平均(2.41±0.73)。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相比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结:对于先天性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患者,行改良单侧后路全脊椎截骨术矫形效果满意,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第三部分后路椎体切除术联合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合并后凸畸形目的:研究后路全脊椎截骨术(PVCR)联合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合并后凸畸形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就诊于我院的26例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合并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PVCR截骨联合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以及前柱重建。记录所有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时螺钉稳定情况。对比所有患者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脊柱矢状位平衡(C7铅垂线与S1后上缘的水平距离,SVA)。通过术前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通过Frankel分级评估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的改善。结果:手术前后凸Cobb角平均(48.55±6.91)°,脊柱SVA平均(44.02±5.73)mm,VAS评分平均(6.53±1.51),JOA评分平均(11.26±2.72),ODI指数平均(59.02±5.71)。随访时间平均24.34±2.15个月,术前5例神经损害患者Frankel分级由D级提高至E级;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平均(9.53±3.82)°,脊柱SVA平均(18.35±3.51)mm,VAS评分平均(2.65±1.21),JOA评分平均(20.56±3.63),ODI指数平均(20.78±4.01)。末次随访时相比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结:对于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合并后凸畸形的患者,行PVCR截骨联合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可恢复脊柱序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曾艳平[7](2021)在《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脊柱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提出背景:近几十年随着全球大量移民、HIV患者数量的增加及耐药菌株的传播,给全球结核病的防治带来了新的挑战。当前中国是全球结核病第二大国,患者数量占全球结核总数的17%,防控形势严峻。脊柱结核作为一种常见的肺外结核病,是骨与关节结核的最常见及最严重形式。该病不仅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不小负担,同时也加重了患者的社会和经济负担。脊柱交界区结核,是处于脊柱特殊区域的结核,其发生在脊柱应力过渡区,存在进展为脊柱后凸畸形并发截瘫的高风险,然而目前相关研究报道较少。脊柱交界区结核可分为:颅颈交界结核、颈胸交界结核、胸腰交界结核及腰骶交界结核,其中胸腰椎交界结核最为常见,颅颈交界结核最为少见。目前,脊柱交界区结核的治疗并无相关指南。一般认为,轻、中度脊柱交界结核可以通过保守治疗(即:抗结核化学疗法、全身营养支持、部分制动)达到治愈效果。对于合并脊柱不稳、神经功能损害、大面积椎旁脓肿、严重后凸畸形,以及耐药结核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干预。外科手术根据入路的不同,可分为前入路手术、后入路手术及前后联合入路手术,且各手术方式有其适应症及优缺点。各脊柱交界区结核存在局部解剖结构、承力特点、病灶范围的不同,手术治疗方案尚无统一的共识及标准,而当前其手术治疗的相关研究少,严重影响着手术医生的决策。本研究通过三个部分研究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各脊柱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各手术入路方式的适应症,以期能够帮助医道同仁选择合适的个体化手术治疗策略,为脊柱交界区结核的临床手术治疗和科研交流提供借鉴与参考。第一部分: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颈胸椎交界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目的:评估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颈胸椎交界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在2004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间行手术治疗的65例颈胸交界结核患者。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共分为三组:A组,前入路,共35例;B组,后入路,共18例;C组,前后联合入路,共12例。三组中共36例术前出现神经功能损伤。通过统计分析各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VAS、ASIA、NDI、JOA等指标,以评估各组的临床疗效。结果:A组平均年龄、随访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37.1±16.6 y、15.7±13.2 mon、21.4±9.7d,B组分别为26.4±12.9 y、21.8±13.0 mon、28.4±8.2 d,C组分别为31.3±15.9 y、23.4±12.8mon、26.3±6.8 d,各指标组间统计学上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各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A组分别为244.4±117.6 min、373.4±433.7 ml,B组为218.0±47.0 min、222.2±134.2 ml,C组为374.8±43.6 min、741.7±281.1 ml。三组中C组失血量最大,手术时间最长,与A组、B组相比,统计学上均有显着差异(P<0.05)。术前、末次随访的ESR分别为:A组,42.9±23.5 mm/h、9.7±5.6 mm/h;B组,45.9±29.1 mm/h、5.7±3.1mm/h;C组,61.3±27.2 mm/h、6.3±3.4 mm/h。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分别为:A组,15.7±10.6°、10.4±9.3°及11.0±7.7°;B组,19.8±7.7°、10.0±3.1°及11.0±3.2°;C组,13.8±5.3°、7.6±2.9°及8.3±2.8°。各组术后、末次随访的Cobb角明显改善,与各组术前相比,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伴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大部分于末次随访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各组术后、末次随访的VAS评分与术前值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同样,各组术后、末次随访的JOA和NDI值,与术前相比,数值均有明显改善(P<0.05)。第二部分: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胸腰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目的:评估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胸腰交界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04年9月至2019年9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122例胸腰交界结核患者。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共分为三组:A组,前入路,共37例;B组,后入路,共57例;C组,前后联合入路,共28例。三组中共46例术前伴发神经功能损伤。通过统计分析各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VAS、ASIA等指标,以评估各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各组中,平均年龄、随访时间、住院时间,A组分别为35.5±13.6 y、20.3±13.0 mon、22.4±4.7d,B组为42.5±15.6 y、18.8±13.7 mon、19.8±8.3 d,C组为35.7±14.2 y、23.4±10.6mon、27.5±10.9 d。A组平均手术时间为332.7±91.6 min,B组为319.4±137.0 min,C组为434.8±121.4 min,结果显示三组中C组平均手术时间最长,与A组、B组相比,统计学上有显着差异(P<0.05)。A组术中失血量为923.8±421.3 ml,B组为967.5±813.5ml,C组为1157.1±994.6 ml。术前、末次随访的ESR分别为:A组,53.9±25.0 mm/h、9.5±5.6 mm/h;B组,46.1±27.6 mm/h、12.4±11.9 mm/h;C组,49.2±27.0 mm/h、11.6±10.6mm/h。各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分别为:A组,22.8±8.8°、14.9±5.3°及18.3±6.3°;B组,21.5±10.8°、7.4±4.9°及10.3±5.4°;C组,23.4±14.7°、9.7±6.0°及12.8±7.6°。与术前相比,三组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有明显改善,差异显着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伴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大部分于末次随访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三组术后、末次随访的VAS评分与术前值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第三部分: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腰骶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目的:评估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腰骶交界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至2020年4月期间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72例腰骶交界结核患者。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共分为三组:A组,前入路,共34例;B组,后入路,共25例;C组,前后联合入路,共13例。三组共19例术前伴神经功能损伤。通过统计分析各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VAS、ASIA等指标,以评估各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各组平均年龄、随访时间、住院时间,A组为37.4±13.3 y、16.6±14.8 mon、16.6±4.3d,B组为42.7±15.2 y、23.1±25.1 mon、26.3±6.8 d,C组为33.5±13.5 y、20.3±11.4 mon、23.6±7.6 d。各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A组为181.2±77.2 min、375.3±271.4 ml,B组为320.0±169.1 min、910.0±861.9 ml,C组为454.1±154.3 min、1046.2±598.1 ml,结果显示三组中A组术中失血量最少、手术时间最短,与B、C组相比,统计学上有显着差异(P<0.05)。术前和末次随访的ESR分别为:A组,48.1±28.2 mm/h和13.3±16.3mm/h;B组,39.6±25.3 mm/h和21.0±22.5 mm/h;C组,52.8±32.3 mm/h和21.0±28.9mm/h。各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腰骶角分别为:A组,34.4±11.6°、36.7±6.5°及36.1±8.1°;B组,31.3±12.6°、34.6±7.8°及33.5±8.5°;C组,25.8±8.2°、34.3±6.8°及32.7±5.6°。而三组腰椎生理性前凸角(L1-S1)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分别为:A组,45.0±14.7°、48.5±13.2°及47.6±12.5°;B组,40.2±16.2°、45.0±12.4°及43.7±13.7°;C组,31.8±15.6°、37.2±13.6°及36.5±13.2°。与术前相比,三组术后及末次随访的腰骶角和腰椎生理性前凸角有明显改善,差异显着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部分伴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在末次随访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三组术后、末次随访的VAS评分与术前值进行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1、前路、后路及前后路联合手术入路均可有效治疗颈胸椎交界结核,后入路适应症狭窄,应选择性使用,前后路联合入路手术时间长、失血量大、创伤大、手术技能要求较高,需严格把握其适应症,而前入路疗效好且其适应症较广;2、对于胸腰椎交界区结核,三种手术入路均能实现病灶的清除、脊髓及神经根的减压、脊柱的稳定及后凸畸形的矫正和维持,后入路手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及适应症广的特点,而对于前方巨大脓肿、多节段病变及严重后凸畸形的患者,建议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3、前入路手术治疗腰骶椎交界结核,其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住院时间短且其适应症广,而对于严重后凸畸形或前中柱破坏严重仅通过前路难以有效固定的患者,建议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对于病灶位于后柱而无前方大脓肿的患者可采用后路手术;4、单靠任一手术入路不能治疗所有脊柱交界区结核患者,每种入路方案都有其适应症,应在合理的抗结核药物治疗基础上,制定出个体化手术治疗方案,手术入路的选择应根据病变范围、一般情况及术者的熟悉程度综合考虑。

朱建平[8](2020)在《Wiltse入路结合病椎置钉的改良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合并后凸畸形的胸腰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一期Wiltse入路结合病椎置钉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矫形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支撑植骨的改良前后路联合术式与传统前后路联合术式的对比研究,探讨改良前后路联合术式治疗合并后凸畸形的胸腰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及其优越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2月至2019年6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脊柱组共收治的66例胸腰段脊柱结核患者资料,其中采用一期Wiltse入路结合病椎置钉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矫形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支撑植骨的改良前后路联合术式34例(A组),采用传统的前后路联合手术方式(一期后正中入路无病椎置钉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矫形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支撑植骨的前后路联合术式)32例(B组)。两组患者手术由相同主刀医师完成,比较A、B两组病人的住院天数,手术时间,植骨融合时间,术后药物化疗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C-反应蛋白和血沉等指标。术前、术后ASIA功能分级,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Cobb角及其矫正率及丢失率,术前、术后3个月VAS评分,术前及术后分别1、3、6、12个月JOA评分、JOA改善率及ODI评分,记录两组病人出现并发症及复发的情况,通过统计学方法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结果:66例患者均完整完成术后门诊随访记录,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平均(16.75±5.80)个月,至末次随访时结核均治愈且无结核复发病例;通过分析A、B两组患者相关数据得知,在手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植骨融合时间、术后化疗时间、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血沉和C-反应蛋白、术前和术后ASIA分级、术前和术后3个月VAS评分、术后相关并发症及结核复发情况等指标方面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方面,A组少于B组(P<0.05);在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Cobb角的矫正及丢失方面,A组均优于B组(P<0.05);在术后1个月JOA、ODI评分和JOA改善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在术后3、6、12个月JOA、ODI评分和JOA改善率方面,A组改善情况较B组好(P<0.05)。结论:一期Wiltse入路结合病椎置钉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矫形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支撑植骨的改良前后路联合术式和传统前后路联合术式在治疗合并后凸畸形的胸腰段脊柱结核上均可取得满意疗效,但改良的前后路手术在胸腰段脊柱结核后凸畸形矫正方面疗效显着,且在降低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出现顽固性腰背部疼痛方面优于对照组。

丁柯元[9](2020)在《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段Andersson病损一期后路360°融合固定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采用单纯脊柱后入路一期病灶清除、360°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胸腰段Andersson病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017年西安市红会医院21例采用单纯脊柱后入路手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胸腰段Andersson病损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有明显背痛症状,且经过至少3月保守治疗症状无改善。通过单纯脊柱后入路进行前中柱彻底病灶清除及椎间植骨融合,并根据不同影像学特征,10例椎体破坏不明显、局部后凸角<30°的患者采用经后路椎弓根侧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11例椎体破坏明显、局部后凸角>30°的患者采用后路Smith-Petersen截骨、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记录并比较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临床疗效。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评分系统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术后观察有无退钉、断钉、断棒等内固定失败发生。记录并比较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局部后凸Cobb角评估矫形效果,并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男16例,女5例;年龄平均47.2±13.9岁(29-79岁)。病变节段位于T10、11 5例,T11、12 6例,T12、L1 8例,L1、2 2例。术中、术后无脊髓或神经根损伤并发症。2例术中发生硬膜囊撕裂,术中即进行修补,术后未发生脑脊液漏。术后所有患者都获得了完整随访,随访时间24-43个月,平均30.3±5.6个月。在随访过程中无内固定松动、拔出或断裂发生。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VAS评分平均改善了6.8分(5-8分),ODI评分平均改善了46.7%(20-64%)。采用经后路椎弓根侧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组平均手术时间155.5±17.2min(120-185min),平均术中出血量460±128.1ml(300-750ml),局部后凸角平均矫正10.8°(0-18.5°);采用后路Smith-Petersen截骨、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组平均手术时间148.2±21.9min(125-180min),平均术中出血量391.8±88.4ml(300-550ml),局部后凸角平均矫正26.1°(17.7-32.5°)。末次随访X线或CT示Andersson病变节段均获得良好骨性融合。6例合并神经功能损伤患者完全恢复(4例ASIA D-E级,2例ASIA C-E级)。结论:对胸腰段Andersson病损一期后入路进行前中柱彻底病灶清除术,同期进行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并根据其病损破坏范围及后凸畸形程度采用了两种不同手术策略,均获得了满意临床效果、良好后凸畸形矫正及良好骨性融合。同时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及并发症少的优势,为治疗胸腰段Andersson病损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手术方案。

师政伟[10](2020)在《一期单纯前路与后路两种术式治疗单节段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比较》文中提出目的:通过与单纯后路术式比较,探讨一期单纯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钉棒内固定手术治疗单节段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自2013年6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56例单节段胸椎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A、B两组,其中行单纯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钉棒内固定治疗25人(A组),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钉棒内固定治疗31人(B组)。术前常规行抗结核药物治疗24周,一般待结核中毒症状减轻时进行手术。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住院时间、手术前后ESR、CRP值、后凸Cobb角、矫正角、丢失角、矫正率、丢失率以及VAS评分、ASIA分级、植骨融合时间与手术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所有56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随访时间为1230个月,平均为22个月。两组在手术前后ESR、CRP值、后凸Cobb角、矫正度、矫正率、VAS评分、ASIA分级与手术并发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住院时间方面,A组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矫正丢失度与丢失率方面,A组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植骨融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植骨融合时间稍早于B组。两组患者在随访期间疼痛症状、神经功能均获得显着改善,后凸Cobb角得到有效纠正。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ESR、CRP等化验指标恢复正常,两组都达到骨性融合,未出现内固定松动、移位及断裂等情况,所有患者都获得临床治愈,无复发病例。结论:在抗结核药物标准化治疗下,一期单纯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钉棒内固定手术治疗单节段胸椎结核,可获得与单纯后路术式相同的临床疗效,单纯前路术式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住院时间方面均少于单纯后路术式,但在后凸矫正角长期维持方面不如单纯后路术式。

二、钛网融合器在胸腰段脊柱前路重建术中应用的生物力学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钛网融合器在胸腰段脊柱前路重建术中应用的生物力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侧前方手术入路与前后联合入路融合术在治疗胸腰段结核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1.1 收集患者资料
    1.2 纳入和排除标椎
    1.3 术前准备
    1.4 手术方法
    1.5 术后处理
    1.6 评价指标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ml)、手术时间(min)、术后引流量(ml)、住院费用(万元)、下地时间(天)对比
    2.3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 1 个月、术后 6 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血沉(mm/h)变化
    2.4 两组患者手术前、术后 1 个月、术后 6 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CRP指标对比
    2.5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Cobb角指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2.6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ODI评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2.7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VAS指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2.8 A组和B组患者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Frankel分级
    2.9 两组间围手术期并发症的比较
3 讨论
    3.1 对目前结核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疗特点等现状的讨论分析
    3.2 关于目前单纯前路和单纯后路手术治疗脊柱结核优缺点的讨论分析
    3.3 侧前方手术入路和前后联合入路优缺点的对比讨论分析
    3.4 结合本研究得出结论进行更深层次的讨论分析
    3.5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胸腰段脊柱结核的最新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侧前方手术入路典型病例
    前后联合入路入路典型病例
致谢

(2)无神经损伤的老年性胸腰段骨质疏松椎体塌陷的手术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和方法
    1 一般资料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纳入和排除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4 影像学评估
    5 神经功能评价
    6 疼痛程度评估
        6.1 视觉模拟评分法
        6.2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7 手术方法
        7.1 术前准备
        7.2 手术步骤
        7.3 术后治疗
    8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基本情况
    2 术前一般资料对比
    3 手术评价指标对比
    4 疼痛评估对比
    5 后凸cobb角对比
    6 伤椎前缘、中央高度压缩百分比对比
讨论
    1 研究现状
        1.1 老年性骨质疏松
        1.2 骨质疏松性椎体塌陷的机制
    2 骨质疏松椎体塌陷的治疗办法
        2.1 非手术治疗
        2.2 手术治疗
    3 研究结果分析
    4 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老年性骨质疏松椎体塌陷诊治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附录
致谢

(3)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不同手术入路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1.1 一般资料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出标准
        2.1.4 骨折分型与评分
    2.2 方法
        2.2.1 观察标准
        2.2.2 手术管理
        2.2.3 评价指标
第三章 结果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3.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
    3.3 两组患者影像学比较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胸腰椎骨折分型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3D打印假体在脊柱肿瘤切除术后重建的早期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资料方法
    2.1.纳入与排除标准
    2.2.一般资料
    2.3.治疗方法
    2.4.观察指标
    2.5.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4.1.3D打印假体脊柱重建的优势
    4.2.3D打印假体在脊柱肿瘤切除术后脊柱重建的疗效
    4.3.3D打印假体的不足及改进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综述 3D打印技术在脊柱外科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5)脊柱后路自体颗粒植骨治疗不同骨缺损类型胸腰椎结核的个性化选择及其远期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资料与方法
        2.4.1 临床资料
        2.4.2 方法
        2.4.3 评价标准
    2.5 统计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相同骨缺损范围组别一般资料比较
    3.2 相同骨缺损范围组别影像学指标比较
        3.2.1 畸形矫正情况比较
        3.2.2 植骨融合情况比较
    3.3 相同骨缺损范围组别临床指标比较
        3.3.1 VAS评分比较
        3.3.2 JOA评分比较
        3.3.3 ODI评分比较
        3.3.4 ASIA神经功能评级比较
    3.4 相同骨缺损范围分组间晚期并发症比较
    3.5 典型病例
第四章 讨论
    4.1 胸腰椎结核的认识
    4.2 胸腰椎结核的治疗策略
    4.3 手术入路的个性化选择
    4.4 植骨方式的个性化选择
    4.5 问题与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附录 综述 脊柱结核术后复治的影响因素概述
    参考文献

(6)后路截骨矫形术治疗脊柱后凸畸形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经后路有限脊柱中后柱截骨治疗陈旧性椎体压缩骨折伴脊柱后凸畸形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改良单侧后路椎体截骨术治疗先天性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后路椎体切除术联合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合并后凸畸形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截骨矫形术治疗脊柱后凸畸形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脊柱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abstract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颈胸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
    2.1 背景
    2.2 材料和方法
    2.3 结果
    2.4 典型病例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胸腰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
    3.1 背景
    3.2 材料和方法
    3.3 结果
    3.4 典型病例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腰骶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
    4.1 背景
    4.2 材料和方法
    4.3 结果
    4.4 典型病例
    4.5 讨论
    4.6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耐药结核研究新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结核疫苗研发新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Wiltse入路结合病椎置钉的改良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合并后凸畸形的胸腰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纳入和排除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研究方法及步骤
        2.3.1 术前准备
        2.3.2 手术方法
        2.3.3 术后处理
    2.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2.4.1 观察指标
        2.4.2 疗效评价
    2.5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A、B组手术相关情况的比较
    3.2 A、B两组手术前后ASIA分级情况
    3.3 A、B组 VAS评分情况的比较
    3.4 Cobb角纠正及丢失情况
    3.5 A、B组血沉和C-反应蛋白的对比
    3.6 A、B组 JOA评分情况的比较
    3.7 A、B组 ODI的比较
    3.8 A、B组术后化疗时间及植骨融合时间比较
    3.9 改良前后路联合手术经典病例
第4章 讨论
    4.1 前后联合术式的优势、不足及适应症
    4.2 Wiltse入路的优势
        4.2.1 胸腰段椎旁肌的解剖及作用
        4.2.2 传统后正中入路对椎旁肌的损害
        4.2.3 Wiltse入路保护椎旁肌、减少出血
    4.3 结合病椎置钉的后路内固定矫形
    4.4 彻底病灶清除与短疗程化疗问题
    4.5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5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经典病例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9)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段Andersson病损一期后路360°融合固定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1 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及治疗现状
        1.1 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学
        1.2 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特点
        1.3 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
        1.4 强直性脊柱炎的鉴别诊断
        1.5 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
    2 Andersson病损的诊断及治疗现状
        2.1 Andersson病损的病因学
        2.2 Andersson病损的临床特点
        2.3 Andersson病损的影像学特点
        2.4 Andersson病损的实验室和病理组织检查特点
        2.5 Andersson病损的诊断
        2.6 Andersson病损的鉴别诊断
        2.7 Andersson病损的治疗
实验部分
    1 材料
        1.1 研究对象
        1.2 纳排标准
    2 方法
        2.1 影像学评估
        2.2 手术方法
        2.2.1 术前准备
        2.2.2 术中操作
        2.2.3 术后处理及疗效评价指标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患者基本情况
        3.2 手术结果
        3.3 临床结果
        3.4 病理检查结果
        3.5 影像学结果
    4 讨论
        4.1 Andersson病损的病因机制
        4.2 Andersson病损的治疗
        4.2.1 保守治疗
        4.2.2 手术治疗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一期单纯前路与后路两种术式治疗单节段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流行病学
    1.2 遗传易感性
    1.3 临床特点
    1.4 手术发展史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一般资料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术前准备
        2.2.2 手术步骤
        2.2.3 术后处理
        2.2.4 评价指标
        2.2.5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两组间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3.2 两组间影像学相关指标比较
    3.3 两组间化验指标及临床效果比较
    3.4 术后随访与并发症
    典型病例1
    典型病例2
第四章 讨论
    4.1 手术时机的选择
    4.2 病灶清除范围和植骨材料选择
    4.3 一期单纯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单钉棒内固定术式的可行性
    4.4 单纯前路术式的优缺点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本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词汇缩略表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四、钛网融合器在胸腰段脊柱前路重建术中应用的生物力学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侧前方手术入路与前后联合入路融合术在治疗胸腰段结核的比较研究[D]. 刘波. 青岛大学, 2021(02)
  • [2]无神经损伤的老年性胸腰段骨质疏松椎体塌陷的手术治疗[D]. 吴春兵. 青岛大学, 2021(02)
  • [3]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不同手术入路疗效分析[D]. 任河. 延边大学, 2021(02)
  • [4]3D打印假体在脊柱肿瘤切除术后重建的早期效果观察[D]. 黄杜军.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5]脊柱后路自体颗粒植骨治疗不同骨缺损类型胸腰椎结核的个性化选择及其远期疗效观察[D]. 宋磊磊. 青海大学, 2021(01)
  • [6]后路截骨矫形术治疗脊柱后凸畸形的研究[D]. 马铮.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7]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脊柱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D]. 曾艳平.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8]Wiltse入路结合病椎置钉的改良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合并后凸畸形的胸腰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D]. 朱建平. 南昌大学, 2020(08)
  • [9]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段Andersson病损一期后路360°融合固定的疗效分析[D]. 丁柯元. 西安医学院, 2020(08)
  • [10]一期单纯前路与后路两种术式治疗单节段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比较[D]. 师政伟. 兰州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钛网笼在胸腰椎前路重建中的生物力学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