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现代主义作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梦境,幻觉,异化,死亡
现代主义作家论文文献综述
史永欣[1](2019)在《“90后”作家路魆的现代主义写作》一文中研究指出路魆是"90后"创作者中特色鲜明的一位,在他的小说中充满了梦幻与现实的对撞、个体的异化和死亡的超脱,极具有现代主义小说的特色,路魆在自己的创作中建构起了专属的小说王国,具有极强的艺术性。(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29期)
钟铃[2](2017)在《后现代主义作家的栖居荒野——斯奈德的生态诗学批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后现代是人类生态学的时代,现代文化的语境中,生态问题已然是一个生或亡的问题。美国文学作品里,生态思想和环境意识屡见不鲜,这样的作品在内容上既有对于自然的认同,更有对工业社会的反思和批判。而本文将着重从"共享生态"、"无言独华"和"思与境谐"这叁方面,阐述后现代作家代表斯奈德的生态诗学思想。(本文来源于《中国文艺家》期刊2017年09期)
孙晓晨[3](2014)在《美国华裔作家庄华《跨界》的现代主义叙事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跨界》问世于1968年,是着名华裔美国女作家庄华唯一一部流传于世的作品,它被认为是美国华裔文学中的第一部现代派小说。由于小说在结构与形式上明显的实验性,它的价值直到1986年再次出版才被人发掘。与不少重在描写社会地位低下的华人移民不同,《跨界》表现的是上层阶级华裔的生活经历,特别是上层华裔女性的经历。小说是半自传叙事,展现了主人公珍在身体和精神的超越界限中寻找自己的过程。现代主义文学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出现在西方文艺领域的一场具有影响力的文学思潮,它是西方诸多具有反传统特征文学流派的总称。虽然现代主义文学各流派的规模不一,风格迥异,但他们一般采用普遍的叙事手法,即象征与意识流手法。对自我的追寻是现代主义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本文立足于对庄华小说《跨界》的解读,从现代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结合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对庄华《跨界》运用的象征,意识流叙事特点及现代主义小说时间倒错,视角转换及情节淡化技巧方面研究这部作品体现的现代主义叙事特点。综上所述,全文共分五个章节来进行阐释:第一章为简介,介绍了《跨界》这部作品以及美国华裔作家庄华的相关情况,并阐述了小说现有的研究成果和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艺术特征。第二章深入探讨了《跨界》运用的现代主义文学独特的意识流叙事特点,自由联想、内心独白、时间蒙太奇等意识流技巧均在《跨界》中有所体现。第叁章是对《跨界》中体现的象征主义叙事特点进行讨论。第四章探讨了《跨界》所应用的时间倒错,视角转换及情节淡化的叙事技巧。第五章为全文的观点进行总结,指出《跨界》运用现代主义叙事特点所达到的艺术效果及作者庄华在美国华裔文学界不可取代的地位。(本文来源于《天津理工大学》期刊2014-12-01)
王改娣[4](2014)在《英国早期现代主义作家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误读”与重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主义文学的肇始期,英国作家王尔德、萧伯纳和哈里斯不约而同把眼光投向莎士比亚,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进行了"误读"和重释。他们从莎士比亚的身份、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主题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伦理语境叁个方面对经典进行了解构和重写。这些作家对莎士比亚的重新解读各有侧重,又相互交叉,创作出具有现代主义特征的文学作品,显示出传统文学向现代主义文学的一种转向。(本文来源于《英美文学研究论丛》期刊2014年02期)
付瑶[5](2014)在《后现代主义作家的现实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俄罗斯侨民作家谢尔盖·多纳托维奇·多甫拉托夫的名字对于中国大多数读者来说很陌生,但是,毫不夸张地说,这个名字在俄罗斯却非常响亮。不同于大多数俄罗斯持异见的侨民作家,多甫拉托夫从未公开批评或反对苏联政权,而是选择了另一条路:忠实于生活,本真地描述当时的生活形态,由此向读者展示苏联社会生活的荒谬及无序;不同于典型的、以大量的词语游戏解构苏联官方话语权的俄罗斯后现代主义作家,多甫拉托夫为自己选择了叙述者的名号,以此展示自己的文学创作追求:用最简单、最准确的词语描述最真实的生活,从而达到解构神话的目的。多甫拉托夫自称为叙述者,他认为,作家的创作目标在于向读者描述生活的意义,是一份崇高且不易的工作。作家是带有哲学思辨的角色,在其身上体现的不仅仅是艺术美学功用,还有社会意义。与作家相比较,叙述者的责任就相对朴实而简单:叙述者只需将社会的千姿百态如实地再现还原,忠实记录叙述者所处的时代与个人。也正因此,多甫拉托夫在散文中大量运用自己的生平经历,以达到文本真实效果最大化的目的。而该手法——自传性也成为多甫拉托夫创作中最典型的特征之一。多甫拉托夫以罕见的坦诚记录生活,他独特的创作风格也给读者带来许多疑问,如:多甫拉托夫的小说应该归入哪一类?是虚构小说还是纪实回忆?这在多甫拉托夫的研究中是最基本的问题之一,而该问题的答案在此也必须直接指出:多甫拉托夫的散文不是纪实回忆,而是他运用艺术手法——“伪纪实”加工而成的文学作品。伪纪实主义是多甫拉托夫创作中另一个重要的特点:在描述真实生活经历的过程中作者往往标注上错误的时间,这并不是多甫拉托夫记忆混乱的结果,而是他有意识地暗示读者,以帮助其区分现实和艺术虚构。而在这样的真实与虚构的碰撞下,其作品便最有效地达到了提升当时社会的荒诞性的效果。多甫拉托夫经常谈及文学,尤其是俄罗斯传统文学。其中,普希金——俄罗斯传统文学的代表者、“一切开端的开端”对多甫拉托夫的创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普希金对纯文学的把握能力,他的美学观点——高度的思想自由,对一切事物的高度接受能力,与笔下人物的关系,用词简洁的特点等都对多甫拉托夫产生了巨大影响。上述特点在多甫拉托夫的文章及作品中都能得到体现,尤其是他的中篇小说《保护区》。保护区的故事发生在米哈伊尔科夫普希金保护区,普希金和多甫拉托夫都生活过的地方。两位文学家跨越时间在同一个空间相遇,而多甫拉托夫会如何理解普希金的存在?他如何理解当时存在的普希金神话?所有的答案在《保护区》中都会找到。多甫拉托夫作为俄罗斯侨民文学“第叁浪潮”的代表作家,在俄罗斯和其他国家都有专题研究,但在我国尚属未完全开垦的领域。多甫拉托夫在俄罗斯文学进程中的重要性使得我们有必要系统研究多甫拉托夫的创作特色以对俄罗斯文学史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本论文的现实意义在于:1)目前,系统的研究多甫拉托夫的创作特点——自传性和伪纪实主义的研究在中国还相对较少;2)对多甫拉托夫的研究有益于研究20世纪俄罗斯文学。本论文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叁章层次、内容分明的讨论全面地分析多甫拉托夫的创作特点,系统地将这位知名于俄罗斯和美国的作家介绍给中国读者。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多甫拉托夫的作品,尤其是中篇小说《保护区》。本论文的学术新意在于:1)系统分析了多甫拉托夫创作中最鲜明的自传性和伪纪实主义两大特点;2)以《保护区》为分析例证详细地分析了多甫拉托夫在创作中与普希金的关系。本论文的理论意义在于:对多甫拉托夫创作特点的分析有助于加深对多甫拉托夫的认识。笔者希望,本论文能够为今后该方向的科研工作起到辅助作用,也为其他喜欢研究类似题目的人提供一个范例,同时也为该课题的研究提供较好的、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资料。本论文的实践意义在于:本论文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对多甫拉托夫及其作品感兴趣和喜爱俄罗斯文学的人们更深刻地了解多甫拉托夫的创作特色。本论文的结构是由引言、正文(叁章)、结语和参考文献构成。引言部分简述了的多甫拉托夫的文学创作及如今对多甫拉托夫的研究情况,交代了本论文的选题理由、现实意义、主要目的、研究对象、学术新意、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并简述了论文结构。正文第一章叙述了多甫拉托夫的自我评价及他对两类文学活动家——作家和叙述者的认识。第二章分为两小节,分别详述了多甫拉托夫自传性和伪纪实主义两大特点。第叁章由两小节组成,详细阐述了多甫拉托夫与俄罗斯经典文学代表普希金的关系,包括多甫拉托夫对普希金的继承与对普希金形象的解构,并以多甫拉托夫最着名的作品之一《保护区》为分析例证。结语部分回顾全文得出以下结论:1.多甫拉托夫的生活充满曲折,而这对他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回顾作家的一生,多甫拉托夫始终坚持个性的独立,在自己的文本中发出了“我”的声音。多甫拉托夫不同于其他的侨民作家,也不追随于苏联官方文学,正如作者自己所说的,“我想自己只是个叙述者”。2.多甫拉托夫自称叙述者事出有因:多甫拉托夫的文学目的在于向读者展示出最真实的生活样貌,以此揭露生活的荒诞。多甫拉托夫将自己对生活正常状态的向往藏于深处,藏于对其所描述的生活进行幽默嘲讽的表层之下。3.多甫拉托夫在实现自己的文学目的过程中运用了自传性描述方式。这样的叙述方式增加了文本的可信度,降低了作者的地位,帮助作者回忆过去的同时让读者相信叙述者,相信作者。文中叙述者的内心独白营造出一种隐秘的氛围,能使读者与作者和文本之间的距离缩短。4.多甫拉托夫的小说建立在伪纪实主义描述的基础上:作家有意地错误使用从自身生活经历抽取出来用于文本的片段细节,以此暗示读者文本的虚构性,从而达到作品真实性最大化的目的。真实与虚构的混合帮助多甫拉托夫实现秘密隐藏的文学理想:反映真实社会生活的荒诞,并且激发读者自发地思考正常生活的概念。5.多甫拉托夫与普希金的关系:多甫拉托夫继承了普希金用词简洁、凝练的文本风格,在作品中与普希金多次呼应。另一方面,多甫拉托夫在散文中,尤其在中篇小说《保护区》中不仅体现了对普希金的继承,也向读者展示出了当时普希金神话的现状并对此完成解构。(本文来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期刊2014-04-01)
葛有进[6](2014)在《英国现代主义作家劳伦斯小说创作的叁个阶段》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劳伦斯小说创作的阶段,探索其文学历程,分析其现代主义创作特色。(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4年08期)
吴琦,马雪艳[7](2009)在《唯美? 唯真?——现代主义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作品中的生活烙印》一文中研究指出弗吉尼亚·伍尔夫原以"现代主义"作家闻名于世,但笔者认为她并非纯粹的唯美主义艺术家,本文通过探究其诸多作品中的生活烙印进一步深化了对其小说的理解:"小说的价值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真实生活的价值。"(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期刊2009年09期)
涂鸿[8](2009)在《“法规”之外的艺术突围——中国当代民族作家现代主义书写的语言范式》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当代民族作家尤其是年轻的一代,在语言方面进行了积极的试验,他们反对把语言当作简单的认知工具,对他们而言,语言首先是一种实体性的存在和权力,词语首先必须以神话的方式被设想为一种实体性的存在和力量,而后才能被理解为一种理想的工具,一种心智的求知原则,一种精神实在的建构与发展中的基本功能,这样语言就获得了一种本体论的意义,语言成了使存在向人们呈现的方式。中国当代少数民族作家的现代主义文学创作能够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对语言进行多方面的实验与突破,不仅促进了中国汉语言的发展与完善,使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汉语言焕发出了新的活力,而且更新了中国民族文学写作的思维方式,塑造了一种创造、创新的语言传达模式。(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研究》期刊2009年05期)
刘纪新[9](2009)在《论壮族作家黄佩华的现代主义小说》一文中研究指出黄佩华的小说风格多样,其中尤以现代主义小说的成就最为突出。这类小说以颠覆现代性为主题,揭示了现代性遮蔽下的丰富人性、多彩的民间生活,以及现代人被扭曲的心理。在艺术手法上,他的小说中出现了非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使用了象征主义、意识流等艺术手法。(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2期)
张婷娜,卜太山[10](2009)在《英国现代主义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作品赏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弗吉尼亚·伍尔芙是英国现代着名的女小说家、评论家和散文家,原名弗吉尼亚·斯蒂芬,在小说创作和文学评论两方面都有卓越的贡献。她是世界叁大意识流作家之一,女权主义运动的先驱人物。她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创造性至今仍有很大影响。本文对伍尔芙的生平进行了介绍,并对意识流小说理论及伍尔芙的意识流小说和女性主义小说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3期)
现代主义作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后现代是人类生态学的时代,现代文化的语境中,生态问题已然是一个生或亡的问题。美国文学作品里,生态思想和环境意识屡见不鲜,这样的作品在内容上既有对于自然的认同,更有对工业社会的反思和批判。而本文将着重从"共享生态"、"无言独华"和"思与境谐"这叁方面,阐述后现代作家代表斯奈德的生态诗学思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现代主义作家论文参考文献
[1].史永欣.“90后”作家路魆的现代主义写作[J].青年文学家.2019
[2].钟铃.后现代主义作家的栖居荒野——斯奈德的生态诗学批评[J].中国文艺家.2017
[3].孙晓晨.美国华裔作家庄华《跨界》的现代主义叙事特点[D].天津理工大学.2014
[4].王改娣.英国早期现代主义作家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误读”与重释[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4
[5].付瑶.后现代主义作家的现实书写[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4
[6].葛有进.英国现代主义作家劳伦斯小说创作的叁个阶段[J].青年文学家.2014
[7].吴琦,马雪艳.唯美?唯真?——现代主义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作品中的生活烙印[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9
[8].涂鸿.“法规”之外的艺术突围——中国当代民族作家现代主义书写的语言范式[J].社会科学研究.2009
[9].刘纪新.论壮族作家黄佩华的现代主义小说[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10].张婷娜,卜太山.英国现代主义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作品赏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