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翅蚜论文-伍绍龙,周志成,彭曙光,周孚美

有翅蚜论文-伍绍龙,周志成,彭曙光,周孚美

导读:本文包含了有翅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黄板,烟蚜茧蜂,烟蚜,繁育

有翅蚜论文文献综述

伍绍龙,周志成,彭曙光,周孚美[1](2016)在《黄板对烟蚜茧蜂繁蜂小棚内有翅蚜的诱杀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了解黄板对繁蜂小棚内有翅蚜和烟蚜茧蜂的诱杀规律,观察了黄板在不同时间段对烟蚜茧蜂和有翅蚜的诱杀效果;利用有翅蚜的假死习性,通过轻拍有翅蚜和烟蚜茧蜂聚集地的方法,观察了黄板距离繁蜂小棚顶不同平放距离对烟蚜茧蜂和有翅蚜的诱杀效果。结果表明:黄板对有翅蚜和烟蚜茧蜂均有显着的诱杀效果,从早到晚,诱虫比率逐渐下降,在15:00以后,黄板对繁蜂棚内有翅蚜的诱杀效果会显着的高于烟蚜茧蜂;将黄板放置在距离繁蜂网10 cm时,黄板对烟蚜茧蜂的伤害值显着的高于20、30和40 cm的处理。在实际繁蚜过程中,可以采用悬挂黄板的方法,监测和剔除繁蚜棚内的烟蚜茧蜂;利用蚜虫假死性,轻拍繁蜂虫网,将黄板平放在距离繁蜂网顶20、30、40 cm时,黄板可高效剔除混合聚集在繁蜂网上的有翅蚜和烟蚜茧蜂,而几乎不伤害烟蚜茧蜂。(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10期)

张武,项鹏,吴俊彦,李艳杰,李宝华[2](2016)在《黑河地区大豆田间有翅蚜迁飞扩散及种群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2~2014年利用昆虫吸虫塔及田间调查结合的方法对黑龙江省黑河地区大豆田间蚜虫种群的迁飞扩散动态和田间发生情况进行观测分析。结果表明:蚜虫迁飞期在5月下旬~10月下旬,迁飞期历时140~154 d,迁飞期集中在每年的9月。田间蚜虫始见于6月中下旬,结束于8月末~9月初,田间蚜虫高峰期出现在8月。吸虫塔的监测数据对田间蚜虫的发生具有预警作用,可以监测到蚜虫的迁入式迁飞和迁出式迁飞的两个过程。(本文来源于《大豆科学》期刊2016年03期)

李向永,胡奇,隋启君,尹艳琼,赵雪晴[3](2015)在《云南高原地区马铃薯田有翅蚜种类及迁飞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2008-2010年,在云南省马铃薯种薯基地会泽县和香格里拉县采用黄皿诱集法开展马铃薯田蚜虫种类及其有翅蚜迁飞消长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两地共采集到18种有翅蚜,分属于3科10属。其中,滇东北会泽县有3科10属18种,滇西北香格里拉县有2科5属6种。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和甘蓝蚜Brevicoryne brassicae Linnaeus是两地的优势种,占总诱集量的60.9%-97.8%。(2)在会泽县,薯田优势种蚜虫迁飞全年有2个发生高峰期,首个高峰期为5月上旬-6月中旬,诱集量1.6头/皿-4.7头/皿,第2次迁飞峰期为6月下旬-8月中旬,诱集量0.7头/皿-7.3头/皿,桃蚜的迁飞要稍早于甘蓝蚜和棉蚜。(3)在香格里拉县,薯田有翅蚜迁飞峰期晚于会泽县,3种蚜虫每年呈现2次迁飞峰期。首次迁飞峰期为6月底至8月初,诱集量0.2头/皿-6.0头/皿,第2次迁飞峰期为7月中至8月底,诱集量0.3头/皿-8.3头/皿,棉蚜迁飞早于桃蚜和甘蓝蚜。(本文来源于《环境昆虫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时新瑞,赵云彤,王克勤[4](2014)在《吸虫塔监测中有翅蚜迁飞数量动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2011~2013年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通过建立昆虫吸虫塔对蚜虫迁飞的种群动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表明:蚜虫迁飞期一般在5月中下旬至10月中下旬,迁飞历期为150~160 d,每周的迁飞量变化很大,每年约有6~7周为大量迁飞期;吸虫塔的监测结果对田间蚜虫的发生可以起到预警的作用;蚜虫的迁飞与气象因子密切相关,前期温度是影响蚜虫羽化迁飞的重要因子,而强降水的天气可以造成迁飞蚜数量的大幅度减少。(本文来源于《大豆科学》期刊2014年06期)

王佩玲,张金,高桂珍,李国英,吕昭智[5](2014)在《多因子对棉蚜有翅蚜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有翅蚜产生是蚜虫适应环境变化的重要策略,多种因子诱导有翅蚜的形成。本文研究了温度、拥挤度、母代效应和天敌对棉蚜有翅蚜形成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在21~30℃温度范围内内,温度与翅蚜比例呈线性关系,21℃形成有翅蚜比例最高,约为10%;棉蚜拥挤度与有翅蚜比例成正相关;温度与拥挤度2因子的正交试验也进一步证实了低温、高拥挤度组合更有利于有翅个体的形成。母代效应对棉蚜F1代有翅蚜的形成有显着性影响,天敌胁迫促进有翅个体的形成。生物因子及非生物因子共同作用影响有翅蚜的形成,但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从分子水平上关注两者内在互作关系。(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4年04期)

王爽,李新民,刘春来,杨帆,夏吉星[6](2014)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地区吸虫塔有翅蚜种群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吸虫塔对作物蚜虫防控的指导意义,明确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地区有翅蚜(和大豆蚜)的种群动态,为大豆蚜虫防控提供预警信息。【方法】2009至2012年通过吸虫塔监测哈尔滨地区有翅蚜及有翅大豆蚜动态结合当年田间大豆蚜动态调查。【结果】哈尔滨吸虫塔全年收集有翅蚜量为0.6~1.7万头不等。具1~3个高峰(不同年份有翅蚜发生高峰数量不同),高峰期时间1个月左右,位于7月中旬至10月中旬之间。周有翅蚜量达200头时预示着有翅蚜高峰期的到来,高峰期有翅蚜量可占年有翅蚜量的90%以上。同一地区不同年份有翅蚜高峰期时间不同。吸虫塔有翅大豆蚜亦具1~3个高峰期,时间位于当年有翅蚜的高峰期时间内,为短短的1周或几周,高峰期蚜量占全年采集有翅大豆蚜量的80%~95%。田间大豆蚜只存在一个高峰,2009、2010、2012年田间大豆蚜高峰期均与吸虫塔收集的大豆蚜高峰期相重迭,且峰值日期一致。【结论】吸虫塔可以很好地反应当年田间大豆蚜的种群动态,表现在高峰期及高峰点的预测,可为大豆蚜的预测预报提供预警信息。(本文来源于《应用昆虫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张全民,张晓娟[7](2014)在《平顶山烟区有翅蚜迁飞动态及病毒病流行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2年,我们通过对平顶山烟区不同地点有翅蚜迁飞动态、病毒病发生的监测调查及移栽后的不同的田间因素对烟草病毒病发生的影响的对比,研究影响田间蚜虫种群动态变化和病毒病发生的各种因素。结果表明:有翅蚜种群的迁飞及病毒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温度、湿度对蚜虫及病毒病发生影响最大,远离村庄、菜地、桃园的烟田蚜虫量少,病毒病发生较轻;移栽后立即覆盖薄膜的烟(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期刊2014年01期)

王军,杨江华,毕彩侠[8](2010)在《秦巴山区油菜蚜虫优势种及有翅蚜消长规律研究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油菜蚜虫优势种及其有翅蚜消长规律调查,结果表明:秦巴山区蚜虫为桃蚜和萝卜蚜混合发生,优势种为桃蚜,主要以无翅成若蚜在油菜等十字花科植物上越冬,其生活史属非全周期型。3月下旬为有翅蚜始见期,5月上旬为迁飞高峰期。做好4月上旬防蚜工作,是控制蚜虫传播病毒病的关键。(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0年05期)

丁识伯,禹海鑫,杨建新,蒋金炜[9](2010)在《黄淮烟区有翅蚜发生动态与病毒病流行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从2006年4月初至6月底,对平顶山烟区宝丰、叶县、郏县3个县进行了烟蚜有翅蚜发生期的定点调查,以及有翅蚜发生动态与病毒病流行关系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烟蚜有翅蚜迁飞活动高峰在4月底至5月中旬;在所诱集的有翅蚜中,烟蚜的比例最大;在诱集方式上,黄板的灵敏度明显高于黄皿,效果较好;而烟区病毒病盛发期在5月底至6月初,病毒病的流行与有翅蚜迁飞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周边不同环境因素、盖膜及移栽方式、移栽期等对有翅蚜发生动态和病毒病的流行也存在着一定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科学》期刊2010年01期)

于德才,张抒,白艳菊,高艳玲,范国权[10](2009)在《马铃薯种薯田有翅蚜的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铃薯是21世纪人类最有价值的食物营养来源之一,是新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高产经济作物之一,更是世界人口的重要主食或副食。有翅蚜虫是马铃薯田的主要害虫之一,是病毒的主要传播载体,造成马铃薯减产和品种退化,本文对有翅蚜传播马铃薯病毒的机理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根据有翅蚜与病毒之间的关系从化学、生物和农业叁方面对马铃薯田有翅蚜防治方法进行了总结,并根据我国马铃薯种薯生产实际情况对防治工作提出了相关建议。(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农业科学》期刊2009年04期)

有翅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2~2014年利用昆虫吸虫塔及田间调查结合的方法对黑龙江省黑河地区大豆田间蚜虫种群的迁飞扩散动态和田间发生情况进行观测分析。结果表明:蚜虫迁飞期在5月下旬~10月下旬,迁飞期历时140~154 d,迁飞期集中在每年的9月。田间蚜虫始见于6月中下旬,结束于8月末~9月初,田间蚜虫高峰期出现在8月。吸虫塔的监测数据对田间蚜虫的发生具有预警作用,可以监测到蚜虫的迁入式迁飞和迁出式迁飞的两个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有翅蚜论文参考文献

[1].伍绍龙,周志成,彭曙光,周孚美.黄板对烟蚜茧蜂繁蜂小棚内有翅蚜的诱杀效果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6

[2].张武,项鹏,吴俊彦,李艳杰,李宝华.黑河地区大豆田间有翅蚜迁飞扩散及种群动态研究[J].大豆科学.2016

[3].李向永,胡奇,隋启君,尹艳琼,赵雪晴.云南高原地区马铃薯田有翅蚜种类及迁飞动态[J].环境昆虫学报.2015

[4].时新瑞,赵云彤,王克勤.吸虫塔监测中有翅蚜迁飞数量动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J].大豆科学.2014

[5].王佩玲,张金,高桂珍,李国英,吕昭智.多因子对棉蚜有翅蚜形成的影响[J].植物保护.2014

[6].王爽,李新民,刘春来,杨帆,夏吉星.黑龙江省哈尔滨地区吸虫塔有翅蚜种群动态[J].应用昆虫学报.2014

[7].张全民,张晓娟.平顶山烟区有翅蚜迁飞动态及病毒病流行规律研究[J].河南农业.2014

[8].王军,杨江华,毕彩侠.秦巴山区油菜蚜虫优势种及有翅蚜消长规律研究初报[J].广东农业科学.2010

[9].丁识伯,禹海鑫,杨建新,蒋金炜.黄淮烟区有翅蚜发生动态与病毒病流行的关系[J].河南农业科学.2010

[10].于德才,张抒,白艳菊,高艳玲,范国权.马铃薯种薯田有翅蚜的防治[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9

标签:;  ;  ;  ;  

有翅蚜论文-伍绍龙,周志成,彭曙光,周孚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