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显偏见论文-王洁洁

外显偏见论文-王洁洁

导读:本文包含了外显偏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主客交往,外显态度,隐性偏见,语言偏见测量法

外显偏见论文文献综述

王洁洁[1](2019)在《跨文化交往中入境旅游者外显态度与隐性偏见的实验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旅游中的跨文化主客交往现象是旅游地理学与旅游者行为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一直被学术界所关注。文章通过群体态度语意差别量表调查法考察入境旅游者对东道主的外显态度,通过语言偏见测量法发现入境旅游者对东道主的隐性偏见,在此基础上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均值比较、T检验、方差分析、皮尔逊相关分析等方法比较入境旅游者外显态度、隐性偏见之间的差异性和关联性及其受社会人口统计特征的影响。研究结论显示,根据外显态度的不同,入境旅游者可以分为显性尊敬型旅游者、显性友好型旅游者、显性中间型旅游者和显性偏见型旅游者等类型;语言的"抽象-具体"差异作为隐性偏见的外化表征,可以反映出来华入境旅游者对内、外群体的不同态度;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来华次数等因素令游客在外显态度和隐性偏见及二者相关关系上表现出了各自的差异性。来华入境旅游者对中国人具有双重态度,表现为显性积极态度的策略性表达和隐性消极偏见的策略性藏匿。(本文来源于《旅游学刊》期刊2019年08期)

张娇楠[2](2017)在《大学生自尊水平对新生代农民工内隐、外显偏见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特殊背景下的产物,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他们的身份逐渐发生变化,从流动人口向本地人与城市居民转变。城市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从“打工者”向“城市建设者”转变。而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发展与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水平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本研究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是否存在新生代农民工偏见进行探讨,有利于及时发现偏见的存在并予以纠正,为将来两大群体的和谐相处奠定基础。自尊是个体对自身的看法及评价,会影响到个体对事物的认知方式及行为表现。此外,个体对同一个群体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一种是可以被个体察觉到的,一种是处于个体潜意识层面,被自动激活的,因此在对新生代农民工偏见的研究中加入自尊水平这一因素,并从内隐与外显的角度,对大学自尊与偏见的关系进行探讨,为探明偏见的发生发展机制及偏见的消除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本研究随机抽取山西师范大学113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其有效被试105名,让其完成与自尊和偏见相关的问卷与内隐联想测验,对回收的数据运用SPSS19.0进行分析,相关的统计方法包括:描述统计、单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大学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外显偏见水平显着,即大学生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评价较为消极。(2)大学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内隐偏见水平显着,且内隐偏见与外显偏见两者间相互独立。(3)男生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外显评价比女生积极,而内隐偏见差异不显着。(4)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外显偏见没有差异,内隐偏见存在差异,生源地城市的大学生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评价较为消极。(5)高水平外显自尊的大学生和低水平外显自尊的大学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内隐偏见差异不显着,其外显偏见之间的差异也不显着。(6)大学生内隐自尊水平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内隐偏见的影响显着,也就是说,高内隐自尊者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看法比较消极。而其对外显偏见的影响不显着。(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7-05-31)

赵文涛[3](2017)在《中职学校学生、家长、教师外显—内隐职业偏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等职业学校是国家为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为社会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而大力开展阶段性教育形式,简称中职学校。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其拥有受教育群体数量众多及直接针对职业进行教育的教育特性。态度集合了人们对特定事物的认知、情感及行为倾向,是个体对其持有的具有稳定性、评价性的心理倾向,依据能否被个体内省识别这一标准,态度可划分为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两类。外显态度能够被个体意识并易于外显报告,内隐态度是无法内省识别或准确识别的过去经验的痕迹。偏见是态度的一种表现形式,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错误的态度,个体在偏见的影响下,往往会对特定事物给予自以为是的评判。职业是行业与职能的统称,其存在的必要性体现在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可以说社会个体均有工作,而这些已为现实的工作都必然出于个体对于职业的态度并以此为基础而做出的选择,职业态度是职业存续的必要基础及必然结果,职业偏见以内隐态度或外显态度的过程影响着个体拥有着职业喜恶及职业选择。本文将针对中职学校学生、家长及教师进行研究,分析其职业偏见状况、职业态度差异及内隐职业态度与外显职业态度的差异。研究中将选用职业划分为专业技术类和服务类,研究一运用职业观念调查问卷考察中职学校相关人员的外显职业态度,结果表明被试整体存在外显职业偏见,认为在各职业属性上专业技术类职业要优于服务类职业。研究二运用内隐联想测验(IAT)考察中职学校相关人员的内隐职业态度,结果表明学生、家长存在内隐职业偏见,教师不存在内隐职业偏见,被试整体在受尊敬程度、稳定性、收入性职业属性上存在内隐职业偏见,在知识性、愉快性职业属性上不存在内隐职业偏见。结合研究一及研究二的结果,表明被试整体同时出现外显职业偏见和内隐职业偏见;被试整体在受尊敬程度、稳定性、收入性职业属性上出现外显职业偏见和内隐职业偏见,在愉快性和知识性职业属性上出现外显职业偏见,未见内隐职业偏见;学生和家长同时存在外显职业偏见和内隐职业偏见,教师存在外显职业偏见,未见内隐职业偏见。(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张妍[4](2015)在《大学生自尊水平对肥胖人群内隐、外显偏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一直不断提高,国民素质也随之有所提高,思想文明在不断进步。然而,尽管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层面上处于富足状态,但社会偏见现象仍随处可见,令人担忧。肥胖人群作为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特定群体,容易受到来自外界的消极态度对待和歧视。根据社会认同理论的观点认为,当个体对于自己所属的内群体产生极度追崇的时候,这种盲目性会让其觉得内群体优胜于其他任何外群体,并且会把内外群体的好坏之分扩大化,这样就能维持自尊水平并对内群体产生更高的认同,但这样做的同时也会引起群体间的冲突和偏见。而社会比较理论认为,当个体遭遇到失败等消极生活事件时,自尊就会下降,这时个体倾向于和比自己处境差的人进行下行比较,以此来维持其自尊。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验证我国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对肥胖人群是否具有显着的内隐偏见和外显偏见,并选取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做为自变量,探讨大学生不同自尊水平对肥胖人群内隐、外显偏见的影响。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来自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95名大学生被试进行了调查,回收的数据用SPSS 16.0进行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第一,大学生对肥胖人群具有十分显着的内隐偏见,而外显偏见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内隐偏见和外显偏见出现了分离,是两个不同的独立的结构;第二,大学生不同内隐自尊水平对肥胖人群内隐偏见具有显着性的影响,对外显偏见的影响并不显着;第叁,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出现了分离,是两个不同的独立的自我评价结构;大学生不同外显自尊水平对肥胖人群内隐、外显偏见的影响均不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5-05-01)

贾凤芹[5](2013)在《大学生性别偏见内隐与外显双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内隐社会认知的兴起和双重态度理论模型的提出,内隐偏见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对性别偏见的内隐和外显双系统解析是内隐社会认知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国内对大学生性别偏见的系统研究却比较缺乏。本研究可以为青少年健康人格教育提供依据,对深入推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开发并采用灵敏的内隐方法和信效度较高并能探测到微妙反应的外显方法,即对性别偏见进行内隐和外显双系统解析,才能达到比较全面地了解性别偏见的目的。在社会文化日益多元化的现代社会,表达偏见的方式与试图压抑偏见的动机之间所存在的复杂关系也需要进一步澄清,以揭示处于意识层面的意志努力对于外显偏见和处于无意识状态的内隐偏见所起的作用。持有性别偏见可能导致消极的认知与行为后果,而持偏者的偏见表现形式与程度、动机特点,以及所处的外部情境都可能是影响偏见行为的重要因素,需要进一步探析。个体知觉到遭受偏见,即受到内群体偏见威胁时对自尊和情绪的影响,以及对内、外群体态度的变化也需要进一步探讨。本研究选取具有较高生态效度的实验材料和研究场景,综合运用自我报告法、内隐测验法和情境实验法对大学生外显与内隐双系统的性别偏见进行了研究。依次考察了当代大学生外显与内隐性别偏见状况、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性别偏见的结构,无偏反应动机与性别偏见表现形式及程度之间的关系,偏见表现形式、程度、动机及情境对于偏见持有者认知与行为倾向的影响,以及知觉到偏见威胁对于个体自尊、情绪、态度及行为反应的影响等问题。在充分证实性别偏见存在的基础上,从内隐与外显两个系统解析了当代大学生性别偏见状况及性别偏见的理论结构。采用两条主线,对两类对象即持偏者心理和受偏者心理分别展开实验研究,考察了性别偏见可能导致的消极后果。本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自编大学生现代性别偏见问卷包括婚姻家庭、父母角色、职业、社会行为以及教育5个维度,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证实了理论结构的合理性。大学生现代性别偏见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评估当代大学生性别偏见的有效工具。(2)当代大学生外显性别偏见形式由公开敌对转化为隐蔽否定,善意性别偏见普遍存在。当代大学生对女性的社会行为方式和教育持有比较严重的偏见态度。男大学生比女大学生表现出更多公开敌对的性别偏见。(3)当代大学生普通存在内隐性别偏见。男、女大学生互相持有内隐偏见,揭示出在内隐性别偏见领域存在内外群体效应。内隐测验法比外显测量测得的偏见程度高。内隐性别偏见与外显性别偏见是互有关联又相对独立的系统。(4)当代大学生无偏反应的内部动机强度高于外部动机;女大学生的无偏反应内部动机高于男大学生。无偏反应的内部动机对外显和内隐偏见具有显着负向预测作用,揭示出意志努力对于减少外显和内隐性别偏见具有显着作用。(5)情境是影响行为的重要变量。竞争情境下持偏者对女性的态度和行为倾向更加消极。善意性别偏见态度与对女性管理者的积极评价密切相关。内隐性别偏见是预期行为的显着变量。当今社会女性在职场中依然要面对玻璃天花板效应。(6)女大学生内群体性别偏见知觉与其自尊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当个体面临内群体偏见威胁时通过重新肯定自己的价值或对高地位群体的认同来重获自尊。当女大学生面临内群体偏见威胁时,其态度倾向更趋消极;而面对内群体价值提升的状况,其态度和行为倾向则变得更加积极。(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3-09-01)

温芳芳,佐斌[6](2013)在《无偏见目标对内隐与外显相貌偏见的调节效应——基于IAT与AMP的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分别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和情感错误归因程序(AMP)对内隐相貌偏见进行测量,考察了无偏见目标对内隐与外显相貌偏见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内隐和外显的相貌偏见普遍存在;(2)内隐与外显的相貌偏见之间整体表现出结构的分离;(3)在低IAT被试中,无偏见目标对外显偏见无显着作用,在高IAT被试中,无偏见目标对外显偏见有一定的负向预测作用;而在低AMP被试中,无偏见目标对外显偏见具有一定的负向作用,在高AMP被试中,无偏见目标则对外显偏见无明显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特殊教育》期刊2013年01期)

黎情,严洁晶,张陆,佐斌[7](2009)在《交叉分类对群际偏见的影响:外显与内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外大量的研究表明,对群体进行交叉分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种种群际偏见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促进社会和谐。本研究是为了探究交叉分类对群际偏见的本土效应。方法:以96名华中师范大学女生为被试进行研究。包括两个实验,实验一考察简单分类条件下的群际偏见情况,实验二考察交叉分类条件下的群际偏见情况。(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9-11-05)

外显偏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特殊背景下的产物,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他们的身份逐渐发生变化,从流动人口向本地人与城市居民转变。城市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从“打工者”向“城市建设者”转变。而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发展与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水平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本研究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是否存在新生代农民工偏见进行探讨,有利于及时发现偏见的存在并予以纠正,为将来两大群体的和谐相处奠定基础。自尊是个体对自身的看法及评价,会影响到个体对事物的认知方式及行为表现。此外,个体对同一个群体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一种是可以被个体察觉到的,一种是处于个体潜意识层面,被自动激活的,因此在对新生代农民工偏见的研究中加入自尊水平这一因素,并从内隐与外显的角度,对大学自尊与偏见的关系进行探讨,为探明偏见的发生发展机制及偏见的消除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本研究随机抽取山西师范大学113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其有效被试105名,让其完成与自尊和偏见相关的问卷与内隐联想测验,对回收的数据运用SPSS19.0进行分析,相关的统计方法包括:描述统计、单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大学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外显偏见水平显着,即大学生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评价较为消极。(2)大学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内隐偏见水平显着,且内隐偏见与外显偏见两者间相互独立。(3)男生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外显评价比女生积极,而内隐偏见差异不显着。(4)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外显偏见没有差异,内隐偏见存在差异,生源地城市的大学生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评价较为消极。(5)高水平外显自尊的大学生和低水平外显自尊的大学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内隐偏见差异不显着,其外显偏见之间的差异也不显着。(6)大学生内隐自尊水平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内隐偏见的影响显着,也就是说,高内隐自尊者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看法比较消极。而其对外显偏见的影响不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外显偏见论文参考文献

[1].王洁洁.跨文化交往中入境旅游者外显态度与隐性偏见的实验比较[J].旅游学刊.2019

[2].张娇楠.大学生自尊水平对新生代农民工内隐、外显偏见的影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7

[3].赵文涛.中职学校学生、家长、教师外显—内隐职业偏见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7

[4].张妍.大学生自尊水平对肥胖人群内隐、外显偏见的影响[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

[5].贾凤芹.大学生性别偏见内隐与外显双系统研究[D].苏州大学.2013

[6].温芳芳,佐斌.无偏见目标对内隐与外显相貌偏见的调节效应——基于IAT与AMP的测量[J].中国特殊教育.2013

[7].黎情,严洁晶,张陆,佐斌.交叉分类对群际偏见的影响:外显与内隐研究[C].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2009

标签:;  ;  ;  ;  

外显偏见论文-王洁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