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好行为论文-林丽梅,韩雅清

友好行为论文-林丽梅,韩雅清

导读:本文包含了友好行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规模化生猪养殖户,环境友好行为,环境规制,扎根理论

友好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林丽梅,韩雅清[1](2019)在《规模化生猪养殖户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因素及规制策略: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源头上厘清规模化生猪户的环境友好行为逻辑养殖是提升养殖污染管制政策效果的重要途径。通过深度访谈,应用扎根理论探究影响规模化养猪户实施环境友好行为的深层次因素。结果发现,心理认知、行为意向、行为实施成本和环境规制情境4个主范畴对养猪户环境友好行为具有显着影响;各变量影响环境行为的方式和路径各异:心理认知是前置变量,行为意向是认知-行为的中介变量,行为实施成本是内部情境变量,环境规制情境是外部情境变量;探索并阐释了上述主范畴对生猪养殖户环境友好行为的作用机制。据此,提出丰富宣传教育措施、发挥非正式制度以促使养猪户治污意识内化,依靠协商与对话方式以及技术、经济支持手段降低环境行为实施的相对成本,完善奖惩措施和补偿机制,促进生猪养殖全过程治理和发展生态农业产业链等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林丽梅,韩雅清,郑逸芳[2](2019)在《规模化畜禽养殖户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因素及环境规制策略——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源头上探究规模化畜禽养殖户的环境友好行为逻辑是提升养殖污染管制政策效果的重要途径。通过深度访谈,应用扎根理论探究影响规模化养殖户实施环境友好行为的深层次因素。结果发现,心理认知、行为意向、行为实施成本和环境规制情境4个主范畴对养殖户环境友好行为具有显着影响,各变量影响环境行为的方式和路径并不一致。心理认知是前置变量,行为意向是认知一行为的中介变量,行为实施成本是内部情境变量,环境规制情境是外部情境变量。在此基础上,探索并阐释了上述主范畴对畜禽养殖户环境友好行为的作用机制模型。据此,提出丰富宣传教育措施并强化非正式制度的惩戒监督、价值导向和传递内化功能促进治污意识内化,依靠协商、对话与决策方式以及技术、经济支持手段降低环境行为实施的相对成本,兼用引导弃养、产业转移扶持和警示惩戒手段促进环境行为长效化的建议。(本文来源于《2019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期刊2019-08-23)

白春梅[3](2019)在《粮食主产区农户生态友好型生产行为与对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粮食安全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也是重中之重。通过分析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与农户行为,查找与生态友好型生产行为之间的差距,发现中国粮食安全的可持续性受到严重威胁,据此提出粮食主产区生态友好型农业的发展对策,为建设中国粮食安全体系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期刊2019年08期)

孔凡斌,钟海燕,潘丹[4](2019)在《不同规模农户环境友好型生产行为的差异性分析——基于全国7省1059户农户调研数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我国7省1 059户农户调研数据,构建双变量Probit模型,分析规模异质性农户环境友好型生产行为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规模异质性农户使用环境友好型肥料影响因素不同,年龄、土地产权类型、家庭收入、受教育程度、技术培训、风险偏好为影响小农户采用测土配方肥主要因素,年龄、土地产权类型、劳动力总数、非农劳动力数量、养殖业收入和过量施肥对土壤影响的认知为影响小农户采用有机肥主要因素,而年龄、农地质量、劳动力总数、家庭收入、政府补贴、受教育程度、技术培训、风险偏好和对量施肥对土壤影响的认知为影响种植大户采用测土配方肥主要因素,劳动力总数、非农劳动力数量、养殖业收入、技术培训、风险偏好和过量施肥对土壤影响的认知是种植大户采用有机肥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小农户和种植大户采用测土配方肥和有机肥的影响因素同中有异,分别倾向于采用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环境友好型生产行为。基于此,提出准确定位环境友好型政策目标群体、大力发展农业教育和培训以及推进激励措施落实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农业经济与管理》期刊2019年04期)

吴孟诗[5](2019)在《南朗森林小镇居民文化原真性感知对环境友好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加客观真实反映生态旅游地居民环境友好行为作用机理,基于居民文化原真性感知为视角,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对南朗森林小镇居民文化原真性感知对环境友好行为意愿的影响进行研究,构建了居民环境友好行为概念模型。结果显示:文化原真性感知对地方依恋存在显着正向影响,并通过地方依恋间接影响环境友好行为;地方依恋2个维度均直接影响环境友好行为,同时地方依赖显着影响地方认同。因此,建议南朗森林小镇通过营造生态旅游地文化原真性,促进居民人地情感的形成,是居民实施环境友好行为的关键要素。(本文来源于《林业与生态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龚文娟,杜兆雨[6](2019)在《知行合一?从环境问题感知到环境友好行为——环境知识、媒体使用与非正式网络沟通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既往研究认为,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态度与其行为之间存在复杂关系。为了探析人们的环境问题感知对其环境行为的微观影响机制,本文尝试提出"环境知识—媒体使用—社会交往"作为调节变量的解释框架。基于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环境模块数据,发现环境问题感知对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环境友好行为均有正向作用;叁个调节变量在不同环境领域有不同的影响逻辑,公共领域环境友好行为更多受环境问题感知与成本的影响,而私人领域环境友好行为主要与自身体验和环保行为能力有关。因此,在政策引导方面,不同行动领域需要制定和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方略和措施,以促进公众的环境友好行为。(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朱菊隐[7](2019)在《安徽和县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行为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友好型技术的推广是促进农业发展、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农户的采纳行为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从而影响了推广效果。文章利用安徽和县的实地调查数据从农户个人禀赋、环保认知、技术认知和采纳特征进行分析,并据此得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加强新技术宣传力度和制定合理的激励和扶持政策等相关建议,以期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集体经济》期刊2019年18期)

皇亚丽[8](2019)在《地方依恋对城市公园游憩者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公园是具有生态价值、娱乐休闲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的空间活动场所,是集娱乐功能与生态功能为一体的功能性区域。随着人们参与户外活动的时间增多,城市公园的使用率越来越高,城市公园所面临的环境压力也逐渐增大,环境维护的额外成本也逐渐增加,给当地政府和城市公园管理部门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在城市公园管理的过程中,游憩者作为主要受益人,其环境友好行为十分有助于促进城市公园的生态保护以及城市的健康发展。因此更加深入的了解游憩者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机制对于保护城市公园的生态环境非常重要。基于此,本文在城市公园这一特定情境下,以环境心理学和行为地理学中的地方理论为基础,探讨地方依恋与环境友好行为的关系及影响,并进一步探讨本地居民与外地旅游者在地方依恋和环境友好行为水平上的差异,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并以长沙市城市公园为例,运用spss和Amos软件对472位游憩者的抽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理论上,以期拓展环境友好行为的研究视野,丰富相关研究成果;实践上,从微观上指导城市公园环境保护,实现城市公园可持续发展。研究结果表明:(1)游憩者对城市公园的地方依赖、社会联系均对地方认同有显着正向影响;(2)地方依恋的叁个子维度中,地方依赖和社会联系均对城市公园游憩者的一般性环境友好行为有显着正向影响,而地方认同对城市公园游憩者的一般性环境友好行为没有显着影响;(3)社会联系对城市公园游憩者的特殊性环境友好行为均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而地方依赖与地方认同对城市公园游憩者的特殊性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并不显着;(4)在地方依恋水平上,本地居民与外地旅游者在地方认同、社会联系两个维度上均存在显着差异,而在地方依赖维度上不存在显着差异;(5)在环境友好行为水平上,本地居民与外地旅游者在对城市公园的一般性环境友好行为水平上存在显着差异,而在特殊性环境友好行为水平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6)在地方依恋对一般性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水平上,本地居民与外地旅游者对城市公园的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对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不存在显着差异,而社会联系对一般性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存在显着差异;在地方依恋对特殊性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水平上,本地居民与外地旅游者存在显着性差异。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本文为城市公园相关管理部门如何通过游憩者的地方依恋来激发游憩者的环境友好行为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及建议,积极引导游憩者保护城市公园生态环境,减轻城市公园管理部门和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和资金压力,进而提高城市人居环境水平、缓解城市人地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王丹丹[9](2019)在《环境风险感知对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全国性微观数据,本文对公众环境风险感知如何影响其环境友好行为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首先,一般性环境风险感知、污染性环境风险感知、技术性环境风险感知均对公众的环境友好行为产生显着促进作用。其次,环境关心、环境知识的提升也能够促进环境友好行为。此外,个体特征中受教育年限、婚姻状况、个人收入、地区、城乡对公众的环境友好行为产生显着影响。因此,应当在个体层面培育环境素养、社会媒体层面加强宣传教育、政府层面进行有效动员,进而强化公众环境风险意识,提升公众环境友好行为。(本文来源于《云南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范香花,黄静波,程励,黄卉洁[10](2019)在《生态旅游者旅游涉入对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在对已有理论及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构建包含旅游涉入、旅游满意及环境友好行为的概念模型,并纳入感知消费效力作为调节变量。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湖南省莽山国家自然保护区500个游客进行调查,获得357份有效问卷。借助于SPSS 22.0、AMOS 21.0统计软件对概念模型进行检验,并尝试验证感知消费效力的调节效应。结构模型分析结果揭示,旅游涉入既可以直接对环境友好行为产生正向影响,也可以以旅游满意为中介对环境友好行为产生间接的正向影响。多群组分析结果表明,感知消费效力正向调节旅游涉入与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关系,即相对于低感知消费效力游客群体来讲,高感知消费效力游客群体的旅游涉入对环境友好行为影响效应较大。(本文来源于《经济地理》期刊2019年01期)

友好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源头上探究规模化畜禽养殖户的环境友好行为逻辑是提升养殖污染管制政策效果的重要途径。通过深度访谈,应用扎根理论探究影响规模化养殖户实施环境友好行为的深层次因素。结果发现,心理认知、行为意向、行为实施成本和环境规制情境4个主范畴对养殖户环境友好行为具有显着影响,各变量影响环境行为的方式和路径并不一致。心理认知是前置变量,行为意向是认知一行为的中介变量,行为实施成本是内部情境变量,环境规制情境是外部情境变量。在此基础上,探索并阐释了上述主范畴对畜禽养殖户环境友好行为的作用机制模型。据此,提出丰富宣传教育措施并强化非正式制度的惩戒监督、价值导向和传递内化功能促进治污意识内化,依靠协商、对话与决策方式以及技术、经济支持手段降低环境行为实施的相对成本,兼用引导弃养、产业转移扶持和警示惩戒手段促进环境行为长效化的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友好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1].林丽梅,韩雅清.规模化生猪养殖户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因素及规制策略: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9

[2].林丽梅,韩雅清,郑逸芳.规模化畜禽养殖户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因素及环境规制策略——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C].2019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2019

[3].白春梅.粮食主产区农户生态友好型生产行为与对策分析[J].食品工业.2019

[4].孔凡斌,钟海燕,潘丹.不同规模农户环境友好型生产行为的差异性分析——基于全国7省1059户农户调研数据[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9

[5].吴孟诗.南朗森林小镇居民文化原真性感知对环境友好行为研究[J].林业与生态科学.2019

[6].龚文娟,杜兆雨.知行合一?从环境问题感知到环境友好行为——环境知识、媒体使用与非正式网络沟通的调节作用[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7].朱菊隐.安徽和县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行为特征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9

[8].皇亚丽.地方依恋对城市公园游憩者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9

[9].王丹丹.环境风险感知对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9

[10].范香花,黄静波,程励,黄卉洁.生态旅游者旅游涉入对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机制[J].经济地理.2019

标签:;  ;  ;  ;  

友好行为论文-林丽梅,韩雅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