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风胜湿法论文-李兆琪,杨洪涛

祛风胜湿法论文-李兆琪,杨洪涛

导读:本文包含了祛风胜湿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肾风,慢性肾病,祛风胜湿,名医经验

祛风胜湿法论文文献综述

李兆琪,杨洪涛[1](2017)在《杨洪涛运用祛风胜湿法治疗肾风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杨洪涛教授运用祛风胜湿法治疗肾风的经验。肾风即病因为风邪、病位在肾脏的疾病。五脏六腑生风生湿均可入肾、扰肾而形成风湿扰肾证,为本虚标实之候。临床主张用祛风胜湿法治疗,疗效颇佳。(本文来源于《湖南中医杂志》期刊2017年10期)

刘莉[2](2016)在《祛风胜湿法对溃疡性结肠炎黏膜病理改变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反复发作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非特异性肠炎。其病程呈现出发作-缓解-复发的交替过程。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目前尚无诊断的金标准,主要结合临床、内镜和组织病理学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在排除感染性和其他非感染性结肠炎的基础上作出诊断。在治疗上因其病因尚不明确,故治疗缺乏特异性,目前西医以氨基水杨酸类、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及生物制剂治疗为主,其中又以氨基水杨酸类为一线用药,该类药物治疗UC需长期服用,这大大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长期用药亦会出现更多的副作用,对肝肾造成负担。目前UC在治疗上仍追求临床缓解,但是目前没有证据表明临床症状的改善能够改变疾病的自然进程及减少疾病潜在的并发症和手术的风险。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黏膜愈合可以减少并发症、降低手术率、降低住院率、和提高生活质量,特别是组织病理学上的改善。本研究着眼于UC患者黏膜组织病理学的改变。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属于“泄泻”、“久痢”、“休息痢”、“肠风”、“肠癖”等范畴。中医在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开展各种治疗方法,临床上常用的方法有口服中药、药物灌肠、针灸、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等方法,均有取得了不俗的临床疗效。本研究基于本病发病的病因病机分析,认为大肠湿热证型的UC患者,湿邪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者中药的角色,并根据“风能胜湿”理论,采用祛风胜湿法治疗,观察其对UC患者肠黏膜病理组织学改变的影响。目的:采用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的方法,观察祛风胜湿法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黏膜病理改变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3月-2016年2月收治的大肠湿热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每天口服中药祛风胜湿颗粒,每日1剂,早晚分服)和对照组(口服美沙拉嗪缓释颗粒,1.5g/天,分3次口服),每组30例,疗程均为4周。治疗结束后予复查内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进行疗效评价。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表现、中医症候表现、内镜下表现及组织病理学肠黏膜Geboes指数。治疗结束后,57例受试者病例资料完成,符合方案集,3例病例脱落。数据处理时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符合方案集的57例病例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X士s),正态分布者,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者,应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治疗组患者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在22-73岁之间;对照组患者27例,男性15例,女性12例,年龄在25-74岁之间性。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病变范围、中医症候积分、内镜分级、组织病理学肠黏膜Geboes指数评价指数等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4周后:(1)腹泻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92.3%,对照组总有效率64.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4<0.05);(2)脓血便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89.7%,对照组总有效率55.6%,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1<0.05);(3)腹痛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61.9%,对照组总有效率61.1%,对照组与治疗组疗效相当,无统计学差异(P=0.814>0.05);(4)主要症状总体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总有效率6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46<0.05);(5)中医症候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总有效率7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8>0.05)。(6)内镜下疗效: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内镜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照组内镜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的治疗组和对照组内镜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病理组织学肠黏膜Geboes指数: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Geboes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照组Geboes指数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的治疗组和对照组Geboes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8)病理组织学肠黏膜Geboes指数分级评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的肠黏膜Geboes指数分级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组、对照组Geboes指数分级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的治疗组和对照组Geboes指数分级评分差异中除结构改变、嗜酸粒细胞及糜烂和溃疡叁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祛风胜湿颗粒和美沙拉秦对大肠湿热型UC患者的疗效确切,均可改善患者腹泻、脓血便、腹痛等方面的临床症状,但在腹痛改善方面两者效果相当,同时可促进黏膜的修复和减少黏膜的炎症细胞浸润(减轻嗜酸粒细胞浸润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但祛风胜湿颗粒治疗效果更佳,且副作用小。(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6-05-01)

彭根兴,唐世忠[3](2013)在《以祛风胜湿法拟方治疗颈性眩晕症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以祛风胜湿法拟方治疗颈源性眩晕症的疗效。方法:将颈源性眩晕病人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8例,对照组34例,对照组采用脑力隆早晚口服加丁咯地尔静滴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具有祛风胜湿作用的汤药,7d为1个疗程并观察疗效,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眩晕积分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有效率大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祛风胜湿法治疗颈性眩晕症有明显的疗效。(本文来源于《中医药临床杂志》期刊2013年03期)

秦锋[4](2010)在《祛风胜湿法对Ⅲ型前列腺炎疼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探讨祛风胜湿法对Ⅲ型前列腺炎疼痛的影响,提出Ⅲ型前列腺炎疼痛病机是以湿邪为中心的假设及“湿邪”在形成和致病过程中的相关性问题,祛风胜湿法为其治疗原则,并根据“风胜湿”理论确立了以风药祛湿为先机的治疗方法,组成复方风灵颗粒予以验证。论文分四部分。目的:观察祛风胜湿法对治疗Ⅲ型前列腺炎疼痛的影响,验证其疼痛湿邪阻络病机和将风药创新应用治疗的新途径。方法: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慢性前列腺炎分类标准,收集49例Ⅲ型前列腺炎疼痛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19例。治疗组口服中药颗粒剂复方风灵颗粒,对照组口服前列倍喜胶囊。治疗4周后,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指数(NIH-CPSI)统计,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32例,显效21例,有效5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81.25%(26/32);降低了患者NIH-CPSI的总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组17例,显效6例,有效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64.71%(11/17),与治疗组之间总有效率经Χ2分析无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期间患者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复方风灵颗粒治疗Ⅲ型前列腺炎疼痛疗效显着,并能改善排尿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说明复方风灵颗粒是治疗Ⅲ型前列腺炎骨盆部疼痛可以借鉴的方药之一,祛风胜湿法对Ⅲ型前列腺炎疼痛的治疗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0-04-15)

毛兴君,何映[5](2010)在《祛风胜湿法治疗Ⅲ型前列腺炎疼痛举隅》一文中研究指出前列腺炎为泌尿男科常见病、多发病,约占该门诊的25%[1]。1995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将前列腺炎分为4型,其中Ⅲ型前列腺炎(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约占前列腺炎的90%-95%;并根据精液、前列腺液或前列腺按摩后尿液中是否存(本文来源于《河南中医》期刊2010年01期)

曾力群,张穗坚,方楚权[6](2007)在《健脾升清、祛风胜湿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38例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健脾升清、祛风胜湿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对38例患者采用健脾升清、祛风胜湿法(由七味白术散加柴胡、升麻、防风组方)治疗。结果:临床痊愈28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2例,痊愈率为73.7%,总有效率为94.7%。结论:健脾升清、祛风胜湿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确切。(本文来源于《新中医》期刊2007年07期)

孙虎生[7](2006)在《祛风胜湿法合西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50例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祛风胜湿法合西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疗效。方法:治疗组(50例)用祛风胜湿中药组成的方剂加雷公藤多甙、潘生丁、卡托普利与单用雷公藤多甙、潘生丁、卡托普利治疗的对照组(42例)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8例(16%),基本缓解22例(44%),好转14例(28%),总有效率88%;对照组完全缓解4例(10%),基本缓解10例(24%),好转9例(21%),总有效率5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血尿及蛋白尿的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和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微球蛋白(β2-MG)、免疫球蛋白IgA、尿白蛋白(ALB)、免疫球蛋白IgG均有显着性变化,分别由(3.45±0.24)mg/L、(5.35±3.26)g/L、(22.14±10.28)mg/L、(19.2±5.4)g/L降为(2.12±0.27)mg/L、(2.12±0.27)g/L、(9.89±4.22)mg/L和(11.7±6.1)g/L(P<0.01和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则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口服祛风胜湿中药加雷公藤多甙、潘生丁、卡托普利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疗效显着优于单纯口服雷公藤多甙、潘生丁和卡托普利,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对慢性肾小球肾炎引起的水肿、蛋白尿、血尿、高血压等有肯定的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江苏中医药》期刊2006年03期)

祛风胜湿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反复发作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非特异性肠炎。其病程呈现出发作-缓解-复发的交替过程。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目前尚无诊断的金标准,主要结合临床、内镜和组织病理学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在排除感染性和其他非感染性结肠炎的基础上作出诊断。在治疗上因其病因尚不明确,故治疗缺乏特异性,目前西医以氨基水杨酸类、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及生物制剂治疗为主,其中又以氨基水杨酸类为一线用药,该类药物治疗UC需长期服用,这大大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长期用药亦会出现更多的副作用,对肝肾造成负担。目前UC在治疗上仍追求临床缓解,但是目前没有证据表明临床症状的改善能够改变疾病的自然进程及减少疾病潜在的并发症和手术的风险。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黏膜愈合可以减少并发症、降低手术率、降低住院率、和提高生活质量,特别是组织病理学上的改善。本研究着眼于UC患者黏膜组织病理学的改变。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属于“泄泻”、“久痢”、“休息痢”、“肠风”、“肠癖”等范畴。中医在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开展各种治疗方法,临床上常用的方法有口服中药、药物灌肠、针灸、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等方法,均有取得了不俗的临床疗效。本研究基于本病发病的病因病机分析,认为大肠湿热证型的UC患者,湿邪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者中药的角色,并根据“风能胜湿”理论,采用祛风胜湿法治疗,观察其对UC患者肠黏膜病理组织学改变的影响。目的:采用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的方法,观察祛风胜湿法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黏膜病理改变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3月-2016年2月收治的大肠湿热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每天口服中药祛风胜湿颗粒,每日1剂,早晚分服)和对照组(口服美沙拉嗪缓释颗粒,1.5g/天,分3次口服),每组30例,疗程均为4周。治疗结束后予复查内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进行疗效评价。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表现、中医症候表现、内镜下表现及组织病理学肠黏膜Geboes指数。治疗结束后,57例受试者病例资料完成,符合方案集,3例病例脱落。数据处理时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符合方案集的57例病例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X士s),正态分布者,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者,应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治疗组患者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在22-73岁之间;对照组患者27例,男性15例,女性12例,年龄在25-74岁之间性。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病变范围、中医症候积分、内镜分级、组织病理学肠黏膜Geboes指数评价指数等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4周后:(1)腹泻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92.3%,对照组总有效率64.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4<0.05);(2)脓血便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89.7%,对照组总有效率55.6%,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1<0.05);(3)腹痛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61.9%,对照组总有效率61.1%,对照组与治疗组疗效相当,无统计学差异(P=0.814>0.05);(4)主要症状总体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总有效率6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46<0.05);(5)中医症候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总有效率7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8>0.05)。(6)内镜下疗效: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内镜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照组内镜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的治疗组和对照组内镜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病理组织学肠黏膜Geboes指数: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Geboes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照组Geboes指数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的治疗组和对照组Geboes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8)病理组织学肠黏膜Geboes指数分级评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的肠黏膜Geboes指数分级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组、对照组Geboes指数分级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的治疗组和对照组Geboes指数分级评分差异中除结构改变、嗜酸粒细胞及糜烂和溃疡叁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祛风胜湿颗粒和美沙拉秦对大肠湿热型UC患者的疗效确切,均可改善患者腹泻、脓血便、腹痛等方面的临床症状,但在腹痛改善方面两者效果相当,同时可促进黏膜的修复和减少黏膜的炎症细胞浸润(减轻嗜酸粒细胞浸润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但祛风胜湿颗粒治疗效果更佳,且副作用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祛风胜湿法论文参考文献

[1].李兆琪,杨洪涛.杨洪涛运用祛风胜湿法治疗肾风经验[J].湖南中医杂志.2017

[2].刘莉.祛风胜湿法对溃疡性结肠炎黏膜病理改变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

[3].彭根兴,唐世忠.以祛风胜湿法拟方治疗颈性眩晕症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

[4].秦锋.祛风胜湿法对Ⅲ型前列腺炎疼痛的影响[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

[5].毛兴君,何映.祛风胜湿法治疗Ⅲ型前列腺炎疼痛举隅[J].河南中医.2010

[6].曾力群,张穗坚,方楚权.健脾升清、祛风胜湿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38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7

[7].孙虎生.祛风胜湿法合西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50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06

标签:;  ;  ;  ;  

祛风胜湿法论文-李兆琪,杨洪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