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自动化饲养奶牛设施(论文文献综述)
雷禾雨[1](2021)在《羊只饲喂撒料车的控制设计与出料性能试验研究》文中指出羊只传统养殖中多以人工饲喂为主,随着技术的发展由人工饲养转为机械饲喂,这样不仅解放了劳动力,而且提升了饲料利用率及饲喂效率。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内蒙古农业大学设计的羊只饲喂撒料车,采用传感器、摄像头等装置采集相应的数据及画面,欧姆龙NB触摸屏通过RS232C串口与PLC通信近程控制。其次使用4G-智能网关将数据传递到上位机,电脑端组态监控界面做远程控制平台,相应的控制界面可以同步到手机端。用EDEM软件对绞龙输送进行仿真模拟,分析不同时段的流动行为速度。最后,通过搭建的控制面板对羊只饲喂撒料车其性能指标进行试验验证,证明装置的设计合理性及出料稳定性。本研究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控制系统的设计羊只饲喂撒料车的系统核心控制器为OMRON CP1H PLC,它与传感器、驱动器等器件相连。系统设计的行走方式分为手动和自动两种,手动为按钮控制,自动为磁导航传感器识别磁条的相对位置进而控制行走方向。撒料车在行驶过程中,使用了超声波传感器进行避障,料斗中的饲料重量通过称重传感器采集,用摄像头监测饲料流动行为及绞龙憋堵信号,同时可以观察饲料装载界限。2、组态界面NB-Designer软件用于设计触摸屏的交互界面:登录界面、主界面、自动/手动界面、参数设定界面、数据查询界面。4G-智能网关与PLC通过RS485串口通信,登录工业互联云平台设置通讯协议与各项参数,建立4G-智能网关信息参数,将PLC变量导入4G-智能网关利用OPC技术进行数据交互。上位机交互界面设计同触摸屏基本相同,区别于远程操作控制,摄像头采集画面在电脑端设定直播模式可实时监测。3、出料性能试验将羊只饲喂撒料车三维模型导入,用EDEM软件对绞龙输送仿真模拟,观察料斗封闭空间中饲料的不同流动行为速度,为后期的性能试验奠定基础。使用羊只颗粒饲料和玉米粒分别试验,分析其承载重量、最大抛撒能力、卸料均匀度及饲料自然残留率的性能指标,验证撒料车设计的合理性及出料稳定性。
陈园园[2](2021)在《克拉玛依区种养结合模式技术集成项目管理效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英震[3](2020)在《基于纵向一体化联盟的三产融合 ——以内蒙古草原牧区乳品业为例》文中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发展总体要求,其首要要求就是产业兴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只有产业兴旺了,才能为有效解决增加农民就业岗位、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以及增加农民收入等根本性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①。201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建立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机制,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不言而喻,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城乡协调互动是实现产业兴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就是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驱动的结合,通过先进的工业和服务业带动,把产业链和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到农业中来。通过结构改革和制度创新,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全产业链的快速发展,从而打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界限,实现产业间融合发展。近年来,内蒙古草原牧区以及伊利集团、蒙牛集团等品牌企业在农牧业(饲料和奶牛)、乳品加工和营销服务的三产融合上取得了可以在其它同类行业或类似行业推广的重要经验。研究内蒙古草原牧区及其知名企业的三产融合,能为同类产业(粮食、渔业、畜牧业、棉纺业等)的发展提供标杆与示范,推动供给侧结构改革,推动基于农牧业的轻工产业的健康、快速、持续和高质量发展,对于推动中国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探索出新的广阔空间。论文梳理国内外三产融合和草原牧区快速发展的研究成果和新制度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及其创新驱动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内蒙古草原牧区乳品生产的实际情况加以吸收,萃取出关键研究问题;对内蒙古草原牧区的典型企业,开展深入调查,并与当地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和牧民交谈,了解真实生产情况、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论文从纵向一体化联盟的角度,以内蒙古草原牧区和伊利、蒙牛等为实证分析案例,对三产融合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创新:(1)揭示出基于纵向一体化联盟的三产融合的多种体制和机制在对三产融合内涵的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引入纵向一体化联盟的概念。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把三产融合作为一种典型的纵向一体化联盟组织,嵌入新制度经济学的元素。由此,从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德姆塞茨的产权理论以及哈特的新产权理论出发,揭示出基于纵向一体化联盟的三产融合的多种体制和机制。在三产融合的联盟体制上,分析了内蒙古草原牧区三产融合的体制演变;分析了伊利集团三产融合的演进过程。在三产融合的机制上,比较全面的归纳出基于纵向一体化联盟的三产融合的四种机制。从而在理论上解释了以伊利为代表的乳品三产融合的全产业链持续快速增长、迅速发展壮大的原因。(2)提出三产融合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为创新——投资双驱动型高质量增长模式沿着产业协作——产业集聚——产业集群——产业融合的产业升级路径,对三产融合的乳品全产业链的上游创新(重要原料的创新)、中游创新(“关键模块”的创新)、下游创新(装配与合成创新)和营销服务创新的全过程进行分析。继而,基于经济增长理论,对伊利集团产业融合的增长因素进行分析,建立包括资本、投资、研发、人力资本和制度等因素的经济增长模型,发现伊利集团产业融合的增长模式为创新——投资双驱动型。并就如何提升科技投入的力度、创新的高度,以及开发高质量新产品走向高端,提升创新的品牌度,加快国际化等进行战略研究。(3)建立三产融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创新驱动与体制机制改革的适应性的判断模型从三产融合评价的三个一级指标,质量(反映产品质量,消费者的利益)、效益(反映农民利益、工人利益、经营者利益等)、带动力(反映龙头企业对农民和合作伙伴的带动作用)角度建立三产融合的评价指标体系。以伊利集团为例进行测算,并对三产融合中,先进的体制机制带来合理的社会分工、规模的扩展和产业的集聚效应、规模效应,以及对相应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人力资本的支撑和带动力的适应关系进行计量经济学分析,建立创新驱动与体制机制的适应性的判断模型,发现技术创新只有与先进的体制机制相适应,才能实现高质量增长。
张琦[4](2020)在《巴南区奶牛养殖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养殖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西北、西南地区养殖业一直都在第一产业中占据极其重要的比重。自2000年起,奶牛养殖业逐步成为养殖业中的高新产业,迅速成为养殖经济发展总的热点,尤其在我国西南地区,奶牛养殖对于产业结构调整、增加经济收益、满足社会需求等多个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巴南区是重庆的主城区之一,其辖8个街道、14个乡镇,是西南地区奶牛养殖的重要基地,自开展奶牛养殖产业以来,巴南区政府极其注重,多次引导和扶持奶牛养殖产业,将原本以个体农户为主、养殖方式以散养为主、单产水平低、奶制品质量差、相关收益较低的局面调整为了规模化农场、规范化饲养、养殖成本低、产品质量高的新局面。目前的巴南区已经拥有现代化、规模化、科技化、链条化的奶牛养殖业,其中多家企业更是在全国奶牛养殖业中遥遥领先。基于此背景,本文针对巴南区奶牛养殖业发展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主要目的是解决巴南区奶牛养殖业发展过程中的阻碍,促进巴南区奶牛养殖业更加辉煌的成长。首先,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并在诸多文献选取部分研究成果作为本文的写作基础。同时,也应用了农业产业化理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理论、市场竞争理论、城乡统筹发展理论等作为本文的理论支持。其次,本文针对巴南区奶牛养殖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探究巴南区奶牛养殖业基本情况、发展历程、分布情况、饲养规模、生产模式发展优势以及合作现状。再次,本文通过对巴南区奶牛养殖业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奶牛养殖规范化饲养水平低、养殖成本高、管理粗放、饲料结构不合理、产奶条件差、养殖技术推广和服务力度不够等几方面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背后的原因进行挖掘分析,主要包括:饲料利用率低未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奶牛饲料未配合新技术、奶牛的卫生防御措施不足、养殖条件较差且未构建循环产业、尚未学习和借鉴国内外一些养殖成功经验、生奶价格偏低,农户养殖热情较低。最后,在理清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巴南区奶牛养殖业发展的对策进行研究,提出八方面对策:选择合适的牛种,提高产奶质量;提高奶牛饲养管理水平;加强奶牛疫病防治体系建设,确保奶牛业健康发展;强化农民合作组织;合理利用牛粪进行沼气发电;强化品牌意识,大力推进绿色品牌化战略;强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畜牧业发展;加强奶牛养殖小区标准化建设;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扶持奶牛业发展。
崔凯元,蒋永宁,牛惠,李安琦,柴向阳[5](2019)在《昆明市奶牛养殖小区转型升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目前昆明市奶牛养殖小区生产水平低、鲜奶质量存在隐患、奶价低迷,劳动力效率不高等问题进行研究,结合当地特有的情况,提出昆明市奶牛养殖小区转型升级需政府扶持、企业带动、加强自身监管等。
戚振宇[6](2019)在《中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优化研究 ——基于比较制度分析视角》文中指出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得农户成为我国农业的基本生产经营单位,此后不久我国开始由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农产品的自由市场交易也基本实现。这两项重大改革在促进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矛盾:一是农产品价格波动剧烈,市场风险增大,影响农业的稳定投入与发展;二是农户的农产品难以顺利进入大市场;三是农业的比较效益低下;四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五是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不衔接。为解决这些深层次矛盾,实践中各地展开了不断探索和尝试,摸索出了一些新的思路与途径,其中最重要且有效的就是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在发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优势的同时,又能克服其固有的缺陷,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又一次重大创新,得到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全国各地陆续开始推行农业产业化,有些地方政府甚至将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当作政绩工程,盲目推广其他地区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而忽视了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选择原则、选择标准、适用条件与适用范围。虽然农业产业化得到快速推进,但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不稳定,农业产业化经营绩效不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组织模式选择不合理。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现存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未能根据其所处行业特征、内外部具体条件与环境选择合理的组织模式;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固守原有的松散、简单组织模式,未能根据内外部条件与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优化组织模式。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产业振兴,基本途径在于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作为农业产业化的制度载体,影响着农业产业化各方的行为,关系到各经济主体的利益,因而是影响农业产业化绩效与成败的关键因素。现实中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选择普遍不够合理,需要尽快优化、调整到合理状态,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绩效,推进乡村振兴。然而,理论界在该方面的研究却十分匮乏、滞后,难以为实践提供有效指导,亟需加强此领域的研究。在此现实背景与理论背景下,本文对实践中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现存问题、优化选择标准、优化中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有助于实践中减少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盲目套用,尊重和支持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多样化;有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根据所处行业的特征、自身内外部环境与条件、相关互补性制度状况,选择具有针对性的、合适的模式,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合理选择与优化;有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根据内外部环境、正式与非正式的互补性制度的变化,适时调整组织模式,避免“一劳永逸”与路径依赖,以便实现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选择的动态的最优化。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绩效的提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进而促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是农业产业化各类经营主体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时所采取的一些典型方式,是农业产业化的制度载体,属于微观领域特定的制度安排,适合对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进行比较制度分析,并且比较制度分析的基本思想恰好有助于解决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现存的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比较制度分析认为制度具有复杂多样性,并不存在单一的最有效或最优制度。所以需要承认和尊重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多样性,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也没有单纯的优劣之分。应支持和鼓励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多样化发展,在组织模式选择时应因地、因时、因“类”制宜,不能“一刀切”。另一方面,比较制度分析认为经济体制内各制度间存在互补性,一项制度只有与其他制度实现有效协调与匹配,才能获得较高的绩效。并且制度间存在着不停的相互作用,制度的内外部环境以及相关互补性制度不断变化,所以制度也在不断演化着。同理,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作为一种制度安排,与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金融制度、财税制度、市场监管制度、法律制度、市场意识、契约意识、法制观念等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也存在互补性,最优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也应随着内外部条件与环境、相关互补性制度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实现动态的最优化,所以不可一劳永逸,需要对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进行持续的优化。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包含多个类型,涉及多种经营主体,影响组织模式因素也多种多样,所以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优化是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本文使用了比较制度分析方法、跨学科研究法、归纳与综合法、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方法、典型案例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数理模型分析方法、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等多种方法。本文主要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展开。具体而言,本文首先对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现存问题进行归纳与分类,揭示其负面影响,属于“提出问题”环节。其次,吸收借鉴比较制度分析的基本思想和分析逻辑,利用博弈论、交易成本理论、不完全契约理论、制度演化理论、产权理论等比较制度分析常用的理论工具,对农业产业化主要组织模式的制度特征与制度优劣势进行全面深入的比较;建立基于交易治理结构视角、基于不完全契约视角、基于制度演化视角等三种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选择标准,归纳总结不同组织模式的适用条件与适用范围;并从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变迁中的路径依赖、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的生产要素约束、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治理环境不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机制的不合理等四个方面系统地分析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优化的制约因素,属于“分析问题”环节。最后,从完善农村生产要素市场体系、加强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优化的政策支持、破除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变迁中的路径依赖、营造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优化的良好内部条件、完善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优化的治理环境等五个方面提出一些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属于“解决问题”环节。本文认为,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没有单纯的优劣之分,并不存在绝对最优的组织模式,不能迷信某种模式,每种组织模式在一定条件下都是相对最有效率的。不同外界条件(农业产业化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要素市场完善程度、市场需求状况、经济制度健全程度),不同内在情况(资产专用性、交易频率、不确定性、生产技术水平、生产经营规模、资本积累、行业特征)下有不同的最优模式,应避免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盲目推广与套用。本文的理论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本文对农业产业化不同组织模式的制度特征与制度优劣势进行全面系统比较,弥补了该领域的研究不足;第二,本文提出三种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选择标准,从多个角度对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优化选择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第三,本文全面研究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优化中的制约因素,弥补了该方面现有研究的欠缺。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第一,研究方法创新。本文采用比较制度分析这一新的研究方法,吸收借鉴比较制度分析的基本思想和分析逻辑,采用博弈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契约理论、产权理论等比较制度分析的常用理论工具,对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进行系统深入的剖析。第二,分析视角的创新。现有文献往往仅进行静态分析或比较静态分析,研究不同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适用范围,较为片面。本文突破了静态分析视角的局限性,还对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进行动态演化分析,拓展了该领域研究。第三,观点创新。现有文献常常对不同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进行比较,指出某一模式或某些模式的弊端,提倡某种新模式,或者认为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没有优劣之分,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组织模式,实质上追求的是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选择的静态的最优化。本文认为,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内外部环境与条件、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相关互补性制度均会发生变化,所以应不断调整、优化组织模式,实现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选择的动态的最优化。第四,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优化方面研究的突破。目前极少有文献对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优化进行专门研究,本文对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现存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归类,对不同组织模式的制度特征与制度优劣势进行全面系统的比较,提出三种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选择标准,总结不同组织模式的适用条件与适用范围,并全面分析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优化中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实现了该领域研究的重要突破。
陈玉华,田富洋,闫银发,宋占华,李法德,张忠良[7](2017)在《国内外TMR饲喂技术及其制备机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TMR(奶牛全混合日粮)饲养技术能够改善奶牛饲料适口性以及降低奶牛饲养成本而备受关注,目前TMR技术已经成为世界上广泛采用的奶牛喂养管理方式。然而,奶牛全混合日粮制备机是成为制约该饲喂技术进一步发展重要因素,重点论述国内外TMR制备机的发展规律及研究现状,探讨我国TMR制备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此领域今后的发展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商靖[8](2016)在《飞鹤乳业婴幼儿乳粉奶源基地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近年来我国乳制品不断出现安全问题,一再引起政府、消费者及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国家多次出台各种政策来保证婴幼儿乳粉的奶源质量安全。奶源基地建设是决定乳业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奶源安全的关键环节。同时,年青一代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因此婴幼儿乳粉奶源的质量安全尤其应受到广泛重视。目前,我国逐渐加大对婴幼儿乳粉奶源质量安全的控制,中国有句古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只有从源头开始、从细节着手,才能最终让消费者放心。本文通过对飞鹤乳业婴幼儿乳粉奶源基地的调研,以婴幼儿乳粉奶源基地建设为主线,首先阐述了飞鹤乳业婴幼儿乳粉奶源基地的发展现状与建设成效,并分简要析了飞鹤乳业婴幼儿乳粉奶源基地建设的模式。其次提出了飞鹤婴幼儿乳粉奶源基地建设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完善飞鹤乳业奶源基地建设的对策。通过分析飞鹤乳业婴幼儿乳粉奶源基地建设问题,不仅能够解决当前飞鹤乳业奶源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还为促进飞鹤乳业发展提供有用的决策建议。为全国乳制品行业的其他企业在婴幼儿乳粉奶源基地建设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吴曼[9](2014)在《加强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建设,培育壮大畜牧业链条经济 2014上半年河北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区及畜牧链条经济建设一瞥》文中认为编者的话:为进一步加强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区建设,培育壮大畜牧业链条经济,全力推进畜牧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全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和产业化经营水平,2014年年初,河北省畜牧兽医局制定了《2014年全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区建设指导意见》和《关于培育壮大畜牧业链条经济的实施意见》。两个《意见》明确提出了2014年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区建设和链条经济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半年过去了,各地的工作进展情况如何?在具体的实
马国巍[10](2011)在《中国乳业合作社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探寻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被提到日程上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乳业也获得了高速发展,但奶农的收入并没有取得相应增长,如何帮助奶农有效地规避市场风险,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衔接,获得稳定的收益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近年来奶业发展出现的困难,实质是产业链上各个环节存在问题的集中反映。推进奶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奶农专业合作组织,规范生鲜乳交易行为是整顿振兴乳业的有效方式之一。本文以交易费用理论、边际效益理论、产权理论、新型合作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利益共同体理论等为依据,从乳业合作社的一般理论的视角着眼,在借鉴国外乳业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考察我国乳业合作社的发展沿革和现状;从乳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成长空间,进一步预测未来我国乳业合作社的成长空间。分析了乳业合作社的典型经营模式及现阶段我国的选择,对建立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及保障机制提出对策及建议。主要研究结果:第一,对现代乳业合作社、现代乳业合作社产业进行了界定。第二,总结了美国、丹麦、印度、荷兰、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发展乳业合作社的经验和共性特征。第三,采用影响美国乳业合作社的5个指标,运用RAGA-PPE模型,对美国生产及加工型乳业合作社的合适数量范围及其占有的牛奶市场份额进行了定量评价。第四,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未来十年中国乳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科学的预测,未来十年中国奶牛年末存栏数、原牛奶年产量、奶牛养殖业产值和畜牧业产值将大幅度增长。第五,组建乳业合作社是乳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奶农获益的重要保障、是稳定奶源市场的迫切需要和政府宏观调控的现实选择;未来十年中国乳业规模将迅速扩大,必须加强乳业的分工和专业化,对乳业合作社组织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逐步建立“合作社参股的乳品加工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专业奶牛饲养公司(奶联社)模式更适合我国的乳业的发展。本文从三个角度出发,顺应乳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提出逐步提高奶业组织化程度;完善现有奶农专业合作社的内部运行机制;鼓励奶农专业合作社开办奶站;加大对奶农合作社的支持力度的四点对策。在加大对奶农合作社的支持力度中,建议增加奶业扶持的专项资金,提高对奶农专业合作社的补贴力度,给予奶农专业合作社在税收上的最大限度优惠。纵观整个研究,将系统理论与模型化方法引入现代乳业合作社研究,在研究思路、方法与成果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1)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乳业合作社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总结了乳业合作社发展的几种类型,概括了乳业合作社的特征,阐述了乳业合作社的本质及建立乳业合作社应遵循的原则,加深了对乳业合作社的理性认识,完善了乳业合作社发展的理论体系,具有一定的创新性。(2)本文建立的评价美国乳业合作社的RAGA-PPE模型具有创新性,表明在美国这样一个奶牛养殖和乳业生产大国,乳业合作社的数量并非越多越好,乳业合作社的规模也并非越大越好,两者都有一个适合的范围。这对中国的乳业合作社的数量、规模大小也有很好的借鉴价值。(3)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中国乳业发展规模未见报道,具有创新性。未来十年中国乳业规模将迅速扩大,这不仅是经济高速发展的结果,也是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乳业制度变迁的结果;反过来,乳业规模的扩大,进一步促进了乳业的分工和专业化。原料奶生产无组织管理已不适应乳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十二五”期间必须转变原料奶总量的增长方式。这是中国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产生和变革的前提,对乳业合作社组织的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二、全自动化饲养奶牛设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自动化饲养奶牛设施(论文提纲范文)
(1)羊只饲喂撒料车的控制设计与出料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小结 |
2 系统硬件设计 |
2.1 方案设计 |
2.2 器件选择 |
2.2.1 PLC的选择 |
2.2.2 电源的选择 |
2.2.3 继电器的选择 |
2.2.4 传感器的选择 |
2.3 称重传感器的标定 |
2.4 行走控制 |
2.4.1 驱动部分的硬件选择 |
2.4.2 步进电机的驱动 |
2.5 出料控制 |
2.5.1 直流电机的选择 |
2.5.2 出料速度控制 |
2.6 小结 |
3 软件设计 |
3.1 PLC程序设计流程 |
3.2 程序建立流程 |
3.3 手动控制的设计 |
3.4 自动控制的设计 |
3.5 小结 |
4 通信设计 |
4.1 触摸屏与PLC之间的通信 |
4.2 上位机和PLC之间的通信 |
4.2.1 远程通信的模块选择 |
4.2.2 远程通信连接 |
4.2.3 OPC技术 |
4.3 整装调试 |
4.4 小结 |
5 人机界面设计 |
5.1 触摸屏的选择 |
5.1.1 NB触摸屏概述 |
5.1.2 界面设计方法 |
5.1.3 控制系统界面设计 |
5.2 上位机界面设计 |
5.3 小结 |
6 出料性能测验 |
6.1 EDEM仿真 |
6.2 系统调试 |
6.2.1 羊只饲喂装置的实现 |
6.2.2 行走调试 |
6.2.3 无线通信调试 |
6.3 性能指标试验 |
6.3.1 试验材料 |
6.3.2 试验方法 |
6.3.3 试验项目指标 |
6.3.4 试验项目 |
6.4 试验结果分析 |
6.5 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基于纵向一体化联盟的三产融合 ——以内蒙古草原牧区乳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理论模型构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三产融合理论模型构建 |
1.2 目的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章节安排 |
1.4 研究价值 |
1.4.1 理论价值 |
1.4.2 应用价值 |
1.5 创新点 |
1.6 研究方法 |
1.7 研究思路 |
2 三产融合研究综述 |
2.1 国内外三产融合研究综述 |
2.1.1 三产融合的内涵 |
2.1.2 三产融合发展影响因素 |
2.1.3 三产融合发展实现途径 |
2.1.4 三产融合的模式及类型 |
2.1.5 产业融合概念发展进程 |
2.1.6 产业融合的类型 |
2.2 草原牧区三产融合发展的概念内涵 |
2.2.1 草原牧区三产融合发展的概念界定 |
2.2.2 草原牧区三产融合发展的内涵分析 |
3 三产融合的理论分析 |
3.1 基于纵向一体化联盟的三产融合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
3.1.1 交易成本理论 |
3.1.2 产权理论分析 |
3.1.3 现代契约理论分析 |
3.1.4 合作与互惠理论分析 |
3.1.5 分工协作理论分析 |
3.2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3.2.1 产业链理论 |
3.2.2 价值链理论 |
3.2.3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
3.2.4 产业集群理论 |
3.3 创新驱动理论 |
3.3.1 创新对三产融合的驱动 |
3.3.2 创新驱动三产融合的模式 |
3.4 三产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4.1 三产融合的基本逻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一致 |
3.4.2 三产融合的产业间分析 |
3.4.3 三产融合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与方法 |
3.4.4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3.4.5 对伊利带动的三产融合体系的评价 |
3.5 本章小结 |
4 全产业链创新——投资双驱动的乳品业的高质量融合 |
4.1 全产业链的四阶段创新进程 |
4.1.1 上游创新 |
4.1.2 中游创新 |
4.1.3 下游创新 |
4.1.4 营销服务的创新 |
4.2 乳品业创新与技术推广体系 |
4.2.1 创新基地的建设 |
4.2.2 乳品技术推广体系 |
4.2.3 质量——品类——效益持续提升 |
4.3 新业态和新模式 |
4.4 结构改革和创新驱动的轻工业型融合产业模式 |
4.4.1 伊利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
4.4.2 技术创新与体制机制改革的适应性的判断模型 |
4.4.3 全产业链创新能力的提升 |
4.5 本章小结 |
5 三产融合中的联盟结构改革与纵向一体化联盟的体制机制模式 |
5.1 纵向一体化联盟结构模式 |
5.1.1 联盟结构的改革 |
5.1.2 利益联结机制 |
5.1.3 制度动因 |
5.2 三产融合中纵向一体化联盟的结构改革与体制机制创新的方向 |
5.2.1 农牧业三产融合发展的历史回顾 |
5.2.2 未来一个时期三产融合的结构改革与体制机制创新方向 |
5.3 内蒙古自治区三产融合实证分析 |
5.3.1 多种融合模式共同发展 |
5.3.2 草原牧区产业融合初见成效 |
5.3.3 草原牧区三产融合存在的问题 |
5.4 本章小结 |
6 内蒙古现阶段三产融合模式案例分析 |
6.1 一二产业融合模式——以伊利集团专属牧场建设发展为例 |
6.1.1 案例概况 |
6.1.2 资金投入状况 |
6.1.3 伊利集团专属牧场建设的优势与劣势 |
6.2 一三产业融合模式——以克什克腾牧家乐为例 |
6.2.1 案例经营状况 |
6.2.2 经营特征 |
6.2.3 销售状况 |
6.3 二三产业融合模式——以蒙牛集团工业旅游为例 |
6.3.1 案例发展现状 |
6.3.2 SWOT分析 |
6.3.3 蒙牛集团工业旅游给二三产业融合带来的启示 |
6.4 三产融合现阶段取得的利益成果 |
6.4.1 农产品得到广阔的销售空间 |
6.4.2 缓解现阶段就业压力 |
6.4.3 三产融合带来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更完善 |
6.5 本章小结 |
7 三产融合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
7.1 日本“六次产业化”的做法 |
7.1.1 日本提出第六产业的背景 |
7.1.2 日本第六产业的内容 |
7.1.3 日本发展第六产业的保障措施 |
7.2 韩国六次产业化的做法 |
7.2.1 韩国发展第六产业的背景 |
7.2.2 韩国发展“第六产业”的主要做法 |
7.2.3 韩国发展“第六产业”的保障措施 |
7.3 美国农工商一体化的做法 |
7.3.1 美国农工商一体化模式 |
7.3.2 美国农工商一体化的主要做法 |
7.3.3 美国农工商一体化的保障措施 |
7.4 荷兰“农场十合作社”的做法 |
7.4.1 荷兰发展现代化农业的背景 |
7.4.2 荷兰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具体做法 |
7.4.3 荷兰发展现代化农业的保障措施 |
7.5 发达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启示 |
7.5.1 重点关注农民的利益 |
7.5.2 充分发挥农业协会的作用 |
7.5.3 注重对农民的培训工作 |
7.5.4 强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
7.5.5 完善法律法规和补贴等配套服务 |
7.6 本章小结 |
8 内蒙古草原牧区三产融合原则与政策建议 |
8.1 内蒙古草原牧区三产融合的原则 |
8.1.1 资源配置融合化原则 |
8.1.2 要素配置合理化原则 |
8.1.3 投资收益比较优势原则 |
8.1.4 农牧业优先发展差异化原则 |
8.2 内蒙古草原牧区三产融合的对策 |
8.2.1 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实现草原牧区要素深度融合 |
8.2.2 实施人才培养工程确保三产融合人力资本需求 |
8.2.3 增加政府财政投入完善草原牧区基础设施建设 |
8.2.4 建立农牧业产业园提升三产融的科技创新含量 |
8.2.5 扶持农牧产品加工业实现第一产业收益的回归 |
8.2.6 发展乡村公共服务提高草原牧区的引人留人软实力 |
8.2.7 培育农牧业知名品牌提高草原牧区的产业竞争力 |
8.2.8 放开城市资本管控引导城市资源向农牧业流动 |
8.2.9 通过生产资料补贴实现三产融合经营主体增产又增收 |
8.2.10 深化农村产权改革实现农牧业资源的资本化 |
8.3 本章小结 |
结语和展望 |
在校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巴南区奶牛养殖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及目标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目标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数据来源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借鉴 |
2.1 农业产业化理论 |
2.2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理论 |
2.3 市场竞争理论 |
2.4 城乡统筹发展理论 |
第3章 巴南区奶牛养殖业发展现状 |
3.1 巴南区奶牛养殖业发展现状 |
3.1.1 巴南区奶牛养殖业地理及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
3.1.2 巴南区奶牛养殖业的相关发展历程 |
3.1.3 巴南区奶牛养殖产业分布情况 |
3.1.4 巴南区奶牛饲养规模分布情况 |
3.1.5 巴南区奶牛养殖业的主要生产模式 |
3.1.6 巴南区奶牛饲料利用情况 |
3.2 巴南区奶牛养殖业发展的优势 |
3.2.1 地域优势 |
3.2.2 政策优势 |
3.2.3 市场优势 |
3.3 巴南区奶牛养殖链条企业及合作社现状 |
3.3.1 奶牛养殖情况 |
3.3.2 奶牛乳制品加工厂 |
3.3.3 连锁店 |
第4章 巴南区奶牛养殖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 奶牛养殖规范化饲养水平低,养殖成本高 |
4.2 养殖管理粗放,饲料结构不合理 |
4.3 奶牛疾病相对较多 |
4.4 奶牛产奶量相对偏低 |
4.5 奶牛养殖社会化服务不够 |
4.6 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
第5章 巴南区奶牛养殖业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5.1 饲料利用率低未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
5.2 奶牛饲料未配合新技术 |
5.3 奶牛的卫生防御措施不足 |
5.4 养殖链条不完善,未构建循环产业 |
5.5 尚未学习和借鉴国内外一些养殖成功经验 |
5.6 生奶价格偏低,农户养殖热情较低 |
第6章 巴南区奶牛养殖业发展的对策 |
6.1 选择合适的牛种,提高产奶质量 |
6.2 提高奶牛饲养管理水平 |
6.3 加强奶牛疫病防治体系建设,确保奶牛业健康发展 |
6.4 强化农民合作组织 |
6.5 强化奶牛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
6.6 强化品牌意识,大力推进绿色品牌化战略 |
6.7 强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畜牧业发展 |
6.8 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扶持奶牛业发展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5)昆明市奶牛养殖小区转型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昆明市奶牛养殖现状 |
二、昆明市奶牛养殖小区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
(一) 生产水平低 |
(二) 鲜奶质量存在隐患 |
(三) 奶价低迷, 奶农生产效益不高 |
三、昆明市奶牛养殖小区转型升级的条件 |
(一) 配备硬件设施 |
(二) 实施科学管理 |
(三) 统一技术服务 |
四、昆明市奶牛养殖小区转型升级的建议 |
(一) 政府扶持 |
(二) 企业带动 |
(三) 自身监管 |
(6)中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优化研究 ——基于比较制度分析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研究述评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现有研究评价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1.5 主要创新及不足 |
1.5.1 主要创新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比较制度分析视角下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优化的理论框架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业产业化 |
2.1.2 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 |
2.2 比较制度分析的内涵与基本思想 |
2.2.1 比较制度分析的内涵与特点 |
2.2.2 比较制度分析的基本逻辑与基本思想 |
2.3 比较制度分析的主要理论基础 |
2.3.1 博弈理论 |
2.3.2 交易成本理论 |
2.3.3 契约理论 |
2.3.4 产权理论 |
2.3.5 制度演化理论 |
2.4 比较制度分析视角下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优化的理论逻辑 |
2.4.1 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一般性制度属性 |
2.4.2 制度多样性与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多样化 |
2.4.3 制度互补性、制度演化与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持续优化 |
2.5 小结 |
第3章 中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历史演变、主要类型与现存主要问题 |
3.1 中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历史演变 |
3.1.1 中国农业产业化的历史沿革 |
3.1.2 中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发展历程 |
3.2 中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主要类型与运行机制 |
3.2.1 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谱系 |
3.2.2 几类传统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及其运行机制 |
3.2.3 几类新兴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及其运行机制 |
3.3 中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现存主要问题及其负面影响 |
3.4 小结 |
第4章 博弈视角下农业产业化不同组织模式的比较分析 |
4.1 农业产业化主要组织模式的博弈关系与制度特征比较 |
4.1.1 “龙头企业+农户”模式的博弈关系与制度特征 |
4.1.2 “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类型模式的博弈关系与制度特征 |
4.1.3 三种准一体化模式的博弈关系与制度特征 |
4.1.4 三种完全一体化模式的博弈关系与制度特征 |
4.2 博弈视角下农业产业化不同组织模式的经济收益比较 |
4.2.1 模型假设 |
4.2.2 完全市场交易型模式的经济收益:参照系 |
4.2.3 部分合作型模式与完全合作型模式的经济收益 |
4.2.4 不同合作程度的组织模式的经济收益比较 |
4.3 农业产业化不同组织模式稳定性的博弈分析与比较 |
4.3.1 “龙头企业+农户”模式稳定性的博弈分析 |
4.3.2 “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模式稳定性的博弈分析 |
4.3.3 准一体化模式稳定性的博弈分析 |
4.3.4 “龙头企业+农场”模式稳定性的博弈分析 |
4.3.5 农业产业化不同组织模式稳定性的比较 |
4.4 农业产业化不同组织模式制度优劣势的综合比较 |
4.5 小结 |
第5章 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优化选择分析 |
5.1 基于交易治理结构视角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选择 |
5.1.1 农业产业化中交易的属性 |
5.1.2 有效治理结构与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选择 |
5.2 基于不完全契约视角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选择 |
5.2.1 农业产业化中契约的不完全性 |
5.2.2 契约不完全与农业产业化专用性资产投资激励扭曲 |
5.2.3 产权优化配置与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选择 |
5.3 基于制度演化视角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选择 |
5.3.1 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演化逻辑 |
5.3.2 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演化趋向 |
5.3.3 制度环境变化与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选择 |
5.4 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选择的综合分析 |
5.4.1 三种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选择标准的比较 |
5.4.2 几类非完全一体化组织模式及其衍生模式的适用条件分析 |
5.4.3 三种完全一体化组织模式的适用条件分析 |
5.5 小结 |
第6章 中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优化的制约因素分析 |
6.1 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变迁中的路径依赖 |
6.1.1 基于旧组织模式自我强化机制的路径依赖 |
6.1.2 基于非正式制度的路径依赖 |
6.1.3 基于现状偏差与禀赋效应的路径依赖 |
6.2 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的生产要素约束 |
6.2.1 资本约束及其对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优化的影响 |
6.2.2 土地约束及其对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优化的影响 |
6.2.3 劳动力约束及其对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优化的影响 |
6.2.4 企业家才能约束及其对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优化的影响 |
6.3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治理环境不完善 |
6.3.1 声誉机制失灵影响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优化的模型构建与机理分析 |
6.3.2 三方治理不足影响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优化的博弈分析 |
6.3.3 价格波动影响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优化的博弈分析 |
6.4 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机制的不合理 |
6.4.1 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机制的类型与现存问题 |
6.4.2 利益机制不合理影响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优化的演化博弈分析 |
6.5 小结 |
第7章 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优化的案例研究 |
7.1 科迪集团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优化 |
7.1.1 案例背景 |
7.1.2 资产专用性、契约不完全与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合理选择 |
7.1.3 要素约束缓解、利益机制完善与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优化 |
7.2 温氏集团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优化 |
7.2.1 案例背景 |
7.2.2 温氏集团对合理高效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探索 |
7.2.3 声誉资本积累与温氏集团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优化 |
7.3 淮河种业公司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优化 |
7.3.1 案例背景 |
7.3.2 淮河种业公司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创新及其优势 |
7.3.3 利益机制完善与淮河种业公司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优化 |
7.4 小结 |
第8章 优化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对策建议 |
8.1 完善农村生产要素市场体系 |
8.1.1 完善农村金融市场 |
8.1.2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 |
8.1.3 完善农村人才市场 |
8.2 加强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优化的政策支持 |
8.2.1 大力培育与发展农业产业化各类经营主体 |
8.2.2 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的财税支持力度 |
8.2.3 提供行政审批的便利与建设用地的支持 |
8.3 破除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变迁中的路径依赖 |
8.3.1 完善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优化相关非正式制度 |
8.3.2 发挥政府的积极引导作用 |
8.3.3 搭建专门的咨询与交流平台 |
8.4 营造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优化的良好内部条件 |
8.4.1 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机制 |
8.4.2 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的声誉资本积累 |
8.4.3 提高人力资本投资 |
8.5 完善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优化的治理环境 |
8.5.1 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外部法治体系 |
8.5.2 完善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优化相关声誉机制 |
8.5.3 完善农产品价格支持制度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7)国内外TMR饲喂技术及其制备机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TMR全混合日粮的饲喂技术 |
1.1 奶牛科学分群管理 |
1.2 全混合日粮的装料顺序 |
1.3 全混合日粮的搅拌混合时间 |
1.4 全混合日粮的感官评价 |
1.5 全混合日粮的水分控制 |
1.6 全混合日粮的营养成分检测 |
1.7 全混合日粮的料槽管理 |
1.8 应用TMR全混合日粮的注意事项 |
2 TMR全混合日粮制备机的研究现状 |
2.1 国外TMR制备机发展现状 |
2.2 国内TMR制备机发展现状 |
3 TMR全混合日粮制备工艺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 |
3.1 TMR全混合日粮饲喂工艺主要存在的问题 |
3.2 TMR全混合日粮饲喂工艺今后发展趋势及展望 |
4 结语 |
(8)飞鹤乳业婴幼儿乳粉奶源基地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和目的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趋势 |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3 研究主要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婴幼儿乳粉 |
2.1.2 乳品质量安全 |
2.1.3 奶源基地 |
2.2 奶源基地建设理论基础 |
2.2.1 区位布局理论 |
2.2.2 产业布局理论 |
2.2.3 系统优化理论 |
2.2.4 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 |
3 飞鹤乳业婴幼儿乳粉奶源基地发展现状与建设成效 |
3.1 飞鹤乳业婴幼儿乳粉奶源基地发展现状 |
3.1.1 飞鹤甘南牧场 |
3.1.2 飞鹤克东一牧 |
3.1.3 飞鹤克东二牧 |
3.1.4 飞鹤克东三牧 |
3.1.5 飞鹤吉林镇赉牧场 |
3.1.6 飞鹤拜泉生态牧场(在建) |
3.2 飞鹤乳业婴幼儿乳粉奶源基地建设成效 |
3.2.1 原料奶生产数量提高 |
3.2.2 品牌效应深入人心 |
3.2.3 企业加工方面 |
3.2.4 可视化全产业链上线 |
3.2.5 婴幼儿乳粉奶源基地的管理水平先进 |
3.3 婴幼儿乳粉奶源基地建设模式 |
3.3.1―飞鹤乳业+中、小型牧场‖模式 |
3.3.2 大型规模化牧场模式 |
4 飞鹤乳业婴幼儿乳粉奶源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
4.1 生产性服务问题 |
4.2 运行机制问题 |
4.3 奶源基地管理体系问题 |
4.4 奶牛饲养和奶源生产的问题 |
5 完善飞鹤乳业婴幼儿乳粉奶源基地建设对策 |
5.1 制定绿色牧场运营模式 |
5.2 优化区域布局 |
5.3 优化价值链 |
5.3.1 提高生产管理水平 |
5.3.2 开展应用型研发,实现产品导向 |
5.3.3 加强对第三方物流的管理以及仓储管理的优化 |
5.3.4 构建企业层面的质量管理体系 |
5.3.5 构建战略成本管理体系,提升成本管理能力 |
5.4 创新产品开发并进行市场细分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加强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建设,培育壮大畜牧业链条经济 2014上半年河北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区及畜牧链条经济建设一瞥(论文提纲范文)
一加快推进示范区及链条经济建设的意义 |
二示范区和链条经济的内涵和作用 |
正确定义 |
示范带动 |
主要特征 |
三今年上半年工作进展情况 |
四2014年下半年工作重点 |
五河北省21个示范区建设情况 |
蛋鸡 |
肉鸡 |
生猪 |
肉牛 |
奶牛 |
肉羊 |
六河北省重点龙头企业风采展示 |
(10)中国乳业合作社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English Catalog |
1 绪论 |
1.1 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 |
1.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1.2 研究的背景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2 相关基础理论与相关概念辨析 |
2.1 研究的基础理论 |
2.1.1 交易费用理论 |
2.1.2 边际效益理论 |
2.1.3 产权理论 |
2.1.4 新型合作理论 |
2.1.5 公共物品理论 |
2.1.6 利益共同体理论 |
2.2 相关概念辨析 |
2.2.1 相关概念 |
2.2.2 乳业合作社的本质 |
2.2.3 乳业合作社的原则 |
2.2.4 乳业合作社的基本类型 |
2.2.5 乳业合作社的特征 |
2.2.6 乳业合作社的功能 |
2.2.7 乳业合作社社员的相关规定 |
2.3 本章小结 |
3 国外乳业合作社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
3.1 国外乳业合作社的发展状况及经验 |
3.1.1 美国乳业合作社发展状况及经验 |
3.1.2 丹麦乳业合作社的发展状况及经验 |
3.1.3 印度乳业合作社的发展状况及经验 |
3.1.4 荷兰乳业合作社发展状况及经验 |
3.1.5 新西兰乳业合作社发展状况及经验 |
3.1.6 澳大利亚乳业合作社发展状况及经验 |
3.2 国外乳业合作社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
3.2.1 尊重农民的意愿,坚持合作社的原则 |
3.2.2 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规范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 |
3.2.3 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力度,使乳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 |
3.2.4 大力推进乳业合作社一体化经营,提高国际竞争力 |
3.2.5 建立健全乳业合作社服务体系 |
3.2.6 加强乳业合作社的横向联合 |
3.3 本章小结 |
4 我国乳业发展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4.1 我国乳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
4.2 我国乳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3 未来乳业的发展模式 |
4.4 中国乳业发展规模预测 |
4.4.1 奶牛年末存栏数预测 |
4.4.2 畜牧业总产值预测 |
4.4.3 奶牛养殖业产值预测 |
4.4.4 中国乳业发展规模预测 |
4.5 本章小结 |
5 我国乳业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回顾、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
5.1 我国乳业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回顾 |
5.1.1 1956~1978年:国营奶牛场主导模式 |
5.1.2 1979~1992年:“散养奶户与规模养殖奶户并存”的模式 |
5.1.3 1993~2002 年:“公司+农户”模式 |
5.2 我国乳业合作社发展现状(2003~2010年) |
5.2.1 组织形式多元化 |
5.2.2 兴办力量多样化 |
5.2.3 服务功能升级化 |
5.2.4 发展趋势产业化 |
5.2.5 政府推动有力化 |
5.3 我国乳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5.3.1 政府的职能转变不到位 |
5.3.2 合作社的意识动力不完备 |
5.3.3 合作社的建设资金不充足 |
5.3.4 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不强 |
5.3.5 合作社的内部管理不完善 |
5.3.6 合作社的产权归属不明确 |
5.4 本章小结 |
6 乳业合作社发展的必要性和主观动机 |
6.1 发展乳业合作社的必要性 |
6.1.1 组建乳业合作社是乳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
6.1.2 组建乳业合作社是奶农获益的重要保障 |
6.1.3 组建乳业合作社是稳定奶源市场的迫切需要 |
6.2 乳业合作社发展的动机分析 |
6.2.1 牛奶本身的特殊属性决定 |
6.2.2 农户加入合作社的动机 |
6.2.3 企业引领奶农组建合作社的动机 |
6.2.4 政府具有推动合作社建设的动机 |
6.3 本章小结 |
7 乳业合作社模式的演进过程及现阶段的模式选择 |
7.1 乳业合作社模式的演进过程 |
7.1.1 公司+奶农模式 |
7.1.2 公司+奶站+奶农模式 |
7.1.3 公司+合作社+奶农模式 |
7.1.4 乳业合作社(包括奶农、奶站)+公司模式 |
7.2 现阶段我国乳业合作社的模式选择 |
7.2.1 逐步建立“合作社参股的乳品加工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 |
7.2.2 专业奶牛饲养公司(奶联社)模式 |
7.3 本章小结 |
8 对策建议 |
8.1 强化政府职能 |
8.1.1 加强宏观调控,完善法律法规,规范市场管理 |
8.1.2 财税方面给予支持 |
8.1.3 监管部门提高监管力度 |
8.2 奶制品企业的转变 |
8.2.1 建设质量标准体系 |
8.2.2 建设可追溯体系 |
8.2.3 企业担当乳业合作社法人 |
8.3 奶农及乳业合作社 |
8.3.1 提高奶农组织化程度,加强专业知识培训 |
8.3.2 乳业合作社 |
8.3.3 乳业合作社要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 |
8.4 本章小结 |
9 典型案例分析 |
9.1 新疆伊源乳业领办合作社 |
9.1.1 企业助办合作社的具体做法 |
9.1.2 乳业合作社的成效 |
9.2 呼和浩特市旭泥板村乳业合作社 |
9.2.1 旭泥板村乳业合作社基本情况 |
9.2.2 旭泥板村乳业合作社的效益 |
9.2.3 旭泥板村乳业合作社的成效 |
9.3 北务广峰乳业合作社 |
9.3.1 广峰乳业合作社的发展历程 |
9.3.2 广峰合作社的具体运作 |
9.4 云南省呈贡县穆盛达乳业合作社 |
9.4.1 乳业合作社的基本情况 |
9.4.2 乳业合作社的具体做法及特点 |
9.5 黑龙江呼兰对青镇奶农技术协会 |
9.5.1 呼兰县对青镇奶农技术协会的基本情况 |
9.5.2 对青镇奶农技术协会的具体工作及成效 |
9.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全自动化饲养奶牛设施(论文参考文献)
- [1]羊只饲喂撒料车的控制设计与出料性能试验研究[D]. 雷禾雨.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2]克拉玛依区种养结合模式技术集成项目管理效益研究[D]. 陈园园.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3]基于纵向一体化联盟的三产融合 ——以内蒙古草原牧区乳品业为例[D]. 李英震. 东北财经大学, 2020
- [4]巴南区奶牛养殖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 张琦. 西南大学, 2020(01)
- [5]昆明市奶牛养殖小区转型升级研究[J]. 崔凯元,蒋永宁,牛惠,李安琦,柴向阳. 中国经贸导刊(中), 2019(08)
- [6]中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优化研究 ——基于比较制度分析视角[D]. 戚振宇. 吉林大学, 2019(10)
- [7]国内外TMR饲喂技术及其制备机的研究进展[J]. 陈玉华,田富洋,闫银发,宋占华,李法德,张忠良.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7(12)
- [8]飞鹤乳业婴幼儿乳粉奶源基地建设研究[D]. 商靖. 东北农业大学, 2016(02)
- [9]加强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建设,培育壮大畜牧业链条经济 2014上半年河北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区及畜牧链条经济建设一瞥[J]. 吴曼. 北方牧业, 2014(15)
- [10]中国乳业合作社发展研究[D]. 马国巍. 东北林业大学, 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