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合氧化锰论文-刘珊,冯婷,田薪成,刘丹荣,张悦

水合氧化锰论文-刘珊,冯婷,田薪成,刘丹荣,张悦

导读:本文包含了水合氧化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海藻酸钠,水合二氧化锰,二价铜离子,吸附

水合氧化锰论文文献综述

刘珊,冯婷,田薪成,刘丹荣,张悦[1](2019)在《海藻酸钠-水合二氧化锰功能球对Cu(Ⅱ)的吸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海藻酸钠(SA)和水合二氧化锰(HMO)为材料,采用包埋法,通过溶胶-凝胶过程制备毫米级(2.9~3.1 mm)海藻酸钠负载水合二氧化锰(SA-HMO)功能球,研究了pH值、初始吸附浓度、吸附时间以及温度等因素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SA-HMO功能球吸附Cu(Ⅱ)的最佳pH值为5.5;对Cu(Ⅱ)的吸附过程在14 h达到平衡,功能球对Cu(Ⅱ)的饱和吸附量为360 mg/g,吸附是自发的吸热及熵增过程;吸附等温线模型拟合结果表明,SA-HMO对Cu(Ⅱ)的吸附行为更符合Freundlich模型,说明该吸附过程可能既涉及单层吸附又涉及多层吸附;拟一级和拟二级动力学模型拟合结果表明,该吸附过程可能同时存在物理作用与化学作用。(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9年S1期)

李冬梅,李飞泽,李兵,廖家莉,张劲松[2](2016)在《水合二氧化锰对Co~(2+)的吸附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KMnO_4为原料合成了水合二氧化锰(HMO),采用XRD、BET、TG-DTA和FT-IR对HMO进行了表征。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各实验条件对HMO吸附Co~(2+)的影响,并将其用于含60 Co废水的实际处理研究。结果表明:HMO对溶液中的Co~(2+)具有良好吸附能力,在pH=7、T=298K条件下,其最大吸附量达132.98mg/g;溶液pH值能显着影响Co~(2+)在HMO上的吸附,在实验pH值范围内,吸附量随pH值增大而增加;在钴初始浓度相同的条件下,吸附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Na~+、K~+、Mg~(2+)、Ca~(2+)、Zn~(2+)、Fe~(3+)等离子的存在对HMO吸附Co~(2+)具有一定影响。HMO对Co2+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0.99),推测吸附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化学吸附;吸附热力学行为可用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进行描述(R2>0.99),表明Co~(2+)在HMO上为单分子层吸附;由吸附热力学数据ΔH=46.96kJ/mol、ΔG=-26.09kJ/mol可知,此吸附行为是自发进行的吸热反应。另外,在实际处理含60 Co废水的动态柱实验中,HMO对初始放射性浓度为2.78×105 Bq/L的60Co废液的去除率可达56.90%。(本文来源于《原子能科学技术》期刊2016年03期)

翟羽佳[3](2015)在《纳米水合二氧化锰吸附有机物/镉复合污染物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镉(Cd(Ⅱ))被列为最危险的五种环境污染物之一。溶解性有机物如腐殖酸(HA)、药物与个人护理品(PPCPs)等常与Cd(Ⅱ)形成复合污染物影响其去除,同时锰氧化物作为矿物质主要成分对Cd(Ⅱ)有吸附作用,因此研究除溶解性有机物/Cd(Ⅱ)复合污染物在水体中矿物颗粒表面的作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采用高锰酸钾与双氧水氧化还原反应,制备了纳米水合二氧化锰(HMO);系统研究了双氯芬酸(DCF)、Cd(Ⅱ)及二者复合污染物(Cd(Ⅱ)-DCF)在HMO表面的吸附行为和作用机制;并进一步探讨HA、Cd(Ⅱ)及二者络合物在HMO表面的分配关系。取得的主要成果有: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Cd(Ⅱ)促进DCF在HMO表面的吸附量(从8.26 mg/g上升到10.83 mg/g),DCF抑制Cd(Ⅱ)在HMO表面的吸附量(从174.74 mg/g下降到154.38 mg/g)。DCF在HMO表面的吸附受离子强度影响较大,但Cd(Ⅱ)与其复合体系受离子强度的影响均较弱。DCF在HMO表面的吸附速率随Cd(Ⅱ)的投加而减慢,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对DCF的吸附动力学拟合效果较好,活化能数值表明其接近物理吸附,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对Cd(Ⅱ)和复合污染物的吸附动力学拟合效果较好,同时活化能数值表明其接近化学吸附。HA和Cd(Ⅱ)在HMO表面的分配关系表明:HA和Cd(Ⅱ)的配位数(x)变化较小(x=1.651-1.752),但络合稳定常数(K)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logK=1.652-3.548);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大,K值变化较小,但x值上升。Cd(Ⅱ)和HA络合后降低了HMO对二者的去除效果,且HA更显着地抑制了HMO对Cd(Ⅱ)的吸附效果。XPS结果显示:Cd(Ⅱ)以CdO形式与HMO结合,DCF可能通过-COOH与HMO表面羟基作用。拮抗作用可能归因于Cd(Ⅱ)和Cd(Ⅱ)-DCF复合污染物对HMO吸附位点的竞争,而协同作用可能是因为Cd(Ⅱ)在DCF的-COOH和HMO的表面羟基之间起阳离子架桥作用。(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5-04-01)

翟羽佳,王建铎,王思达,王洪杰[4](2015)在《腐殖酸与镉离子在水合二氧化锰表面的分配系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体中腐殖酸(HA)和金属离子广泛存在,二者的相互作用对其在水中天然矿物颗粒表面的吸附、降解等环境行为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采用离子交换平衡法测定了HA和镉离子(Cd(Ⅱ))的配位数(co-ordination number,x)和络合稳定常数(complex stability constant,K),系统考察了pH值和离子强度对x和K的影响,并研究了HA和Cd(Ⅱ)在水合二氧化锰(HMO)表面的分配关系.结果表明:pH值对HA和Cd(Ⅱ)的配位数影响较小(x=1.651~1.752),而对络合稳定常数影响显着(log K=1.652~3.548);在不同pH值条件下,离子强度对HA和Cd(Ⅱ)的络合稳定常数影响均较小,而其配位数均随溶液离子强度的增加而提高;不同温度条件下,HA-Cd(Ⅱ)络合物在HMO表面的分配系数(Kd)均低于HA和Cd(Ⅱ)在HMO表面的分配系数,表明HA-Cd(Ⅱ)络合体系的存在抑制了HMO对Cd(Ⅱ)和HA的去除作用.(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5年10期)

杨威,任南琪,李圭白[5](2014)在《超声-水合二氧化锰联合降解水中亚甲基蓝》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亚甲基蓝配制的模拟染料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超声技术处理该模拟染料废水。探讨了pH值、超声功率强度、超声时间和温度等因素对该模拟染料废水去除率的影响。并通过L9(34)正交试验,得到了最佳的超声工艺条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超声-水合二氧化锰联合方法对该模拟染料废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超声波降解亚甲基蓝的最佳条件为:pH值为1.79,超声功率强度70%,超声温度为20℃,超声时间120 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单独超声技术对亚甲基蓝模拟废水的去除率不高。采用超声-水合二氧化锰联用技术,在较温和的超声条件下(pH=3.1),投加20 mg·L-1水合二氧化锰,超声30 min,可使亚甲基蓝去除率从9.19%上升到60.01%,较大地提高了亚甲基蓝的降解效率。(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韩飞超[6](2014)在《聚苯乙烯球体基水合氧化锰复合材料的研制及其强化除磷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日益严重的水体磷污染问题促使了研究者对多种高效除磷技术的开发,其中吸附技术受到了广泛关注。水合锰氧化物(HMO)因其强表面活性和高比表面积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吸附剂,但在中性条件下HMO表面一般呈负电性,这限制了其对磷酸盐等阴离子污染物的吸附。本文基于纳米表面化学效应,以季铵化聚苯乙烯球体NS为载体,通过“离子交换-原位沉淀”方法开发出一种改性锰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HMO@NS。基体NS的均匀纳米孔结构与表面功能基-N+(CH3)3使负载的HMO (N-HMO)以5.0~7.0nm颗粒形态均匀分布在NS中。由于纳米化效应,HMO的表面正电荷急剧增加,其零电荷点(pHpzc)从水合氧化锰颗粒的6.2上升到~10.5。同时,由于基体功能基-N+(CH3)3的影响,HMO@NS的Zeta电势在pH3.0~12.0之间保持正值。HMO@NS在中性环境中(pH6.0-8.0)除磷能力突出,即使在高浓度的竞争离子(SO42-、NO3-或Cl-)存在时,HMO@NS仍对磷酸根表现出高吸附选择性。基于Donnan膜预富集效应,HMO@NS展现出优良的动力学性能,180min左右即可达到吸附平衡。固定床吸附实验结果表明,HMO@NS第一批次可将.-450BV的模拟废水从浓度2mg P(PO43-)/L处理到0.5mg P(PO43-)/L以下,而NS只有80BV。经过NaOH-NaCl混合液再生后,HMO@NS仍能稳定保持300BV的有效处理能力。实际废水循环动态吸附结果进一步表明,HMO@NS拥有潜在的实际应用前景。本文同时也提供了一种改变金属氧化物表面化学性质的方法,对其实际应用性能的调控与扩展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4-05-28)

杨晶晶[7](2013)在《纳米水合二氧化锰氧化水中典型有机污染物的效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锰元素是自然界中丰度较高的金属元素之一,它的氧化物不仅参与了自然环境中许多有机、无机成分的迁移转化,还在水质净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水处理中,二氧化锰一般通过高锰酸盐的氧化还原原位产生,它不仅对高锰酸盐的氧化具有重要意义,自身还具有许多重要的除污染特性。磺胺和溴酚类化合物在水体中频繁检出,两类化合物与二氧化锰反应的特征官能团不同,分别为芳胺基和酚羟基。本文通过硫代硫酸钠还原高锰酸钾制得纳米水合二氧化锰(nHMO),模拟水处理中原位产生的二氧化锰,进而研究其对目标物的催化氧化特性。本文中制得的nHMO粒径分布在24.4~91.2nm之间,能够稳定存在40天以上。不同制备浓度、温度和混合方式对产生的nHMO的粒径均有影响,从而影响它的氧化活性。对混方式制得的nHMO比滴加方式制得的nHMO平均粒径小18.41nm。当pH为7.3时,前者氧化SMZ的效率要高出后者28%。制备液浓度越低、温度越高,制得的nHMO的平均粒径越小,它的氧化活性越高。为了考察nHMO的氧化活性,本文选取了磺胺二甲嘧啶(SMZ)、磺胺甲噻唑(SMZO)、磺胺甲恶唑(SMX)叁种具有芳胺结构的药物进行研究。nHMO氧化叁种磺胺的能力依次为:SMZ>SMX>SMZO。相比其它常见的二价阳离子,锰离子对nHMO的氧化抑制最明显,当pH为6.0时,5μM锰离子就使SMZ的去除率下降22%。低浓度的磷酸根对SMZ的去除率影响较小,但是腐殖酸以及高浓度的磷酸根都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nHMO氧化叁种有机物的动力学曲线均不符合假一级动力学,反应后期存在明显的自抑制现象。本文通过引入两个动力学参数Sr和k,分别表示二氧化锰氧化有机物的活性位点数和基于该值的反应速率常数,建立了nHMO氧化SMZ的动力学模型。该模型能够很好的拟合整个氧化过程,其中,随着SMZ初始浓度的增加,Sr值增加,k值减小;随着nHMO浓度的增加,Sr值增加,k值增加;pH值的增加导致Sr值和k值均降低。为了研究nHMO氧化卤代酚类有机物过程中的脱卤现象,本文选取了叁种溴酚进行了研究。nHMO氧化叁种溴酚的能力依次为:4-溴酚(4-BrP)>2-溴酚(2-BrP)>3-溴酚(3-BrP),氧化过程中的脱溴能力也遵循相同的次序。假一级条件下,nHMO氧化4-BrP的反应速率常数随着溴酚浓度的增加保持不变,表明表面络合物的电子转移是该氧化过程中的速控步骤。nHMO氧化溴酚过程中的脱溴指数(DN)随着pH的升高而逐渐减小,表明nHMO氧化溴酚的过程不仅仅遵循有机自由基耦合的机理。氮气曝气对溴酚的氧化及溴离子的释放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pH5.0时的抑制效果比pH4.0时更明显。nHMO氧化溴酚的过程中,nHMO颗粒粒径不断增大,溴酚和nHMO初始浓度越大、pH越低,颗粒粒径增大的幅度越大。氧化过程中产生的锰离子大部分吸附在二氧化锰表面,溶液中锰离子浓度很低。鉴于nHMO的氧化活性和它的纳米粒径相关,本文还研究了nHMO氧化过程中的凝聚现象。锰离子引发的nHMO凝聚具有较低的临界浓度,在10-5M级别。随着pH值的升高,相同锰离子浓度引起的凝聚速率增大,因而引起扩散凝聚的临界浓度降低。nHMO氧化有机物过程中的凝聚速率主要取决于与有机物的反应速率,pH值升高,氧化速率降低,凝聚速率减慢。nHMO的氧化凝聚对氧化效能的影响很大,投加少量高锰酸钾可以有效控制nHMO氧化过程中的凝聚。nHMO/少量高锰酸钾组合体系氧化初始浓度为2.5~16.8μM的双酚A(BPA)时,自抑制现象消失,其假一级速率常数分别与nHMO单独氧化时初始阶段的速率常数一致,表明高锰酸钾在该体系中主要起氧化锰离子和维持nHMO纳米粒径的作用;而在氧化4-硝基酚(4-NP)时,高锰酸钾主要参与表面络合物的电子转移过程,从而强化4-NP的氧化去除,该组合体系主要表现为二氧化锰催化高锰酸钾氧化4-NP。二氧化锰对高锰酸钾氧化除污染具有非常重要的催化作用,本文选取了双键类污染物卡马西平(CMZ)以及酚类污染物双酚A(BPA)、苯酚(Phen)、2-氯酚(2-CP)、2,4-二氯酚(2,4-DCP)、2,4,6-叁氯酚(2,4,6-TCP)等目标物,研究了高锰酸钾氧化以两种有机物形成的复合污染过程中nHMO和其它中间态锰物种的重要作用。在弱酸性条件下,CMZ能够促进Phen的氧化去除而自身不受影响;酚类化合物的氧化去除则表现为互相促进,且反应慢的酚的氧化去除受到的促进更大,nHMO的催化作用是造成这些现象的主导原因。弱碱性条件下,CMZ和Phen复合时,二者的氧化去除均不受影响;酚类污染物之间复合时,表现为与高锰酸钾反应速率常数较低的酚的氧化去除受到抑制,而反应速率常数较大的酚的氧化去除受到的影响很小。竞争动力学的研究表明,这种抑制作用主要是两种酚类污染物竞争了体系中除高锰酸钾及nHMO以外的其它氧化活性物种所致。由于CMZ的氧化机制和Phen不同,二者不存在竞争作用,因而二者的共存对各自的氧化均不构成影响。(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3-06-01)

徐萌[8](2013)在《水合二氧化锰吸附除Pb(Ⅱ)行为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铅离子性质稳定,生物毒性大且不易被降解,对环境和公共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研究开发针对水中铅离子去除的高效净水材料和技术是水质净化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本论文采用高锰酸钾(KMnO4)与双氧水(H2O2)氧化还原方法,以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CTAB)为模板剂制备了新型介孔水合二氧化锰(mesoporous hydrous manganese dioxides, MHMO),系统研究了其对水中铅离子的吸附行为,探讨了其对铅离子的吸附机理。取得的主要结论有:在KMnO4、H2O2与CTAB摩尔比为4:6:1.1,pH=7.0(±0.02),T=298K条件下,合成了MHMO。XRD结果表明MHMO为无定型结构的δ-MnO2; N2吸附-脱附曲线在P/P0=0.3-0.9范围内有明显的滞后环,孔径分布在2-40nm范围内(峰值=2.45nm),表明了MHMO的介孔结构特征;且N2的吸附量在相对压力(P/P0)=0.3时显着增加,表明N2在均匀的介孔结构毛细管内发生冷凝;吸附Pb(Ⅱ)后,N2吸附-脱附曲线的滞后环消失,孔径分布在0-20nm范围内(峰值=1.73nm),表明介孔结构被破坏;吸附Pb(Ⅱ)后,MHMO的孔外表面积和孔面积分别从66.36和12.95m2/g下降至4.75和1.95m2/g,表明Pb(Ⅱ)在MHMO表面的吸附以孔外表面吸附为主吸附等温实验结果表明,MHMO对Pb(Ⅱ)的吸附量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对吸附过程拟合较好;在298、308和318K下,MHMO对Pb(Ⅱ)的最大吸附量(qmax)依次为352.55,432.62和473.62mg/L;在实验温度范围内,△G均为负值,△H和△S均为正值,说明MHMO对Pb(Ⅱ)的吸附过程为自发、吸热过程。吸附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在298K下,MHMO对Pb(Ⅱ)的吸附量随着Pb(Ⅱ)初始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在4h时达到最大吸附量的80%以上;MHMO对Pb(Ⅱ)的吸附反应活化能(Ea)为38.24kJ/mol;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对Pb(Ⅱ)的吸附过程拟合较好,平衡吸附量均与实验值相吻合;MHMO对Pb(Ⅱ)的吸附量随溶液pH升高而增加,但离子强度的变化对吸附量影响不大;MHMO对Pb(Ⅱ)的吸附过程受化学吸附机制控制,吸附速率受膜扩散和颗粒内扩散共同控制。在Pb(Ⅱ). Cu(Ⅱ)和Cd(Ⅱ)混合体系中,MHMO对共存离子的吸附顺序为Pb(Ⅱ)>Cu(Ⅱ)>Cd(Ⅱ).XPS分析结果证明Pb被吸附在MHMO的表面,吸附Pb前后MHMO中的Mn的化学态均为正四价;MHMO表面羟基基团含量与Pb吸附量具有相关性,且吸附Pb后MHMO表面羟基基团含量增加;Pb主要以PbOH+的形态被吸附,并以类似PbO的形态存在于MHMO表面。(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3-05-01)

谢鑫苗[9](2012)在《孔结构对载纳米水合二氧化锰复合树脂除Cu(II)性能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负载型纳米复合材料充分结合了载体良好的流体力学性能及纳米颗粒的高去污活性,为环境纳米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了重要基础,但目前关于载体孔结构对该类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影响仍缺乏深入研究。本论文首先合成了四种具有不同孔结构的球形聚苯乙烯树脂(HPS-X)作为载体材料(比表面积X=34、84、588、963m2/g),利用氧化-原位沉积技术制备出四种负载量相近的纳米水合二氧化锰(HMO)复合吸附剂(HPS-X-HMO),采用BET、SEM、TEM、XRD及FTIR等技术手段对HPS-X-HMO进行了系统的结构表征;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复合吸附剂对Cu(Ⅱ)的去除影响,探讨了Cu(Ⅱ)的初始浓度、吸附时间、溶液pH值、共存竞争离子等因素对其除铜性能的影响,初步解析了材料的吸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树脂载体平均孔径的降低,负载其中的HMO颗粒粒径也随之降低,复合材料对Cu(Ⅱ)的吸附量逐渐升高,吸附符合Freundlich模型;利用颗粒扩散模型拟合吸附动力学曲线,表明HPS-X-HMO对铜的吸附过程可能是由膜扩散和颗粒内扩散联合控制,且载体孔径降低可明显提高复合材料的吸附速率;随着溶液pH值的升高,HPS-X-HMO对铜的吸附均呈上升趋势,最佳pH值为5-7; FTIR分析侧面证实了铜与锰氧化物发生了配位作用;当溶液中竞争离子Ca2+、Na+浓度增加时,四种材料对铜的去除率均呈缓慢下降的趋势,说明四种材料对铜具有较好的吸附选择性。这些结果说明了载体的孔结构对于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2-05-28)

万顺利[10](2012)在《树脂基水合氧化锰深度处理水体中Tl(Ⅰ)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体铊污染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及生态环境。近年来,铊污染事件时有发生。各国政府和组织对铊在各类水体中的允许含量制定了极为严格的安全控制标准,但当今还缺乏较为行之有效的铊污染深度治理技术。因此,如何实现水体中铊的深度处理是水体污染控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水合氧化锰(Hydrous Manganese Dioxide, HMO)是一类环境友好且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锰两性化合物,一般呈颗粒状,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热稳定性及化学稳定性,其对重金属离子一般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故本论文首先通过次氯酸钠氧化法制得了无定形HMO,然后考察了无定形HMO对水体中Tl(Ⅰ)的吸附性能受pH值、竞争离子、温度、反应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无定形HMO对水体中Tl(Ⅰ)具有较强的吸附选择能力,且吸附速度较快。但由于颗粒细小,固液分离困难、流体阻力大和运行费用高等诸多不利因素,无定形HMO难以直接应用于柱吸附等流态处理系统。论文基于Donnan膜预富集原理,通过原位沉积技术,将HMO负载到含有磺酸基团的阳离子交换树脂D-001内,制备出一种纳米复合树脂HMO-001,从而克服了HMO颗粒流体阻力大的应用瓶颈。XRD、TEM表征结果显示,负载在D-001表面的HMO多数为无定形且为纳米级,负载量约为9.5%(重量百分比,以Mn的含量计)。HM0-001对Tl(Ⅰ)的吸附受pH影响。溶液中不存在竞争离子Ca(Ⅱ)时,pH值越高,吸附去除率越高,而溶液中存在Ca(Ⅱ)时,酸性条件更有利于Tl(Ⅰ)的吸附去除。文中通过pH2.2及5.8条件下HMO-001表面的Tl及Mn的XPS图谱分析揭示了HMO-001吸附Tl(Ⅰ)的内在机理;在高浓度Ca(Ⅱ)竞争的条件下,HMO-001相比于D-001及Amberlite IRC748对Tl(Ⅰ)表现出更强的吸附选择性和更高的吸附量;Tl(Ⅰ)在HMO-001上的吸附符合伪一级动力学,且具有较快的吸附速率;HMO-001对Tl(Ⅰ)的吸附等温线可较好地用Freundlich方程拟合;吸附热力学结果表明吸附反应为吸热过程,是熵推动的自发过程;吸附饱和的HMO-001可以采用含有效氯5%的次氯酸钠溶液有效再生,HMO-001能至少重复使用10次而几乎无任何容量损失。该次氯酸钠溶液再生法克服了传统的酸液再生法中负载的无机纳米金属氧化物易于流失的缺点,为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复合吸附剂的再生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模拟含铊废水、实际含铊矿山尾水及受铊污染的天然水的柱吸附实验结果表明,HMO-001在实际含铊工业废水处理及饮用水的深度处理中均表现出良好的性能,有望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2-05-28)

水合氧化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KMnO_4为原料合成了水合二氧化锰(HMO),采用XRD、BET、TG-DTA和FT-IR对HMO进行了表征。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各实验条件对HMO吸附Co~(2+)的影响,并将其用于含60 Co废水的实际处理研究。结果表明:HMO对溶液中的Co~(2+)具有良好吸附能力,在pH=7、T=298K条件下,其最大吸附量达132.98mg/g;溶液pH值能显着影响Co~(2+)在HMO上的吸附,在实验pH值范围内,吸附量随pH值增大而增加;在钴初始浓度相同的条件下,吸附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Na~+、K~+、Mg~(2+)、Ca~(2+)、Zn~(2+)、Fe~(3+)等离子的存在对HMO吸附Co~(2+)具有一定影响。HMO对Co2+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0.99),推测吸附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化学吸附;吸附热力学行为可用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进行描述(R2>0.99),表明Co~(2+)在HMO上为单分子层吸附;由吸附热力学数据ΔH=46.96kJ/mol、ΔG=-26.09kJ/mol可知,此吸附行为是自发进行的吸热反应。另外,在实际处理含60 Co废水的动态柱实验中,HMO对初始放射性浓度为2.78×105 Bq/L的60Co废液的去除率可达56.9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合氧化锰论文参考文献

[1].刘珊,冯婷,田薪成,刘丹荣,张悦.海藻酸钠-水合二氧化锰功能球对Cu(Ⅱ)的吸附性能研究[J].材料导报.2019

[2].李冬梅,李飞泽,李兵,廖家莉,张劲松.水合二氧化锰对Co~(2+)的吸附行为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6

[3].翟羽佳.纳米水合二氧化锰吸附有机物/镉复合污染物机制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

[4].翟羽佳,王建铎,王思达,王洪杰.腐殖酸与镉离子在水合二氧化锰表面的分配系数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5

[5].杨威,任南琪,李圭白.超声-水合二氧化锰联合降解水中亚甲基蓝[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4

[6].韩飞超.聚苯乙烯球体基水合氧化锰复合材料的研制及其强化除磷性能[D].南京大学.2014

[7].杨晶晶.纳米水合二氧化锰氧化水中典型有机污染物的效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8].徐萌.水合二氧化锰吸附除Pb(Ⅱ)行为及机理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

[9].谢鑫苗.孔结构对载纳米水合二氧化锰复合树脂除Cu(II)性能的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2

[10].万顺利.树脂基水合氧化锰深度处理水体中Tl(Ⅰ)的性能研究[D].南京大学.2012

标签:;  ;  ;  ;  

水合氧化锰论文-刘珊,冯婷,田薪成,刘丹荣,张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