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性空间论文-张燕来

绘画性空间论文-张燕来

导读:本文包含了绘画性空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抽象表现主义,马克·,罗斯科,绘画结构,空间意义

绘画性空间论文文献综述

张燕来[1](2018)在《构与意:现代绘画的神性空间(下)——马克·罗斯科与罗斯科教堂》一文中研究指出1971年建于美国休斯敦市的罗斯科教堂将现代绘画与宗教空间全方位地结合在一起,打破了传统教堂的功能与空间的定义,成为了一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整体性建筑。本文从抽象表现主义画家马克·罗斯科的艺术生涯和创作观念入手,在回顾该教堂设计和建造过程的基础上,探讨现代艺术与宗教意识、绘画结构与空间意义、传统空间和现代设计之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建筑师》期刊2018年02期)

毛燕[2](2018)在《台湾“后立体画派”绘画性空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后立体画派”是具有台湾地域特色的第一个本土西洋画派,该画派创建于2000年6月。台湾后立体画派创始人许坤成,是二战以后台湾的第二代画家之一,上个世纪70年代留学法国并取得美术史博士学位,回到台湾后一直在中国文化大学美术系任教至今。台湾后立体画派是由“立体派”绘画表现形式衍生出来的一个画派,其中汲取了中国绘画的理论观点进行融合,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虽然该画派是在沿袭“立体派”部分绘画理论、语言形式作为依据的同时,也继承塞尚的绘画创作思路,就是他所说的绘画性空间,塞尚认为在架上创作中色彩、空间、结构是可以自然组合构成画面。许坤成在创建台湾后立体画派时,所提出的“中介空间”和画面透视的沿用,是构建整个画派的多元空间、思维和角度变化的重要元素,这些元素延伸出不同的创作风格和特点。在创作中“中介空间”也是台湾“后立体画派”的核心,使平面的空间画面更具绘画性和层次感。那么什么是“中介空间”?“中介空间”的这个理论概念在建筑中被广泛运用,在地质、物理、化学等等学科领域无处不在出现于我们生活。“中介”一词在语言学当中意思是指两者之间的媒介,事物和现象或是事物与事物之间具有亦此亦彼、相互融合、共存联系的方式和关联性,“中介”现象的两个特征是:普遍性和模糊性。然而在台湾“后立体画派”所提出的“中介空间”从理论上,不仅具备了哲学角度阐释的两个特征,画派的创作形式特征上还具有:层次性、创造性、开放性这叁个特点。这些特征和创作方式使画面呈现出绘画性空间特点。用台湾“后立体画派”提出的理论依据举例说明,以海陆来解释“海为水,陆为地,因时间、潮汐变化留下海岸线,潮起潮落的沙滩痕迹,海水与陆地不断交换更替的空间地带就是“中介空间”。台湾“后立体画派”是典型的中西结合,尤其是许坤成教授所提的空间透视的创作概念,在本文章节阐述中可作参考对比,全文以许坤成为主导,探讨台湾“后立体画派”绘画性空间的创作思维。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该画派和创始人,在台湾的特殊时代背景下,他们所带给台湾艺术界的,更多是促进台湾传统艺术和当代艺术之间的和谐发展,他们在这二者之间充当了台湾新旧艺术的链接和阶梯。本文在第2章中首先讲述台湾“后立体画派”是什么?展开介绍它的时间背景和创作理念,虽说是由“立体派”演变而来,但还是不同于“立体派”,这是该画派创作时沿用的方法之一。因画派名称较为接近,所以本章中特别提出,进行分析比较他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第3章里主要以介绍台湾后立画派创始人--许坤成的经历背景,以及留学法国时期的艺术生涯。以及在1989年以前,许坤成的绘画风格演变和转型,以至于后面直接影响了他如何创建的后立体画派。第4章节里论述台湾后立体画派绘画性空间的创作思维,和他们创作时如何运用众多的透视法则,以及后立体画派提出的“中介空间”为主要的创作要素展开讲解。其次,把许坤成的绘画创作为案例,论述后立体画派绘画性空间的构建,阐述举例说明他作品的形式构成与空间构成。第5章节以许坤成创建台湾后立体画派,对台湾当地艺术界具有承上启下的影响力。许坤成对漆画的创作和新开拓,他自己多次奔赴大陆和内地艺术家们进行交流学习。一直以来许坤成教授很重视也为两岸师生学子,多次搭建平台进行文化艺术交流。最后,总结研究台湾后立体画派的意义所在,不仅有着两岸之间文化交流的价值,对于笔者而言这次学习旅程,对自己在创作上也有着一定的启发性。(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4-13)

张燕来[3](2017)在《形与域:现代绘画的神性空间(上)——亨利·马蒂斯与旺斯教堂》一文中研究指出宗教与艺术紧密相连,20世纪初的现代宗教艺术运动使现代艺术与神性空间的结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世纪40年代,野兽派画家亨利·马蒂斯完成了法国旺斯玫瑰经教堂的装饰设计,成就了将现代绘画与宗教建筑结合的早期实践。本文在回顾现代宗教艺术运动背景及旺斯教堂的设计过程的基础上,探讨了马蒂斯的艺术及宗教艺术运动中的观念与设计、艺术和空间、形体与领域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建筑师》期刊2017年04期)

岳笑囡[4](2014)在《试论夏目漱石文学作品的绘画性空间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夏目漱石在其论着《文学论》中提出了“断面性文学”,即不追溯事件如何产生发展的、不考虑时间推移的文学形式的可能性。之后又在<文艺的哲学基础>演说中再次涉及并尝试重新认识文学中的时间与空间两要素,认为借助“意识的推移”来表达理想的时间艺术的文学与以“意识的停留”状态来表达理想的空间艺术的绘画并不是截然不同、相互独立的两种艺术形式,就文学论来说,时间与空间都应该是其考察论述的对象。并且,更进一步来说,被认为是时间艺术的文学中,一种完全不考虑时间的断面性文学的存在也是可能的,诗歌即是其中一种。漱石在小说《草枕》中论述到,“如果诗适合于表达一种情绪的话,这种情绪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不借助事件的推移来表达,只要空间上满足其绘画性的空间要素,这种情绪是可以借助语言文字来予以表达的”。本论文即从这一论述中得到启发,思考其“绘画性空间”这一关键词,重读《梦十夜》,认为《梦十夜》中也可窥见绘画性空间的存在。因此本论文试参考被称为“绘画小说”的《草枕》的考察手法来考察《梦十夜》的绘画性空间,探明其特性。(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期刊2014-06-30)

陈焰[5](2009)在《论西方绘画的再现性空间与绘画性空间》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西方绘画空间表现的不同性质出发,力图以再现性空间与绘画性空间这两种空间的基本形态来阐述西方绘画空间表现的缘起与意义。再现性空间主要指文艺复兴透视法则下的再现对象的绘画空间,绘画性空间指以塞尚为开端的“内容完全内在于形式”的绘画对象的绘画空间。立足于二者的本质关联与区别,通过对西方各个时期不同绘画作品的空间表现的分析和比较,期望重新理解绘画创作中的视觉活动与空间表现的能动性及其与时间的关联,揭示绘画空间建构过程中的人的存在价值的重要性及其对当代绘画艺术创作的深远意义。论文分为正文与附录。正文前半部分为再现性空间表现,其中包括两个内容:其一,文艺复兴以前即古埃及、古希腊和中世纪叁个时期的绘画空间表现的考察。其二,文艺复兴透视法的再现对象的空间表现。论述再现性空间表现的基本原则——透视法和圆雕感的构造与表征,并以七个画家的不同空间表现为个案论析在这两个原则下的再现性空间的机械、静止、封闭的性质与表现。正文的后半部分即本文的重点所在。以塞尚的绘画性空间的缘起、建构和表现为内容,从纯粹视觉、形式构成、和空间构成揭示绘画性空间的自主性,强调绘画性空间建构过程中所呈现的开放性与时间性带来的能空间的自由,以及绘画性空间表现本身所包含着的具体的人的存在之价值。附录部分:塞尚以后的绘画的空间表现。简述现代主义以来对空间表现的认识与探索,寻求绘画性空间表现的当下意义与可能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美术学院》期刊2009-05-01)

薛子云[6](2009)在《中国绘画艺术的叙事性空间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中国传统的长卷绘画和长横式壁画作为分析研究的对象。借助其它学科的研究,试图从叙事性文学与叙事性绘画的渊源、宗教教义的宣扬、政治礼教的需求等多角度去论述影响中国长卷绘画形成发展的诸多因素,探讨中国绘画艺术的叙事性空间表现的多种模式。论文通过对各个历史阶段具有代表性的长卷绘画和长横式壁画进行详实分析,探讨叙事性空间表现的构成规律、组合原则,重点研究视觉的叙事模式,揭示艺术家在构建这一系列视觉活动中,如何在一个平面的空间中构建时间和运动,展开情节生动的视觉陈述,试图找出叙事性绘画创作的最易行的渠道。本文从长卷画的起源、与叙事性文学的渊源作为出发点,展开对长卷绘画的叙事性空间表现的论述。透过叙事性的表象,深层揭示文化、社会、宗教、历史、政治等因素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尤其是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新兴的媒介代替了旧有的叙事性表达方式。科技和文化教育的发展,成为瓦解旧有的叙事性表达方式的力量,尤其是以纸本或绢本为主、可以拿在手中把玩的长卷已经逐渐消亡,但这种带有强烈叙事性的长卷画所具有的特定历史价值却不可磨灭。同时,现代壁画却不断吸收各种因素,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呈现出新的形式,以叙事性为主的长横式壁画,开始承载新时代的需求。因此,本文将以图像研究为主,同时结合历史、美学、艺术心理学、叙事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以及中国其他传统艺术来综合研究长卷绘画的叙事性空间表现。(本文来源于《中央美术学院》期刊2009-05-01)

马林兰[7](2004)在《论中西绘画的多维性“空间表现” 及其当代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绘画的“空间表现”问题是艺术创作以及艺术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以空间为存在方式的绘画艺术就其实质而言是绘画主体对“空间事物”存在方式的艺术性把握与创意,主要表现为绘画主体在具体的视觉对象与个性化审美心理的基础上运用多重绘画技法实现对“空间事物”的艺术再现。为此,本文对绘画的多维性空间表现的论述,不仅有助于深化空间表现理论的理解与把握,也有益于合理性空间观念的生成和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本文以绘画的“空间表现”为视角,在互为参照、互为对比中深刻地认识和反思中西绘画各自的艺术传统,以及分析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现代派绘画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对中西绘画艺术关于空间表现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有针对性的比较探讨,目的就在于使两种不同的空间表现观念、审美形态和意境,通过这种对话关系来彼此多方打量、借鉴、会通融合,拓新当代中国绘画艺术的审美视野与表现方式,使中国绘画艺术获得更为恒久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04-05-01)

马林兰[8](2004)在《试论绘画的多重性“空间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绘画的空间表现问题是艺术创造以及艺术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主要表现为绘画主体在具体的视觉对象与个性化审美心理的基础上运用多重绘画技法实现对"空间事物"的艺术再现。为此,本文对绘画的多重性空间表现的论述,不仅有助于深化空间表现理论的理解,也有益于空间意识和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本文来源于《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04年01期)

绘画性空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后立体画派”是具有台湾地域特色的第一个本土西洋画派,该画派创建于2000年6月。台湾后立体画派创始人许坤成,是二战以后台湾的第二代画家之一,上个世纪70年代留学法国并取得美术史博士学位,回到台湾后一直在中国文化大学美术系任教至今。台湾后立体画派是由“立体派”绘画表现形式衍生出来的一个画派,其中汲取了中国绘画的理论观点进行融合,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虽然该画派是在沿袭“立体派”部分绘画理论、语言形式作为依据的同时,也继承塞尚的绘画创作思路,就是他所说的绘画性空间,塞尚认为在架上创作中色彩、空间、结构是可以自然组合构成画面。许坤成在创建台湾后立体画派时,所提出的“中介空间”和画面透视的沿用,是构建整个画派的多元空间、思维和角度变化的重要元素,这些元素延伸出不同的创作风格和特点。在创作中“中介空间”也是台湾“后立体画派”的核心,使平面的空间画面更具绘画性和层次感。那么什么是“中介空间”?“中介空间”的这个理论概念在建筑中被广泛运用,在地质、物理、化学等等学科领域无处不在出现于我们生活。“中介”一词在语言学当中意思是指两者之间的媒介,事物和现象或是事物与事物之间具有亦此亦彼、相互融合、共存联系的方式和关联性,“中介”现象的两个特征是:普遍性和模糊性。然而在台湾“后立体画派”所提出的“中介空间”从理论上,不仅具备了哲学角度阐释的两个特征,画派的创作形式特征上还具有:层次性、创造性、开放性这叁个特点。这些特征和创作方式使画面呈现出绘画性空间特点。用台湾“后立体画派”提出的理论依据举例说明,以海陆来解释“海为水,陆为地,因时间、潮汐变化留下海岸线,潮起潮落的沙滩痕迹,海水与陆地不断交换更替的空间地带就是“中介空间”。台湾“后立体画派”是典型的中西结合,尤其是许坤成教授所提的空间透视的创作概念,在本文章节阐述中可作参考对比,全文以许坤成为主导,探讨台湾“后立体画派”绘画性空间的创作思维。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该画派和创始人,在台湾的特殊时代背景下,他们所带给台湾艺术界的,更多是促进台湾传统艺术和当代艺术之间的和谐发展,他们在这二者之间充当了台湾新旧艺术的链接和阶梯。本文在第2章中首先讲述台湾“后立体画派”是什么?展开介绍它的时间背景和创作理念,虽说是由“立体派”演变而来,但还是不同于“立体派”,这是该画派创作时沿用的方法之一。因画派名称较为接近,所以本章中特别提出,进行分析比较他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第3章里主要以介绍台湾后立画派创始人--许坤成的经历背景,以及留学法国时期的艺术生涯。以及在1989年以前,许坤成的绘画风格演变和转型,以至于后面直接影响了他如何创建的后立体画派。第4章节里论述台湾后立体画派绘画性空间的创作思维,和他们创作时如何运用众多的透视法则,以及后立体画派提出的“中介空间”为主要的创作要素展开讲解。其次,把许坤成的绘画创作为案例,论述后立体画派绘画性空间的构建,阐述举例说明他作品的形式构成与空间构成。第5章节以许坤成创建台湾后立体画派,对台湾当地艺术界具有承上启下的影响力。许坤成对漆画的创作和新开拓,他自己多次奔赴大陆和内地艺术家们进行交流学习。一直以来许坤成教授很重视也为两岸师生学子,多次搭建平台进行文化艺术交流。最后,总结研究台湾后立体画派的意义所在,不仅有着两岸之间文化交流的价值,对于笔者而言这次学习旅程,对自己在创作上也有着一定的启发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绘画性空间论文参考文献

[1].张燕来.构与意:现代绘画的神性空间(下)——马克·罗斯科与罗斯科教堂[J].建筑师.2018

[2].毛燕.台湾“后立体画派”绘画性空间研究[D].西南大学.2018

[3].张燕来.形与域:现代绘画的神性空间(上)——亨利·马蒂斯与旺斯教堂[J].建筑师.2017

[4].岳笑囡.试论夏目漱石文学作品的绘画性空间特性[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4

[5].陈焰.论西方绘画的再现性空间与绘画性空间[D].中国美术学院.2009

[6].薛子云.中国绘画艺术的叙事性空间表现[D].中央美术学院.2009

[7].马林兰.论中西绘画的多维性“空间表现”及其当代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04

[8].马林兰.试论绘画的多重性“空间表现”[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标签:;  ;  ;  ;  ;  

绘画性空间论文-张燕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