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赎美学论文-孙琪琪

救赎美学论文-孙琪琪

导读:本文包含了救赎美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本雅明,现代性社会,潜在能力,现代性

救赎美学论文文献综述

孙琪琪[1](2019)在《本雅明救赎美学的现代性内蕴》一文中研究指出本雅明的救赎美学是以他寓言家的高度为起点的,他在审视历史与现实的时候往往带着寓言家的洞察力。从本雅明对现代社会的都市废墟意象的分析中可以窥见他对现代性的矛盾态度,现代性意象有其不置可否的迷人之处,本雅明见微知着的感受力使他看到了现代艺术的寓言属性,他希望通过批评揭示作品本身的潜在能力,实现它的隐秘意图。经由寓言式批评的革命精神,置身都市现代性中的个体在面对都市景观的废墟之时,在艺术裂变的时代能够一次一次打破既有(本文来源于《鸭绿江(下半月)》期刊2019年09期)

崔昌竻,苏雅[2](2019)在《“明朗”背后:论金爱烂小说的叙事伦理与美学救赎》一文中研究指出金爱烂是第一个步入新世纪韩国文坛的80后作家,以新颖的想象力和"明朗"的叙事风格着称。然而,其笔下的小说主人公多为被父母遗弃的青少年,这种浓厚的弃儿情结正是韩国80后一代人主体危机的表征。本文认为,金爱烂小说热切关注年轻一代在社会边际遭遇的边缘化、物化及疏离感等伦理问题,并创造出了以戏谑、镂空式勾画和远景化等表现手法为主的独特的叙事美学。(本文来源于《当代外国文学》期刊2019年03期)

王嘉琪[3](2019)在《反抗还是和解:奥登诗歌的美学救赎》一文中研究指出威斯坦·休·奥登(1907-1973),英美诗坛名家,被公认为20世纪继叶芝和艾略特之后最伟大的英语诗人之一。奥登以匠心独运的头韵、一丝不苟的诗篇和信手拈来的典故而着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关于奥登诗歌的研究大都是从传记、影响、艺术特色、伦理和宗教等角度出发。本论文拟以法兰克福学派有关美学救赎的观点为切入点,以期对奥登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作品一种新的诠释方式。本文拟从奥登前期诗歌所体现的对现代化侵蚀下的社会异化、个体迷失、道德窘境的智性反抗和后期对宗教和自然的肯定的美学和解两个维度,解读奥登诗歌所蕴含的社会现实、伦理反思和诗性审美。结合奥登的文学观,本论文认为,奥登用诗歌的形式探讨了文学与文化,历史的关系,诗的本源、生命力和独立品格,阐明了诗的无用之用。在奥登看来,一方面,艺术不是魔术,而是对真理负责的知识的游戏;另一方面,诗歌不会使任何事发生,它是一种发生的方式,奥登从中可以发展出自己的语言模式。他的诗歌致力于对现代主义审美体验的祛魅。(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6-01)

曾沁雅[4](2019)在《艺术、技术及其救赎——论本雅明的美学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着重分析本雅明的艺术政治学构想,认为他对艺术与政治的关系的把握并非如阿多诺所说受到了布莱希特的不良影响,从而呈现为直接性与简单化的,而是有其自身的深刻思考。可以说,艺术与政治都并非他的落脚点,他关注的其实是它们的中介性。本雅明的技术观念也并非是乐观主义的,他早就看到了技术在现代社会的矛盾,只不过他通过对现实的探寻发现了当代社会中技术与大众性的契合,并将此视为一种新的变革契机。值得注意的是,本雅明的技术美学观不是直接的政治意图,而是探寻一条现代性的救赎之路。也就是说,其根本指向并不是美学自身,而是神学。(本文来源于《湖北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王大鹏,张亚楠[5](2019)在《《斩首之邀》中反美学的艺术救赎》一文中研究指出纳博科夫一反"艺术真实""和谐"等传统美学范畴,在《斩首之邀》这部小说中,以愚蠢野蛮的闹剧形式刻画出一个抽象诡秘的社会缩影,充满着荒诞、丑陋和残酷。纳氏以荒诞的艺术呼唤理性,以丑的艺术抗议虚假现实,以否定的艺术挽救人性。作品中的抽象性、丑陋性和否定性旨在批判这个畸形、罪恶的世界,唤醒人们对善和自由的渴望。在无力的绝望中,唯有艺术批判才能为解放主体,拯救人性带来希望。(本文来源于《昆明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潘知常[6](2019)在《华丽的转身:“用爱获得世界”——审美救赎在中国美学中的出场(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审美逍遥向审美救赎的转换,是中国美学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中国美学的困惑所在。它亟待生命的"根本转换"或者"化蛹为蝶",亟待对于生命"边缘情境"的"无缘无故"的清醒觉察。可是,我们在中国美学的历史上所看到的,却往往只是盲从、逍遥和反抗。因此,为爱转身,"用爱获得世界",应该是"跨过生命的界限",从审美逍遥向审美救赎转换的历史选择。(本文来源于《上海文化》期刊2019年02期)

潘知常[7](2018)在《华丽的转身:“用爱获得世界”——审美救赎在中国美学中的出场(上)》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审美逍遥向审美救赎的转换,是中国美学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中国美学的困惑所在。它亟待生命的"根本转换"或者"化蛹为蝶",亟待对于生命"边缘情境"的"无缘无故"的清醒觉察。可是,我们在中国美学的历史上所看到的,却往往只是盲从、逍遥和反抗。因此,为爱转身,"用爱获得世界",应该是"跨过生命的界限",从审美逍遥向审美救赎转换的历史选择。(本文来源于《上海文化》期刊2018年12期)

卓云侨[8](2018)在《丑陋与救赎——从阿多诺的否定美学视角看福克纳《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一文中研究指出威廉·福克纳笔下的《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福克纳的文学创作,从阿多诺的否定美学加以审视,可以获得许多文学启示。阿多诺所认为的"否定"的艺术恰恰反映了福克纳作品中充满丑态的社会、社会的不和谐及不完美。而《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刻画的人物正是畸形扭曲、恐怖病态的人物,人物因为种种原因迷失自我,变得病态不堪,而又试图在痛苦、绝望中找到出路,从而得到救赎,这深刻反映了当时南方黑暗的社会现实。(本文来源于《武夷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王岩[9](2018)在《“经验”的贫乏与救赎——经验美学视野下的《黄雀记》》一文中研究指出《黄雀记》的获奖并未使其走上经典化之路,反而使小说暴露的问题日益为人所瞩目。在研究方法上,亟需实现从"现实"理论向"经验"美学的转变。《黄雀记》对经验的发掘和呈现陷入了困境。现代社会本身处于经验贫乏的状态,文化记忆缺失,不具备"可经验性",这在客观上造成书写的难度;主观上,苏童原本擅长的"断裂"的艺术眼光阙如,造成作品艺术内蕴的浅薄。唯有重建世界的"可经验性",守护"断裂"的眼光,我们所处的时代才能得到深刻的书写。(本文来源于《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邵文静[10](2018)在《试从暗恐理论角度解读爱伦·坡之美学救赎》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化进程中,伴随着科学取代宗教,理性带来历史的进步,同时也给人类生活带来了焦虑、困惑与危机,而美学不失为一条理想的现代性救赎之路。爱伦·坡诗歌中反复出现的由"暗恐/压抑的复现"心理导致负面情绪,与美学交织在一起,形成独特的负面美学现象,坡通过负面美学,揭露了社会和人性的丑陋,并消除了死亡和残酷现实带来的压抑,体现了美学的救赎作用。这种心理学转向的美学现代性阐释丰富了爱伦·坡美学研究的外延和内涵。(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救赎美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金爱烂是第一个步入新世纪韩国文坛的80后作家,以新颖的想象力和"明朗"的叙事风格着称。然而,其笔下的小说主人公多为被父母遗弃的青少年,这种浓厚的弃儿情结正是韩国80后一代人主体危机的表征。本文认为,金爱烂小说热切关注年轻一代在社会边际遭遇的边缘化、物化及疏离感等伦理问题,并创造出了以戏谑、镂空式勾画和远景化等表现手法为主的独特的叙事美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救赎美学论文参考文献

[1].孙琪琪.本雅明救赎美学的现代性内蕴[J].鸭绿江(下半月).2019

[2].崔昌竻,苏雅.“明朗”背后:论金爱烂小说的叙事伦理与美学救赎[J].当代外国文学.2019

[3].王嘉琪.反抗还是和解:奥登诗歌的美学救赎[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9

[4].曾沁雅.艺术、技术及其救赎——论本雅明的美学思想[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9

[5].王大鹏,张亚楠.《斩首之邀》中反美学的艺术救赎[J].昆明学院学报.2019

[6].潘知常.华丽的转身:“用爱获得世界”——审美救赎在中国美学中的出场(下)[J].上海文化.2019

[7].潘知常.华丽的转身:“用爱获得世界”——审美救赎在中国美学中的出场(上)[J].上海文化.2018

[8].卓云侨.丑陋与救赎——从阿多诺的否定美学视角看福克纳《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J].武夷学院学报.2018

[9].王岩.“经验”的贫乏与救赎——经验美学视野下的《黄雀记》[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

[10].邵文静.试从暗恐理论角度解读爱伦·坡之美学救赎[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8

标签:;  ;  ;  ;  

救赎美学论文-孙琪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