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龙
黑龙江省汤旺河林业局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在城市建设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生态伦理思想在今后的城乡建设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将生态伦理思想融入城乡规划中,使得城乡规划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给人们提供优美的生活环境,本文从我国城乡规划的观念、生态伦理思想的概述为切入点,分析生态伦理思想在城乡规划中具有重要意义,探讨城乡规划中生态伦理思想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生态伦理思想;城市规划;应用;探讨
一、城市规划中主要理念及生态伦理思想内涵
1.实用主义的城市规划理念
城市规划主要为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是城市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为了追求眼前短期的经济效益,城市规划主要以技术标准为主,讲究效率,甚至是为了城市发展需求以牺牲生态环境作为代价,使得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的严重失衡,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
2.人本主义的城市规划理念
人本主义应以城市规划中遵循一个标准和原则,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人们的居住问题,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是城市存在的价值。由于过分的强调以人为本,没有做好人与自然的平衡,为满足人的发展需求,避免一定程度上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对城市的发展十分不利。
3.生态伦理思想的内涵
生态伦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城市规划中生态伦理思想也受到人们的重视。
(1)生态思想价值观
过去我们不断的征服、改造、利用自然,没有对大自然进行生态系统的保护,而生态思想价值观是希望人们了解大自然,并保护大自然的生态环境,改变过去对大自然的各种偏差性观点,对待大自然方面建立新的思想价值观念。
(2)生态道义思想
自然界中的所以生命和人都是平等的,人们应与大自然和睦相处,无论生态思想价值观,还是生态道义思想,体现生态伦理思想的内涵,人们尊重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二、规划思维层面——主客体修正
1.单一价值主体导致的规划主体偏向
目前我们在对城市环境进行规划建设的过程中,也将许多先进的理论思想应用到其中,这不仅使得城市规划思维在形成的过程中更具有全面性,而且还充分的体现了城市规划建设的价值,进而使得城市规划建设的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不过,在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建设的过程中,人们也将价值学中的相关理论应用到其中,这就使得人们可以利用价值论的相关内容,来对城市规划的主客体结构进行确定。不过,从现阶段我国城市归还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如果人们只采用单一价值主体分析的方法,那么人们的规划思维就会偏重于建设用地,而忽视了非建设用地的开发。
而且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人们在对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也对规划资源配置的利用方法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从而使得人们在城市规划建设时,将建设用地作为城市规划的主体,而非建设用地则成为了客体,这就导致人们在对城市进行规划建设中,建设用地的开发和利用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而且人们也会为了提高自身的经济利益,对大量的非建设用地进行征用,这就使得城市环境的质量大幅度的下降,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严重的影响。
2.双规划主体的均衡
从现阶段我国城市归还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在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建筑用地过度开发的现象十分的严重。这不仅对城市环境质量有着一定的影响,还给对城市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这就和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相符。因此,在当前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就将生态环境的保护理念应用到其中,进而将建筑用地和非建筑用地都作为城市规划的主体,这样不但维持了城市环境的生态建设,还有效的保障了人们生活的健康性和安全性。因此,在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就要将生态伦理理论的相关内容应用到中,从而使得人们在对城市环境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其质量在得到有效提高的也同时,也保障了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其中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生态伦理思想的相关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均视。
首先确定强制性的不准建设区域(即先确定非建设用地范围),构成城市发展的前提,初步定义未来城市空间形态,在此基础上落实城市建设用地。这种规划程序并不是将原规划主客体倒置,而是由于城市非建设用地的保护往往在开发建设浪潮中被忽视,所以必须优先保护这类用地才能真正实现建设与非建设的均视。
(2)城市与农村均视。
笔者认为城市地区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农村地区是区域社会环境发展的战略重点,农村地区乡土植物与景观的保护是整个区域环境质量的保障,因此在规划编制中对农村和城市要一视同仁,同时要加强对农村地区环境保护的研究。
三、规划目标选择层面——多目标协调
1.目标类型分析
区域不同的发展目标选择反映了哲学层次上价值观的不同追求,对各级政府的决策产生直接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对环境目标、经济目标和人口集聚目标三个方面的思考。从目前理论与现实存在的和长远追求的目标分析,结合本文研究重点,以环境目标为基点,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三类重要的目标价值观选择图谱。图谱中分别以生态承载力、GDP总量和人口总量代表环境目标、经济目标和人口集聚目标。
(1)模式一:环境目标零增长的价值观图谱。环境目标零增长的价值观主要是指区域生态承载力不变前提下,GDP总量和人口总量可能的变化关系和变化组合,共存在六种组合图谱。根据相关情况和实现条件,假设现有人均资源消费缓慢增长条件下,如果一个地区想在生态承载力不变前提下,实现城市经济持续增长,即发展循环经济或者减少区域范围人口。由于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经济模式转变比较困难,因此前者比后者实施起来更有难度;如果想在生态承载力不变前提下,实现人口集聚,即必须要迁出区域范围内部分产业。
(2)模式二:环境目标正增长的价值观图谱。环境目标正增长的价值观主要是指区域生态承载力上升前提下,GDP总量和人口总量的变化关系和变化组合,共存在六种组合图谱。根据六种图谱的变量情况和实现条件,假设现有人均资源消费缓慢增长条件下,如果想保持某区域生态承载力和经济同步增长,可选择图谱三,即必须要迁出区域范围内部分人口;如果想保持生态承载力和人口总量同步增长,可选择第五种图谱,即必须要迁出区域范围内部分产业。
(3)模式三:环境目标负增长的价值观图谱。环境目标负增长的价值观主要是指在生态承载力下降前提下,GDP总量和人口总量的变化关系和变化组合,表明区域在发展其经济目标和人口集聚目标时,造成生态承载力下降,也说明了区域发展是建立在环境代价基础上的。在这种情况下共存在五种组合图谱。
2.目标选择——生态经济社会协调观
生态经济协调观是指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应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做到生物、自然、社会、经济的协调共生。由于我国目前仍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大部分城市的发展主要基于经济动机,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造成了城市的不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社会协调观将力争改变这种现状。
结语
现代城市规划中,生态伦理思想改变人们过去的思想价值观念,完善城市规划中的思想价值体系,生态伦理思想的指导下,城市规划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所以应加强对生态伦理思想的研究,加强生态伦理思想在城市规划中的推广和应用,使城市更好的为我国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浩;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工作改进研究[D];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2年
[2]苏珍贞;生态学理念在空间规划体系中的运用[D];兰州大学;2011年
[3]江小伟;胡淑婷;;城市规划中生态伦理思想应用的探讨[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