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编程标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青少年,计算,编程,编程教育
编程标准论文文献综述
孙丹,李艳[1](2019)在《我国青少年编程教育课程标准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编程能力被认为是智能时代人才必备的重要技能之一,青少年编程能力的培养更是寄托了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青少年编程教育的实践和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在体系、内容和师资等方面还需要开展大量工作。其中,当务之急是开发相对规范的青少年编程教育课程标准。本研究在分析《英国国家课程计算学习项目》(2013版)、美国《K-12计算机科学框架》(2016版),以及我国《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的基础上,结合国内主流青少年编程教育机构的实践与研究,探讨我国青少年编程教育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包括基本理念、理论基础、核心素养、课程目标和具体内容等,重点介绍入门、初级、中级和高级四个学习阶段的具体目标以及与之匹配的内容和案例示范,研究最后对编程教育课程研发和实施提出了建议。本研究希望通过对课程标准的研讨,更好地引导青少年编程教育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本文来源于《开放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谭良良,陈宏君,张磊,周磊,文继锋[2](2019)在《支持IEC61131-3标准的编程软件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支持IEC61131-3标准的工控编程软件(SmartIC)的功能特点、架构。软件采用分层设计架构,分主框架、顶层界面组件层、数据模型层、公共服务层;支持图形化功能块图(FBD)编辑调试、支持结构化文本语言(ST)编辑与编译;定义了一套二进制虚拟指令集,将用FBD、ST编写的程序组织单元(POU)编译为二进制文件,用于嵌入式装置解释执行;支持以POU为单位在线无扰更新产物文件,支持装置程序可视化调试。(本文来源于《工业控制计算机》期刊2019年06期)
杨晓晶[3](2019)在《《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机械制造领域数控化率的逐步提高,企业高薪仍招不到理想的数控技工,尤其是高级技工。针对这一社会现象,以《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课程为例,论述了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对接的思路和课程内容的调整思路。(本文来源于《科技经济导刊》期刊2019年16期)
钱力行[4](2019)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普通高中编程教育现状及推广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工智能时代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编程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作为推广编程教育的主渠道,专门设置了编程教育的内容。推广编程教育对高中生计算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国务院颁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以及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背景下,调查和研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编程教育现状,找出其问题和不足,提出推广策略,对当前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推广编程教育具有现实意义。论文首先在研究2017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了国内外编程教育和计算思维的研究现状,分析其研究趋势。然后采用问卷调查法,设计了旨在了解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编程教育现状的学生调查问卷和教师访谈提纲。经过调查,初步了解了Z市叁所普通高中编程教育的现状。通过对学生调查问卷和教师访谈内容进行统计和分析,找出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编程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针对目前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编程教育存在的问题,论文从课程的编制着手,探讨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推广编程教育的具体策略。首先,明确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编程教育的核心目标,即计算思维和高阶目标,即创新创造能力。其次,落实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编程教育的内容,加快编程教育内容和工具的更新,设计以学生兴趣为导向的教学内容。然后,强化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编程教育的实施,重构课堂组织形式,引入探究式教学。最后,完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编程教育的评价体系,引入评价主体双向,评价标准科学,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法多元的评价体系。(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9-04-01)
季晓玲,杨雁,贺青,迟宗涛,LEE,READUK[5](2019)在《可编程熔融石英标准小电容的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可编程标准电容器中小电容单元的电容值按线性比例变化是输出任意电容值的重要条件。小电容单元受到寄生电容的干扰,导致实际电容值与名义值误差较大,并且随着电容单元名义值减小,引入的相对误差值变大。文中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oft Maxwell在静电场下对可编程电容器中小电容单元进行仿真,深入研究和分析了不同条件下寄生电容的影响并提出了改善措施,提出一种微小电容设计方案,通过仿真辅助实现了可编程熔融石英标准小电容单元的设计。(本文来源于《电测与仪表》期刊2019年08期)
许红岩[6](2018)在《高职《工业机器人编程与调试》课程标准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业机器人编程与调试》是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实践及核心课程,本着以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的能力驱动为目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做理实一体化教学。通过由简入繁的课程知识体系,使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逐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综合职业能力等,从而实现项目化课程标准设计。(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8年46期)
程志华,吕炘宇[7](2018)在《标准图元数控编程系统及其路径规划算法的研究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建筑行业幕墙金属构件的加工特点,设计了操作简单、快速高效的开放式幕墙金属构件专用数控系统,实现了标准图元到G代码的快速转换。文章重点论述了数控系统中所运用的图元自动数控编程的关键技术、具体实现方法和数据处理方式,实现了基于模板的G代码输出。在进行机床加工路径规划的过程中,针对遗传算法在路径搜索中容易出现的收敛过慢和容易早熟的问题,运用了改进的遗传算法对专用数控系统的加工路径进行进一步优化,提高了数控系统的加工效率和稳定性。(本文来源于《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期刊2018年10期)
赵博宁[8](2018)在《《CAM数控自动编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考核标准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已经被引入各种教学课堂中,但因课程不同,其展示的形态也不同,因此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的案例的基础上,根据CAM数控自动编程的教学特点构建了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考核标准。(本文来源于《现代职业教育》期刊2018年26期)
董文婵[9](2018)在《基于标准逻辑单元的全光可编程逻辑阵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光逻辑的发展经历了由单一逻辑功能到可重构逻辑功能的阶段,而近年来伴随着人工智能的热潮,应用于全光通信网络和光计算中的智能化信号处理技术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全光逻辑运算实现可编程不仅能够迈出通往智能化重要的一步,更能够使逻辑系统在实际应用中达到性能提升。可编程逻辑阵列(PLA)是继可重构逻辑的进一步发展,不仅能够通过可编程选择满足用户自定义从而大大提高逻辑功能输出的灵活性,而且也能够通过多个可编程控制点的设置来使输出逻辑结果多样化。本论文基于对全光可编程逻辑阵列计算容量提升和集成化两个方面研究现状的调研,一方面系统分析了PLA容量提升的方法,提出扩展型PLA的一般性结构并进行实验验证;另一方面设计并实验验证了集成全光PLA。主要研究贡献包括以下内容:(1)理论研究了扩展型可编程逻辑阵列的一般性结构。相比于电域运算,光域运算除了速率上的优势,还有光的并行性优势。利用光的并行性,可以基于一个逻辑器件在不同空间信道和不同波长信道同时实现多种逻辑功能。因此,基于增加逻辑器件外部的输出端口和增加逻辑器件内部的标准逻辑单元(CLUs)波长信道两种思路,我们提出了叁种提高可编程逻辑阵列计算容量的新方法:一是对逻辑器件采用双向结构,二是利用四波混频(FWM)的波长组播,叁是同时利用多种非线性效应。基于以上方法,我们构建了扩展型CLUs-PLA的一般性结构,并对该结构的计算容量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结论:随着各种类型CLUs波长信道数的增加,相对于标准型CLUs-PLA,扩展型CLUs-PLA的计算容量会明显提升。(2)实验验证了基于高非线性光纤(7)HNLF)的两输入和叁输入扩展型可编程逻辑阵列。首先对基于FWM实现扩展型CLUs-PLA方案进行数值分析,主要针对输入信号波长位置、波长间隔和HNLF长度对FWM效率的影响来进行研究,得出结论:泵浦光波长在零色散波长红移1.6 nm的位置处,有最佳FWM转换效率;对于FWM转换效率最佳波长处,当HNLF长度从1000 m减小到300 m时,3 d B转换带宽会从3.2nm增加到6.4 nm。随后,基于双向结构和FWM多信道组播这两种方法,我们分别实验验证了两输入容量扩展4倍型、10倍型CLUs-PLA和叁输入容量扩展7.5倍型CLUs-PLA。最后,我们一方面理论分析了实验中输出信号质量,另一方面分析各方案在有源和无源平台的集成可行性,得出扩展型CLUs-PLA有潜力基于有源或无源平台实现的结论。(3)系统研究了基于半导体光放大器(7)SOA)的(19)(15)Gb/s集成全光可编程逻辑阵列。我们设计并制作了集成全光PLA芯片,该芯片主要包括延时干涉仪(DI)和不同长度的SOA。DI作为输入光路,作用是解调差分相移键控(DPSK)信号产生互补码流;长SOA作为非线性介质,用于产生FWM或者交叉增益调制(XGM);短SOA作为开关阵列,实现对片上最小项的通断选择。我们首先实验验证了该PLA芯片在FWM和XGM这两种工作模式下输入光路的解调功能、CLUs光路的产生最小项功能以及开关阵列的通断功能,并分别仿真分析了DI参数对不同工作模式下逻辑结果的不同影响。最后,我们从波长相关性、工作速率和计算容量叁个方面来讨论该集成PLA的可扩展性,并得出结论:1)在DI一个臂增加移相器可以提高PLA的波长灵活性;2)有潜力基于FWM或者XGM实现更高速率的逻辑运算;3)有潜力通过增加最小项信道数来扩展PLA计算容量,也可以通过增加输入信号路数使两输入PLA扩展到多输入PLA。(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8-06-01)
蒋思中,陈婷,方小菊[10](2017)在《校企合作开发工学结合核心课程标准的探讨——以PLC控制系统安装与编程课程标准制订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PLC控制系统安装与编程课程为例,从课程性质及定位、校企共同设计课程、校企共同制订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课程实施建议等方面,详细阐述校企合作制订工学结合核心课程标准的过程。(本文来源于《广西教育》期刊2017年27期)
编程标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介绍了支持IEC61131-3标准的工控编程软件(SmartIC)的功能特点、架构。软件采用分层设计架构,分主框架、顶层界面组件层、数据模型层、公共服务层;支持图形化功能块图(FBD)编辑调试、支持结构化文本语言(ST)编辑与编译;定义了一套二进制虚拟指令集,将用FBD、ST编写的程序组织单元(POU)编译为二进制文件,用于嵌入式装置解释执行;支持以POU为单位在线无扰更新产物文件,支持装置程序可视化调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编程标准论文参考文献
[1].孙丹,李艳.我国青少年编程教育课程标准探讨[J].开放教育研究.2019
[2].谭良良,陈宏君,张磊,周磊,文继锋.支持IEC61131-3标准的编程软件设计[J].工业控制计算机.2019
[3].杨晓晶.《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9
[4].钱力行.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普通高中编程教育现状及推广策略研究[D].江苏大学.2019
[5].季晓玲,杨雁,贺青,迟宗涛,LEE,READUK.可编程熔融石英标准小电容的仿真研究[J].电测与仪表.2019
[6].许红岩.高职《工业机器人编程与调试》课程标准设计[J].课程教育研究.2018
[7].程志华,吕炘宇.标准图元数控编程系统及其路径规划算法的研究与设计[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18
[8].赵博宁.《CAM数控自动编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考核标准构建[J].现代职业教育.2018
[9].董文婵.基于标准逻辑单元的全光可编程逻辑阵列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
[10].蒋思中,陈婷,方小菊.校企合作开发工学结合核心课程标准的探讨——以PLC控制系统安装与编程课程标准制订为例[J].广西教育.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