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并行交替采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模数转换,分时交替,误差估计,失配补偿
并行交替采样论文文献综述
宋明[1](2016)在《基于并行交替采样的高速数据采集技术研究与工程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宽带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单片模数转换器(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ADC)的采样率已经不能满足部分高性能应用。分时交替采样(Time Interleaved ADC,TI-ADC)技术利用多片低速ADC实现高速采集,解决了ADC芯片采样率与分辨率之间的矛盾,是目前最常用的高速采集解决方案。由于系统架构原因,TI-ADC采集过程中会产生偏置失配、增益失配、时延失配以及频率相关失配,严重影响系统性能。本文依托“XX关键技术研究”的课题,研究了TI-ADC系统失配误差估计与补偿算法,并设计实现了基于TI-ADC架构的高速采集存储系统。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对TI-ADC系统进行建模,深入研究了偏置失配、增益失配、时延失配以及频率相关失配,分析了其失配谐波的频点位置并定量推导出其对信噪失真比(Signal to Noise and Distortion Ratio,SNDR)的影响。第二部分对基于数据统计的失配误差估计算法和基于正弦信号拟合的失配误差估计算法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通道失配函数的测量方法。第叁部分研究了误差补偿算法相关问题,首先介绍了叁次样条插值算法,分析其算法优缺点,然后提出一种基于完美重构滤波器的宽带信号失配误差补偿算法,通过仿真验证了算法的正确性。第四部分论述了基于TI-ADC架构的高速数据采集存储系统工程化实现技术,详细介绍了采集子系统和存储子系统的实现方案,最后对实测数据进行处理,验证了采集系统设计的合理性以及通道失配校正算法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6-11-01)
杨腾蛟[2](2015)在《8GSPS时间交替并行采样系统实验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速采样系统广泛运用于通信领域,高速雷达信号处理领域,以及高能物理粒子实验中。单片模拟数字转换芯片由于自身材料的局限性,难以同时满足上述领域对高采样率与高分辨率的需求。时间交替并行采样技术通过时分交错的方式组织多片性能相同的模数转换芯片,实现分辨率不降低的同时将采样率成倍迭加。本课题将研究重心放在解决超高采样率下,如何提升时间交替并行采样系统性能的问题。针对课题项目的需求与技术指标,论文确定了以8GSPS采样率,12位分辨率的系统设计硬件框架,对前端电路、系统时钟网络、高速数据流存储策略,以及通道失配离线补偿算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将影响到整个系统性能提升的主要因素准确提取出来深入分析,给出问题解决的定量计算方法。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8GSPS时间交替并行采样系统前端1路单端信号转8路差分信号的解决方案。给出信号功分失衡对系统无杂散动态范围影响的计算公式,并比较了引入威尔克逊功分器与引入差分T型匹配节的前端电路性能优劣,最后总结出本课题设计系统的前端信号调理电路解决方案。2)针对超高速采样系统对采样时钟严格要求的特点,设计了一整套完善的时钟网络解决方案。在保持高速采样时钟低抖动的前提下,实现板上采样通道同步与复位,控制时序在器件容错范围内,同时实现通道相位延时可微调。3)研究解决了高速采样系统的信号完整性问题与高速数据流存储问题,针对信号完整性问题设计一整套仿真方案,使得高速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不会发生阻抗突变。针对高速数据流存储问题,运用大规模可编程阵列的片同步技术、串并转换技术以及大规模存储阵列,实现采样点的深度存储。4)设计了采样通道的离线补偿算法,利用F arrow结构分数延时滤波器与插值拟合的方式实现信号的失配估计与补偿,设计相应实验与仿真对课题设计算法进行有效验证,在文章最后实现了系统的硬件设计并对该硬件实验平台进行了性能验证。(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5-06-01)
侯跃伟,徐欣[3](2014)在《基于时间交替并行采样的超高速数据采集系统硬件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雷达、通信系统、卫星等各项技术的发展,对数据采集系统的速度和精度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受现有器件制造技术的影响,传统结构的ADC(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在突破高速高精度上受到了限制,而时间交替并行采样(Time-interleaved parallel sampling,TIPS)技术为此提供了一条可行思路。对时间交替并行采样理论进行了研究,并基于此进行了一种超高速数据采集系统的硬件设计,保证数据处理部分能够得到可处理的两路5GSps、10bit信号。(本文来源于《通信对抗》期刊2014年02期)
马仑,廖桂生,杨鹏,明洋[4](2014)在《一种新的并行交替采样系统误差估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并行交替采样系统的性能依赖于各通道的精确配合,相对于传统单通道采样系统,其面临更多的系统误差源.未补偿的失配误差将导致采样波形非线性失真、输出信噪比降低以及无伪峰动态范围损失等.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并行交替采样系统误差校正方法,在频域利用相邻频率点输出矢量对应信号子空间的旋转关系和正交投影矩阵的唯一性,实现增益误差以及时基误差的精确估计.该方法无需迭代,估计精度较高,对噪声以及偏置误差稳健,并且可以同时完成信号重构.仿真数据的处理结果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子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马仑,廖桂生,卢丹[5](2012)在《基于子空间投影的并行交替采样系统误差估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并行交替采样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单片模数转换器(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ADC)转换速率与量化精度间的矛盾,但是多通道间的失配误差将严重降低系统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子空间投影技术的系统误差估计方法,利用多通道时延对应的频域线性相位矢量与噪声子空间的正交特性实现增益误差以及时基误差的精确估计。该方法迭代次数少,估计精度较高,对噪声以及偏置误差稳健,并且可以同时完成信号重构。仿真数据的处理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期刊2012年09期)
周浩,赵雷,李玉生,刘树彬,安琪[6](2010)在《基于数字后处理算法的并行交替采样ADC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在现有的模/数转换(ADC)芯片的技术条件下提高模/数转换系统的性能,在并行交替采样系统失配误差修正算法的基础上,研制了8-bit 4-Gsps并行交替采样ADC系统。该系统中4个1-Gsps ADC通道并行采样同一模拟信号;以锁相环和可调延迟线芯片为核心,组成低jitter、低skew的多相时钟产生电路,为各ADC通道提供交替采样时钟;在FPGA芯片双倍速I/O和内部集成锁相环的支持下,使用单片FPGA芯片接收ADC系统产生的高速并行数据,并完成数据同步、重排和缓存,通过USB接口读出。基于模拟数字混合滤波器组的数字后处理算法修正了各ADC通道间的增益、偏置和采样间隔叁种失配误差。测试结果表明,该并行交替采样ADC系统在4-Gsps采样率下,对200 MHz与803 MHz正弦波信号分别达到6.89 b与5.81 b的ENOB以及51.81 dB和51.13 dB的SFDR,接近ADC芯片手册给出的性能。(本文来源于《数据采集与处理》期刊2010年04期)
潘卉青,田书林,叶芃,曾浩[7](2010)在《一种并行交替采样中时基非均匀信号自适应重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并行采集系统中,通道间时基延迟的不一致性严重降低了系统性能。通过对系统时基误差分量的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控制的非均匀信号重构方法。该方法不需要额外增加校准信号,能在误差估计的同时自动完成信号重构,实时性高;无需重构滤波器,降低了系统设计难度及成本。实验结果表明,经过约250次自适应迭代后,该重构算法能有效估计通道时基误差,具有迭代次数少、运算量小、能动态跟踪时基延迟变化的特点;重构后系统信噪比由原来的33dB提高到48dB,有效位数提高近2.5bit,系统性能得到了大幅提高。(本文来源于《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周浩,安琪,李玉生[8](2008)在《基于数字后处理算法的8位4Gsps并行交替采样ADC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1.介绍高速数据采集系统在当今物理实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快速发展的科技要求数据采集系更高的采样率和转换精度。一些极端条件下的数据采集系统需要几GSPS甚至几十GSPS的(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期刊2008-07-01)
周浩,安琪,李玉生[9](2008)在《基于数字后处理算法的8位4Gsps并行交替采样ADC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1.介绍高速数据采集系统在当今物理实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快速发展的科技要求数据采集系更高的采样率和转换精度。一些极端条件下的数据采集系统需要几GSPS甚至几十GSPS的采样率。例如,等离子体物理领域的惯性磁约束研究(神光3装置),加速器研究中波形检(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1)》期刊2008-07-01)
并行交替采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高速采样系统广泛运用于通信领域,高速雷达信号处理领域,以及高能物理粒子实验中。单片模拟数字转换芯片由于自身材料的局限性,难以同时满足上述领域对高采样率与高分辨率的需求。时间交替并行采样技术通过时分交错的方式组织多片性能相同的模数转换芯片,实现分辨率不降低的同时将采样率成倍迭加。本课题将研究重心放在解决超高采样率下,如何提升时间交替并行采样系统性能的问题。针对课题项目的需求与技术指标,论文确定了以8GSPS采样率,12位分辨率的系统设计硬件框架,对前端电路、系统时钟网络、高速数据流存储策略,以及通道失配离线补偿算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将影响到整个系统性能提升的主要因素准确提取出来深入分析,给出问题解决的定量计算方法。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8GSPS时间交替并行采样系统前端1路单端信号转8路差分信号的解决方案。给出信号功分失衡对系统无杂散动态范围影响的计算公式,并比较了引入威尔克逊功分器与引入差分T型匹配节的前端电路性能优劣,最后总结出本课题设计系统的前端信号调理电路解决方案。2)针对超高速采样系统对采样时钟严格要求的特点,设计了一整套完善的时钟网络解决方案。在保持高速采样时钟低抖动的前提下,实现板上采样通道同步与复位,控制时序在器件容错范围内,同时实现通道相位延时可微调。3)研究解决了高速采样系统的信号完整性问题与高速数据流存储问题,针对信号完整性问题设计一整套仿真方案,使得高速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不会发生阻抗突变。针对高速数据流存储问题,运用大规模可编程阵列的片同步技术、串并转换技术以及大规模存储阵列,实现采样点的深度存储。4)设计了采样通道的离线补偿算法,利用F arrow结构分数延时滤波器与插值拟合的方式实现信号的失配估计与补偿,设计相应实验与仿真对课题设计算法进行有效验证,在文章最后实现了系统的硬件设计并对该硬件实验平台进行了性能验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并行交替采样论文参考文献
[1].宋明.基于并行交替采样的高速数据采集技术研究与工程实现[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6
[2].杨腾蛟.8GSPS时间交替并行采样系统实验平台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5
[3].侯跃伟,徐欣.基于时间交替并行采样的超高速数据采集系统硬件设计[J].通信对抗.2014
[4].马仑,廖桂生,杨鹏,明洋.一种新的并行交替采样系统误差估计方法[J].电子学报.2014
[5].马仑,廖桂生,卢丹.基于子空间投影的并行交替采样系统误差估计[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2
[6].周浩,赵雷,李玉生,刘树彬,安琪.基于数字后处理算法的并行交替采样ADC系统[J].数据采集与处理.2010
[7].潘卉青,田书林,叶芃,曾浩.一种并行交替采样中时基非均匀信号自适应重构方法[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10
[8].周浩,安琪,李玉生.基于数字后处理算法的8位4Gsps并行交替采样ADC系统[C].第十四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2008
[9].周浩,安琪,李玉生.基于数字后处理算法的8位4Gsps并行交替采样ADC系统[C].第十四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1).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