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接受论文-喻世华

诗文接受论文-喻世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诗文接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苏轼诗文,扬雄,接受与传播

诗文接受论文文献综述

喻世华[1](2018)在《扬雄的接受与传播——从苏轼诗文角度》一文中研究指出苏轼诗文直接涉及扬雄的篇目有两篇,间接涉及扬雄的篇目达28篇。这些诗文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苏轼对扬雄的情感、态度,全面、立体、形象地反映了苏轼的真实想法。在日常私人生活、社会生活、公共政治领域、学街领域诸多领域,苏轼对扬雄的接受是复杂的,既有肯定,也有批评。由于苏轼诗文雅俗共赏、保存完整等因素,苏轼对扬雄的评价对扬雄的传播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蜀学》期刊2018年02期)

张楚楚,李淑岩[2](2018)在《文学接受史视角下的公共阐释论略议——以东晋陶渊明的诗文接受史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共阐释论"致力于对阐释学的元理论做出理性的分析,找出阐释行为本身所包含的公共理性本质,在自我与他人之间开辟可共享的精神场域,以在面对疏异性文本时给予清晰且有说服力的解释和说明,给确当的阐释以合法身份。纵观东晋隐士陶渊明的诗文接受史,可以发现公共阐释得以构建的历程和基石,即以公共语境的边界约束为存在前提,以杰出个体的理性洞见为原生动力,以公共理性的审阅修正为选择机制,以研究方法的积淀提升为构建支点,对此的梳理和重视可对文本阐释的理性原则、实证原则和确当性原则加以重申,捍卫人类的公共理性和认知的真理性。(本文来源于《求是学刊》期刊2018年05期)

师存勋[3](2018)在《从诗文看朝鲜古代书家、文人对王羲之书法的接受》一文中研究指出王羲之的书法约在南北朝时期传到朝鲜半岛,受到朝鲜书家、文人的热烈欢迎。他们对王羲之书法的崇拜既表现在书法作品中,也表现在各代流传下来的诗文中。诗文中所表现的朝鲜书家、文人对王羲之书法的接受主要有叁个方面:仰慕、赞叹王羲之书法,学习、模拟王羲之书风,集录、收藏王羲之书帖。这几种现象都是对王羲之书法艺术的充分肯定和积极接受,也是中朝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可以说,王羲之是中国的书圣,也是朝鲜的书圣。(本文来源于《华中学术》期刊2018年02期)

张则见[4](2018)在《曹植〈洛神赋〉接受史研究—以诗文为讨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洛神赋》是曹植的代表作品之一,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致力于《洛神赋》接受史的研究,并以后世的诗文为讨论中心,主要包括阐释史与影响史两大类。通过对相关诗文的整理与分析,发现《洛神赋》在阐释史与影响史中所呈现出的多样性特点。第一章是对《洛神赋》阐释史的讨论,以李善注及其评说为中心。李善注较早开始探讨《洛神赋》的主旨,并建构了曹植与甄后的爱情传说,成为了后世继续探讨曹赋主旨绕不开的话题,从此分成了赞成与反对两大阵营。赞同者有王铚、卢秉钧等;反对者有刘克庄、李孝光、黄凤翔、何焯等,且在反对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了“寓言比兴说”“寄心君王说”两种说法,而这背后是两种不同批评视域的体现。虽然赞成者与反对者皆从历史事实中寻找依据,并以此为基础对曹植作出了评价,但双方都是从道德批评的维度出发,对曹植人格形象的构建出现了任诞与忠义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同时也根据自己对《洛神赋》主旨的判断为其追溯到《神女赋》、《离骚》、《汉广》叁大源头。第二章则以洛神意象为中心讨论《洛神赋》在诗文领域中的影响情况,即《洛神赋》影响史研究,包括《洛神赋》拟作、洛神题材诗词以及包含洛神意象的诗词叁大类。《洛神赋》对《神女赋》进行创新和改造,在神女题材赋作中拥有很高的地位,后世辞赋中有部分在情节方面是模仿《洛神赋》的。此外,诗词作家们也对《洛神赋》丰富跌宕的故事进行剪裁和补充,试图从多个视角进行挖掘。然而,“感甄说”与“寄心君王说”的分歧并没有减少《洛神赋》在后世诗赋中被引用的频率,反而增加了洛神意象的多样性。因此,《洛神赋》的接受者同时具有创作者的身份,接受的过程中也会根据自己的背景经历对洛神意象进行改造。不同诗歌语境中的洛神形象也不尽相同,在这些形象背后所寄托的诗人的情感也是较为丰富的。第叁章则是以“凌波微步,罗袜生尘”为例,整理该成句的接受情况,继而进一步从语言的角度探究《洛神赋》的接受情况。因其本身具有多种不同的意义阐释,因此后世的化用相对灵活多样。在阐释史方面,它与《洛神赋》一样产生了分歧:洛神或踏水而行,或先踏水后上岸。通过对这些理解的辨析,得出结论:洛神在上下起伏的水波上轻盈地跃动,激起了四散飞溅的水雾。在影响史方面,此句虽与洛神意象所包含的意义有相似之处,但同时发展了自己的特色。无论是对《洛神赋》主旨的阐释还是洛神意象的使用,或是对《洛神赋》语言的化用,都直接参与了赋作意义与价值的创造,证明了《洛神赋》的价值,也促进了《洛神赋》的传播。(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雷雨豪[5](2018)在《柳宗元诗文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与接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域外柳学研究是近年来柳宗元研究的热点之一,而域外新材料的使用与开发则是域外柳学研究的核心部分。韩国现存有大量汉文古籍,其中不乏涉及柳宗元的材料。除了与柳宗元直接相关的柳宗元诗文集之外,朝鲜半岛文人的文学文本中也往往能够看到柳宗元的影子。这部分新材料的利用无疑对于拓宽柳学研究领域来说具有重要的价值,而朝鲜半岛文人的文学文本与柳宗元诗文的有机结合需要采用一种合理的方法或方式,近年来兴起的接受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思路,即以朝鲜半岛文人为接受者,探寻其对柳宗元诗文的接受情况与接受面貌。在古代朝鲜半岛文人具体接触到柳宗元的作品之前,首先涉及的问题即是柳宗元诗文在朝鲜半岛的流传途径与方式。柳宗元诗文东传朝鲜的时间大致为十二世纪中期以前,并通过中朝柳集交流与朝鲜柳集刊刻、文学总集与别集的流传等方式在朝鲜半岛逐渐得到传播与普及。随即形成了一批稳定的柳宗元作品读者群体,除了普通读者以外,贬谪文人群体与朝鲜科考儒生群体因其相同或相近的期待视野、接受动机等方面成了柳宗元读者群体中最主要的两支力量。他们不仅揭示了朝鲜柳宗元读者群体的真实情况,也反映出朝鲜半岛柳宗元诗文的接受境遇。而政治行为对文学接受的影响、柳诗与柳文的不同接受境遇则构成了朝鲜柳宗元接受境遇的两大特点。不仅是被动接受柳宗元的作品,朝鲜半岛文人还往往以创作的方式接受柳宗元诗文。其具体表现在对柳宗元诗文的拟作与效仿,次韵与用韵,引用与化用,以及受到柳宗元诗文的启发而进行创作等方面。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柳宗元的接受情况也有很大的区别,新的读者群体会建构新的文学接受史,而朝鲜半岛作为汉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是柳宗元接受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柳宗元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与接受考察能够丰富柳学本身研究领域,并试图从新材料与新方法两方面为柳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8-03-25)

郭建勋,李慧[6](2018)在《论林罗山诗文对“楚辞”的接受》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江户时期的着名儒学家林罗山诗文多达数千篇,其中文学作品甚多,且深受"楚辞"的影响。林罗山崇敬屈原、熟读并深研"楚辞",故自觉从中撷取题材,大量选用化用相关语词意象作为艺术资源,并对楚骚句式、体制加以合理而灵活的运用,从而丰富了其表现手段,增强了其诗文的抒情性和生动性。林罗山对屈原与"楚辞"的接受主要表现在形式方面,但在对峻洁品格的坚守、有志难骋的悲怅和"老冉冉其将至"的惜时焦虑方面,也与屈原精神有一定程度的相通之处。然而林罗山不具备屈原那种强烈的批判意识和为追求真理不惜身死的抗争精神,其诗歌浅显平易、辞赋典重繁褥,总体上缺乏"楚辞"那种错落流利、瑰丽奇诡的特殊韵致。(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学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黄建香[7](2017)在《日本古代散文“诗文融合”的叙事艺术及其对中国文学的接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史书、物语、日记等日本古代散文文学具有突出的诗文融合的现象,这种叙事艺术的产生受到中国古代散文的影响,其中成就最大的物语文学在唐代传奇文学的影响下一开始就选择了诗文融合的文体,并定传奇为基调,掀起了绵延数百年的物语潮,诞生了经典《源氏物语》。在发展的过程中,日本散文文学形成了使用假名文字、拥有女性作者群、展现“物哀”审美观等不同于中国文学的特征。诗文融合体为提升日本古代散文的文学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期刊2017年02期)

张红[8](2017)在《江户初期朱子学派的诗文观念及杜甫接受》一文中研究指出江户初期朱子学兴盛,理学大家藤原惺窝及其弟子林罗山、松永尺五、那波活所既为儒宗,同时也为重要的汉诗人,其诗文观念深刻地影响了江户时代。惺窝主"文道合一",重视"诚"与"感",其诗学思想表现出浓郁的理学色彩。林罗山、松永尺五、那波活所注重经学、兼取诗文,诗以唐为宗,兼参汉魏、宋元,诗学门径较为开阔。杜甫为朱子学家共同尊奉,以"尊杜"通于"宗经""明道",掀起日人宗杜的高潮。此一时期的诗学表现出融通性、过渡性的特点,主要受到宋元诗学的影响,也开启了取法明代诗学的端绪。(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研究》期刊2017年04期)

郑美香[9](2017)在《韩国古代文人对陶渊明诗文“酒”意象的接受》一文中研究指出陶渊明及其诗文意象在韩国古典文学中有所体现与发展。高丽、朝鲜朝文人们对陶渊明诗文中的"酒"意象产生浓厚兴趣,在作品中创造了不少与此有关的意象。随着时代的发展,韩国文人们对"酒"意象的接受和阐释有所变化,赋予这些意象以新的文化意义。(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7年20期)

郭丰煊[10](2016)在《略谈朱光潜对陶渊明诗文的接受》一文中研究指出朱光潜在陶诗接受史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注意从美学视角研读陶诗;关注诗中"静趣";赞赏陶诗语言;将陶诗至于世界文学之林;关于陶诗地位,朱光潜给予至高评价。(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6年18期)

诗文接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公共阐释论"致力于对阐释学的元理论做出理性的分析,找出阐释行为本身所包含的公共理性本质,在自我与他人之间开辟可共享的精神场域,以在面对疏异性文本时给予清晰且有说服力的解释和说明,给确当的阐释以合法身份。纵观东晋隐士陶渊明的诗文接受史,可以发现公共阐释得以构建的历程和基石,即以公共语境的边界约束为存在前提,以杰出个体的理性洞见为原生动力,以公共理性的审阅修正为选择机制,以研究方法的积淀提升为构建支点,对此的梳理和重视可对文本阐释的理性原则、实证原则和确当性原则加以重申,捍卫人类的公共理性和认知的真理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诗文接受论文参考文献

[1].喻世华.扬雄的接受与传播——从苏轼诗文角度[J].蜀学.2018

[2].张楚楚,李淑岩.文学接受史视角下的公共阐释论略议——以东晋陶渊明的诗文接受史为例[J].求是学刊.2018

[3].师存勋.从诗文看朝鲜古代书家、文人对王羲之书法的接受[J].华中学术.2018

[4].张则见.曹植〈洛神赋〉接受史研究—以诗文为讨论中心[D].华东师范大学.2018

[5].雷雨豪.柳宗元诗文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与接受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8

[6].郭建勋,李慧.论林罗山诗文对“楚辞”的接受[J].中国文学研究.2018

[7].黄建香.日本古代散文“诗文融合”的叙事艺术及其对中国文学的接受研究[J].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2017

[8].张红.江户初期朱子学派的诗文观念及杜甫接受[J].中国文化研究.2017

[9].郑美香.韩国古代文人对陶渊明诗文“酒”意象的接受[J].北方文学.2017

[10].郭丰煊.略谈朱光潜对陶渊明诗文的接受[J].青年文学家.2016

标签:;  ;  ;  

诗文接受论文-喻世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