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武术思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精武体育会,陈公哲,武术,武术思想
武术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侯文韬,李龙[1](2019)在《陈公哲武术思想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陈公哲是近代武术史上的重要人物,剖析陈公哲武术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理清陈公哲武术思想的脉络及主要观点,旨在丰富近代武术史、体育思想史的研究内容,同时为当代及未来武术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文本解读与诠释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有关陈公哲武术思想的文本如《精武会五十年》、《精武本纪》、《精武丛刊》等进行搜集、整理;在对文本全面解读的过程中观照陈公哲武术思想产生、发展的具体语境;结合诠释学方法对陈公哲武术思想的主要观点进行提炼、归纳,并在融合视域下进行其武术思想价值的当代重构。研究结果:在民族危亡、"病夫"耻号笼罩的社会、时代语境和新旧体育交流、交锋的文化语境中,陈公哲为实现武术中兴和精武体育会的发展壮大,形成了以"一条主线,四大理念"为特色的武术思想体系。1.武术体育化:陈公哲武术思想的主线在中西体育比较的文化语境中和文化批评的激进主义取向影响下,近代武术面临舆论和生存合法性的双重危机。为了规避武术不良社会观感,使精武体育会顺利建会进而实现"武术中兴",陈公哲先以"更名易构"之举推动精武体育会由武馆向体育俱乐部的转型,又以"运用武术以为国民体育"之主张确立起"武术体育化"的发展路向。这不仅是近代武术的基本形态,也构成陈公哲武术思想的主线。2.健身强民:陈公哲武术价值理念在"武术体育化"的思想指导下,陈公哲开始跳出中国武术"唯技击"功能的认识局限,关注武术应用于健身强民、保身卫国方面的社会价值。其中,"泄病夫之耻"的社会需要是陈公哲武术健身价值观形成的决定因素;实现武术中兴,推动健身从武术隐性价值走向显性价值,是陈公哲健身强民武术价值观确立的直接动力。3.科学尺度:陈公哲武术改良理念在健身强民的价值观引领下,陈公哲开始用科学尺度衡量武术。他对武术源流进行考证,以"各派同源"等理论破除武术神秘色彩,为精武会各派兼训奠定了理论基础;他编着图书,摄制影片,打破武术传承陋习,扩大武术传播范围;他兼采各派,编成统一操法全国推行,在技术层面上推动武术体育化转型。通过上述叁个方面的举措,陈公哲推动了武术的学术化、科学化改良。4.止戈为武:陈公哲武术技击理念陈公哲"止戈为武"的技击理念,主要包括"不准以我之拳头加于同胞身上"的精武诫条,以及对民间私斗、比武行为的明确反对。陈公哲这一技击理念的形成,主要基于对武术特征的充分体认,对武术中兴事业的规划与考量,以及对精武体育会稳定有序发展的慎重考虑。正是在"止戈为武"的文明技击理念下,精武体育会得以在海内外广泛传播。5.叁育连锁:陈公哲教育理念陈公哲体智德叁育连锁并重的教育理念包括两重内涵,一是强调体育为本,二是注重补充德育、智育。首先,"体育为本"是陈公哲"叁育连锁"观的第一要义。他以"体育万能"作为精武标语,因为身体是智与德的载体,其次,叁育并重是陈公哲"叁育连锁"教育理念的又一重要内容。研究结论:"一条主线,四大理念"的武术思想,是陈公哲在新旧体育交流、交锋的文化语境中,自觉、理性地审视本土体育的结果。陈公哲的武术思想具有如下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1.应继续发掘武术"健身强民"价值,将武术科学健身融入全民健身国家工程建设,实现人民对健康、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国民体质。2.进一步发挥武术"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将武德和尚武精神贯穿武术教育全程,塑造体质上"精武",精神上"尚武"的国民;同时凝聚民族精神,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3.树立正确的武术技击观念,推动武术技击的创造性转化,以安全、文明的对抗形式适应现代社会发展。4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世界文化格局中,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统一于当前及未来武术的发展进程,在保持武术文化特性的前提下,与西方体育文化合理互动。(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唐韶军,王美娟,赵翠荣[2](2018)在《论蔡龙云“击舞融合”武术思想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在分析蔡龙云"击舞融合"武术思想产生背景和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揭示该思想的丰富内涵及其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研究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武术界出现了关于实战性与表演性的武术本质之争,为了统一认识、创造正常的武术发展秩序,蔡先生在关键时刻及时提出了"击舞融合"的武术思想:既充分肯定了武术同时具有实战与表演两大特性,又明确提出了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发展思路。这一思想曾直接促生了散打运动的勃兴、造就了套路运动的辉煌,而在全面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今社会,该思想依然对武术的推广与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如今,重新审视"击舞融合"武术思想,旨在为传统武术的现代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山东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冯香红,杨建英,杨建营[3](2018)在《张之江武术思想的主旨及其当代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从历史角度寻求中华武术的当代发展之路,主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论总纲,具体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对民国时期张之江武术思想的主旨进行了历史的分析、具体的分析、发展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张之江的武术思想是在20世纪初无数仁人志士"拯救文化、拯救民族"的思想洪流中形成的;以强烈的爱国热情为精神支撑,由"强健身体,培育精神,拯救文化,复兴民族"组成的"强种救国"思想,是张之江武术思想的主旨,首先保存武术,其次发扬武术,是实现以上目标的主要举措;张之江武术思想的现实价值在于可以为解决当代青少年"阳刚之气不足"问题、优秀传统武术文化的无法有效传承问题提供参考,可以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本文来源于《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王德磊[4](2017)在《太极:中国武术思想之纲领——从太极拳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综合采用文献资料、历史分析、专家访谈研究方法,从人们提及"太极"就会联想到太极拳,进而形成太极仅局限于太极拳这一认识现状出发,分析论证了太极思想并非仅仅体现在太极拳一个拳种之中,而是统摄整个武术体系的思想纲领的命题。(本文来源于《浙江体育科学》期刊2017年05期)
孔令超[5](2016)在《李小龙武术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李小龙身为中国武术界的里程碑式人物,对中国武术乃至世界武术都产生了前无古人的影响。李小龙在武术上的成就,与他本身具有的与众不同的武术思想密切相关,包括勇于创新的武术思想;实战主义武术思想;武术与哲学融合的思想;追求完美的武术思想等。李小龙的这些武术思想对于今天发展和推广传统武术都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12期)
余金汉[6](2016)在《中国传统武术思想内涵及其对现代武术发展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中国传统武术思想内涵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树立起健康的意识、提高文化素质、加强道德修养、弘扬民族精神等都有着其他文化不可代替的独特效用。西方的竞技体育、健身舞蹈以及流行杂耍等众多体育活动形式对中国传统武术发起了猛烈的挑战,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产生巨大的的影响。文章希望能通过探析中国传统武术的思想内涵及其现在的发展在受到西方体育逐步地入侵影响后的改变和异化这一现象,针对怎样才能守住立身之本提出对策,从而不断地推动中国传统武术的健康发展。文章主要是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首先分析中国武术的曲折发展历程,从儒、道、佛叁大家的传统经典理论以及传统武术的思想精髓进行分析和总结归纳,从而透过传统武术的思想内涵对现代武术的发展得出启示。(本文来源于《武术研究》期刊2016年11期)
李恒飞[7](2016)在《近现代武术思想之“武化”功能变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民国时期张之江先生武学思想为研究基础,结合近年有关武术思想研究的新成果,即救国思想、国术思想与国术建设,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以"武化"功能变迁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分析张之江先生的体育理念和国术思想,为当今社会武术的"武化"功能发展提供明确的思路和全新的思考。(本文来源于《2016年第五届申江国际武术学术论坛暨蔡龙云武术思想研讨会摘要汇编》期刊2016-11-19)
初宇驰[8](2016)在《戚继光武术思想对当代社会的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以戚继光武术思想对当代社会的价值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戚继光武术思想的背景和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当代社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得出以下结论:戚继光武术思想注重武术的实战和技击性;强调士兵的勇气和胆量的重要性;强调发展创新思维以及强调武德的重要性。而当代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人们防身能力不足,胆量和勇气的缺乏,创新思维能力的不足以及道德素质相对偏低的问题。针对以上结论,提出相应建议:将戚继光武术思想中的精神价值、实用价值、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作用与当代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相结合,能够很好的缓解社会问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更好的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华武术研究2016年第二届全国武术运动大会暨武术科学大会论文集(上)》期刊2016-09-06)
沙岩松[9](2016)在《张文广武术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张文广先生作为“武林叁泰斗”之一,对于武术事业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今天的武术科研工作者对于张文广先生的研究整理方面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武术的发展离不开对武术人物的深度思考,因此,基于此种考虑,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比分析法等方法,对张文广武术思想进行研究,以求弥补学界在张文广先生的研究方面存在的空白,也希望通过本研究,为后续的相关研究进行铺垫。本文主要通过叁个方面进行研究:一、张文广先生武术思想形成的过程的研究;二、张文广先生武术思想的内容、及特点的研究;叁、张文广先生武术思想所具有的意义的研究。通过研究得出,社会原因潜移默化之中对张文广武术思想的形成起到了辅助作用;回族尚武精神,即宗族的影响对其对武术的认识也起到了帮助的作用;另外,学校的教育也使得张文广武术思想具备了一定特点;不可忽略的是,张文广先生自身的经历对其武术思想的形成也至关重要。内容方面,张文广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武术道德、武术训练、武术教育思想、武术学术观点、武术实战观念、武术传播理念等方面。张文广武术思想的特点方面,本研究总结为“两性两化”,即务实性、前瞻性,以及革新化和全面化。其武术思想的核心观点,即为从武术的整体出发,以传承传统武术为第一要义,以传播中国武术为主要宗旨,结合实际,不断寻求武术在发展过程中的突破。张文广先生在武术思想的实践方面,包括:创立新中国武术学科、参与编写高等体育院校第一部武术教材、培养中国第一批武术专业研究生、参与编写我国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着书立说、致力于武术的海外传播等。研究认为,张文广先生对于现代武术事业的发展鞠躬尽瘁,足以称得上是“现代武术运动之父”。其武术思想的现实意义,本研究总结为:一、传承传统武术,实现武术社会化发展;二、全面推进武术事业,实现武术全方位发展;叁、积极开展武术传播,实现武术国际化发展。(本文来源于《北京体育大学》期刊2016-05-19)
毛佳[10](2016)在《民国时期平江向恺然武术理论、武术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向恺然,笔名"不肖生",民国时期着名的武侠小说家,其对文学的贡献巨大,被当代学者称为"民国武侠小说鼻祖"。一般学者对向恺然武术方面的贡献知之甚少,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向恺然先生生平的武术理论、武术思想做一番详尽的归纳总结。通过研究得出:向恺然先生的武术理论、武术思想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前瞻性,他提出的武术观点对弘扬国术也是合理的、科学的。他的武术思想集中表现在:去除门户之见,爱国崇礼的尚武精神;着书传薪,注重武德与武术相融合;将拳术作为一门学术,提倡将拳术非功利化等。(本文来源于《中华武术(研究)》期刊2016年04期)
武术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在分析蔡龙云"击舞融合"武术思想产生背景和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揭示该思想的丰富内涵及其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研究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武术界出现了关于实战性与表演性的武术本质之争,为了统一认识、创造正常的武术发展秩序,蔡先生在关键时刻及时提出了"击舞融合"的武术思想:既充分肯定了武术同时具有实战与表演两大特性,又明确提出了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发展思路。这一思想曾直接促生了散打运动的勃兴、造就了套路运动的辉煌,而在全面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今社会,该思想依然对武术的推广与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如今,重新审视"击舞融合"武术思想,旨在为传统武术的现代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武术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1].侯文韬,李龙.陈公哲武术思想之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唐韶军,王美娟,赵翠荣.论蔡龙云“击舞融合”武术思想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8
[3].冯香红,杨建英,杨建营.张之江武术思想的主旨及其当代价值[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
[4].王德磊.太极:中国武术思想之纲领——从太极拳谈起[J].浙江体育科学.2017
[5].孔令超.李小龙武术思想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
[6].余金汉.中国传统武术思想内涵及其对现代武术发展的启示[J].武术研究.2016
[7].李恒飞.近现代武术思想之“武化”功能变迁研究[C].2016年第五届申江国际武术学术论坛暨蔡龙云武术思想研讨会摘要汇编.2016
[8].初宇驰.戚继光武术思想对当代社会的价值研究[C].中华武术研究2016年第二届全国武术运动大会暨武术科学大会论文集(上).2016
[9].沙岩松.张文广武术思想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6
[10].毛佳.民国时期平江向恺然武术理论、武术思想研究[J].中华武术(研究).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