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态主义课程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态主义课程观,徽剧音乐知识,协同性
生态主义课程观论文文献综述
李劲松,罗可曼[1](2018)在《生态主义课程观视野下徽剧音乐知识的协同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传统戏剧知识的传承中要把握地方性和文化性,就是要从用生态主义课程观来看音乐知识的产生与传承,本文通过四个维度:动态知识与静态知识的高度结合塑造全息式音乐课程画卷、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合力凝聚成徽剧音乐的课程内涵、用理性与非理性思维方式去理解徽剧音乐的文化意义、学科交融达成音乐理解的两种智慧等,展开对音乐知识产生和传递过程中协同性的研究,旨在呈现出传统音乐知识的高度协同性。(本文来源于《合肥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叶竞[2](2015)在《结合生态主义课程观谈课程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主义课程产生于人类社会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这个时代背景,它直面当代社会中的诸多问题,研究的目的在于创造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文化。而作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佐藤学教授推行的"学习共同体",一个从内部开始展开的学校改革,跟生态主义课程有许多共鸣之处,也希望两者的结合能对中国的课程改革有所启示。(本文来源于《学周刊》期刊2015年33期)
王素娟,王迪[3](2015)在《生态女性主义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女性主义既是一种生态伦理,也是一种哲学,一种分析社会问题的方法和看待世界和他人的视角.生态女性主义课程的开设意义重大.生态女性主义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生态女性主义形成与发展历程、生态女性主义核心思想、生态女性主义与深层生态学的对话、生态女性主义的流派划分和女性与自然双重解放的生态女性主义策略、生态女性主义的本土化、生态女性主义的发展趋势和代表人物及经典文本介评.(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7期)
马聪[4](2014)在《西方生态主义课程思想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思维方式下的现代课程唯一的目标就是将整体分割成独立的各部分,这样现代课程与教学也变成了分裂的、孤立的、非联系的。人类社会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正在步入一个新的文明时期,即生态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文化等发生了显着的变化,生态价值成为引导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念。因此,生态文明时期的到来为生态主义课程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西方国家作为生态主义思想发端和发展的主阵地,对其生态主义课程思想的发展进行研究在帮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的同时,还能够在西方生态主义课程思想和我国与生态主义有关的课程思想和理论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在总结归纳梳理的基础上扩展和深化我国课程理论。本论文主要运用了文献分析和归纳演绎的研究方法,全文共分五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导论。阐释了西方生态主义课程思想发展研究的缘起、背景、研究的意义与方法,对生态主义和生态主义课程两个术语进行了概念界定,并分析了国内外生态主义课程思想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现状。第二部分,西方生态主义课程思想的历史发展。生态主义课程思想萌芽于十八世纪中后期十九世纪初期,以自然教育思想为代表,形成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生态危机为导火索,以注重课程环境,尤其是隐性课程,倡导课程系统的平衡,消除学科界限,促进学科交叉、课程对话为主要特征。第叁部分,西方生态主义课程思想发展的基础。生态危机频发、现代教育存在的误区以及环境保护运动的大规模兴起等社会因素为生态主义课程思想提供了发展的温床,包括卡普拉生态世界观、怀特海过程哲学、雷尼尔神圣的循环在内的生态哲学,卡逊和奈斯的生态伦理学则为生态主义课程思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第四部分,西方生态主义课程思想发展的主要成果。生态主义课程思想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理论和观点,此处仅就国内研究较少的几个思想成果进行详细介绍,基于生态素养的课程理论,基于神圣循环的过程教学法,鲍尔斯和弗林德斯的反映式教学都是其中重要成果。第五部分,西方生态主义课程思想发展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对国外课程思想进行研究的最终目的还是用来指导我国课程实践。我们要在深入了解西方生态主义课程思想的基础上,找到国外课程思想与我国课程实践的紧密结合点。培养有生态素养的教师,培养学生联系的观念,促进本土化课程研发是我国课程实践中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关键点。(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4-05-29)
郭霞[5](2011)在《高中生地理SBCD与生态主义课程理论的协同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课题以高中地理SBCD(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验研究为主线,不断建构并完善了生态主义课程的深层次理论。从研究范畴上讲,主要涉足了高中地理SBCD和生态主义课程理论构建两大领域,将二者结合于“课程建构”这一最佳契合点上,从而实现了二者的协同建构。从研究内容上讲,一方面从理论上丰富生态主义课程的内涵,重点提出了生态主义课程开发的向度系统论,实现了对生态主义课程开发理论体系的探索与建构;另一方面还从实践层面上发展高中地理SBCD,开发并实施了一门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地理与生活》,形成了一套实施SBCD的新模式,为SBCD实践提供一套具有独特价值的开发思路,为全国教育界更好地推行新课程改革提供有力的现实依据。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言。讨论了本文研究课题的缘起,分别梳理了国内外有关SBCD和生态主义课程的研究现状及趋势,简要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思路与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生态主义课程理论的个性建构。此部分堪称本文的精华,集中体现本课题对生态主义课程理论的独到见解和理论创新。首先对生态主义课程进行了自我界定,并归纳总结出生态主义课程的叁大特点——中心交互性、多元互动性、原生态性;然后重点阐释了生态主义课程开发的理论——生态主义课程开发的向度系统论,为下文利用本理论指导高中地理SBCD实践做好铺垫。第叁部分:基于生态主义课程理论的高中地理SBCD实验研究。系统全面地介绍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地理与生活》的整个开发实验过程;并借助追踪调查、学生学习绩效测评、学校抽样评估等材料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开拓创新了一套实施高中地理SBCD的新模式,进一步完善了生态主义课程的部分理论。这部分内容很好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本文的核心所在。第四部分:结论与反思。总结本课题的主要结论及创新点,反思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于提升自己的校本调研水平并在后续研究中改进。(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1-04-10)
吴琳[6](2011)在《美国生态女性主义课程的特点分析及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起源于二十世纪70年代的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已成为当下一股不容忽视的文化思潮和一种文学批评方法。近年来,美国一些高校开始在课堂上讲授以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及其实践运动为主要内容的课程。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特色既是女性主义的,又是生态学的。一方面它表现出女性主义的伦理观念,尊重差异,倡导多样性,解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另一方面,它提倡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主张解放生命,反对压迫,追求整体性。美国的生态女性主义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有:①生态女性主义的文化与文学。②生态女性主义的渊源。③生态女性主义政治运动。④生态女性主义伦理。⑤生态女性主义的发展趋势等。生态女性主义理论课的意义在于,它不仅影响了学生,也影响了老师们看待和处理事情的方式。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或者不同观点持有者之间能够以一种平等的地位相互对话和交流。生态女性主义课程将影响和改变学生获取知识和看待知识的方式,促使学生养成跨学科的学习、研究方法及视野。生态女性主义课程促使学生们关注重要的社会问题,同时,也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介入社会和环境问题。这种改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使她们和社会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生态女性主义倡导的对二元论等级制的批判是认识论上的一个巨大转变,它使学生们意识到,从不同的角度和定位观察并分析事物,得到的结论也会不同。非二元论等级制的思维模式使学生获得了一种自主建构自身的认知的意识。(本文来源于《创新与创业教育》期刊2011年02期)
付康,吴修龙[7](2010)在《生态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视角下学校德育的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是在生态后现代主义的指引下发展出来的,它提出的课程方略包括课程范式生态理念的转变、课程与教学的生态模式和整体的课程观。生态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来审视学校当前的德育,以期促使德育获得更大的实效。(本文来源于《现代教育科学》期刊2010年06期)
徐湘荷[8](2009)在《生态区域主义视野下的乡土课程观》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日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乡村学校课程,生态区域主义者倡导以本土为中心的乡土课程。这种课程的理念是生态和谐,目标是修复我们所栖居的土地。生态区域主义视野下的乡土课程重视学生的体验,跨越了分科知识的界限。其主要表现形式有文化研究、自然研究、"真实世界"的问题解决、创业和实习机会、社区参与引导等。梳理生态区域主义视野下的乡土课程观对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尤其是乡土课程改革富有启发意义。(本文来源于《课程.教材.教法》期刊2009年10期)
胡汉兴[9](2009)在《生态主义课程观下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文献检索法,对生态主义课程观的内涵、特征做出了阐释。生态主义课程观,就是在课程研究的过程中运用生态学的世界观、价值观、认识论和方法论去关照、思考、解释、解决课程问题,并以生态的方式来开展课程理论与实践应用的课程观。它在这里是指一种课程理念,也可以说它是一种系统的、整体的、联系的、和谐的课程思想。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是对传统学校体育工作的改革和发展。用生态主义课程观对体育与健康课程进行审视,是一种新的尝试,并且具有充足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国内外一部分学者对生态主义课程观的研究和探索为我们展现了一片开阔的前景,但在体育与健康课程领域对生态主义课程观的研究涉猎甚少。所以本文力求通过生态主义课程的关照,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进行构建,力图为当前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及改革提出借鉴。(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09-05-01)
胡汉兴,潘绍伟[10](2009)在《试论生态主义课程观下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建构与实施》一文中研究指出系统的阐述了生态主义课程思想发展历程,讨论了生态主义课程观的内涵及以其指导建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现实和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将生态主义课程整体性、开放性、丰富性、和谐性、发展性理念运用到体育与健康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领域,以期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良性生态运行。(本文来源于《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1期)
生态主义课程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生态主义课程产生于人类社会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这个时代背景,它直面当代社会中的诸多问题,研究的目的在于创造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文化。而作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佐藤学教授推行的"学习共同体",一个从内部开始展开的学校改革,跟生态主义课程有许多共鸣之处,也希望两者的结合能对中国的课程改革有所启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态主义课程观论文参考文献
[1].李劲松,罗可曼.生态主义课程观视野下徽剧音乐知识的协同性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8
[2].叶竞.结合生态主义课程观谈课程改革[J].学周刊.2015
[3].王素娟,王迪.生态女性主义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4].马聪.西方生态主义课程思想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4
[5].郭霞.高中生地理SBCD与生态主义课程理论的协同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11
[6].吴琳.美国生态女性主义课程的特点分析及启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
[7].付康,吴修龙.生态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视角下学校德育的反思[J].现代教育科学.2010
[8].徐湘荷.生态区域主义视野下的乡土课程观[J].课程.教材.教法.2009
[9].胡汉兴.生态主义课程观下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建构[D].扬州大学.2009
[10].胡汉兴,潘绍伟.试论生态主义课程观下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建构与实施[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