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进气门晚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强化柴油机,进气门晚关,米勒循环,进气门关闭时刻
进气门晚关论文文献综述
王子玉,张岩,王雷,刘金龙,白洪林[1](2019)在《进气门晚关米勒循环对高强化柴油机燃烧和换气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米勒循环技术对于燃烧和换气过程的影响,在1台高强化单缸柴油机上应用进气门晚关米勒循环进行了试验和仿真研究。进气门关闭时刻分别为上止点后-110°CA(原机)、-86°CA和-70°CA.发动机试验在转速3 600 r/min、指示升功率77 k W/L、过量空气系数1. 6的高强化运行工况下展开。通过对试验平台建立一维热力学计算模型进一步分析了米勒进气相位对换气过程参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进气门关闭时刻的推迟,由于有效压缩比的降低,缸内压缩终了工质温度和压力均显着下降,在相同功率条件下最大燃烧压力和温度、最大压力升高率、排气温度均显着下降,有助于降低高强化柴油机缸内的热力负荷;随着进气门关闭时刻的推迟,压缩过程中的米勒损失和进气回流率增加,充量系数、泵气损失均下降;进气门晚关的米勒循环还明显降低了NO_x排放,改善了燃油消耗率。(本文来源于《兵工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潘锁柱,彭义增,韩伟强,韩志强,田维[2](2015)在《柴油机进气门晚关系统关键参数对进气性能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DK4A柴油机电液进气门晚关机构,建立了柴油机的数值模型,分析最大升程限位下进气迟闭角对柴油机进气质量流量的影响,研究了附加升程限位与进气迟闭角对进气状态参数的影响。研究表明,最大附加升程限位对进气质量流量影响很小,相同进气迟闭角度下的进气流量变化率均小于3%,且随着进气迟闭角度的增大,进气流量减小;进气迟闭角增大有利于增长滞燃期,降低压缩终了的压力和温度,而最大附加升程限位对压缩终了温度和压力影响很小,在相同进气迟闭角下的温度和压力的变化率均小于5%。(本文来源于《中国机械工程》期刊2015年24期)
魏胜利,刘鑫,冷先银,梁昱,纪坤鹏[3](2015)在《进气门晚关米勒循环对柴油机燃烧和排放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D6114柴油机的BOOST模型,分析了进气门晚关米勒循环对柴油机燃烧和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推迟进气门关闭时刻可以减小压缩阶段的压力和温度,从而使滞燃期增长;但是由于缸内工质的减少,缸内平均温度和碳烟排放升高;增压压力的提高可以弥补进气损失,研究发现进气门晚关结合提高增压压力及推迟喷油,可同时降低NOx和碳烟的排放;在保持爆发压力与原机相同时,采用米勒循环度M60、喷油正时推迟2°CA的方案,油耗降低4 g/(k W·h),碳烟排放降低6%,而NOx的排放量降低了31%.(本文来源于《兵工学报》期刊2015年08期)
彭义增[4](2015)在《柴油机进气门晚关系统实验平台搭建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内燃机作为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中应用最广泛的动力机械,在带给人类便利的同时也给能源及环境带来极大的挑战,面对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两者的双重压力,开发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的内燃机技术显得尤为重要。近些年的研究发现可变气门配气相位技术是改善发动机经济性、排放性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配气相位影响着发动机的进气状态参数,进而影响发动机缸内燃烧过程,导致发动机性能的差异,而传统发动机固定的配气相位已经无法适应发动机在不同转速下对经济性、动力性、排放性的要求,因此,为了能使发动机在各工况下都能达到最优的性能状态,本文以DK4A柴油机为对象,设计了一款集机-电-液一体的电控液压进气门晚关机构,然后搭建了基于进气门晚关机构的性能测试台架,并研究了该电控液压进气门晚关机构的特性。电控液压进气门晚关系统气门附加升程运动规律研究表明:供油压力和控制脉宽都能调整气门晚关角度,但是控制脉宽对气门关闭定时起决定性作用,控制脉宽越大,气门关闭角度越大;而供油压力仅对气门关闭定时起微调作用,供油压力越大,气门关闭角度越小。供油压力和控制脉宽都能调整气门附加升程最大值(lmax),供油压力对lmax起决定性作用,供油压力越大,lmax越大;控制脉宽对lmax的影响从两方面来分析:小供油压力时,lmax随控制脉宽的增加而增大,到达一定脉宽值时,lmax基本不再变化,大供油压力时,基本都能达到lmax,lmax值随脉宽变化不大。此外,lmax稳定性分析表明供油压力在3-4.5MPa时,附加升程稳定性最好。电控液压可变气门系统启闭特性研究表明:供油压力对附加升程开启延迟影响不大,但对附加升程关闭延迟影响明显,供油压力越大,附加升程关闭延迟越小;控制脉宽对开启延迟、关闭延迟影响不大。此外,当供油压力一定时,附加升程开启持续时间随控制脉宽的增大而呈线性增加的趋势;控制脉宽一定时,附加升程开启动作完成时间随供油压力的增大而减小,附加升程关闭动作完成时间随供油压力增大稍稍增加。电控液压可变气门系统液压波动规律主要体现在第一波峰值(A0)、第一维持压力(B0)、第二波峰值(A1)、第二维持压力(B1)、第叁维持压力(B2)五个特征值的变化情况。液压波动规律研究表明:供油压力增大,A0、B0、A1、B1、均增大,其中,B0、A1、B1基本呈线性增长的趋势,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小供油压力、小脉宽下由于液压驱动力不足而没有A1、B1,而第叁维持压力不受供油压力大小的影响。供油压力一定时,不同控制脉宽下的液压压力波动规律基本一致,唯一的不同点就是控制脉宽影响、B0、B1值的持续时间,控制脉宽越长,B0、B1值持续时间越长,泄油完毕时刻推迟。凸轮轴转速对液压压力波动规律中A0、B0、A1、B1、B2五个特征值的数值影响不大,但对A0、A1出现的位置影响明显,转速升高,A0、A1出现位置滞后,B1、B2持续时间增长,泄油完毕时刻推迟,附加升程关闭时刻推迟。(本文来源于《西华大学》期刊2015-05-01)
韩志强,樊利康,战强,吴学舜,吴松林[5](2015)在《进气门晚关机构对高增压柴油机排放与热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重型柴油机为研究对象,在低速中等负荷工况,通过对比进气门晚关机构开闭两种状态对两级增压系统匹配关系的影响,分析其对柴油机排放和热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喷油定时(上止点后-2.5°~8.5°)和EGR率(0%~21%)恒定时,使用进气门晚关(IVCA)机构后HC排放降低,有效热效率下降。当喷油定时不变,BNOxdif与BCOdif随着EGR率的增加而减少;当EGR率保持恒定时,随着喷油定时增加,BCOdif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拐点在4.5°~6.5°(ATDC)之间;同时,开启IVCA机构后,EGR率在15.29%~21.16%,喷油定时在-2.5°~8.5°(ATDC)范围内,Bsootdif均小于0。在保证喷油定时恒定时,EGR率越大,Bsootdif越小。当量比在0.42~0.52范围内,保持喷油策略不变,使用IVCA机构致使进气流量减少,若当量比在原状态的基础上增加超过0.07,即可克服由于流量减少导致柴油机缸内平均温度和燃烧持续期增加对NOx生成的负面影响。(本文来源于《车用发动机》期刊2015年01期)
刘二喜,战强,邬斌扬,于晓洋,李云强[6](2014)在《进气门晚关与两次喷射协同作用对柴油机中转速中等负荷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一台高密度-低温燃烧(HD-LTC)柴油机在1,600,r/min和1,900,r/min、中等负荷(50%负荷,平均有效压力为1.0,MPa)下进行研究,分析了进气门晚关(IVCA)机构在开启或关闭状态下及IVCA机构在开启条件下采用主喷加后喷策略对发动机的燃烧、排放和热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开启IVCA相比,HD-LTC柴油机在开启IVCA结构时,NOx与soot的折中排放大幅降低,同时有效热效率上升.采用主喷加后喷策略后,当后喷比例和定时适当时,soot排放大幅降低,NOx排放也略有下降.与1,600,r/min相比,1,900,r/min的最优后喷比例较低且定时较早,表明中等负荷下转速从中到高的变化过程中,同时降低后喷比例和提前后喷定时,有利于获得更优的排放效果.(本文来源于《内燃机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秦静,李云龙,张少哲,裴毅强,尚宇[7](2014)在《进气门晚关与高压缩比技术在汽油机上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混合动力汽车用发动机的特点,通过模拟和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进气门晚关与高压缩比对汽油机部分负荷性能的改善作用以及由于发动机参数变化对外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部分负荷应用进气门晚关与高压缩比可在排放变化不大的前提下使发动机油耗降低4%~10%;进气门晚关控制负荷有效降低了泵气损失,配合几何压缩比的提高和点火提前角的优化,实现了较好的燃烧性能,提高了膨胀比;综合作用下使得有效热效率提高;较长进气持续期和较大几何压缩比的应用使得外特性扭矩降低2%~5%的同时,油耗平均5%.(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期刊2014年11期)
王家盛,许敏,苏建业,高弈[8](2014)在《进气门晚关策略对发动机经济性及炭烟排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增压直喷汽油机因降低几何压缩比而制约了燃油经济性改善的问题,通过应用进气门晚关(LIVC)策略,有效地抑制了高压缩比直喷汽油机的爆震并改善了其燃油经济性,但试验中发现,LIVC策略造成了高炭烟排放,为了进一步改进油耗并抑制炭烟排放,研究了EGR对油耗与炭烟的影响。在1 000r/min,pme=1.32MPa这一低速大负荷工况下,试验结果表明,LIVC结合EGR技术显着抑制了爆震,降低油耗8.6%,同时能够有效缓解LIVC带来的高炭烟问题。(本文来源于《车用发动机》期刊2014年03期)
朴有哲,邬斌扬,于晓洋,苏万华[9](2014)在《进气门晚关机构和EGR模式对两级增压柴油机热效率和排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低速中等负荷工况下对一台装有高压级带VGT的两级涡轮增压器(VGT+TC)的直列6缸重型柴油机进行了试验研究,对比分析进气门晚关机构(LIVC)开启与不开启、高压EGR系统(HP EGR)与低压EGR系统(LP EGR)以及不同VGT开度对柴油机热效率和排放的影响.研究表明,使用LIVC后,与EGR能产生协同作用,使缸内氧浓度和高温区域减少,有效降低NOx排放,同时延长滞燃期,当量比分布更加均匀,可有效降低碳烟排放,但碳烟排放对应EGR率变化存在一个临界EGR值,超过临界EGR率后,碳烟排放变差.使用LIVC对有效热效率的影响很小.在相同EGR率下,采用低压EGR系统时,具有更好的NOx和碳烟折中排放,同时有较高的有效热效率.(本文来源于《燃烧科学与技术》期刊2014年02期)
邬斌扬,朴有哲,余浩,苏万华[10](2013)在《基于两级增压与进气门晚关协同作用对柴油机热效率和排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重型柴油机为研究对象,基于部分均质预混燃烧模式研究进气门晚关定时(RIVCT)与两级增压器的优化匹配.对两级增压匹配方法进行了研究,发现合理控制中冷强度、两级压气机的运行效率耦合压比分配技术,可以得到满足压比所需的最小驱动功.在各转速平均有效压力为0.5,MPa工况(25%负荷)发现使用RIVCT,进气流量降低使压气机运行在高效率区,降低了对驱动功的要求,故压比仍能保持不变.同时,进气压力不变的情况下,进气流量减少导致排气压力降低,减少泵气负功从而提高热效率,但各转速热效率提升幅度不同,1,300,r/min、1,600,r/min和1,900,r/min有效热效率分别提高了约1%、1.5%和2%.在相同喷油定时和EGR率(低压EGR循环)的情况下,使用RIVCT后有效压缩比降低,降低了压缩温度使滞燃期加长,混合时间增加,Soot排放降低(降低幅度约30%);滞燃期的加长使混合更加均质,降低缸内局部火焰温度,导致NOx排放大幅度降低(降低幅度约70%).(本文来源于《内燃机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进气门晚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DK4A柴油机电液进气门晚关机构,建立了柴油机的数值模型,分析最大升程限位下进气迟闭角对柴油机进气质量流量的影响,研究了附加升程限位与进气迟闭角对进气状态参数的影响。研究表明,最大附加升程限位对进气质量流量影响很小,相同进气迟闭角度下的进气流量变化率均小于3%,且随着进气迟闭角度的增大,进气流量减小;进气迟闭角增大有利于增长滞燃期,降低压缩终了的压力和温度,而最大附加升程限位对压缩终了温度和压力影响很小,在相同进气迟闭角下的温度和压力的变化率均小于5%。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进气门晚关论文参考文献
[1].王子玉,张岩,王雷,刘金龙,白洪林.进气门晚关米勒循环对高强化柴油机燃烧和换气影响的研究[J].兵工学报.2019
[2].潘锁柱,彭义增,韩伟强,韩志强,田维.柴油机进气门晚关系统关键参数对进气性能的影响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15
[3].魏胜利,刘鑫,冷先银,梁昱,纪坤鹏.进气门晚关米勒循环对柴油机燃烧和排放影响的研究[J].兵工学报.2015
[4].彭义增.柴油机进气门晚关系统实验平台搭建及其性能研究[D].西华大学.2015
[5].韩志强,樊利康,战强,吴学舜,吴松林.进气门晚关机构对高增压柴油机排放与热效率的影响[J].车用发动机.2015
[6].刘二喜,战强,邬斌扬,于晓洋,李云强.进气门晚关与两次喷射协同作用对柴油机中转速中等负荷的影响[J].内燃机学报.2014
[7].秦静,李云龙,张少哲,裴毅强,尚宇.进气门晚关与高压缩比技术在汽油机上的应用[J].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2014
[8].王家盛,许敏,苏建业,高弈.进气门晚关策略对发动机经济性及炭烟排放的影响[J].车用发动机.2014
[9].朴有哲,邬斌扬,于晓洋,苏万华.进气门晚关机构和EGR模式对两级增压柴油机热效率和排放的影响[J].燃烧科学与技术.2014
[10].邬斌扬,朴有哲,余浩,苏万华.基于两级增压与进气门晚关协同作用对柴油机热效率和排放的影响[J].内燃机学报.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