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尔泰斯论文-符晓

凯尔泰斯论文-符晓

导读:本文包含了凯尔泰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凯尔泰斯,小说形式,文学叙事,中长篇小说,集中营,大屠杀,船夫,内心独白,现代主义,当代小说

凯尔泰斯论文文献综述

符晓[1](2019)在《为什么不能忘记凯尔泰斯·伊姆雷?》一文中研究指出如果凯尔泰斯·伊姆雷还活着,他今年应该90岁了。这位匈牙利第一位也是迄今为止惟一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即便是在母国匈牙利,也只是一位籍籍无名的作家,这本身就形成了文学史的某种张力。伊姆雷1929年出生在一个犹太家庭,14岁就被送到(本文来源于《文艺报》期刊2019-10-11)

侯艺璇[2](2019)在《从“无命运叁部曲”论凯尔泰斯的屈从与反抗》一文中研究指出凯尔泰斯的写作对奥斯维辛进行自杀性的思辩,思考人类的存在境况。从罪孽中感受屈辱,生存即屈从;但同时,屈从中也有抵抗。个体被高压的专制机器几近碾碎时,他将写作看做一种救赎,以对绝望的深挖反抗绝望。(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05期)

欧阳德彬[3](2018)在《翻译凯尔泰斯的作品,改变了他的命运……》一文中研究指出重逢余泽民先生,已是暮秋,南国的深圳,空气也清凉起来了。披肩长发,络腮胡子,敦厚身材,记得去年第一次见面时,余泽民就笑着自嘲,在酒吧,经常有人拿着小本子找他签名,将他错认为摇滚歌手。定居布达佩斯的20多年光阴,在他的身上定格成了波西米亚式的随性与浪漫。$(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8-11-05)

董劭敏[4](2018)在《凯尔泰斯·伊姆雷集中营小说人物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伊姆雷以自传性的形式,书写了自年幼始所历经的种种经历,围绕着他在家庭、集中营及战后社会所历经的种种极权统治,形成一系列创作。其作品于2002年被瑞典皇家文学院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获得极高赞誉。“人类需要借助于内在性的史料逆路寻踪,回归自我”,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凯尔泰斯超越了政治和文化维度,从人本的角度为切入点,展现出他人对主体的建构作用,主人公在事实上被他者所建构。借由人物形象的塑造,他探讨了主体被他人所遮蔽的现实,并揭示这种生存状态的不可改变。他指出,试图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只是一种简单化的历史观,应当从他者的欲望里脱离,以非救赎性的态度应对,从人性的角度思考主体的存在与选择。纳粹统治的历史在文学中以不同的政治话语一再书写着,而凯尔泰斯超越了历史,也超越了意识形态,将目光回归到人的存在本身,探讨人类的生存哲学。本文共分六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凯尔泰斯的生平和创作,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笔者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第一章,集中营文学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凯尔泰斯的创作动机,通过对其创作动机的探究,发现对人物形象进行研究的重要性。第二章,分析凯尔泰斯小说中的人物群像,寻找到他人和主人公两种人物类型,通过研究发现其笔下主人公本质上是被他人所建构的。第叁章,分析人物塑造的叙述特征。“非戏剧”的声音和强音乐性的语言构成了人物塑造的主要特征。第四章,探讨凯尔泰斯集中营小说人物形象的价值意义。凯尔泰斯在生存境遇无法改变,自我意识为他人建构的内外困境交织之下,找到超越性的存在方式。(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8-06-01)

陆梅[5](2016)在《对于文学,我能做什么?》一文中研究指出凯尔泰斯·伊姆莱是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匈牙利犹太作家。因为一辈子只写集中营一个题材,被称为“奥斯维辛代言人”。他也是幸存者中唯一获得诺奖的作家。以他为例,我们来探讨一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文学表达”。当然这个题目太浩大。所以这里,我只能(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报》期刊2016-06-17)

周璇[6](2016)在《对历史记忆的审视和追问》一文中研究指出凯尔泰斯·伊姆雷(Kert(?)sz Imre,1929年11月9日—2016年3月31日)20世纪上半叶匈牙利籍犹太作家。由于自身所带的犹太血统,凯尔泰斯从幼年起便亲历了种族压迫甚至灭绝,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苟且生活成为其所有着作的素材,因而多带有自传性质。作为集中营少有的幸存者,不少作家都直接描写集中营的惨状,控诉反犹主义惨绝人寰的行径,但当凯尔泰斯第一次尝试着回顾时,却是借助一个无知孩童的视角,如初次接触社会生活般以好奇的眼光、渐而平实的心境去记录集中营的生活。这一特别的视角在众多大屠杀文学作品之中显得较为另类,作者以相对冷峻的角度切入奥斯维辛,使得这个被反复记载的历史事件有了更多的解读可能,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本文将沿着这一独特的视角去展开对凯尔泰斯思想全貌的摸索与建构,挖掘奥斯维辛这一历史记忆背后所隐藏的内涵以及作者的相关解读。奥斯维辛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历史记忆,凯尔泰斯是如何通过自身体验去检视与反思这一事件的,它对人类历史进程是否具有潜在的巨大价值和意义,又能否给人类未来的发展提供积极的路向与指引,这些都成为本文着重关注、亟待研究的焦点,也是架构其本文思维脉络的关键节点。任何的研究都应建立在对材料的收集、分析整理之上,通过梳理凯尔泰斯·伊姆雷生平、作品的相关研究,把握国内外研究的整体概貌,可以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研究的步骤也要循序渐进,本文先以具有客观记录性质的史料展现出历史记忆形态的一面,即当时的社会环境及背景,再切入凯尔泰斯具有主观体验性质的历史记忆——另一面,即个体在环境中的具体遭遇,由此建立起一个富于空间感的记忆形态。以对历史记忆的探求为认知中介,引出凯尔泰斯对奥斯维辛的审视与追问,并通过个体在历史罅隙中挣扎反思的生命体验,表达了其对犹太群体命运的不忿、担忧,但凯尔泰斯的关注点没有简单地停留于此,而是将之从群体过渡到对人类整体命运的忧虑、对历史进程的思考,把反思升华到更高一级的层面。通过全力追寻凯尔泰斯重返奥斯维辛的路径,探索个体应如何自适于这种对生命具有决定性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中,并且继续维持生存和展开思考,最终揭示奥斯维辛这场历史灾难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文明的倒退和破败,也无法笼统地归责于纳粹组织的残酷和犹太群体的懦弱。因为它有着更为广泛的参与者和更为深刻的构成因素,是在现代文明之下人类共谋的一场悲剧,而任何的悲剧都来自于人性中无法根除的丑陋和黑暗,这也是人性不可弥补的不完满。无论人类的历史进程演化到哪一个阶段,人性的不完满始终潜伏其中,窥视着人心的邪恶,并借机掀起新的一轮腥风血雨。从这一个角度看,人类处于似新实旧的循环历史形态中,因而凯尔泰斯希望能通过反复咀嚼奥斯维辛这段历史记忆来唤起人们对此悲剧的审视和追问,反思人性的内在,以爱和怜悯化解人性的不完满,不断延展人类生存的韧性。凯尔泰斯不厌其烦地重复着奥斯维辛这一主题,在他看来,奥斯维辛并不是偶然或意外,它因人类维护强权体制运营的需要而生,是强对弱、优对劣的一种制裁,也是提供杀人服务的机器,更是人类在现代堕落、沉沦的有力证明。在文明与野蛮并存的今天,专制和暴政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存在,获得幸存的凯尔泰斯更多的是想探讨如何避免奥斯维辛的重演,以求获得真正的幸存。他专注于对奥斯维辛情结的书写,不仅是为了重复地表述人类灾难来告诫世人不可忘记过去,还想借机警醒人类过去的仅仅是奥斯维辛集中营,如果促成奥斯维辛的条件依旧存在,不仅犹太群体再遭厄运,人类还可能共谋出新的压迫和悲剧,因而奥斯维辛更需要始终铭记与不断解读。凯尔泰斯认为大屠杀能够成为一种新的独特的文化,人类应该尽其所能释放出它潜在的巨大价值和意义,从而使其对人类历史进程发挥更好的导向作用,而这也正是凯尔泰斯作品中最富意味的探讨价值和意义之所在。(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6-06-01)

[7](2016)在《诺贝尔得主凯尔泰斯·伊姆莱去世》一文中研究指出凯尔泰斯·伊姆莱,匈牙利犹太作家,1944年曾被纳粹投入集中营,后获得解救,他的首部小说《命运无常》就以这段经历为背景。2002年,凯尔泰斯获诺贝尔文学奖。2016年3月31日,凯尔泰斯·伊姆莱去世,享年86岁。这位86岁的诺奖得主是经受多年帕金森氏病的折磨后死去的,"病故"是媒体和外人的注释,并非作家本人的。在凯尔泰斯看来,"人们(本文来源于《牡丹》期刊2016年09期)

余泽民[8](2016)在《凯尔泰斯·伊姆莱:为了记忆,记住死亡》一文中研究指出凯尔泰斯·伊姆莱,匈牙利犹太作家,1944年曾被纳粹投入集中营,后获得解救,他的首部小说《命运无常》就以这段经历为背景。2002年,凯尔泰斯获诺贝尔文学奖。2016年3月31日,凯尔泰斯·伊姆莱去世,享年86岁。凯尔泰斯死了,2016年3月31(本文来源于《文艺报》期刊2016-04-13)

余泽民,王家新,宁肯[9](2016)在《没有什么文字能比他的更刺痛我们》一文中研究指出余泽民:宁肯曾说凯尔泰斯是一颗“弱星”,这个词给了我深刻的触动。宁 肯:凯尔泰斯的作品让我想到黑色,类似于卡夫卡。卡夫卡的黑色有绝望、荒谬,还有反讽、幽默。但凯尔泰斯就是纯粹的黑色,在黑色之中有一些星星。人类的思想史上有一类人是“弱星”,它们在(本文来源于《文艺报》期刊2016-04-13)

傅小平[10](2016)在《他被选中来发现奥斯维辛背后的警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一部以奥斯维辛为主题的小说,如果不能让读者感情受伤,那将是一种耻辱。”3月31日,被誉为“奥斯维辛灵魂代言人”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匈牙利籍犹太作家凯尔泰斯·伊姆莱在患多年帕金森综合征后,于匈牙利布达佩斯家中去世,享年86岁。当日,匈牙利总统(本文来源于《文学报》期刊2016-04-07)

凯尔泰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凯尔泰斯的写作对奥斯维辛进行自杀性的思辩,思考人类的存在境况。从罪孽中感受屈辱,生存即屈从;但同时,屈从中也有抵抗。个体被高压的专制机器几近碾碎时,他将写作看做一种救赎,以对绝望的深挖反抗绝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凯尔泰斯论文参考文献

[1].符晓.为什么不能忘记凯尔泰斯·伊姆雷?[N].文艺报.2019

[2].侯艺璇.从“无命运叁部曲”论凯尔泰斯的屈从与反抗[J].青年文学家.2019

[3].欧阳德彬.翻译凯尔泰斯的作品,改变了他的命运……[N].文汇报.2018

[4].董劭敏.凯尔泰斯·伊姆雷集中营小说人物形象研究[D].广西大学.2018

[5].陆梅.对于文学,我能做什么?[N].贵州民族报.2016

[6].周璇.对历史记忆的审视和追问[D].广西大学.2016

[7]..诺贝尔得主凯尔泰斯·伊姆莱去世[J].牡丹.2016

[8].余泽民.凯尔泰斯·伊姆莱:为了记忆,记住死亡[N].文艺报.2016

[9].余泽民,王家新,宁肯.没有什么文字能比他的更刺痛我们[N].文艺报.2016

[10].傅小平.他被选中来发现奥斯维辛背后的警示[N].文学报.2016

标签:;  ;  ;  ;  ;  ;  ;  ;  ;  ;  

凯尔泰斯论文-符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