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膜孔单向交汇入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膜孔直径,浑水膜孔灌,交汇入渗,单向交汇时间
膜孔单向交汇入渗论文文献综述
王锦辉,费良军[1](2016)在《不同膜孔直径的浑水膜孔灌单向交汇入渗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室内浑水膜孔灌单向交汇入渗试验资料,研究了不同膜孔直径的浑水膜孔灌单向交汇入渗特性;建立了浑水膜孔灌单向交汇入渗参数、单向交汇时间、湿润锋运移参数与不同膜孔直径的关系;提出了不同膜孔直径的浑水膜孔灌单向交汇入渗单位膜孔面积累积入渗量模型、稳定入渗率模型、自由面和交汇面湿润锋运移模型。结果表明:随着膜孔直径增大,单点膜孔累积入渗量逐渐增大,单位膜孔面积累积入渗量逐渐减小;单位膜孔面积累积入渗量的K值随着膜孔直径的增大而减小,α随着膜孔直径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在膜孔间距一定的情况下,入渗发生交汇的时间随着膜孔直径的增大而减小;在相同入渗时间内,随着膜孔直径的增大,自由面和交汇面垂直和水平湿润锋运移距离都逐渐增加。(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费良军,王锦辉[2](2016)在《泥沙粒度组成对浑水膜孔灌单向交汇入渗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室内相同条件下清水膜孔灌单向交汇入渗和4种不同泥沙粒度组成的浑水膜孔灌单向交汇入渗试验,研究不同泥沙粒度组成对浑水膜孔灌单向交汇入渗特性的影响;建立浑水膜孔灌单向交汇入渗量、单向交汇时间、湿润锋运移距离与不同泥沙粒度组成的关系;提出不同泥沙粒度组成下浑水膜孔灌单向交汇入渗单位膜孔面积累积入渗量模型、自由面和交汇面湿润锋运移距离模型;并揭示不同泥沙粒度组成下浑水膜孔灌单向交汇入渗相对相同条件下清水膜孔灌单向交汇入渗的减渗特性。结果表明,浑水膜孔灌单向交汇入渗单位膜孔面积的累积入渗量随着物理性粘粒含量d0.01(粒径小于0.01 mm的颗粒含量)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入渗系数K随着d0.01的增大而减小,入渗指数α随着d0.01的增大而增大;在相同入渗时间内,随着物理性粘粒含量d0.01的增大,自由面和交汇面垂直和水平湿润锋运移距离都逐渐减小,减渗率逐渐增大。(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董玉云,王宝成,费良军[3](2015)在《膜孔肥液单向交汇入渗水、氮运移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膜孔肥液单向交汇入渗土壤水分及NO-3-N的分布特性与运移规律。研究表明,供水入渗过程中,相同深度处膜孔中心垂向的土壤含水率大于交汇中心垂向的土壤含水率;土壤NO-3-N浓度锋运移距离和最大值随入渗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再分布过程中,土壤剖面含水量的最大值随再分布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小,整个湿润土体的土壤含水率随时间的延长变得相对均匀;NO-3-N浓度锋运移距离继续增大,而NO-3-N浓度最大值逐渐减小。(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5年06期)
董玉云,费良军,穆红文[4](2012)在《膜孔肥液单向交汇入渗特性及数学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室内入渗试验,分析了膜孔肥液单向交汇的入渗特性。在此基础上,根据已知试验资料,提出了Kostiakov模型、分段函数模型、减渗量模型和增渗率模型等4个膜孔肥液单向交汇入渗模型。Kostiakov模型建立的条件是膜孔肥液单向交汇入渗参数均为已知;分段函数模型建立的条件是膜孔肥液自由入渗和单向交汇入渗参数均为已知;减渗量模型建立的条件是膜孔肥液单向交汇入渗相对于膜孔肥液自由入渗的减渗量参数和膜孔肥液自由入渗参数已知;增渗率模型建立的条件是膜孔肥液单向交汇入渗相对膜孔清水单向交汇入渗增渗率和清水单向交汇入渗参数已知。模型验证表明,所提出的4个模型均为描述膜孔肥液单向交汇入渗的有效模型,其中分段函数模型的计算精度相对最高,Kostiakov模型、减渗量模型和增渗率模型稍次之。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不同的已知资料情况加以选用。(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12年03期)
董玉云,费良军,任建民[5](2009)在《肥液浓度对膜孔单向交汇入渗水分运移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清水与不同肥液浓度的膜孔单向交汇室内入渗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的膜孔肥液单向交汇入渗量、湿润锋运移距离及土壤含水量分布。提出了土壤入渗量和湿润锋运移距离随肥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大的规律;建立了不同肥液浓度膜孔入渗量和湿润锋运移距离经验模型。经实测资料验证,模型精度较高;肥液浓度越大,相同时间的湿润锋运移距离越大,相同深度处的土壤含水量也越大。(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09年06期)
韩雪冬[6](2009)在《不同施肥方式的膜孔单向交汇入渗土壤氮素运移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在查阅国内外膜孔灌理论与技术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膜孔灌施肥农田氮素运移特性与灌溉质量评价方法研究”,采用室内试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技术路线,主要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的条件下,膜孔单向交汇入渗水、氮运移和转化特性,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对膜孔肥液单向交汇入渗土壤水分运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膜孔肥液单向交汇入渗和自由入渗单位膜孔面积的累积入渗量均随着入渗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在入渗初期入渗率迅速减小,而后趋于平缓。在同一时刻,膜孔肥液单向交汇小于膜孔肥液自由入渗的累计入渗量和入渗率。(2)对不同施肥方式膜孔单向交汇入渗条件下土壤硝态氮运移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膜孔灌施单向交汇入渗35min后发生交汇,表施膜孔入渗105min后发生交汇,深施膜孔入渗70min时发生交汇,结果表明,在相同入渗时间内灌施的累计入渗量最大。再分布过程中土壤水分在水势梯度的作用下继续运移,土壤硝态氮以水为载体在干湿梯度的作用下向土壤深层运移。由于土壤胶体对硝态氮分子吸附作用很弱,膜孔单向交汇入渗条件下硝态氮分子在对流—弥散机理作用随水分运移,其运移规律和土壤水分基本一致,且硝态氮在土壤中的分布范围和土壤湿润体保持一致。(3)通过室内试验对不同施肥方式条件下,膜孔单向交汇入渗土壤硝态氮运移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施肥量相同的条件下,灌施土壤硝态氮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含量减小;表施、深施土壤硝态氮含量在膜孔垂直方向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均呈低—高—低变化。在施肥量不同的条件下,硝酸钾含量越大,相同深度土壤剖面的硝态氮含量也越大。结果表明,各阶段土壤中硝态氮的含量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且土壤硝态氮有向远离膜孔中心方向运移的趋势。(4)分析了叁种施肥方式在施肥1-20d内土壤硝态氮的运移转化特性,结果表明,灌施、表施和深施土壤硝态氮含量均随着时间的延长不断减小,且在灌水后的前几天硝态氮含量下降的较迅速,而后逐渐减弱,这主要是由硝态氮的反硝化作用引起的。(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09-03-01)
董玉云,费良军,穆红文,任建民[7](2008)在《肥液浓度对膜孔单向交汇入渗NO_3~--N运移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室内入渗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的膜孔肥液单向交汇入渗NO3--N的分布特性。研究表明,不同肥液浓度的膜孔入渗湿润体膜孔中心和交汇界面中心垂向土壤NO3--N的浓度锋运移距离与土壤水分运动的湿润锋一致;肥液浓度越大,相同入渗时间的NO3--N浓度锋运移距离越大,土壤NO3--N浓度最大值越大,相同深度处土壤NO3--N浓度也越大。建立了肥液交汇入渗湿润体膜孔中心和交汇界面中心垂向土壤NO3--N浓度分布特征与湿润体深度之间的分段函数模型,经实测资料验证表明,该模型精度较高。入渗供水过程中,NO3--N浓度锋运移距离和浓度最大值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再分布过程中,NO3--N浓度前锋运移距离随时间延长而增大,而NO3--N浓度最大值逐渐减小。(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08年04期)
董玉云,费良军,任建民[8](2008)在《肥液浓度对膜孔单向交汇入渗湿润体特性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清水与不同肥液浓度的膜孔单向交汇入渗室内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的肥液膜孔入渗湿润锋运移特性,建立了湿润锋运移距离与入渗时间的模型,提出了膜孔湿润锋运移距离随肥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大的规律;建立了由清水湿润锋运移参数和肥液浓度推求肥液入渗膜孔中心和交汇中心垂直湿润锋运移距离的模型,经实测资料验证表明,模型精度均较高;建立了膜孔单向交汇入渗交汇时间与肥液浓度之间的指数函数模型。该研究成果为进一步进行膜孔灌溉技术研究奠定了科学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08年03期)
程东娟,费良军,尹娟[9](2007)在《膜孔灌单向交汇入渗减渗量和交汇界面面积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室内膜孔单点源自由入渗和单向交汇入渗试验资料,分析了膜孔灌单点源自由入渗量和单向交汇入渗量的变化规律,研究了膜孔灌单向交汇入渗减渗量和交汇界面面积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基于减渗量和交汇界面面积的膜孔灌单向交汇入渗量数学模型。该模型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计算精度较高,是计算膜孔灌单向交汇入渗量的有效模型。该研究为膜孔灌理论与技术要素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科学基础。(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07年06期)
雷雁斌,董玉云,费良军[10](2007)在《膜孔灌单向交汇肥液入渗湿润体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室内膜孔单向交汇肥液入渗试验,研究了肥液入渗下湿润锋的运移特性,建立了湿润锋运移速率与入渗时间的经验模型;分析了膜孔单向交汇面湿润锋形状,建立了交汇面湿润锋运移距离随时间变化模型;研究了湿润体内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水分再分布的规律。研究成果为进一步进行膜孔灌溉技术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灌溉排水学报》期刊2007年01期)
膜孔单向交汇入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室内相同条件下清水膜孔灌单向交汇入渗和4种不同泥沙粒度组成的浑水膜孔灌单向交汇入渗试验,研究不同泥沙粒度组成对浑水膜孔灌单向交汇入渗特性的影响;建立浑水膜孔灌单向交汇入渗量、单向交汇时间、湿润锋运移距离与不同泥沙粒度组成的关系;提出不同泥沙粒度组成下浑水膜孔灌单向交汇入渗单位膜孔面积累积入渗量模型、自由面和交汇面湿润锋运移距离模型;并揭示不同泥沙粒度组成下浑水膜孔灌单向交汇入渗相对相同条件下清水膜孔灌单向交汇入渗的减渗特性。结果表明,浑水膜孔灌单向交汇入渗单位膜孔面积的累积入渗量随着物理性粘粒含量d0.01(粒径小于0.01 mm的颗粒含量)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入渗系数K随着d0.01的增大而减小,入渗指数α随着d0.01的增大而增大;在相同入渗时间内,随着物理性粘粒含量d0.01的增大,自由面和交汇面垂直和水平湿润锋运移距离都逐渐减小,减渗率逐渐增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膜孔单向交汇入渗论文参考文献
[1].王锦辉,费良军.不同膜孔直径的浑水膜孔灌单向交汇入渗特性[J].水土保持学报.2016
[2].费良军,王锦辉.泥沙粒度组成对浑水膜孔灌单向交汇入渗特性的影响[J].农业机械学报.2016
[3].董玉云,王宝成,费良军.膜孔肥液单向交汇入渗水、氮运移特性试验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5
[4].董玉云,费良军,穆红文.膜孔肥液单向交汇入渗特性及数学模型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2
[5].董玉云,费良军,任建民.肥液浓度对膜孔单向交汇入渗水分运移特性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9
[6].韩雪冬.不同施肥方式的膜孔单向交汇入渗土壤氮素运移特性试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9
[7].董玉云,费良军,穆红文,任建民.肥液浓度对膜孔单向交汇入渗NO_3~--N运移特性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8
[8].董玉云,费良军,任建民.肥液浓度对膜孔单向交汇入渗湿润体特性的影响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8
[9].程东娟,费良军,尹娟.膜孔灌单向交汇入渗减渗量和交汇界面面积试验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7
[10].雷雁斌,董玉云,费良军.膜孔灌单向交汇肥液入渗湿润体特性试验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