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化翻译法论文-刘为洁

陌生化翻译法论文-刘为洁

导读:本文包含了陌生化翻译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翻译,陌生化,形意张力,偏离

陌生化翻译法论文文献综述

刘为洁[1](2019)在《从形意张力看陌生化翻译的类比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陌生化翻译的过程中,语言形意之间的张力是陌生化语言的根本问题,主要体现于字词和语篇两个层面。类比的翻译策略是遇到形意张力加大语篇时所采用的动态、辩证的处理方法,通过类比使得陌生化形式得以显现,通过陌生化手法的"变"寻求陌生化意图的"不变"。字词层面的类比是译者通过灵活运用现有构词规则,仿造源语的形式特征,创造出现有词汇中不存在的词语;语篇层面的类比是译者通过陌生化手法及互文张力结构获得与源语语篇的相似性,依据译语符号的本土文化特性对语篇体系进行调整。类比翻译策略的提出有助于进一步认识陌生化语言的翻译方法和文学翻译活动本身的性质。(本文来源于《厦门理工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郭敬菊[2](2018)在《《啮魂之齿》(节选)陌生化翻译实践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告基于作者对马歇尔·布朗所着《啮魂之齿》的翻译实践。翻译形式为英译中。该项目由本文作者和其导师共同完成。整个翻译过程主要分为译前准备、翻译进行和译后校对叁个阶段,历时两年半时间。由于本书的篇幅较长,所以该报告选取该书的第一章即序言部分作为该报告的分析样本。《啮魂之齿》是一部关于音乐的文学性评论。该书的第一章节即序言部分,主要围绕“莫扎特效应(聆听莫扎特音乐作品可以提高儿童智商)”背后的抽象主义音乐进行了探索和分析。同时序言部分简单介绍了同时期的哲学、绘画、文学及其他形式的抽象主义作品,意在让读者从这些艺术作品的共通性中去理解抽象主义音乐的主题。基于翻译过程中《啮魂之齿》的语言及文本特点,本报告选取了俄国形式主义文艺理论家维克多·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翻译理论作为该报告的理论支撑。陌生化技法是指译者通过反常规、反自动化的艺术技巧,使得原本熟悉的作品而变得新奇和陌生的艺术手法。该报告主要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对翻译项目背景、内容的简要介绍;第二部分是对整个翻译过程的简要分析。第叁部分是对该报告所选用的陌生化理论的介绍;第四部分则结合翻译实践,分别从语音、词汇及句法层面对翻译时采用的陌生化技法进行分析。第五部分则是该报告的结论部分,同时也会简要概括(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5-29)

沈梦丹[3](2018)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大卫的伤疤》陌生化翻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翻译学肇始于本世纪初,由国内学者胡庚申提出,翻译学与生态学的结合,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令人耳目一新。目前,生态翻译学在翻译研究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陌生化原本是一种文学理论,但早已作为一种现象出现在翻译作品中。许多学者在研究译文中的陌生化现象时,多次强调译者主体性的作用,这和生态翻译学的主要概念之一“译者中心”有一定相通之处。而根据目前的文献来看,尚未有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陌生化翻译的相关研究。本文试图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指导,以原文-译者-译文叁者关系为框架,研究译文中陌生化现象背后的译者意图以及陌生化现象与原文的联系。本文选英文小说Mornings in Jenin及其中译本《大卫的伤疤》为研究对象,原因为:虽然该小说用英文写就,但因为其作者生于巴勒斯坦,且叙述背景为巴以冲突发生前后的巴勒斯坦,所以该小说包含了大量的阿拉伯语言特色和文化元素,这势必对译者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其次,本书的译者同时是一名翻译理论家,且有着非常鲜明的陌生化翻译倾向。其立场鲜明的译论对译者分析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选题意义及整体结构。第二部分文献综述中,分别对生态翻译学和翻译中的陌生化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第叁部分理论主体,取生态翻译学译者中心论、文本移植和翻译适应选择论叁大核心概念,其中,以译者中心论为原则,以文本移植和适应选择论为框架,并结合苏珊·巴斯奈特的种子移植理论,建立分析模型,将翻译过程描述为译者在译文原文双方环境制约下,挑选原文中的种子,将种子进行移植并培育的过程。第四部分为实例分析,从分析译文中的陌生化现象入手,探究了译者的翻译方法(培育方法)及其意图(挑选了什么种子)。第五部分为结论,总结了文章的发现及肯定了本研究的可行性,同时指出了本文的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05-01)

张铁虎,郭晓茜[4](2018)在《陌生化翻译视阈下陕西文学作品英译及其效果研究的可行性报告——以《平凡的世界》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于1991年获得第叁届茅盾文学奖,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作品着眼20世纪70年代中国西北普通人民的生活场景,从风土人情,人物情感纠葛和社会变迁叁方面展开描写,语言生动,细腻,打动人心。该文在陌生化的翻译视角下解读《平凡的世界》的英译效果,探讨其文化传播效果,寻求有效的翻译策略。(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8年04期)

彭星[5](2017)在《论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陌生化翻译的定义,分析了翻译的陌生化原则,阐述了翻译具有的陌生化特征,并探究了陌生化翻译的实现方式。在陌生化翻译中,译者力图避免将源语文本归化翻译成目标语读者所熟知的语言内容与形式,而是借助异域化和混杂化的翻译方法甚至"零翻译"原则使译文语言推陈出新,赋予目标语语言以新鲜感和新奇感,从而延长翻译审美主体和审美接受者的思考时间与感受难度以增加审美快感。(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7年25期)

谢文静[6](2016)在《例谈文学作品的陌生化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陌生化"原是一个文学术语,后被逐渐应用到翻译领域,演变出了陌生化翻译技巧。陌生化翻译主要指在翻译过程中避免过度归化,保留源语的文化和语言异质性,使审美变得困难。文学翻译可以通过陌生化手段保留原文的文学性和艺术性,本文以毕飞宇的小说《青衣》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文学翻译中陌生化手段的使用及效果,以期为文学翻译提供几点思考。(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下)》期刊2016年10期)

唐青[7](2016)在《陌生化翻译理论视角下莫言作品葛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2年,瑞典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中国作家莫言。莫言获奖后,吸引了不少外国读者对他的文学作品的关注。而中国文学作品要展现给外国读者,翻译是必要的桥梁。在众多的莫言作品的翻译中,葛浩文的译作成为了最受欢迎的译作之一。本文以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大师斯皮瓦克的陌生化翻译理论为指导,聚焦斯皮瓦克所提倡的“有爱的翻译”、“贴服的翻译”、以及“陌生化翻译效果”叁大理论焦点,以葛浩文翻译的莫言的五部小说《红高粱》、《丰乳肥臀》、《酒国》、《师傅越来越幽默》、《生死疲劳》为语料,运用定性及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葛浩文的英译本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经过深入分析探讨发现:1)葛浩文的翻译属于“有爱的翻译”,展现了中国文化内涵。2)葛浩文贴服于莫言作品,最大限度地展现了莫言作品的特点和其创作意图。3)有爱的贴服地翻译,使得葛浩文译本呈现了异质文化的陌生化效果,使读者享受到一种新异的文化阅读体验。葛浩文的译本较好地展现了莫言的作品特点和中国文化,使得西方读者获得了了解异质文化的新的阅读体验,增加了其阅读快感。也就是说陌生化翻译理论对于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和当今世界文化的平等交流有着积极意义。因此,本文以陌生化翻译为理论视角分析莫言作品的葛浩文译本,希望能对今后富含文化意象的翻译实践活动提供借鉴,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和传播,不断提升中国的软实力。(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6-06-01)

李雪峰[8](2016)在《谈陌生化翻译在《平凡的世界》英译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陌生化翻译是注重保留翻译文学性的翻译策略之一,概括来讲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用译入语读者不熟悉的表达方式,从而在译文中创建"陌生"的语境,使译文读者在感受到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同时,保持阅读的"新奇感"。本文以《平凡的世界》的英译为研究对象,首先阐释陌生化和陌生化翻译概念的内涵,而后基于陌生化翻译理论,举例分析陌生化翻译在《平凡的世界》英译中的可实现性。陌生化翻译对提高译文的文学性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相关理论目前尚未完善,需要学术界的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语文建设》期刊2016年12期)

刘芸伶[9](2016)在《《格列佛游记》两个译本中的陌生化翻译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俄国形式主义学派代表人物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了着名的陌生化概念,他认为正是文学作品中新颖,奇特的陌生化表达方式成就了文学作品的文学性。而文学性正是文学作品区别于其他作品的关键所在。因此,基于陌生化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彰显其价值方面的重要性,译者到底如何看待和处理原作中的陌生化手法,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决定该文学作品的译本成败的关键。自陌生化理论被提出开始,随着其不断地被灵活运用于各个研究领域,在翻译界它也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这之中主要存在两大研究趋势:第一种是将原作的陌生化手法当作一种翻译的对象;另一种则是将陌生化手法看作一种翻译的策略。不同于其他一些翻译文本的处理,文学作品的翻译在某些方面可以被看作一种创作过程,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并不需要对原作进行完美的复制,而可以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也就是可以在译作中创造性地运用陌生化的相关原则。本文倾向于第一种研究范式。《格列佛游记》是英国着名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杰出作品之一,自其出版开始便在全世界享有盛誉,并且至今仍在文学界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乔纳森·斯威夫特在该文学作品中虚构了四个离奇的冒险故事,通过运用多种多样的讽刺手法,深刻地为广大读者剖析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英国的各种社会现实,同时也表达出了自己深刻的思想价值观念。除了《格列佛游记》的原作,该作品的各种译本也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喜爱和关注,其中,中文版本(包括全译本和节译本)便已有数十个。在这些译本中,不同译者均有其关注的重点:有些译本基于忠实于原着主要内容的目的,力求为读者呈现原作主人公的四次奇妙旅行;有些译本注重原文的写作形式,追求与原作者的写作手法一致;有些译本在充分理解原作者写作目的的基础上,完美呈现了其中的讽刺手法,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了解英国讽刺小说价值的渠道;还有一些译本基于吸引不同层次的阅读对象的目的对原作的翻译进行了一定的改写创作。基于《格列佛游记》译作的多样化表现,国内学者已经从多种不同角度对该文学作品的中译本进行了研究,但是从陌生化理论的角度进行的翻译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本文选取了《格列佛游记》的两个中文译本作为研究对象。它们分别是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译者张健的版本以及2011年上海翻译出版社出版的译者孙予的版本。其中,张健的译本主要面向成人读者,而孙予的译本则主要服务于学生群体。本文从陌生化理论出发,基于其在文学作品及文学翻译领域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一个文学翻译中陌生化手法的多层次评价模式,主要从语言和文化两个角度入手,从词汇,句法,修辞和文化四个层次分析了这两部译作,探究这两位译者是否在翻译过程中注意到了原作中的陌生化,以及他们分别采取了什么样的翻译方法并达到了什么样的翻译效果。经过对两个译本中的具体例句进行深入分析,本文认为这两位译者都注意到了原作中陌生化手法的运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陌生化手法的翻译,为目标读者呈现出了显着的陌生化的阅读效果。但是本文的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对陌生化翻译的多层次评价模式是否还可添加其他次级系统?因此,本文作者希望能够使文学作品的译者更加重视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并努力寻求更好的翻译技巧和策略来应用于文学作品的翻译。(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6-04-15)

吴卫平,董元兴,李婷[10](2015)在《跨文化传播视域中的陌生化翻译策略研究——以赛珍珠《水浒传》英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陌生化理论的起源入手探讨其与翻译结合的重要性,并以赛珍珠翻译的《水浒传》英译本为例阐述和分析了陌生化翻译的两种策略"异域化"和"混杂化"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研究发现,采用异域化策略从文体、句法和语用层面可以让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有助于传播儒家文化以礼待人、贬己尊人的中国传统文化形象。同时,采用混杂化策略处理杂体诗和成语,有助于传播中国人含蓄内敛的传统文化及让西方读者有不同的审美体验和艺术感受。(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陌生化翻译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报告基于作者对马歇尔·布朗所着《啮魂之齿》的翻译实践。翻译形式为英译中。该项目由本文作者和其导师共同完成。整个翻译过程主要分为译前准备、翻译进行和译后校对叁个阶段,历时两年半时间。由于本书的篇幅较长,所以该报告选取该书的第一章即序言部分作为该报告的分析样本。《啮魂之齿》是一部关于音乐的文学性评论。该书的第一章节即序言部分,主要围绕“莫扎特效应(聆听莫扎特音乐作品可以提高儿童智商)”背后的抽象主义音乐进行了探索和分析。同时序言部分简单介绍了同时期的哲学、绘画、文学及其他形式的抽象主义作品,意在让读者从这些艺术作品的共通性中去理解抽象主义音乐的主题。基于翻译过程中《啮魂之齿》的语言及文本特点,本报告选取了俄国形式主义文艺理论家维克多·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翻译理论作为该报告的理论支撑。陌生化技法是指译者通过反常规、反自动化的艺术技巧,使得原本熟悉的作品而变得新奇和陌生的艺术手法。该报告主要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对翻译项目背景、内容的简要介绍;第二部分是对整个翻译过程的简要分析。第叁部分是对该报告所选用的陌生化理论的介绍;第四部分则结合翻译实践,分别从语音、词汇及句法层面对翻译时采用的陌生化技法进行分析。第五部分则是该报告的结论部分,同时也会简要概括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陌生化翻译法论文参考文献

[1].刘为洁.从形意张力看陌生化翻译的类比策略[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9

[2].郭敬菊.《啮魂之齿》(节选)陌生化翻译实践报告[D].山东大学.2018

[3].沈梦丹.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大卫的伤疤》陌生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8

[4].张铁虎,郭晓茜.陌生化翻译视阈下陕西文学作品英译及其效果研究的可行性报告——以《平凡的世界》为例[J].海外英语.2018

[5].彭星.论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翻译[J].校园英语.2017

[6].谢文静.例谈文学作品的陌生化翻译[J].文学教育(下).2016

[7].唐青.陌生化翻译理论视角下莫言作品葛译研究[D].广西大学.2016

[8].李雪峰.谈陌生化翻译在《平凡的世界》英译中的应用[J].语文建设.2016

[9].刘芸伶.《格列佛游记》两个译本中的陌生化翻译对比研究[D].西南大学.2016

[10].吴卫平,董元兴,李婷.跨文化传播视域中的陌生化翻译策略研究——以赛珍珠《水浒传》英译本为例[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标签:;  ;  ;  ;  

陌生化翻译法论文-刘为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