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格调诗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神韵,格调,诗学,康熙
格调诗学论文文献综述
吴蔚[1](2019)在《从“神韵”到“格调”——论帝王与康乾时期诗学思想之转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诗学从"神韵"到"格调"固然有自身发展的原因,也有帝王倡导的因素。康熙与乾隆虽然都倡导醇雅诗风,但诗学思想仍有诸多不同。康熙以"吟咏再叁,意味不穷"之深厚雄浑的盛唐元音为尚,重视诗歌风格的建设;乾隆更强调诗人的人品和气格,强调以忠孝论诗,更注重诗歌的思想和内容,反对"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神韵说。"神韵"本出自"格调",清代前中期诗学又从"神韵"转回"格调"不是简单的诗学思想轮回,而是有文学和政治的双重因素。(本文来源于《殷都学刊》期刊2019年01期)
朱新亮[2](2017)在《王船山与明代格调派之诗学渊源》一文中研究指出学界一般认为王船山对明代格调派的复古模拟持批评态度并将其视为格调派诗学的对立面。细察可知,他们并非捍格冲突、形同冰炭的对立存在,贯穿明代叁百年的格调派诗学对王船山实有不容忽略的深远影响。船山接受了格调派以体格、声调论诗的诗学传统,于唐诗观也基本与格调派崇唐抑宋的典范选择保持一致。船山诗学的复杂性决定了我们应打破二元对立的简单思维模式,以更宽阔的眼光、更包容的态度去理解其诗学的多维内涵、丰富层面。(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5期)
苏焘[3](2017)在《明代格调诗学对李白的审美接受及其诗歌对话——以谢榛和王世贞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格调理论对杜诗给予了详尽解析的背景下,后七子中以谢榛和王世贞为代表的诗歌言论,首次于格调诗论内部出发,对难以细致分析的李白诗歌进行了审美批评的尝试。谢、王二人对李白气格总体特征和学习方法论的阐述,以及对李诗地位、艺术类型和音律审美、篇法、句法等的具体分析,既是在明初"选而不评"基础上的理论拓展,同时也以创作摹拟的方式反映出此时期格调诗学在李、杜并尊情况下对李白艺术风格的理解方式和情感认知态度。(本文来源于《绵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9期)
刘竞飞[4](2017)在《词义学之外:“格调”与中国诗学叙事的时间轴》一文中研究指出"格调"是少有的几个几乎能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文论发展史的重要范畴之一。传统的对于"格调"的研究多是以词义学为基础展开,对于其推动诗歌学史叙事发展的功能性意义却常有忽视。"格调"系列范畴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表明,"格调"每在诗歌史转折时期起到独特的作用,是诗学史叙事中的一个行动位,具有一种词义学之外的特别意义。(本文来源于《文章、文本与文心——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四十四辑)》期刊2017-06-01)
龙野[5](2016)在《论王昶《湖海诗传》对后期格调派诗学的守护与调整——兼及乾嘉诗学趋势的转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湖海诗传》是《国朝诗别裁集》之后格调派的重要选本。王昶编选此书对沈德潜的诗论既有呼应,以采选近唐的作品为主,又改变了"格调说"独宗唐音的倾向,采入一些重学问、近"宋调"的诗,体现出既守护唐诗传统,又肯定"宋调"价值的取向。这是后期格调派领袖在诗坛风气发生变化时主动做出的调整,对妥善处理学唐与学宋、雅正与新变的矛盾,兼取唐宋之长,纠正诗坛片面宗唐、宗宋的弊病都有积极意义。《湖海诗传》有限度采纳"宋调",客观上促长了学宋之风,与乾嘉诗学由宗唐向唐宋并取演变的趋势一致,至于最终衍演出一场宋诗运动则并非王昶的初衷。(本文来源于《中国文论的学术史——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四十叁辑)》期刊2016-12-01)
蒋寅[6](2016)在《乔亿《大历诗略》与格调诗学的深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宝应才子乔亿深为沈德潜所赏,是乾隆间格调诗学最重要的传人。其诗歌观念以性情为体,但主张"所谓性情者,不必义关乎伦常,意深于美刺,但触物起兴有真趣存焉耳",则异于沈德潜之说。其论诗之用,主张根于经史,积学知道,着眼于大处,对沈德潜诗学之精深博厚固能大体仿佛,而于沈之迂腐肤廓也未能或免。其《大历诗略》是古代唯一一部大历诗评选,也是格调派诗歌评点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种,集中展示了格调派评点的批评风格和批评话语。乔亿诗学总体上显示出格调诗学在乾隆年间的深化。(本文来源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蒋寅[7](2016)在《“正宗”的气象和蕴含——沈德潜新格调诗学的理论品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沈德潜诗学虽然一向被贴上"格调派"标签,但他实际上很少使用"格调"一词,其诗学与其说是一种格调理论,还不如说体现格调派的观念,而且是经过改造的新格调观念,其中吸收"神韵"概念以提升其理论品位,以折中的思维方法避免明代格调派的极端主张和狭隘倾向,以襟抱、学识充实主体蕴含,突出伦理性要求,总结前辈研精诗律的真知灼见以弥补明代格调诗学在声律方面尚停留于朦胧意识的不足,最终从有法到无法、从美学的高度论述诗学原理问题。不仅提升《说诗晬语》的理论品位,同时也使老师叶燮等人未曾触及的模仿与创新、诗与学、抒情与议论、含蓄与直露、咏物与寄托这些传统诗学的基本问题续得论定。(本文来源于《文艺研究》期刊2016年10期)
李晨[8](2016)在《《人间词话》中的“格调”范畴及其诗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格调"是古典文学批评的重要概念。作为中国文学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关键人物和重要论着,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格调"范畴具有特殊意义。对《人间词话》"格调"范畴的研究,一方面要从内部阐释,发掘其诗学内容;一方面要从外部分析,发现其诗学价值。由此结合传统诗论、词论,进一步揭示出《人间词话》的体系性,探讨王国维如何重组、安排、定位各种美学元素,并达到与自身审美体验的高度契合。(本文来源于《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陆双祖[9](2015)在《格调与意境——王昌龄诗学之文质观》一文中研究指出盛唐诗实现了初唐提出的"文质彬彬"的文学理想。王昌龄在《诗格》中初步对盛唐诗学做了理论总结,并且赋予了"文"与"质"新的内涵,在文质关系上提出了"意境"这一审美范式,把文质的探讨深入到了诗歌内在的审美规律,丰富了文质论思想,标志着盛唐文学观念的成熟。(本文来源于《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徐姜汇[10](2015)在《李东阳《怀麓堂诗话》格调诗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李东阳是明代中前期的诗坛领袖,他的诗学观点主要集中于《怀麓堂诗话》,此书是他对文学创作经验和诗学思考的总结。他所提出的格调诗学也是一个完整的诗歌理论体系,主要由本体论、创作论和鉴赏论叁部分组成。首先,李东阳在本体论层面对诗歌的本质特征、发生功用和体制格式进行了探讨,认为诗歌是由内心真实情感引发的,以音律、兴象作为其本质属性,以表现情感意志为目的,并具有一定社会功能的文学样式。其次,从创作论层面强调诗人应宗法盛唐,以盛唐时期的诗人和作品为模仿对象和创作标准,在此基础上做到自得于心,创造出具有个性特色的诗作;并探讨了创作主体的心态以及创作时应选取何种主题、表现何种意象、达到何种意境;还探讨了诗歌创作的一些具体问题,如音韵平仄的使用、虚字与实字的关系以及句法、篇法的运用。最后,在鉴赏论层面对鉴赏主体的艺术修养作出了规定,认为鉴赏者需有“具眼具耳”和相关生命体验才能准确地理解诗歌的艺术成就;提出了诗歌鉴赏的具体方法,即要从横向比较、音乐美感和时代地域影响叁个方面进行鉴赏;还从格调出发对诗歌进行品评,将诗歌分为“盛唐为高”、“小乘”“尸解”和“深于古诗”叁个层次。正因为李东阳论诗独重“格调”,并赋予丰富的多义性,致其可以在本体论、创作论和鉴赏论等层面被阐释、演绎,最终形成完整诗学体系,奠定了格调诗学在中国诗学史的独特地位。(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大学》期刊2015-05-01)
格调诗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学界一般认为王船山对明代格调派的复古模拟持批评态度并将其视为格调派诗学的对立面。细察可知,他们并非捍格冲突、形同冰炭的对立存在,贯穿明代叁百年的格调派诗学对王船山实有不容忽略的深远影响。船山接受了格调派以体格、声调论诗的诗学传统,于唐诗观也基本与格调派崇唐抑宋的典范选择保持一致。船山诗学的复杂性决定了我们应打破二元对立的简单思维模式,以更宽阔的眼光、更包容的态度去理解其诗学的多维内涵、丰富层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格调诗学论文参考文献
[1].吴蔚.从“神韵”到“格调”——论帝王与康乾时期诗学思想之转变[J].殷都学刊.2019
[2].朱新亮.王船山与明代格调派之诗学渊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3].苏焘.明代格调诗学对李白的审美接受及其诗歌对话——以谢榛和王世贞为中心[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
[4].刘竞飞.词义学之外:“格调”与中国诗学叙事的时间轴[C].文章、文本与文心——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四十四辑).2017
[5].龙野.论王昶《湖海诗传》对后期格调派诗学的守护与调整——兼及乾嘉诗学趋势的转变[C].中国文论的学术史——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四十叁辑).2016
[6].蒋寅.乔亿《大历诗略》与格调诗学的深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7].蒋寅.“正宗”的气象和蕴含——沈德潜新格调诗学的理论品位[J].文艺研究.2016
[8].李晨.《人间词话》中的“格调”范畴及其诗学意义[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
[9].陆双祖.格调与意境——王昌龄诗学之文质观[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10].徐姜汇.李东阳《怀麓堂诗话》格调诗学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