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多路同时传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SCTP,移动多路同时传输,路径切换策略,吞吐量
多路同时传输论文文献综述
孙文学[1](2014)在《基于SCTP的移动多路同时传输路径切换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互联网早已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但是目前互联网面临着诸如扩展性、地址空间、端到端高性能传输、实时性和移动等方面的挑战。由于IPv4协议地址空间的局限性和下一代互联网对网络移动性能更高的要求,IETF相继推出了如MIPv6、FMIPv6和HMIPv6等移动机制。因网络层的移动机制切换延迟大且网络结构复杂,于是传输层mSCTP移动机制便应运而生,其动态地址重置(Dynamic Address Reconfiguration,DAR)方案实现了移动用户通信不中断时的IP地址动态更新。基于mSCTP移动机制DAR的特点,相继提出了增强型动态地址重置EDAR,并建立传输层EDAR-FMIPv6移动机制。本文对现有的移动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包括网络层移动机制,例如FMIPv6、HMIPv6移动机制,传输层移动机制,例如mSCTP、EDAR-FMIPv6移动机制。在mSCTP移动机制引入多路径CMT机制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对路径选择的优化方案。现有的移动机制在切换的延迟、信令的开销和传输的速率等方面存在着不足,有的移动机制虽然对切换延迟等指标进行了改进但是却增加了网络的复杂性。而mSCTP虽然引进了多路径同时传输机制CMT使得MN在不同网络间切换的延迟、信令开销和传输速率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该方案没有充分考虑切换后最优路径的问题。于是针对切换完成后最优路径问题本文提出了改进方案(Pro_mSCTP-CMT)。通过对仿真实验的结果分析可知,其改进方案Pro_mSCTP-CMT不仅在切换时延方面较现有移动机制有较大幅度减少,还在数据路径吞吐量、数据传输速率方面均有一定的提升,从而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改进方案Pro_mSCTP-CMT的合理性与先进性。论文最后对研究课题进行了一下总结和展望,并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14-12-01)
杜英武[2](2013)在《下一代互联网多路同时传输中可靠传输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及相关技术的高速发展,TCP的自身的不足表现的愈加明显,比如路径单一,数据整体延迟较大,容易受到SYN泛洪攻击以及队首阻塞等问题。这样SCTP在不久的将替代TCP成为下一代互联网的传输协议已被业界达成共识和重视。为了聚合带宽,提高端到端传输的吞吐量,又有研究人员在SCTP的基础上提出了多路同时传输(Concurrent Multipath Transfer, CMT)的解决方案即SCTP-CMT,可靠性数据传输作为核心问题之一,因此开展对下一互联网多路同时传输中可靠性传输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如今,已经有很多研究人员针对S CTP-CMT的特性进行可靠性方面的研究,然而这些研究无非是在路径选择与改善接收缓存阻塞问题上提出更好方案,但这些现有的方案或多或少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它们的主要缺陷有:(1)大部分方案都是针对CMT在发生路径故障数据丢失时如何完成快速重传,并没有考虑到快速重传所消耗的时间占据整个数据传输过程时间的大小。(2)以往多数方案对多路同时传输在拥塞控制的研究中都是在重要的假设下进行的,如接收缓存无限等,但实际上网络中接收端不可能有无限大的接收缓存,在无限接收缓存下研究拥塞控制没有实际意义且不能准确的反应网络环境的实际情况,是不严谨的。依据现有研究方向,本文作了进一步地剖析,引入了“冗余传输”(Redundant Transmission)的概念,“冗余传输”指从多路同时传输的路径中选出一条路径作为冗余路径协助其他路径进行传输。基于此,针对以上所述两个问题(1)该方案在路径发生故障时,不让发送端立即进入快速重传阶段而是通过冗余路径接收丢失的数据包,这样以来减小了从发现数据丢失到快速重传所消耗的时间,提高了整个传输过程的吞吐量。(2)该方案在接收缓存阻塞方面做出了进一步的改善,当其他路径发生丢包时并不影响其他可用路径的传输窗口大小,降低了接收缓存阻塞现象的概率。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CMT-RT的合理性与先进性。论文最后对课题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13-06-01)
邵瑞琼[3](2012)在《下一代互联网多路同时传输中吞吐量建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互联网和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TCP的固有缺陷表现的愈发明显,SCTP替代TCP成为下一代互联网的传输协议已被业界达成共识。为了聚合带宽,提高端到端传输的吞吐量,在SCTP的基础上,研究人员提出了多路同时传输(Concurrent Multipath Transfer, CMT)的解决方案即SCTP-CMT,吞吐量建模是核心问题之一,故开展下一代互联网端到端多路同时传输吞吐量建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很多研究人员针对SCTP的多流多宿特性进行吞吐量提高方面的研究,也有很多人针对TCP和SCTP提出了建模方法,但这些现有的模型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不甚完善的地方,它们的主要缺陷有:(1)大部分模型都是针对TCP或者标准的SCTP设计的,随着SCTP新版本的不断出现,需要有一个相对成熟的,针对基于SCTP多路同时传输的吞吐量模型出现。(2)大多数多路径并行传输的模型都假设所有路径的网络性能参数相同,但实际上不同网络的网络性能参数是不同的,有的甚至差距很大,这样的模型不能准确的反应网络环境的实际情况,是不严谨的。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针对SCTP-CMT建立了面向综合阶段的吞吐量模型TM-OIP (Throughput Model-Oriented Integrated Period)。首先通过对发送端和接收端两条路径设置不同的往返传输时延和丢包率等参数,同时为解决重传不必要发生问题,拥塞窗口更新不及时问题,还有处理快速重传中大量的确认消息的问题,开启了分集快速重传算法(SFR),拥塞窗口更新算法(CUC),延迟确认算法(DAC)算法;其次依据受接收端缓存影响与否的问题分为两大部分,每个部分均从叁个阶段(即超时阶段,慢开始阶段和拥塞避免阶段)进行设计,通过对各阶段不同参数对窗口变化影响的分析,分别计算了叁个阶段的吞吐量表达式,然后对超时阶段与四倍重复确认阶段出现的比例进行了计算,依据该比例对超时阶段、慢开始阶段和拥塞避免阶段合并综合,设计了面向综合阶段的吞吐量模型。最后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所设计模型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论文最后对课题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12-06-01)
索明宇[4](2012)在《下一代互联网多路同时传输中接收缓存分配策略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互联网和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TCP的固有缺陷表现的愈发明显,SCTP替代TCP成为下一代互联网的传输协议已被业界达成共识。为了聚合带宽,提高端到端传输的吞吐量,在SCTP的基础上,研究人员提出了多路同时传输(Concurrent Multipath Transfer,CMT)的解决方案即SCTP-CMT,接收缓存分配策略是核心问题之一,故开展下一代互联网多路同时传输中接收缓存分配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以往针对SCTP-CMT的研究中,有关报文格式,负载均衡以及拥塞控制均有两个重要的假设,首先是多路同时传输的每条路径的瓶颈队列是独立的,彼此之间无影响;其次为接收缓存为无限,无阻塞现象发生或阻塞现象可以忽略。但在真实的互联网环境中,接收缓存是有限的,从而导致如下问题:(1)按序提交时很容易出现因数据丢失造成缓存耗尽,严重影响传输性能;(2)无序提交时由于发送和接收方处理数据速度的差异也会出现缓存的消耗。上述两个问题均会导致阻塞现象的发生,将严重制约SCTP-CMT端到端吞吐量。本文对上述两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1)针对按序提交传输所导致的问题,提出了面向关联带宽的接收缓存分配策略RBA-OAB(Receive Buffer Allocation-Oriented Association Bandwidth),根据最严重情况下对缓存的需求,首先计算每一条路径的带宽,再求和计算出关联带宽,考虑快速重传机制,用两倍带宽与路径最大RTT的乘积作为接收缓存大小。(2)针对无序提交传输所导致的问题,提出了面向数据处理速度差的缓存分配策略RBA-ODPS(Receive Buffer Allocation-Oriented Date Process Speed-gap)。测试接收缓存的可用的值的变化速率作为处理速度的差值,根据差值变化情况进行动态分配缓存,使缓存适应当前的传输状况。仿真实验表明,本文所提出的两种缓存分配策略有效地缓解了接收缓存阻塞现象的发生,同时降低了接收缓存阻塞现象发生时吞吐量下降的程度。最后,对课题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研究工作给予了展望。(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12-06-01)
邹洪星[5](2008)在《基于SCTP的多路同时传输负载均衡和重传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Internet的发展,传输层单穴的端到端通信协议如TCP、UDP在传输性能、容错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皆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传输层多穴的端到端通信协议如基于SCTP的多路同时传输CMT (Concurrent Multipath Transfer)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端到端吞吐量和网络资源利用率。随着CMT的广泛应用,如何构建高性能、高可伸缩和高可用的基于SCTP的CMT负载均衡机制,以满足不断出现的大型SCTP应用的需求正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此外,由于数据重传的不可回避性及接收端缓存存在上限的事实,多路同时传输重传策略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接收端缓存拥塞的程度,因此多路同时传输重传策略对于保障多路传输的性能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其研究也已成为该领域的重点课题。目前,对多路同时传输负载均衡和重传策略的研究存在如下问题:(1)标准SCTP基于关联的拥塞控制机制在支持多路同时传输负载均衡应用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此外,多路同时传输负载均衡必然面临数据包乱序和TCP友好性的问题;(2)现存的多路同时传输重传策略缺乏对网络参数的综合考虑,未能很好的处理“接收缓存拥塞”问题,该问题制约着多路同时传输端到端吞吐量的提高。本文对上述两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1)针对多路同时传输负载均衡的问题,对SCTP协议进行了叁个方面的扩展,即子路径拥塞控制机制、具有带宽意识的数据调度算法和共享瓶颈检测与恢复机制,提出了SCTP扩展协议子路径拥塞控制SCTP (SPCC-SCTP),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出负载均衡机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该机制提高了多路径传输的负载均衡能力;(2)针对现存的多路同时传输重传策略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多路同时传输CMT重传机制进行修改,提出了基于综合参数的多路同时传输重传策略RTX-CSL (Retransmission-Congestion window and Slow start threshold and Lossrate),并对该策略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了仿真实验验证,结果证明该策略一定程度地避免了接收端缓存拥塞问题。最后,对课题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研究工作给予了展望。(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08-06-10)
多路同时传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及相关技术的高速发展,TCP的自身的不足表现的愈加明显,比如路径单一,数据整体延迟较大,容易受到SYN泛洪攻击以及队首阻塞等问题。这样SCTP在不久的将替代TCP成为下一代互联网的传输协议已被业界达成共识和重视。为了聚合带宽,提高端到端传输的吞吐量,又有研究人员在SCTP的基础上提出了多路同时传输(Concurrent Multipath Transfer, CMT)的解决方案即SCTP-CMT,可靠性数据传输作为核心问题之一,因此开展对下一互联网多路同时传输中可靠性传输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如今,已经有很多研究人员针对S CTP-CMT的特性进行可靠性方面的研究,然而这些研究无非是在路径选择与改善接收缓存阻塞问题上提出更好方案,但这些现有的方案或多或少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它们的主要缺陷有:(1)大部分方案都是针对CMT在发生路径故障数据丢失时如何完成快速重传,并没有考虑到快速重传所消耗的时间占据整个数据传输过程时间的大小。(2)以往多数方案对多路同时传输在拥塞控制的研究中都是在重要的假设下进行的,如接收缓存无限等,但实际上网络中接收端不可能有无限大的接收缓存,在无限接收缓存下研究拥塞控制没有实际意义且不能准确的反应网络环境的实际情况,是不严谨的。依据现有研究方向,本文作了进一步地剖析,引入了“冗余传输”(Redundant Transmission)的概念,“冗余传输”指从多路同时传输的路径中选出一条路径作为冗余路径协助其他路径进行传输。基于此,针对以上所述两个问题(1)该方案在路径发生故障时,不让发送端立即进入快速重传阶段而是通过冗余路径接收丢失的数据包,这样以来减小了从发现数据丢失到快速重传所消耗的时间,提高了整个传输过程的吞吐量。(2)该方案在接收缓存阻塞方面做出了进一步的改善,当其他路径发生丢包时并不影响其他可用路径的传输窗口大小,降低了接收缓存阻塞现象的概率。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CMT-RT的合理性与先进性。论文最后对课题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路同时传输论文参考文献
[1].孙文学.基于SCTP的移动多路同时传输路径切换策略研究[D].东北大学.2014
[2].杜英武.下一代互联网多路同时传输中可靠传输的研究[D].东北大学.2013
[3].邵瑞琼.下一代互联网多路同时传输中吞吐量建模研究[D].东北大学.2012
[4].索明宇.下一代互联网多路同时传输中接收缓存分配策略的研究[D].东北大学.2012
[5].邹洪星.基于SCTP的多路同时传输负载均衡和重传策略研究[D].东北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