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觉行为控制论文-谢嘉妍,Gianluca,Gini,聂衍刚

知觉行为控制论文-谢嘉妍,Gianluca,Gini,聂衍刚

导读:本文包含了知觉行为控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教师不公平知觉,网络偏差行为,自我控制

知觉行为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谢嘉妍,Gianluca,Gini,聂衍刚[1](2019)在《教师不公平知觉对意大利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的影响: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教师不公平是基于学生对老师对待他们是否公平的知觉(Santinello, et al., 2011)。问题教师会令学生更容易出现偏差行为,尤其是在网络文化背景下。研究表明教师不公平可以预测诸如欺凌行为的偏差行为。本研究旨在检验教师不公平知觉与意大利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235名意大利高中生通过自我报告参与了教师不公平知觉、叁种网络偏差行为(网络欺骗、网络欺凌和网络骚扰)和自我控制的测量。结果表明:(1)教师不公平知觉与网络欺凌、网络骚扰正相关(r=0.270**; r=0.209**),和自我控制负相关(r=-.399**);(2)教师不公平知觉与自我控制、教师不公平知觉与网络偏差行为及自我控制与网络偏差行为直接效应显着(effect=-.110,95%CI=[-.190,-.045];effect=.046,95%CI=[.001,106];effect=-.285,95%CI=[-.404,-.166]),自我控制在教师不公平知觉与网络偏差行为的间接效应显着(effect=.031,95%CI=[.011,.064])。结论:教师不公平知觉影响意大利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其中自我控制中介作用显着。低自我控制的青少年更容易认为教师对待他们不公平,从而表现出更多网络偏差行为。这对于学校教师评估工作和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开展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张维娜[2](2019)在《压力知觉对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的影响:自我控制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为了探讨压力知觉、自我控制及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之间的关系,以60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压力知觉量表、自我控制量表及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问卷进行测试。结果表明:(1)压力知觉、自我控制及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两两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2)压力知觉对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的直接效应显着;(3)自我控制可以调节压力知觉与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之间的关系,在低自我控制水平下,压力知觉对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有着显着地影响;而在高自我控制水平下,压力知觉对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的影响无明显变化。(本文来源于《第十二次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08-30)

李唐[3](2019)在《不同结果的自杀案例对大学生自杀干预意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高校中影响很大的一类突发公共事件,自杀是大学生中非常突出的精神卫生问题,也是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室友、同学等朋辈作为心理危机预防五级防护网中的二级防护,是大学生们强有力的社会支持和精神力量,在觉察抑郁和风险干预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并且在解决心理问题、鼓励自杀风险者去寻求专业的帮助上扮演着关键作用,但面对有自杀风险的大学生,有众多因素会影响其朋辈的自杀干预意愿。本研究以武汉市两所大学的352名在校大一新生作为研究对象,从提升大学生自杀干预意愿的角度出发,采用自编的不同结果的自杀案例作为实验材料,初步探讨不同结果的自杀案例对大学生的自杀态度、知觉行为控制及自杀干预意愿的影响,并分析自杀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在不同结果的自杀案例与自杀干预意愿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结果的自杀案例对大学生有关自杀者的态度没有显着影响,即积极组、消极组和对照组在对自杀者的态度上的得分没有显着差异;(2)不同结果的自杀案例对预防自杀难度、知觉行为控制和自杀干预意愿均有显着影响,积极组在预防自杀难度、知觉行为控制和自杀干预意愿上的得分均显着高于消极组和对照组的得分;(3)对自杀者的态度、预防自杀难度、知觉行为控制和自杀干预意愿两两之间均存在显着相关;(4)预防自杀难度和知觉行为控制在不同结果的自杀案例与自杀干预意愿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张钰敏[4](2018)在《大学生自杀态度,共情水平,知觉行为控制与助人行为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频发,学校乃至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自杀问题的关注日益增加。大学生室友、同学等朋辈作为他们强有力的社会支持和精神力量,是心理危机预防五级防护网中的二级防护。在心理求助叁阶段的他助评估阶段,大学生个体所选择的和实施的最终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朋友态度和行为的影响。但大学生朋辈从察觉自杀问题到提供自杀干预助人行为时,有众多的原因阻碍了他们助人行为的实施。目前对于自杀问题和危机干预的研究,主要是从自杀态度、自杀意愿等角度进行研究,并且多从自杀意愿者或自杀者的角度进行分析,少有系统地深入地从朋辈干预的角度分析自杀干预助人问题。因而通过研究来了解大学生朋辈在面对自杀问题时,影响其助人行为意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高大学生朋辈的自杀干预助人意愿,发挥朋辈干预时的有效预警,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研究选取武汉叁所高校的770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针对有自杀风险大学生进行朋辈干预的角度出发,初步探讨其自杀态度、共情水平和知觉行为控制对自杀干预助人行为的影响,采用相关分析、中介效应分析等方法探讨大学生自杀态度、共情水平、知觉行为控制和助人行为的关系。研究结果如下:大学生的特质共情水平和助人行为意愿在性别上存在显着差异。大学生自杀态度、特质共情水平、知觉行为控制和助人行为意愿在年级上不存在显着差异。大学生的自杀态度中对待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维度和对安乐死态度的维度在家乡所在地上存在显着差异。大学生的知觉行为控制和助人行为意愿在是否学生干部上存在显着差异。大学生自杀态度,特质共情水平,知觉行为控制和助人行为之间存在显着相关。特质共情水平在大学生自杀态度和助人行为之间存在中介效应。知觉行为控制在大学生自杀态度和助人行为之间存在中介效应。(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廖水蓉,芦咏莉,陈聆帙,聂晋文[5](2016)在《学生学业成绩和教师控制知觉对教师差别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651名六年级小学生及其所属班级的21名班主任为被试,考察学生学业成绩和教师控制知觉对教师差别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探讨教师控制知觉的中介作用及其学生性别差异。结果显示:(1)女生报告获得教师更多积极行为,男生报告获得教师更多消极行为;(2)在控制了学生性别与学校地区以后,学生学业成绩仍能有效预测教师差别行为中的机会特权、情感支持和指导控制等行为,教师控制知觉能够有效预测机会特权、指导控制、情感支持和负性反馈等行为;(3)教师控制知觉在学生学业成绩与教师差别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4)教师控制知觉的中介模型存在学生性别差异,男生群体为完全中介作用,女生群体为部分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心理发展与教育》期刊2016年03期)

成秀梅,陈文婷,余林[6](2015)在《假想事件、实际行为中整体—局部知觉对自我控制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采用Fujita等基于解释水平理论对自我控制的界定,利用内温的整体-局部知觉范式激发被试的不同知觉水平,设计假设事件和实际行为两种情形,评估不同知觉水平对自我控制的影响及潜在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处于整体知觉的被试,表现出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即表现出对延迟结果的偏好、更强的躯体耐受力。具体表现为:(1)相比局部知觉的条件,整体知觉可以引导被试减少对即时结果的偏好,增加对延迟结果的偏好。(2)相比处于局部知觉的被试,处于整体知觉的被试,拉伸拉力器持续的时间更长,表现出更强的躯体耐受力。(本文来源于《前沿》期刊2015年01期)

姚春序,郭小玲[7](2014)在《知觉闲散、自我控制与反生产行为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知觉闲散、自我控制和员工反生产行为之间存在的关系,本文采用本土企业的领导及其直接下属作为配对样本的调查方式,调查了来自21个企业的31位管理者和137位员工,结果发现:知觉闲散和员工反生产行为显着正相关;而员工的自我控制能力对其反生产行为产生负向影响;员工的自我控制能力在知觉闲散和反生产行为的关系中起到了负向调节作用。(本文来源于《人类工效学》期刊2014年04期)

艾樱[8](2014)在《自我控制要求与组织政治知觉对警察情绪耗竭与退缩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职场中的工作压力日益严重。自我控制要求是由于个体对自己提出要求而产生的压力源,组织政治知觉是个体感知到外界环境而产生的压力源,两者都可能引发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本文在内外源压力导致个体情绪和行为变化的研究框架下,从能量损耗角度提出自我控制要求和组织政治知觉会对个体情绪耗竭和退缩行为产生影响,并且特质自我控制在自我控制要求的作用机制中起到调节作用。本研究以292名警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有效回收数据做处理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1)自我控制要求、组织政治知觉、特质自我控制、情绪耗竭和退缩行为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2)自我控制要求不能单独预测警察的情绪耗竭和退缩行为,但自我控制要求与组织政治知觉的交互效应可以正向预测警察的情绪耗竭和退缩行为。(3)组织政治知觉与警察的情绪耗竭和退缩行为显着正相关,并能较好地解释两个结果变量的变异量。(4)特质自我控制对自我控制要求与情绪耗竭之间的关系有显着的调节作用,高水平的特质自控可以缓解自控要求带给警察的情绪耗竭反应;但特质自我控制对自我控制要求与退缩行为之间的关系的调节作用并不显着。(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邱联荣,王梅子[9](2013)在《轻艇水球选手主观规范、行为态度、行为控制知觉对行为意图之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之目的在分析轻艇水球选手主观规范、行为态度与行为控制知觉对行为意图之反应情形及其间之关系,研究采普查之抽样方式,以轻艇水球选手为研究对象,共回收有效问卷112份。所获得之资料经描述性统计、皮尔逊积差相关以及逐步回归分析统计,研究发现如下:轻艇水球选手在主观规范的「我的父母认同」有最高之反应;再行为态度的「可增强个人体能」有最高之反应;在行为控制知觉的「我有足够的信息可取得」有最高之反应;「行为态度」、「主观规范」、「行为控制知觉」与「行为意图」等变项间有显着相关存在。轻艇水球选手「行为态度」、「主观规范」、「行为控制知觉」对「行为意图」预测时,其联合解释变异量为69%。根据研究之发现与结果,研究将提出结论与建议以增加轻艇水球选手之行为意图,最后亦对后续研究者提供后续研究之方。(本文来源于《Proceedings of 2013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Sports Education(ESE 2013 V13)》期刊2013-04-11)

赵欣[10](2012)在《执行意向、认知负荷及行为控制知觉对习惯改变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习惯是一个自动化的模式,包括情境线索和行为反应的直接连接,这种联结是可以通过不断的重复来建立的。习惯的改变,是一种新行为的实施,从个体具备了行为的意向,到具体行为的实施过程,是受到多个因素影响的。在计划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本研究将行为意向,行为控制知觉以及影响个体执行认知任务的认知负荷纳入研究范围,控制被试形成实验中的自动化习惯模式,对习惯的心理机制、及其改变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单个变量的影响,并试图找出个体在执行新行为时成功率最高的变量条件组合。研究结论如下:1)习惯作为一个自动化模式,是通过不断的重复建立的“线索——行为”联结,可以通过有效的实验控制形成。2)时间压力是控制认知负荷水平的有效手段,亦具有预测认知负荷水平的效度。同时需要注意反应时分析时年龄作为协变量的存在。3)认知负荷水平对改变习惯的成功程度具有显着影响,低的认知负荷有利于习惯改变。4)行为控制知觉中效能因素比控制因素对行为影响大,该变量与认知负荷水平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及相互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5)执行意向是改变习惯的有效认知策略,行为意向的明确程度对行为执行产生决定性影响,其作用可能不仅限于建立自动化联结。(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2-04-01)

知觉行为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为了探讨压力知觉、自我控制及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之间的关系,以60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压力知觉量表、自我控制量表及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问卷进行测试。结果表明:(1)压力知觉、自我控制及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两两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2)压力知觉对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的直接效应显着;(3)自我控制可以调节压力知觉与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之间的关系,在低自我控制水平下,压力知觉对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有着显着地影响;而在高自我控制水平下,压力知觉对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的影响无明显变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知觉行为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1].谢嘉妍,Gianluca,Gini,聂衍刚.教师不公平知觉对意大利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的影响: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2].张维娜.压力知觉对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的影响:自我控制的调节作用[C].第十二次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19

[3].李唐.不同结果的自杀案例对大学生自杀干预意愿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9

[4].张钰敏.大学生自杀态度,共情水平,知觉行为控制与助人行为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5].廖水蓉,芦咏莉,陈聆帙,聂晋文.学生学业成绩和教师控制知觉对教师差别行为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6

[6].成秀梅,陈文婷,余林.假想事件、实际行为中整体—局部知觉对自我控制影响的研究[J].前沿.2015

[7].姚春序,郭小玲.知觉闲散、自我控制与反生产行为的关系研究[J].人类工效学.2014

[8].艾樱.自我控制要求与组织政治知觉对警察情绪耗竭与退缩行为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4

[9].邱联荣,王梅子.轻艇水球选手主观规范、行为态度、行为控制知觉对行为意图之影响[C].Proceedingsof2013Four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ducationandSportsEducation(ESE2013V13).2013

[10].赵欣.执行意向、认知负荷及行为控制知觉对习惯改变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2

标签:;  ;  ;  

知觉行为控制论文-谢嘉妍,Gianluca,Gini,聂衍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