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哈布哈桑论文-李璐

伊哈布哈桑论文-李璐

导读:本文包含了伊哈布哈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伊哈布·,哈桑,超批评,后现代主义

伊哈布哈桑论文文献综述

李璐[1](2019)在《伊哈布·哈桑的“超批评”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伊哈布·哈桑20世纪美国着名文学评论家,后现代主义理论最早的研究者。在学界,他对后现代主义理论作出的贡献受到了一定关注。目前,关于其“超批评”观的研究,还尚未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在哈桑看来,后现代的“超越”是很丰富的。“超批评”中的“超”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超越、高于”而是“在……旁的”。因此,“超批评”从后现代的批评立场来看,是一种在深度上追求平等,在广度上主张多元的具有“民主、多元开放”趋势的新的后现代文学批评。但“超批评”不完全等同于哈桑的“后现代文学批评”,它和“后现代文学批评”的一种交叉关系。其次,“超批评”进行的是一场高度严肃的实验工作,它通过批评对象、批评形式以及言说方式的多样化,在批评方法的开放性上实现了“超越”。再次,当文学批评面对以“新批评”为主的传统批评日益理论化、程式化的弊端时,“超批评”通过将“沉默”的隐喻与“新诺斯替主义”相结合,重新定义人类和文学的未来状态;并试图重新激活艺术与人心、现实与文学之间的联系;恢复多种艺术使命的召唤,使文学批评在重回现实视域的过程中实现“超越”。“超批评”观的提出,首先与文学艺术在全球化与地区化矛盾不断加强、“我们的时代”被“我”的时代所取代的后现代语境下的发展有关,在“不确定、信仰缺失、反传统、反权威”等后现代潮流的综合作用下,批评在艺术和知识界主张变调。而另一方面,以新批评为主的传统批评模式,由于对文本结构、形式的过度强调,在20世纪50年代后逐渐式微,这也为“超批评”的提出提供了绝好契机。除此之外,有着“埃及裔美国人”身份的哈桑,还受其青少年时期学习生活经历,以及古埃及独特文化记忆的影响。在不断变化的后现代语境下,哈桑始终坚守人文关怀的学术旨趣,在学术研究的不断更迭中,逐渐放弃了对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论争,转向后现代的文学甚至文化批评实践,最终在“超批评”中为自己人文主义的理想找到了合适的出路。“超批评”观作为哈桑最核心的理论标签,虽正式提出较晚,却始终或隐或显地贯穿于他的整个学术生涯。哈桑在处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时,以一种看似理想化、空想化的方式为我们重新高悬了文学批评追求民主立场的理想。为哈桑后现代批评理论家地位的确立发挥了重要作用。“超批评”在批评史上也是独具特色的,强调批评要像创作一样,充分发挥“心灵”的主观能动性,关注人类与文学的未来状态,最终将文学批评重新拉回现实视域。哈桑所构建的理论蓝图是美好的,为了使“超批评”观在批评实践中进一步落实,后现代批评家要在“颠覆与创造”中肩负起新的批评职责。“超批评”观带给我们的启示,也将为中国文学批评提供宝贵借鉴。(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9-06-03)

韩璐[2](2018)在《伊哈布·哈桑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恩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恩惠》是美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第九部作品,自2008年出版以来,得到了各界的热烈反响。本文在伊哈布·哈桑的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恩惠》中体现的后现代主义基本特征中的卑琐性、片段性与不确定性。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理论介绍部分,具体介绍了伊哈布·哈桑后现代主义观点中的卑琐性、片段性与不确定性。第二章研究的是人物的卑琐性,通过具体分析雅各布对物质的追求、丽贝卡对宗教的依附、德奥尔特加对奴隶的奴役,揭露了人物身上的卑鄙、冷酷。第叁章探究了叙事的片段性,通过分析小说中的碎片化的叙事结构与多重叙事视角,呈现出小说中体现的片段化特征。第四章研究了小说主题的不确定性,笔者从多元的角度论述了蓄奴制对各类奴隶的奴役、基督教对异教徒的排斥、男权社会对妇女的压迫等主题。最后一部分为论文结论,阐述借助伊哈布·哈桑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叁个主要观点研究该小说的价值及论文的研究意义。(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18-03-15)

王宁[3](2015)在《伊哈布·哈桑与一个时代的终结》一文中研究指出来自边缘地区,却吸引了西方主流学界的批评性关注 2015年9月10日,被誉为“后现代主义之父”的美国文学理论家和比较文学学者伊哈布·哈桑(Ihab Hassan,1925-2015)在他生前长期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威斯康辛州的米沃尔基市(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报》期刊2015-12-03)

毛娟[4](2015)在《走出文学批评的迷宫:伊哈布·哈桑的“超批评”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后现代文学批评家伊哈布·哈桑被称为"后现代主义之父",他把对后现代的研究逐渐从文学领域扩大到文化领域。他认为,我们应当超越现代主义,需要一种多元性的批评方式,以便适应后现代文学创作的新趋势。为此,他提出"超批评"的概念,对文学、批评和自我进行反思。"超批评"是引领我们走出聚讼纷纭的文学批评迷宫的重要途径。(本文来源于《当代外国文学》期刊2015年04期)

毛娟[5](2015)在《伊哈布·哈桑:后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先驱》一文中研究指出伊哈布·哈桑在20世纪后半期关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论争中是一个开创性的关键人物。他在文学批评理论处于相对真空的时期,通过对各种具有先锋倾向的文学创作进行研究,率先提出了后现代主义理论,并具体阐述了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和理论内涵。他把后现代主义理论从文学领域扩展到文化和哲学领域,其影响从美国波及到欧洲及世界其他地区。哈桑把后现代主义的根本特征界定为"不确定的内在性",通过对现代主义、先锋派和后现代主义之间断裂与延续的复杂关系的探讨,提出了具有浓厚后现代主义特征的"超越批评"的概念。哈桑对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贡献集中体现在提出、界定、传播和践行后现代主义理论。(本文来源于《文艺理论研究》期刊2015年04期)

毛娟[6](2009)在《伊哈布·哈桑对后现代主义的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学者伊哈布.哈桑是后现代文学批评的重要代表人物。本文主要探讨他在后现代论争中对后现代主义所做的贡献。哈桑对后现代主义概念颇有意味的界定,对后现代主义本质特征的独特诠释,对后现代状况的深刻理解至今仍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期刊2009年09期)

毛娟[7](2007)在《“沉默的先锋”与“多元的后现代”:伊哈布·哈桑的后现代文学批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在中国介绍的后现代理论越来越多,但人们大多关注利奥塔、杰姆逊和哈贝马斯等后现代主义论争中的着名学者。本文以美国后现代文学批评家伊哈布·哈桑作为研究对象。他是美国着名文学评论家,后现代主义最早的评论学者之一。他通过对文学领域的后现代主义特征的独到解剖和透视,赢得了西方学术界的首肯,也使人们对后现代主义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本文将系统阐述哈桑在这一历史时刻的突出地位和关键性作用,以突显其价值;同时把握他作为一位文学批评家是如何把后现代主义当作一个术语和概念去理解文学作品和时代文化特征的。本文主要在以下叁个方面着力论述哈桑的理论和意义:首先,哈桑被公认为后现代主义论争中最多产和最有影响的批评家之一,他一直坚持对后现代主义的研究。对于“后现代主义”这一术语被广泛地接受,他所做贡献超出了任何其他批评家。有人指出,他早期的论文是最早承认、描述后现代主义并使之理论化的;也有人认为他是最早发现后现代主义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不断产生局限的学者。因此,他也曾经彼人们称为“后现代主义之父”或“后现代主义教父”。哈桑从历时和共时的维度对后现代的特征作了界定,自造了新词“不确定的内在性"(indetermanence,即“不确定性”[indeterminacy]+“内在性”[immanence])来概括后现代主义的本质特征。这是哈桑对后现代主义的核心范畴与独特诠释,也是他不同于其他一般后现代主义批评家的精彩之处。他把詹姆斯·乔伊斯的《为芬尼根守灵》(Finnegans Wake)看作是后现代主义的开端,因为它对后现代性作了种种深刻的、巨大的预示。可以说,哈桑的这些研究对后现代主义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第二,作为后现代文学理论家,哈桑对后现代主义的研究是从文学现象入手的。他的专长是对西方先锋派文学、实验性文学的研究,这在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领域中是领先的。他区分了20世纪最有影响的文学运动:先锋派、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把20世纪上半叶兴起的文学运动都看作是先锋派:荒诞玄学、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至上主义、构成主义、墨兹主义、德史蒂尔主义等等。这些运动以无政府主义的态度抨击了资产阶级及其艺术和宣言。同时,它们的行动也具有自我毁灭的倾向。哈桑发现,先锋派文学中有一种“无以言表”和“自我质疑”的特性,文学开始转向“反对自身,渴望沉默,留给我们的是愤怒和启示的种种暗示。”①因此,他把先锋派文学界定为“沉默的文学”,而“沉默”则是文学对自身所采取的一种新态度。他认为,亨利·米勒和塞缪尔·贝克特代表了这两种先锋派的倾向——“愤怒的叫喊”和“启示的声音”。同时,他也指出,“愤怒需要启示”。这里所谓的“沉默”,是一种隐喻,是对文学自身观念和西方社会的一种质疑,是对传统价值体系的根本秩序和价值观的挑战。总之,这种“沉默的”先锋派文学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先行者。哈桑对它的发现和阐释,表现出了他作为当代文学批评家敏锐而独特的感受力。第叁,作为一位文学研究学者,哈桑被看作是第一个把后现代主义文学概念转化为一个门类众多的文化概念的评论家。在他那里,“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而这种宽‘泛的、包容性的后现代主义概念所带来的变化,一度几乎垄断了关于后现代主义的整个讨论。在采纳“后现代主义”这个并不确定的概念的文论家之中,哈桑是不懈地致力于阐明其应用规则的第一人。他从后现代文学中“不确定的内在性”出发,推及到整个后现代西方文化,认为后者也普遍存在着自我矛盾和自我否定的悖论式特点。这种包容性的后现代主义概念使哈桑对后现代主义有一种全景式的观察。在他看来,后现代主义不只是一场文学运动,还是一种社会现象。尽管这一包容性的后现代认识论有缺陷,但它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不仅在文学领域而且在社会文化领域的关于后现代主义全景式的视点,也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理解这种“多元化的突变”。故本文也将从这个角度入手,阐述哈桑如何把后现代主义从文学概念转化为文化概念的。此外,哈桑把包容性的后现代主义概念扩展到文学批评领域中,提出了“超批评”(paracriticism),这是一种旨在“恢复多种艺术使命”的后现代批评。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导论,概述选题缘由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状况及论文的基本篇章结构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对后现代主义的概念进行考古,跟随哈桑的思路回顾、思考、分析现代与后现代之争,同时着力阐述哈桑的后现代主义理论。第叁章讨论哈桑提出的“沉默的文学”。主要阐述先锋派、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区别,先锋派文学的“沉默”特征,“沉默”文学内在含义等,突显哈桑在后现代理论家中的独树一帜。第四章讨论哈桑对后现代主义的历史分期,着重通过对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为芬尼根守灵》进行文本分析来思考它为何是后现代性的巨大预言。小说创造了一种后现代主义的语言体系,其语言有一种瓦解一切的狂热意志;具有开放的语言、戏仿和非线性的结构以及“作者之死”的写作特征,表现出高雅艺术与通俗文化的融合,以及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精英性、权威性的否定和反意识形态的控制。第五章着重讨论哈桑是如何把“后现代主义”从文学概念引向文化概念的,是如何突出后现代主义包容性的。同时分析他提出的后现代主义批评形式——“超批评”的内涵。第六章结语则简要论述哈桑后现代文学批评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启发和影响。总之,“后现代”是西方学界和中国学界共同关注一个重要话题。哈桑作为后现代文学批评理论家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他对后现代主义的界定、对后现代主义本质特征的把握,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关系的分析都具有承前启下的开拓性作用。更重要的是,他逐步拓展了其后现代主义概念,使之成为一个包容性的文化概念,为以后的后现代主义批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一些重要的后现代理论家被介绍到中国以后,哈桑的后现代理论似乎被人们认为“过时了”,因此没有得到的足够关注。然而,在我看来,从他对后现代主义所做的一切研究来看,他可以被称为杰出的后现代文学理论家。当他转向对“后现代主义突变”研究时,其后现代理论也越来越具有包容性和多元性。在东西方跨文化交际的背景下,任何一个有远见的理论家都不可避免地会调整自己的观点,以适应这个变化多端的多元社会。因此,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不可能被简单地贴上“东方”或“西方”的标签。本文选择哈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思考,以期获得对中国的后现代文学理论研究的有益启示。(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期刊2007-03-09)

毛娟[8](2006)在《伊哈布·哈桑的后现代文学批评思想评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西方和中国学术界共同关注的“后现代主义”研究领域中,伊哈布.哈桑是美国最早从事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的学者,也是参与后现代主义论争中最多产的评论家之一,其专长是对西方现代派、特别是战后先锋派文学的研究,在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领域中,他是领先的。哈桑从20(本文来源于《国外理论动态》期刊2006年10期)

佟立[9](1996)在《关于伊哈布·哈桑的文化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伊哈布·哈桑(Ihab Hassan 1925一)是美国当代着名文艺美学家、理论批评家.近年来,他致力于后现代主义专题研究,并取得了重要成果.其中《后现代转折:后现代理论与文化论文集》(The Postmodern Turn:Essays in Postmodern Theory and Culture)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本文从哲学文化视角,对哈桑的后现代文化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力图通过理论的阐释与评价“触摸”后现代主义哲学文化特征的内在精神脉动.(本文来源于《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期刊1996年03期)

张照进[10](1995)在《美国后现代主义理论家伊哈布·哈桑》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后现代主义理论家伊哈布·哈桑张照进1925年10月17日,伊哈布·哈桑出生在埃及开罗一个官宦家庭。本世纪30年代的埃及正值多事之秋,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呼声不断高涨,在哈桑之父任职的德卡里亚首府艾尔·曼苏拉盛行学生抗议活动,哈桑后来也参加了他们的游...(本文来源于《文史哲》期刊1995年01期)

伊哈布哈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恩惠》是美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第九部作品,自2008年出版以来,得到了各界的热烈反响。本文在伊哈布·哈桑的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恩惠》中体现的后现代主义基本特征中的卑琐性、片段性与不确定性。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理论介绍部分,具体介绍了伊哈布·哈桑后现代主义观点中的卑琐性、片段性与不确定性。第二章研究的是人物的卑琐性,通过具体分析雅各布对物质的追求、丽贝卡对宗教的依附、德奥尔特加对奴隶的奴役,揭露了人物身上的卑鄙、冷酷。第叁章探究了叙事的片段性,通过分析小说中的碎片化的叙事结构与多重叙事视角,呈现出小说中体现的片段化特征。第四章研究了小说主题的不确定性,笔者从多元的角度论述了蓄奴制对各类奴隶的奴役、基督教对异教徒的排斥、男权社会对妇女的压迫等主题。最后一部分为论文结论,阐述借助伊哈布·哈桑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叁个主要观点研究该小说的价值及论文的研究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伊哈布哈桑论文参考文献

[1].李璐.伊哈布·哈桑的“超批评”观研究[D].湘潭大学.2019

[2].韩璐.伊哈布·哈桑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恩惠》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8

[3].王宁.伊哈布·哈桑与一个时代的终结[N].社会科学报.2015

[4].毛娟.走出文学批评的迷宫:伊哈布·哈桑的“超批评”概念[J].当代外国文学.2015

[5].毛娟.伊哈布·哈桑:后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先驱[J].文艺理论研究.2015

[6].毛娟.伊哈布·哈桑对后现代主义的贡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

[7].毛娟.“沉默的先锋”与“多元的后现代”:伊哈布·哈桑的后现代文学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7

[8].毛娟.伊哈布·哈桑的后现代文学批评思想评析[J].国外理论动态.2006

[9].佟立.关于伊哈布·哈桑的文化理论研究[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1996

[10].张照进.美国后现代主义理论家伊哈布·哈桑[J].文史哲.1995

标签:;  ;  ;  ;  

伊哈布哈桑论文-李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