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的实时图像信息处理与传输系统

网络环境下的实时图像信息处理与传输系统

一、网络环境下实时图像信息处理传输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郭嘉[1](2019)在《流媒体高效网络传输关键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各种媒体应用已经成为当前乃至未来网络中一类最重要的应用,广泛应用于影音娱乐、视频监控、物联网等领域。用户对流媒体视频传输有越来越高的质量需求,如高清、超高清、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和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视频。高质量媒体流需要更高的网络带宽更低的传输时延。目前网络中(特别是无线网、物联网、传感器网络场景中),网络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配置不均匀,且难以预测,导致高质量媒体所需要传输带宽实时保障更加困难。尤其当接入用户过多、业务数据量大的时候,媒体业务难以得到有效的承载,致使用户观看质量下降。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合理的分配无线资源能够有效的提升媒体的传输质量;考虑新型媒体分屏业务的编码以及传输特征,合理为多视频流分配网络资源可以提高系统整体传输性能;外界环境对用户的媒体主观体验至关重要,多媒体流码率选择过程中考虑外界环境因素可以提升用户主观视频体验;现有媒体流编码在大时间尺度上较多冗余信息,如自适应传输技术中不同视频片段之间存在冗余信息,流媒体传输中压缩这些冗余信息可以提升网络资源的利用率以及用户的视频体验。本文围绕流媒体高效网络传输若干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针对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无线网络资源分配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传输和基站切换技术的单播和多媒体广播多播服务(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s,MBMS)的混合传输方案,将无线蜂窝网络中的资源分配问题映射为一个多维度的、强约束的、非线性的的规划问题,并提出两种资源分配算法求解。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传输方案以及无线资源分配方法可以提升整体网络的容量并提升用户的服务体验。(2)针对新型媒体业务分屏传输用户服务体验和传输优化问题,提出一种多视频流在分屏视频场景的自适应传输方法。首先建立视频呈现设备与用户主观质量体验之间的关系模型,提出一种衡量分屏视频整体质量的方法,并提出多视频流的传输时码率选择算法。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媒体方法与现有其他方法相比可以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3)利用外界媒体观看环境对用户主观体验的影响关系,提出了一种用户观看环境感知的分屏视频自适应传输方案。建立观看环境、人眼感知分辨率及用户主观质量体验间的关系模型,并提出面向用户主观体验的流媒体传输码率选择算法。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算法与其他算法相比可获取更高传输效率与用户体验。(4)利用现有媒体流编码在大时间尺度上存在较多冗余的特性,提出了一种面向超分辨率的语义流和媒体流联合自适应调度方法。通过识别视频源语义信息形成语义流,当视频流带宽和码率受限时,在客户端利用语义流进行超分辨率重构,以提高低码率时用户体验,提出三种自适应求解算法进行语义流与媒体流的资源调度。仿真结果表明,与其他现有的方法相比,所提方法可获取更高的网络利用率以及更优的用户媒体体验。

胡劲松[2](2019)在《远程视频巡检系统设计与自适应传输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在远程视频巡检领域中,得益于嵌入式技术、图像压缩编码技术以及4G无线网络技术的逐步应用,人们对巡检系统小型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要求越来越高。此外,流媒体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传统视频巡检系统中自适应传输机制的缺乏将使得流媒体的传输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因此,如何设计出一个具备向适应传输控制的高效率、高智能化的远程视频巡检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上述问题,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4G无线网络的远程视频巡检系统,并重点对流媒体自适应传输策略和其在系统中的应用方案进行了研究。首先,文章介绍了系统整体设计方案及相关软硬件平台的设计与搭建工作,重点完成了对前端巡检设备以及巡检客户端的应用软件设计。其次,针对客户端视频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明确了丢包对视频传输质量的严重危害。同时,文章还对采用传统基于量化参数调节的码率控制方法可能引发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额外引入延时抖动作为网络状况判断因素的基础之上,提出一种改进的自适应码率控制机制,并给出了其在视频巡检系统中的应用方案。最后,本文对系统整体功能进行了测试,并在不同信道环境下对系统自适应传输效果进行了对比验证。相较于传统基于量化参数调节的码率控制方法,搭载改进自适应码率控制机制的系统在模拟带宽受限环境下,丢包率分别降低了约35%(空载)和19%(加入TCP负载),平均带宽利用率分别提升了约5.6%(空载)和6.6%(加入TCP负载)。而在4G互联网环境下经多次实验测试,系统丢包率基本可维持在3%以内的较低水平,从而证明了新的码率控制机制在保证巡检视频传输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都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刘德鹏[3](2016)在《基于3G无线网络的图像传输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社会,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传输能力也不断增强,移动互联网呈现井喷式的发展,基于移动互联网传输音视频数据的应用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中,特别是利用3G移动网络技术来传输音视频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较大关注。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视频会议、网络视频、Vo IP语音聊天、互联网医疗、网络远程教学、互联网虚拟现实等多媒体网络技术,已被大量应用。由于3G移动网络与其他无线网络一样,具有丢包率、误码率高的特点,采用多通道绑定传输更是存在延时抖动严重的情况。这些问题都会对视频数据的传输质量构成直接的影响,导致出现严重的马赛克或者丢帧现象。因此,如何实现提升网络服务质量,以满足音视频数据传输的流畅性(不抖动)、实时性(延时小)的需求,是一项颇具挑战的工作。本文对基于3G无线网络的图像传输系统展开研究,综合运用了信号处理技术和网络处理技术,设计了软硬件结合的嵌入式平台,实现了视频信号在3G无线网络环境下的传输和接收处理功能。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及系统实测,提出的3G图像传输系统,满足了图像监控系统的整体要求。具体的研究内容及目标如下:对本课题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开展前期调研,主要包括网络实时传输协议、音视频编码技术以及网络传输控制技术等。根据前期调研所获得的关键技术和理论知识,对系统整体架构进行详尽设计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和完善系统的各个子模块。针对3G无线网络的传输特点,设计和实现了多种网络策略,包括前向纠错技术、拥塞控制技术和多通道负载均衡成功地解决了网络传输控制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设计基于嵌入式平台技术的图像编码设备,设计实现基于无线网络传输的PRUDP协议,系统基于模块化的系统软件设计思路采用VC++编程工具实现后台中心软件,利用JRTPLIB开源库实现RTP/RTCP实时传输协议。对系统在各种无线网络环境传输效果进行分析和测试。对各种物理条件中相应的传输速率、不同视频分辨率等图像传输阶段的延迟、图像质量进行了分析与测试。

曹建通[4](2014)在《移动云计算环境下的大尺度医学图像的智能传输及自适应存储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在经历着信息化的变革。信息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医疗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其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其中,数字医学图像的应用是医疗机构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在诊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可以通过终端设备调阅医学图像信息用以辅助诊断。而且,随着移动设备例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打破了时空的局限性,满足了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医学图像的需求。为了帮助医护人员能高效地获取医学图像,本文对移动云计算环境下的大尺度医学图像的智能传输及自适应存储技术进行研究。移动环境下大尺度医学图像传输具有“三高”特点(即高维度、高分辨率和高数据量)。如何在该环境下实现高效传输一直都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通过对传统医学图像传输机制和存储机制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大尺度医学图像存储与传输策略。医学图像经过多粒度分块处理,每一图片块以多种分辨率副本存储。同时,通过机器学习优化存储,包括存储节点分布、存储节点合并、存储副本裁剪,有效地提高存储效率,减少存储代价。在该存储机制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智能化图片块传输策略。根据图像块重要性设置不同的传输优先级以优化传输队列。而且可以实现根据当前网络状况、移动设备的软硬件信息等因素选择不同的传输图像副本进行智能化传输。本文以在移动环境下建立高效的医学图像传输系统为目标,主要解决了两个问题:第一,移动环境下医学图像的智能化传输;第二,医学图像的自适应存储。通过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传输策略和存储机制具有很大的优越性,这对各大医疗机构普及移动获取医学图像用于辅助治疗,真正实现移动办公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葛广英,徐健健[5](2004)在《网络环境下实时图像信息处理传输系统》文中提出基于 MPEG-IV 编解码技术和 RTP/RTCP 网络传输协议,设计出一种以高速 DSPTMS320C6205 为核心处理器的实时图像信息处理传输系统(IPTS)。系统的总体构架采用Client/Server 模式,由现场视频信息采集前端、信息中心和视频信息传输网络构成。该系统融合了先进图像处理技术、信息技术、数据通信传输技术及自动控制技术等,能实时地采集和处理图像信息,并进行网络传输和控制,是一种范围大、方位全、实时、准确和高效信息综合处理系统。

葛男男[6](2021)在《面向输电线路巡检的无人机图传系统设计》文中提出针对现有的无人机图传系统难以在功能及性能上皆满足全自主的电力巡检方案需求,结合无人机巡检远距离飞行、负载不宜过重等特性,本文设计了一款面向输电线路巡检的无人机图传系统,具备自主巡检所需功能,满足高清、实时、传输距离远和轻量化的要求。该系统提高了巡检效率,对输电线路巡检的智能化、自动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为确保服务器在一键下发起飞指令后,图传系统能够配合无人机完成全自主的线路巡检工作,本文根据实际巡检任务来制定合理严格的巡检任务执行逻辑,并分析图传系统的功能和非功能要求,进而提出面向输电线路巡检的无人机图传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并根据系统总体设计方案选择相应的软硬件平台及通信链路方案。(2)在系统硬件设计方面,考虑到系统的轻量化要求,针对图传系统功能要求选用以太网模块、4G模块、CAN模块、存储模块以及电源模块作为ARM核心板的外围必要电路,对这些模块的关键器件参数进行分析与选型,并完成各模块电路的优化设计。针对关键模块电路干扰问题,设计CAN隔离电路、网络隔离变压器电路,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从叠层设计、器件布局、多层电路板布线三个方面进行PCB电路板的优化设计,从而减小系统的体积、质量,达到轻量化效果。(3)在系统软件设计方面,为了解决系统同一时间处理的任务量及数据量较大问题,在应用层程序设计上采用多线程开发技术,在数据结构上设计环形缓存区,实现了多任务并发执行,提高了系统的响应速度。针对视频流延时的问题,设计基于RTSP流媒体传输协议的视频流传输方案,提高了视频流传输的实时性。针对系统定点拍照时存在受外界干扰而出现图片模糊的问题,设计基于参考模型的滑模控制器,通过控制无人机飞行的稳定性来提高图片拍摄的清晰度。此外,本文进行了Linux操作系统裁剪与移植,Linux设备驱动设计以及应用软件开发,按照巡检任务执行逻辑实现巡检任务和控制指令下发、飞行数据传输、相机控制、定点拍照并上传以及实时视频传输的功能。最后与自主研发的巡检无人机进行现场实际巡检作业,从功能和性能方面验证了本系统的可行性与稳定性。

乔丹[7](2021)在《红外和高清双路视频处理传输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市面上单一种类图像传感器的视频处理传输平台仅在光照充足的白天可以得到清晰的图像信息,在夜晚等光线不好的情况下,获得的图像信息有限。本文设计了一种在白天和夜晚都可获得清晰图像的红外和高清双路视频处理传输平台。本次设计采用TI公司的TMS320DM8168作为平台的核心处理器,结合目前视频处理传输平台的需求分析,利用其多核架构的优势完成了红外和高清双路视频处理传输平台的方案设计。在硬件方面,设计了基于TMS320DM8168核心处理器的电路板,主要设计了视频输入输出模块、网络传输模块、存储模块、电源模块等硬件电路;在软件方面,选用Linux操作系统Ubuntu 12.04,基于Mc FW软件框架,采用C语言完成了视频采集程序设计、视频融合程序设计、视频压缩编码程序设计和视频传输程序设计。双路视频处理传输平台将红外和高清两路视频图像融合叠加并综合显示,可以获得更加丰富的图像信息,同时针对实时视频采集出现畸变的问题,采用了图像矫正算法对发生畸变的图像进行相应的调整。本文设计的图像处理传输平台可降低光线影响,获得清晰完整的视频图像,增加了图像的有效信息,提高了视频处理传输平台的适用性。

熊晓琴[8](2020)在《专利视域下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分析及产品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智能网联汽车是指装备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等器件,并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车与X(车、路、人、云端等)的智能信息交流和共享,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功能的新一代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安全、更节能、更环保、更便捷的出行方式和综合解决方案,是国际公认的未来汽车发展方向和研究焦点。随着技术、法规以及相关配套逐步成熟和完善,智能网联汽车将进入产品导入和市场化阶段。和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传统汽车强国相比,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信息交互技术相对成熟、基础支撑技术具有局部优势,但是仍然存在核心技术短缺、技术结构和方向不清晰、技术应用效益不明确等问题,需要进行技术分析及其应用评价。本文以智能网联汽车为研究对象,基于全球专利大数据、产业数据、商业应用数据等数据资源,围绕智能网联关键核心技术发展与应用问题,探讨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基础前沿、热点主题和演进路径,并结合重点企业关键技术专利分析评价不同产品的技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力求探索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发展特征和产品应用情况,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针对专利视域下的智能网联汽车,基于专利大数据绘制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专利地图,并以此为基础,运用新一代信息可视化手段,构建智能网联汽车科学知识图谱,研究智能网联汽车技术领域前沿与热点、关键技术演进路径及演化规律。重点围绕智能网联汽车全球专利数据,聚焦车辆技术、信息交互技术等领域,运用聚类分析、时间序列、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绘制智能网联汽车专利态势、竞争态势及关键技术专利地图,从时间和空间等不同维度分析技术分布特征,得到关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趋势、竞争态势、企业创新实力及关键技术发展等方面的结论;基于绘制的关键技术专利地图,综合采用共现分析、引文分析、共被引分析等方法,运用Cite Space等知识图谱工具,识别不同时期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主题及成熟潜力专利技术,探测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领域前沿与热点变化,并通过与专利网络主体间的联系展示出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的演进路径与演化规律。面向关键技术分析智能网联汽车企业的专利布局,建立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的技术经济评价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数据包络法,对通用、比亚迪等8家企业具有代表性的车型进行技术性、经济性研究。从专利角度研究智能网联汽车企业的环境感知技术、决策控制技术、V2X通信技术、云平台与大数据技术等关键技术构成,明确不同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关键技术的专利布局重点;构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评价体系,选择不同企业的代表车型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发掘评价结果内涵,结合专利技术提出对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企业技术发展的有益建议;通过智能网联汽车的经济角度阐述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经济评价模型,构建智能网联汽车经济评价体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不同企业的代表车型进行评价,从企业评价结果和专利技术揭示决定其经济性能的主要因素。基于关键技术重点专利推演智能网联汽车企业的技术发展路线,结合技术发展路线探讨不同智能级别车辆在能源、资源消耗以及环境方面产生的具体影响,通过对丰田和广汽关键技术领域历年重点专利的分析,明确其技术发展路线,并划分车辆的不同技术等级。面向企业关键技术及其专利进行目标选取和边界划定,以广汽丰田i A5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从原材料获取、制造装配、运行使用到报废回收四个阶段的资源耗竭和环境影响的数学评价模型,确定各阶段涉及材料、工艺、能耗清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Ga Bi模型,计算得到矿产资源消耗、能源消耗、环境排放结果清单,采用CML2001评价方法对计算结果进行处理和分析评价;结合丰田和广汽的各技术等级重点专利和技术发展路线,评估预测不同智能级别车辆采用智能设备及关键技术等应用方面的不同,对L1-L5不同级别智能网联汽车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资源消耗、能源耗竭、环境影响进行对比分析,以得出车辆技术智能化、网联化程度对能源消耗及环境影响的变化趋势。本文研究成果包括从专利视域所揭示的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特征和演进规律,以及结合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关键技术专利分析量化计算的产品技术经济性和节能减排绩效评价结果,提供了以专利分析辅助产业关键技术发展布局及应用的研究路径与方法,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规划、政策制定和相关企业的技术创新、新产品研发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李进[9](2020)在《智能感知光网络中光性能监测与信号处理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新兴数据业务、复杂高阶调制、动态波长切换、灵活频谱栅格与混合传输技术的发展,光网络正朝着动态化、复杂化与异构化的方向演进,对光网络的管理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传统光网络管控中,传输系统自适应能力薄弱,网络管控可信有效数据缺乏,且传输系统与网络管控间缺乏跨层感知与智能反馈功能。面对上述问题,在人工智能(AI)与软定义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具有网络状态立体感知、网络数据智能分析以及网络组件自适应控制优势的智能感知光网络(CON)成为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以智能感知光网络中的光性能监测与信号处理技术为核心,围绕AI驱动的智能感知光网络架构、光传输系统损伤自适应监测与补偿、面向智能感知光网络数据库的数据增强,以及基于物理层感知与网络层反馈的资源管控等问题,提出了若干技术创新方案。主要论文工作与创新点如下:1、基于感知光网络中核心思想即“感知-学习-动作”闭环控制,设计了一种AI驱动的智能感知光网络结构,规范了网络状态监测中数据源、监测方式、数据存储与数据表示的实现方式。此外,在网络管理控制中引入了各类AI驱动型智能网络管控应用,包括光性能监测、物理损伤补偿、网络设备控制、传输链路质量估计、网络资源分配、网络流量预测与网络故障管理。另外,总结了软定义网络组件的工作原理与实现方案,以闭环形式实现“观察-学习-动作”的功能设计,为智能感知光网络的实现提供基础架构支持。2、针对光传输系统中物理损伤补偿算法缺乏智能学习能力、依赖传输链路信息且自适应性不足等问题,提出了两种基于机器学习的自适应损伤监测与补偿算法。面向光纤传输系统,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神经网络(DNN)的自适应色散(CD)监测与补偿算法。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在2000ps/nm动态范围内的平均监测误差约为20ps/nm,与基于CD扫描与频域均衡的经典方法相比,计算复杂度显着降低,需要的乘法器,加法器和比较器的数量分别减少了 98.6%,98.8%和64.4%。另外,面向自由空间光传输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大气湍流监测与轨道角动量键控(OAM-SK)自适应解调方案。该方案对于8-OAM-SK系统的自适应解调误差约为0.86%,比传统方案的解调精度提高了 19.2%。同时,首次提出基于CNN的大气湍流监测方案,对6种典型大气湍流信道的监测精度达到95.2%。3、针对光网络智能管控中AI驱动型应用缺乏有效可信网络流量数据,以及实际网络故障数据严重不均衡的难题,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自适应时序数据增强算法与基于生成对抗网络(GAN)的网络故障数据均衡算法。实验数据表明,对于接入网与核心网中6种典型流量类型,合成的增强流量数据与对应实际流量数据关于均值,方差和Hurst指数平均偏差分别为0.7%,1.3%与7.0%,明显低于传统的统计参数配置法(SPC)的对应值。另外,实验结果显示,当在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故障识别模型中采用本文所提出的基于GAN的网络故障均衡算法时,相对于采用原始不均衡数据集的情况,故障漏报率从24.7%降低至3.8%。对于基于SVM、K最近邻算法(KNN)、决策树(DT)、随机森林(RF)以及梯度下降树(GBDT)的故障识别算法,结合了本方案所提出的故障数据均衡算法的GBDT模型在漏报率、准确率与召回率指标上综合优于其他算法,有效减少了数据不均衡对网络故障识别的影响。4、针对光网络中网络资源控制技术依赖人工干预、缺乏响应反馈以及动态建模能力薄弱的局限,提出了基于物理层感知与网络层反馈的资源管控机制,并通过引入基于深度强化学习(DRL)的数字孪生技术,有效提高了可编程光收发机(POT)的动态建模与智能控制能力,实现了 POT中调制格式、波特率与前项纠错(FEC)编码按需自动调整。与经典的基于最大传输容量(MaxCap)的POT相比,本文所提出的DRL-POT可以节约19.4%的频谱资源,并可以获得类似的网络时延性能。受益于双引擎DRL中的双神经网络结构和反馈控制机制,本文所提出的DRL-POT有效建立动态POT模型,以适应随时间变化的流量负载和链路传输质量,并且根据最大传输效能选择对应的最佳POT控制动作,反馈控制物理空间的POT,以确保满足业务网络时延需求并提高频谱资源使用效率。

余俊[10](2020)在《基于ICE的文件并发传输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在工作和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信息交互越来越频繁,交互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文件交互即是交互信息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类型。传统文件传输应用程序的编写需要调用操作系统提供的通信接口API(即SOCKET)来实现,需要考虑异构环境下的各种状况,也需要处理通信协议的细节,工作量较大且繁杂。而使用通信中间件作为系统的通信框架,把大量的底层通信细节让中间件去完成,可以使在开发应用程序时更关注业务逻辑的实现,有效提升开发效率。ICE(Internet Communications Engine)是一个面向对象、开源的、高效的通信中间件,通过ICE中间件提供的分布式服务技术ICE Grid构建的服务,先天具备分布式特性,使服务端具有弹性扩容、水平伸缩能力,提升文件传输并发数。同时,在超短波、3G、4G、卫星等无线网络环境下,信道资源受带宽限制,且随着通信节点位置的变化,信号覆盖也具有时好时坏的特征。通常情况下,为了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某些应用系统直接采用TCP进行传输;然而在无线信道下,TCP开销较大,没有最大限度利用有限的信道能力。针对无线网络环境下的文件传输信道利用率低、传输效果较差的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无线网络环境下文件自适应传输方法。在无线信道下利用UDP的传输机制最大限度利用无线信道带宽,同时基于UDP传输的反馈(包括传输时延抖动、丢包率等)进行网络带宽预测,控制发送速率,最大限度接近当前实际带宽值,实现传输速率的自适应。同时,本文设计了一种窄带文件传输加速方法,通过对数据块进行MD5编码,建立本地变长数据块库,采用重复数据删除技术,极大减小发送数据量(最多可减少70%的数据量)。最大限度节省传输带宽、利用传输带宽,提高传输效率。经测试,本文设计的基于ICE的文件并发传输系统,各项功能和性能满足指标要求,达到了预期效果。

二、网络环境下实时图像信息处理传输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环境下实时图像信息处理传输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流媒体高效网络传输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流媒体传输的挑战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
    1.4 章节安排
第二章 流媒体传输研究现状
    2.1 流媒体质量评价研究现状
        2.1.1 主观质量评价法
        2.1.2 客观质量评价法
    2.2 网络的流媒体传输优化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2.2.1 基于网络传输协议的传输优化
        2.2.2 基于流媒体数据特征的传输优化
        2.2.3 基于网络特征的传输优化
        2.2.4 基于媒体语义的传输优化
        2.2.5 基于混合技术的传输优化
    2.3 尚未解决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线网络中基于自适应传输和基站切换技术的单播和MBMS混合传输方案研究
    3.1 引言
    3.2 单播和MBMS混合自适应传输架构
        3.2.1 研究动机及思路
        3.2.2 基于单播和MBMS的混合传输系统模型
        3.2.3 基于单播和MBMS的混合传输模型描述
        3.2.4 算法复杂度分析
    3.3 基于跨层信息的资源分配算法
        3.3.1 基于贪婪的资源分配算法
        3.3.2 基于遗传的资源分配分配算法
    3.4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线网络中面向分屏视频的自适应传输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相关工作
    4.3 研究动机及思路
    4.4 分屏视频的自适应传输系统描述
        4.4.1 系统模型
        4.4.2 码率决策算法
    4.5 仿真和结果分析
        4.5.1 仿真流程
        4.5.2 仿真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环境感知的分屏视频的自适应传输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环境感知的分屏视频自适应传输系统架构和模型
        5.2.1 研究动机及思路
        5.2.2 系统架构描述
        5.2.3 系统模型
        5.2.4 优化问题的复杂度分析
        5.2.5 基于穷尽算法的码率选取算法
        5.2.6 基于启发式算法的码率选择算法
    5.3 仿真结果与分析
        5.3.1 基于启发式算法的码率选取算法性能讨论
        5.3.2 仿真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面向超分辨率的语义流和媒体流的自适应调度方法研究
    6.1 引言
    6.2 面向超分辨率的语义感知的传输系统架构、模型与分析
        6.2.1 研究动机及思路
        6.2.2 系统架构
        6.2.3 系统模型
        6.2.4 优化问题的复杂度分析
    6.3 面向超分辨率的语义流和媒体流调度方法以及码率决策算法
        6.3.1 面向超分辨率的语义流和媒体流调度方法
        6.3.2 码率决策算法
    6.4 仿真与结果分析
        6.4.1 实验环境
        6.4.2 仿真性能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远程视频巡检系统设计与自适应传输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与研究现状
        1.2.1 视频巡检系统的发展历程
        1.2.2 流媒体传输策略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与开发平台搭建
    2.1 远程视频巡检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1.1 系统需求分析
        2.1.2 系统结构设计
        2.1.3 系统主要特点
    2.2 前端巡检设备硬件选型
    2.3 嵌入式软件开发环境搭建
        2.3.1 建立交叉编译环境
        2.3.2 U-boot的配置与编译
        2.3.3 内核的移植
        2.3.4 根文件系统YAFFS2制作
    2.4 前端模块驱动移植
        2.4.1 CMOS摄像头驱动移植
        2.4.2 4G模块驱动移植
    2.5 本章小结
3 视频巡检系统应用软件实现
    3.1 视频图像采集
        3.1.1 V4L2概述
        3.1.2 基于V4L2的图像采集
    3.2 视频数据压缩编码
        3.2.1 H.264编码原理
        3.2.2 S5PV210硬件编码器
        3.2.3 H.264视频压缩编码
    3.3 视频无线传输的实现
        3.3.1 RTP/RTCP协议
        3.3.2 基于RTP协议传输视频图像
    3.4 客户端软件的实现
        3.4.1 服务器连接与认证模块
        3.4.2 视频功能模块
        3.4.3 客户端软件界面
    3.5 本章小结
4 自适应传输策略研究与应用
    4.1 自适应传输基本理论
        4.1.1 自适应传输基本原理
        4.1.2 自适应传输特性
        4.1.3 自适应传输要素
    4.2 影响视频图像质量的因素分析
        4.2.1 量化参数
        4.2.2 封包遗失
        4.2.3 GOP与MTU
    4.3 传统流媒体自适应传输策略
        4.3.1 基于模型的速率控制
        4.3.2 基于探测的速率控制
        4.3.3 传统自适应传输机制的不足
    4.4 自适应码率控制机制的改进
        4.4.1 基于量化参数调节的码率控制方法
        4.4.2 改进的视频自适应码率控制机制
    4.5 系统自适应传输应用方案设计
        4.5.1 基于JRTPLIB的传输控制
        4.5.2 系统自适应速率控制模块设计
    4.6 本章小结
5 系统测试与分析
    5.1 系统功能测试
        5.1.1 4G模块连网传输测试
        5.1.2 巡检设备登录服务器测试
        5.1.3 客户端视频预览
        5.1.4 视频回放显示
    5.2 自适应传输效果测试
        5.2.1 测试方案及测试环境
        5.2.2 模拟带宽受限环境下的性能测试
        5.2.3 4G互联网传输测试
        5.2.4 系统自适应传输性能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3G无线网络的图像传输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视频编码技术
        1.2.2 3G通信技术
        1.2.3 网络传输技术
        1.2.4 PRUDP协议
    1.3 主要研究工作
    1.4 论文结构及章节安排
2 应用需求分析
    2.1 功能性需求
        2.1.1 视频编码传输设备
        2.1.2 中心后台系统
    2.2 系统性能需求
    2.3 系统安全性需求
    2.4 本章小结
3 图像传输系统设计方案
    3.1 系统总体设计
    3.2 图像传输编码设备设计
        3.2.1 编码控制板设计
        3.2.2 3G传输板的设计
        3.2.3 嵌入式软件设计
        3.2.3.1 多路通道绑定的网络传输技术
        3.2.3.2 传输控制策略及其实现
    3.3 通信协议设计
        3.3.1 PRUDP连接的建立
        3.3.2 缓冲区
        3.3.3 流量控制
        3.3.4 确认技术
        3.3.5 超时处理
        3.3.6 改进的Nagle算法
    3.4 中心后台软件设计
        3.4.1 中心后台软件系统组成
        3.4.2 中心软件系统模块设计
        3.4.3 接口设计
        3.4.4 工作流程
    3.5 本章小结
4 软件系统设计策略与实现
    4.1 后台软件总体框架
    4.2 网络传输控制策略实现
        4.2.1 通道速率统计及反馈
        4.2.2 排序、解交织及纠错
        4.2.3 丢弃P帧消除方法
    4.3 系统各部分的实现
        4.3.1 通讯服务器程序的实现
        4.3.1.1 网络通信的编程实现
        4.3.1.2 与图像编码设备的Udp通信
        4.3.1.3 与客户端程序的TCP协议通讯
        4.3.1.4 缓冲区的实现和管理
        4.3.1.5 RTP/RTCP协议实现
        4.3.2 客户端程序的实现
    4.4 本章小结
5 系统应用与测试数据分析
    5.1 实验环境
        5.1.1 图像编码传输设备开发平台
        5.1.2 网络环境
        5.1.3 中心软件
    5.2 系统功能测试
    5.3 系统性能测试
        5.3.1 实验室测试
        5.3.2 外场实地测试
    5.4 系统用户界面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移动云计算环境下的大尺度医学图像的智能传输及自适应存储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1.3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移动云计算环境下医学图像传输研究概述
    2.1 医学图像无线传输技术
        2.1.1 移动通信技术
        2.1.2 医学图像压缩技术
        2.1.3 医学图像无线传输协议
    2.2 医学图像存储技术
        2.2.1 医学图像存储数据结构
        2.2.2 医学图像存储数据库
    2.3 移动(云)计算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医学图像传输模型构建
    3.1 引言
    3.2 医学图像传输系统模型建立
    3.3 医学图像传输对象模型建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医学图像分布式存储设计
    4.1 引言
    4.2 基于DICOM标准的医学图像数据库设计
        4.2.1 医学图像数据库系统结构设计
        4.2.2 医学图像数据库概念设计
        4.2.3 医学图像数据库逻辑设计
    4.3 医学图像存储节点分布
        4.3.1 用户模型建立
        4.3.2 基于位置信息聚类算法
    4.4 医学图像存储副本裁剪
    4.5 基于机器学习的医学图像存储节点合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带宽敏感和多分辨率的医学图像传输策略
    5.1 引言
    5.2 基于带宽敏感和多分辨率的传输图像副本选择
    5.3 基于优先级的医学图像传输方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验与结果分析
    6.1 实验准备
    6.2 医学图像传输效能评估
        6.2.1 最佳传输分辨率
        6.2.2 基于多分辨率传输策略效率评估
        6.2.3 基于优先级传输策略效率评估
        6.2.4 基于图像块传输策略效率评估
    6.3 医学图像存储效能评估
        6.3.1 医学图像存储副本裁剪策略效率评估
        6.3.2 基于机器学习存储节点合并存储效率评估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网络环境下实时图像信息处理传输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DSP (TMS320C62XX) 的基本特点和功能
    1.1 TMS320C6205硬件特点和功能
    1.2 硬件结构和工作原理
2 MPEG-IV编解码技术
3 RTP/RTCP网络传输协议
4 实时图像信息处理传输系统 (IPTS) 的体系结构和工作原理
5 结论

(6)面向输电线路巡检的无人机图传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创新之处
    1.4 章节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系统功能及非功能要求
        2.1.1 巡检任务执行逻辑
        2.1.2 功能和非功能性要求
    2.2 系统总体设计
        2.2.1 系统执行流程
        2.2.2 系统整体框架
    2.3 系统软硬件平台选择
        2.3.1 系统硬件平台选择
        2.3.2 系统软件平台选择
        2.3.3 系统通讯链路选择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硬件设计
    3.1 系统硬件结构
    3.2 功能模块电路设计
        3.2.1 ARM核心板
        3.2.2 以太网模块
        3.2.3 CAN模块
        3.2.4 4G模块
        3.2.5 数据存储模块
        3.2.6 电源模块
    3.3 PCB设计
        3.3.1 PCB叠层设计
        3.3.2 器件布局
        3.3.3 多层电路板布线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系统软件总体框架
    4.2 控制器设计
        4.2.1 无人机速度运动模型
        4.2.2 参考模型设计
        4.2.3 基于MRSMC的速度控制器设计
    4.3 系统应用层软件开发
        4.3.1 多线程开发设计
        4.3.2 数据读取子线程设计
        4.3.3 数据更新子线程设计
        4.3.4 数据发送子线程设计
        4.3.5 视频流传输子线程设计
        4.3.6 图片上传子线程设计
    4.4 Linux操作系统移植
        4.4.1 交叉编译环境搭建
        4.4.2 u-boot移植
        4.4.3 Linux内核移植
        4.4.4 根文件系统构建
    4.5 Linux驱动设计
        4.5.1 以太网驱动设计
        4.5.2 CAN驱动设计
        4.5.3 4G驱动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5.1 系统硬件电路测试
        5.1.1 硬件电路测试平台
        5.1.2 硬件基础电路测试
        5.1.3 硬件模块接口测试
    5.2 系统整体测试
        5.2.1 系统测试平台及环境
        5.2.2 系统功能测试
        5.2.3 系统性能测试
        5.2.4 测试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红外和高清双路视频处理传输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意义
    1.4 论文研究内容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视频处理传输平台总体方案设计
    2.1 课题需求分析
    2.2 总体方案设计
    2.3 视频处理传输平台硬件方案
    2.4 视频处理传输平台软件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视频处理传输平台硬件设计
    3.1 CPU功能模块
    3.2 视频输入输出接口电路设计
        3.2.1 视频输入接口设计
        3.2.2 视频输出接口设计
    3.3 通信接口设计
        3.3.1 以太网接口电路设计
        3.3.2 串口电路设计
        3.3.3 JTAG电路设计
    3.4 电源电路设计
    3.5 存储电路设计
        3.5.1 DDR3 存储电路设计
        3.5.2 Flash存储电路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红外和高清双路图像融合算法研究
    4.1 图像缩放算法
        4.1.1 双线性插值算法原理
        4.1.2 双线性插值算法实现
    4.2 图像叠加算法
        4.2.1 图像叠加算法原理
        4.2.2 图像叠加算法实现
    4.3 图像校准算法
        4.3.1 图像校准算法原理
        4.3.2 图像校准算法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McFW框架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5.1 软件链路总体设计
    5.2 嵌入式系统的环境搭建
        5.2.1 交叉编译工具
        5.2.2 Linux内核移植
        5.2.3 DVRRDK软件开发包环境搭建
    5.3 采集模块软件设计与实现
    5.4 图像融合模块软件设计与实现
    5.5 视频压缩编码模块软件设计与实现
    5.6 视频传输模块软件设计与实现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测试与结果
    6.1 测试环境
    6.2 功能测试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8)专利视域下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分析及产品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智能网联汽车专利地图
        1.2.2 智能网联汽车知识图谱
        1.2.3 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周期评价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专利地图绘制
    2.1 专利地图绘制方法
    2.2 专利态势地图绘制
        2.2.1 专利趋势
        2.2.2 技术成熟度
        2.2.3 专利地域
        2.2.4 技术结构
    2.3 竞争态势地图绘制
        2.3.1 主要国家专利分布差异
        2.3.2 主要创新主体布局差异
        2.3.3 外企在中国的专利布局
    2.4 关键技术专利地图分析
        2.4.1 环境感知技术专利地图
        2.4.2 决策控制技术专利地图
        2.4.3 V2X通信技术专利地图
        2.4.4 云平台与大数据技术专利地图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专利知识图谱的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分析
    3.1 专利知识图谱基础理论
        3.1.1 知识图谱原理与方法
        3.1.2 专利数据处理原则与工具
    3.2 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基础与前沿分析
        3.2.1 技术领域分析
        3.2.2 技术基础分析
        3.2.3 技术前沿分析
    3.3 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热点分析
        3.3.1 关键技术热点的知识图谱
        3.3.2 环境感知与决策控制技术热点分析
        3.3.3 V2X与云平台大数据技术热点分析
    3.4 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演化路径分析
        3.4.1 研究方法与参数设置
        3.4.2 关键词与技术主题演化状态分析
        3.4.3 技术主题动态演化路径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面向企业关键技术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技术经济评价
    4.1 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关键技术专利分析
        4.1.1 环境感知技术
        4.1.2 决策控制技术
        4.1.3 V2X通信技术
        4.1.4 云平台与大数据技术
    4.2 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的技术评价
        4.2.1 评价维度
        4.2.2 评价模型
        4.2.3 评价结果
    4.3 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的经济评价
        4.3.1 评价原则
        4.3.2 车型及指标的选取
        4.3.3 评价模型
        4.3.4 评价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智能网联汽车企业技术路线分析及产品节能减排评价
    5.1 基于重点专利的企业技术路线分析
        5.1.1 关键技术重点专利分析
        5.1.2 企业技术发展路线分析
        5.1.3 基于重点专利技术的等级划分
    5.2 智能网联汽车产品节能减排评价目标与边界
        5.2.1 评价对象选取
        5.2.2 面向关键技术的评价目标选取
        5.2.3 面向关键技术的评价边界划定
    5.3 智能网联汽车产品节能减排评价模型构建
        5.3.1 原材料获取阶段
        5.3.2 零部件制造装配阶段
        5.3.3 运行使用阶段
        5.3.4 报废回收阶段
    5.4 智能网联汽车产品节能减排评价结果分析
        5.4.1 不同智能级别车辆分类与特征化结果
        5.4.2 不同智能级别车辆归一化和量化结果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主要研究结论
    2、主要创新点
    3、进一步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目录

(9)智能感知光网络中光性能监测与信号处理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光网络发展进程
        1.1.2 光网络发展需求与问题
        1.1.3 感知光网络的提出
        1.1.4 感知光网络关键技术
    1.2 感知光网络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1.4 论文各章的关联关系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人工智能驱动的智能感知光网络架构
    2.1 智能感知光网络基本概念
    2.2 智能感知光网络核心要素
        2.2.1 网络状态感知
        2.2.2 网络管理控制
        2.2.3 软定义网络组件
    2.3 AI驱动型智能感知光网络总体架构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光传输系统自适应损伤监测与补偿算法研究
    3.1 相干光传输系统中自适应色散监测算法
        3.1.1 低复杂度自适应色散监测的意义
        3.1.2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低复杂度色散监测算法工作原理
        3.1.3 仿真系统
        3.1.4 仿真结果与对比分析
    3.2 自由空间光通信系统中大气湍流监测与自适应解调算法研究
        3.2.1 大气湍流监测与OAM-SK自适应解调的意义
        3.2.2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大气湍流监测与自适应解调算法工作原理
        3.2.3 数值仿真系统
        3.2.4 数值仿真结果与对比分析
    3.3 本章总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面向智能感知光网络数据库的数据增强算法研究
    4.1 基于深度学习的时序数据增强算法
        4.1.1 自适应时序数据增强的意义
        4.1.2 基于深度学习的自适应流量数据增强算法工作原理
        4.1.3 实验数据与对比分析
    4.2 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网络故障数据均衡方案
        4.2.1 网络故障数据均衡的意义
        4.2.2 典型数据均衡方法
        4.2.3 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网络故障数据增强算法工作原理
        4.2.4 实验数据与对比分析
    4.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物理层感知与网络层反馈的资源管控机制研究
    5.1 物理层感知与网络层反馈对于资源管控的意义
    5.2 基于双引擎深度强化学习的可编程光收发机工作原理
    5.3 实验与仿真平台
    5.4 结果分析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附录缩略语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10)基于ICE的文件并发传输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工作
    1.5 论文的内容及结构
第二章 相关开发技术介绍
    2.1 ICE通信中间件技术
        2.1.1 ICE的概述
        2.1.2 ICE的组成
        2.1.3 ICE的关键特性
        2.1.4 ICE的优势
    2.2 分布式服务技术
        2.2.1 资源层
        2.2.2 平台层
        2.2.3 服务层
    2.3 自适应传输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ICE的文件并发传输系统需求分析
    3.1 设计目标
    3.2 功能需求
    3.3 性能需求
    3.4 数据需求
    3.5 环境需求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ICE的文件并发传输系统总体设计
    4.1 系统架构
    4.2 系统组成
    4.3 系统接口设计
        4.3.1 接口示意图
        4.3.2 接口描述
    4.4 工作原理和流程
        4.4.1 用户管理流程
        4.4.2 用户注册流程
        4.4.3 身份认证流程
        4.4.4 通讯录呈现流程
        4.4.5 文件传输流程
        4.4.6 文件并发传输流程
        4.4.7 日志管理流程
    4.5 软件设计方案
        4.5.1 业务控制服务
        4.5.2 文件传输服务
        4.5.3 文件加速服务
        4.5.4 通讯录呈现服务
        4.5.5 安全支撑服务
        4.5.6 综合管理服务
        4.5.7 文件客户端软件
    4.6 系统部署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ICE的文件并发传输系统的实现
    5.1 业务控制服务
        5.1.1 组件构成
        5.1.2 组件说明
        5.1.3 内部流程
        5.1.4 核心代码
    5.2 文件传输服务
        5.2.1 组件构成
        5.2.2 组件说明
        5.2.3 内部流程
        5.2.4 核心代码
    5.3 文件加速服务
        5.3.1 组件构成
        5.3.2 组件说明
        5.3.3 内部流程
        5.3.4 核心代码
    5.4 通讯录呈现服务
        5.4.1 组件构成
        5.4.2 组件说明
        5.4.3 内部流程
        5.4.4 核心代码
    5.5 安全支撑服务
        5.5.1 组件构成
        5.5.2 组件说明
        5.5.3 内部流程
        5.5.4 核心代码
    5.6 综合管理服务
        5.6.1 组件构成
        5.6.2 组件说明
        5.6.3 内部流程
        5.6.4 核心代码
    5.7 文件客户端软件
        5.7.1 组件构成
        5.7.2 组件说明
        5.7.3 核心代码
    5.8 界面实现
        5.8.1 综合管理界面
        5.8.2 客户端软件界面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ICE的文件并发传输系统测试
    6.1 测试环境
    6.2 测试目标
    6.3 测试用例
        6.3.1 功能测试
        6.3.2 性能测试
    6.4 测试结果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7.1 总结
    7.2 下一步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四、网络环境下实时图像信息处理传输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流媒体高效网络传输关键问题研究[D]. 郭嘉. 北京邮电大学, 2019(01)
  • [2]远程视频巡检系统设计与自适应传输策略研究[D]. 胡劲松. 西安工业大学, 2019(03)
  • [3]基于3G无线网络的图像传输系统设计与实现[D]. 刘德鹏.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4]移动云计算环境下的大尺度医学图像的智能传输及自适应存储关键技术研究[D]. 曹建通. 浙江工商大学, 2014(05)
  • [5]网络环境下实时图像信息处理传输系统[J]. 葛广英,徐健健. 光电工程, 2004(S1)
  • [6]面向输电线路巡检的无人机图传系统设计[D]. 葛男男.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7]红外和高清双路视频处理传输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乔丹.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8]专利视域下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分析及产品评价研究[D]. 熊晓琴. 湖南大学, 2020(02)
  • [9]智能感知光网络中光性能监测与信号处理关键技术研究[D]. 李进.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10]基于ICE的文件并发传输系统设计与实现[D]. 余俊.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网络环境下的实时图像信息处理与传输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