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丁吡吗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丁吡吗啉,烟草黑胫病,生物学特性,影响
丁吡吗啉论文文献综述
徐传涛,彭勇,谢强,屈旭,冯超[1](2018)在《新型杀菌剂丁吡吗啉对烟草黑胫病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测定丁吡吗啉对烟草黑胫病菌菌丝生长速率的抑制、产孢力的影响、继代培养菌的敏感性及菌丝生长量的抑制,探究丁吡吗啉对烟草黑胫病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丁吡吗啉对烟草黑胫病菌的菌丝生长速率抑制和产孢力影响EC_(50)为2.19和0.66 mg·L~(-1),菌丝生长量抑制EC_(50)为7.53 mg·L~(-1),继代培养结果表明烟草黑胫病对丁吡吗啉的抗性增长缓慢。(本文来源于《武夷科学》期刊2018年00期)
[2](2018)在《新型杀菌剂丁吡吗啉获登记》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由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教授覃兆海课题组创制的新型杀菌剂丁吡吗啉原药及其20%悬浮剂获得了农药正式登记证,这标志着第一个由中国农业大学创制的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品种正式进入了农业生产应用领域。(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与信息》期刊2018年19期)
[3](2018)在《新型杀菌剂丁吡吗啉获登记》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由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教授覃兆海课题组创制的新型杀菌剂丁吡吗啉原药及其20%悬浮剂获得了农药正式登记证,这标志着第一个由中国农业大学创制的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品种正式进入了农业生产应用领域。(本文来源于《科学种养》期刊2018年09期)
徐传涛,薛冬,王川,王李芳,赵锦超[4](2016)在《丁吡吗啉对烟草黑胫病的防治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丁吡吗啉对烟草黑胫病菌的EC50为2.19 mg·L~(-1)。温室盆栽试验表明,丁吡吗啉600、800、1 200 mg·L~(-1)对烟草黑胫病的防效分别为:(57.7±3.8)%、(67.7±4.8)%和(74.4±1.1)%。田间试验发现,丁吡吗啉540、864、1 080 g·(hm2)~(-1)灌根处理对烟草黑胫病的防效分别为(57.4±6.5)%、(66.7±4.8)%和(71.8±2.9)%。以上研究表明,丁吡吗啉可用于防治烟草黑胫病。(本文来源于《武夷科学》期刊2016年00期)
南艳,靳莹莹,郑少君,吕霖[5](2015)在《浅谈农药行业的专利保护问题——从丁吡吗啉和氟吡菌酰胺比较中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2003-2015年丁吡吗啉和氟吡菌酰胺专利申请的统计,笔者从申请趋势、申请人、法律状态及技术分布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为我国相关科研单位和企业在专利保护方面提供了一些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发明与专利》期刊2015年07期)
南艳,王蓓丽,覃兆海,肖玉梅[6](2015)在《Cu(Ⅱ)和温度对丁吡吗啉在土壤中吸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振荡平衡法研究了Cu(Ⅱ)和温度对丁吡吗啉在内蒙砂土,北京壤土,广西粘土中吸附等温线的影响。结果表明,丁吡吗啉添加Cu(Ⅱ)前后在3种土壤中的吸附均可以采用Langmuir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较好的描述,Cu(Ⅱ)降低了3种土壤对丁吡吗啉的吸附,3种土壤对丁吡吗啉的吸附量及Cu(Ⅱ)对土壤吸附丁吡吗啉影响的大小顺序为:粘土>壤土>砂土。根据综合试验结果,Cu(Ⅱ)与丁吡吗啉在占用土壤的吸附位点上可能存在竞争,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Cu(Ⅱ)的吸附,丁吡吗啉与Cu(Ⅱ)之间的相互作用减少了土壤对丁吡吗啉的固定量,增加了其在土壤中的活动性;在10、25、35℃,丁吡吗啉在3种土壤中的吸附规律亦可以较好的用Langmuir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描述,丁吡吗啉在3种土壤中的吸附会受到温度的影响,丁吡吗啉的吸附常数Kd和吸附自由能△G的绝对值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说明温度的升高不利于土壤对丁吡吗啉的吸附。(本文来源于《农药科学与管理》期刊2015年07期)
吕中明,梁婕[7](2014)在《丁吡吗啉对体外哺乳动物细胞诱变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丁吡吗啉(Pyrimorph)是一种结构新颖的丙烯酰胺类杀菌剂,化学名(E)-3-(2-氯吡啶4-基)-3-(4-叔丁基苯基)-丙烯酰吗啉,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农药之一,具有低毒、高效的特点,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尚无文献报道丁吡吗啉是否具有诱发体外哺乳动物细胞致突变作用。目的研究丁吡吗啉对体外培养的CHL和V79细胞的体外染色体畸变和HGPRT位点基因突变作用,对其进行致突变性毒理学试验以提供安全性评价依据。方法取对数生长期CHL和V79细胞进行下列试验:(1)细胞毒性试验:96孔板每孔接种1×104个细胞,37℃CO2培养箱培养24h,用中性红摄入法测定细胞毒性,计算出50%生长抑制浓度(IC50),并以此剂量作为体外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的高剂量。(2)体外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每瓶接种1×106/mLCHL细胞,24h后在加或不加S9条件下,分别加入含不同浓度的受试物溶液,染毒浓度分别为5000、2500、1250、625μg/mL,染毒4h,收获细胞前4h,加入秋水仙素(终浓度为1.0μg/mL),按常规方法消化,低渗,固定,制片,染色。每组选200个分散良好的中期分裂相细胞,观察记录染色体畸变类型及畸变数目,计算细胞畸变率(%)。(3)体外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突变试验将5×105个V79细胞接种于直径为10cm的平皿中,根据预实验结果,实验设4个试验剂量组,终浓度分别为625、1250、2500和5000μg/mL,同时设阴性对照组(不含血清的培养液)和阳性对照组(EMS,终浓度为2μg/mL;MCA,终浓度为4μg/mL),染毒4h。依次进行表达、突变体选择(6-TG中浓度为5μg/mL)及集落形成率测定,按下列公式计算有关指标:绝对CFE=存活的细胞集落数/接种细胞数;相对CFE=(实验组CFE/溶剂对照组CFE)×100;突变频率(MF)=(突变集落数/接种细胞数)×(1/绝对CFE)。结果丁毗吗啉对体外培养的CHL细胞50%细胞生长抑制浓度大于5000μg/mL;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在加与不加S9条件下,各剂量组丁吡吗啉未能引起体外培养CHL细胞染色体畸变率明显差异(P>0.05);体外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突变试验结果表明:EMS、MCA的细胞突变频率(MF)分别达49.5和63.4个/106,与阴性对照组的自发突变率(5.2个/106)相比,均超过3倍以上,结果为阳性;丁吡吗啉在加与不加S9混合液条件下,各剂量组的细胞突变频率均在5个/106左右,与自发突变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无论有无体外活化系统存在条件下,丁吡吗啉未显示对体外培养的哺乳动物细胞具有诱变性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第四届中青年学者科技论坛论文集》期刊2014-08-13)
于康平,李泽方,罗志会,曹彦华,徐韶康[8](2014)在《20%丁吡吗啉油悬浮剂配方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简单介绍了20%丁吡吗啉油悬浮剂的配制方法,并通过对乳化剂、分散剂、增稠剂和溶剂等的筛选确定了20%丁吡吗啉油悬浮剂的优化配方。按优化配方配制的20%丁吡吗啉油悬浮剂产品,符合油悬浮剂标准中所要求的各项技术指标。该配方具有成本低、工艺简单、经济效益显着等特点。(本文来源于《现代农药》期刊2014年01期)
叶玉涛[9](2013)在《丁吡吗啉对辣椒疫霉菌细胞壁作用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丁吡吗啉是由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联合开发的丙烯酰胺类杀菌剂。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农药品种。离体实验结果表明丁吡吗啉对辣椒疫霉的EC50值与市售杀菌剂烯酰吗啉相当;室内盆栽试验和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丁吡吗啉能有效地防治辣椒疫病;丁吡吗啉现已完成临时登记,然而其对辣椒疫霉菌的作用机制还有待研究。本文通过创新得出菌丝饥饿处理法,获取了可以直接观察的辣椒疫霉菌稀薄菌丝。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高浓度丁吡吗啉处理后,菌丝的外部形态变化,利用荧光染色的方法观察到细胞壁物质的合成与分布,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了辣椒疫霉菌丝的内部变化。探讨了丁吡吗啉对辣椒疫霉细胞壁的作用机理,试验结果如下:(1)菌丝扫描电镜的结果表明:用含丁吡吗啉的培养液处理后,菌丝的形态发生明显的变化,最为显着的变化是菌丝浓密且顶端出现串珠状近球形突起,以25μg/mL丁吡吗啉处理时表现最突出,膨大处的直径约为4.23μm,收缩处约为2.57μm,而正常菌丝尖端约为2.03μm。用25μg/mL丁吡吗啉培养液处理10min后,菌丝有破裂、类似空皮的现象。(2)菌丝透射电镜的结果表明:用含丁吡吗啉25μg/mL培养液处理后,细胞壁增厚明显,液泡增多,有多层细胞壁的形成,并有细胞质物质分布于加厚的细胞壁中;细胞质出现外流现象并形成细胞壁楔子,线粒体及细胞核未受显着影响。菌丝顶端的串珠状结构由隔膜隔断,成熟菌丝未见膨大现象,但见到隔膜的产生,并伴有细胞质外流。(3)菌丝荧光染色结果表明:正常辣椒疫霉菌丝顶端呈现亮色荧光,而菌丝亚顶端及其他部位荧光较弱,用丁吡吗啉处理菌丝后,菌丝失去顶端生长能力,顶端膨大凸起成近球形串珠状,串珠状的部位均呈现亮色荧光,而未膨大的部位荧光较弱,表明用丁吡吗啉处理菌丝后,细胞壁物质仍然能继续合成,但细胞壁的极性生长受到抑制,新合成的细胞壁物质分布于整个膨大凸起的串珠状部位。(4)孢子荧光染色的结果表明:用丁吡吗啉处理后,孢子仍能被强烈染色,休眠孢子的极性生长受到抑制。再次证明了丁吡吗啉处理后,辣椒疫霉菌细胞壁物质仍能继续合成,但影响细胞壁极性分布。(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3-05-01)
李云,王晓红,刘兰花[10](2012)在《37.5%吡唑·丁吡吗啉水分散颗粒剂配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前言37.5%吡唑·丁吡吗啉水分散颗粒剂是由吡唑醚菌酯、丁吡吗啉复配而成的一种新型杀菌剂,丁吡吗啉是一种专一杀卵菌纲真菌杀菌剂,其作用特点是影响细胞壁膜的形成和抑制细胞呼吸,对卵菌孢子囊梗和卵孢子的形成阶段尤为敏感,它对藻状菌的霜霉科和疫霉属的真菌有独特的作用方式。若在(本文来源于《今日农药》期刊2012年05期)
丁吡吗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日,由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教授覃兆海课题组创制的新型杀菌剂丁吡吗啉原药及其20%悬浮剂获得了农药正式登记证,这标志着第一个由中国农业大学创制的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品种正式进入了农业生产应用领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丁吡吗啉论文参考文献
[1].徐传涛,彭勇,谢强,屈旭,冯超.新型杀菌剂丁吡吗啉对烟草黑胫病生物学特性的影响[J].武夷科学.2018
[2]..新型杀菌剂丁吡吗啉获登记[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8
[3]..新型杀菌剂丁吡吗啉获登记[J].科学种养.2018
[4].徐传涛,薛冬,王川,王李芳,赵锦超.丁吡吗啉对烟草黑胫病的防治效果研究[J].武夷科学.2016
[5].南艳,靳莹莹,郑少君,吕霖.浅谈农药行业的专利保护问题——从丁吡吗啉和氟吡菌酰胺比较中探讨[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5
[6].南艳,王蓓丽,覃兆海,肖玉梅.Cu(Ⅱ)和温度对丁吡吗啉在土壤中吸附的影响[J].农药科学与管理.2015
[7].吕中明,梁婕.丁吡吗啉对体外哺乳动物细胞诱变性研究[C].中国毒理学会第四届中青年学者科技论坛论文集.2014
[8].于康平,李泽方,罗志会,曹彦华,徐韶康.20%丁吡吗啉油悬浮剂配方的研究[J].现代农药.2014
[9].叶玉涛.丁吡吗啉对辣椒疫霉菌细胞壁作用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
[10].李云,王晓红,刘兰花.37.5%吡唑·丁吡吗啉水分散颗粒剂配方研究[J].今日农药.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