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登革脑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乙型脑炎,登革热,环介导等温扩增,基因定量
登革脑炎论文文献综述
张阳,周冲,孙涛,易海华[1](2017)在《乙型脑炎和登革热病毒的环介导等温扩增基因定量检测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一种适合口岸现场快速检测乙型脑炎和登革热病毒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定量技术。方法根据LAMP方法的原理,设计LAMP检测引物和反应体系,建立LAMP检测方法,同时综合评估初始拷贝数值与方法中的灵敏度、特异度、重复性及荧光信号值反应时间(1×104)之间的线性关联。结果检测选用1套LAMP引物,完成时间为0.5h,传统PCR检测与LAMP对比,差异明显,LAMP检测可有效提高灵敏度,是PCR检测技术的10倍。循环阈值和模版浓度具有良好的线性联系,实验室变异系数为小于5%。结论该方法是特异度与灵敏度较高,操作简单、结果判断容易、设备要求低的快速检测方法,适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现场查验机构的广泛应用。(本文来源于《国际检验医学杂志》期刊2017年14期)
V.Hegde,Z.Aziz,S.Kumar,M.Bhat,C.Prasad[2](2015)在《以小脑受累为主的登革热脑炎的MRI及CT表现(附8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中枢神经系统登革热感染是一种罕见的疾病,脑实质受侵的类型尚未见有详细描述。本研究报道8例登革热脑炎的MRI表现特点。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已经(本文来源于《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期刊2015年03期)
邱萍英,王会敏,何柯新,徐鹏,林裕龙[3](2015)在《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病毒1型嵌合基因的构建和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和鉴定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登革病毒1型(DV1)/JEV pr ME嵌合基因。方法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登革病毒和乙脑病毒嵌合的pr ME嵌合基因,重迭PCR法鉴定;在质粒载体pc DNA3.1(+)的基础上,构建表达pc DV1/JEV pr ME的重组质粒载体,利用LipofectamineTM2000将登革/乙脑pr ME嵌合质粒转染至BHK-21细胞,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pr ME蛋白在细胞中的表达。结果 DNA测序结果证实pc DV1/JEV pr ME重组质粒完全正确,成功构建的登革/乙脑嵌合质粒在BHK-21细胞中能够表达pr ME蛋白。结论通过一系列的鉴定手段,可以认定本实验中构建的登革/乙脑嵌合质粒能够在真核细胞中顺利表达。(本文来源于《广东医学》期刊2015年07期)
樊学军,田绿波,石莹,陈肖潇,高国龙[4](2015)在《森林脑炎、登革热和乙型脑炎病毒液相蛋白芯片多重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森林脑炎、登革热和乙型脑炎病毒液相蛋白芯片检测方法。方法将病毒抗原包被微球,利用病毒抗体和阳性血清建立并优化森林脑炎、登革热和乙型脑炎病毒液相蛋白芯片检测方法,评价方法的敏感性和准确性。结果建立的液相蛋白芯片检测方法病毒抗体和生物素标记二抗的孵育时间均为1 h,生物素标记羊抗兔Ig G和羊抗人Ig G最佳稀释度分别为1∶200和1∶100,能对3种病毒单一和混合感染准确检测。对295份临床样本的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高通量、快速、敏感、特异的特点。结论本方法能对3种虫媒病毒同时进行快速检测,为虫媒病毒的筛查检测提供一种新方法。(本文来源于《现代预防医学》期刊2015年06期)
李洁琼,高娜,范东瀛,陈辉,吴娜[5](2012)在《日本脑炎病毒疫苗交叉保护登革病毒感染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感染引起的登革热(dengue fever,DF)、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症(dengue hemorrhagic fever/dengue shock syndrome,DHF/DSS)是流行最为广泛的人类病毒性出血热,但目前DENV的致病机理不明,亦无安全有效的疫苗用于预防。日本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与DENV同属于黄病毒家族,目前已有较好的疫苗包括(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2-05-03)
李洁琼,高娜,范东瀛,陈辉,吴娜[6](2011)在《日本脑炎病毒疫苗交叉保护登革病毒感染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EV)和登革病毒(DV)具有相似的免疫原性和较近的亲缘关系,通过研究JEV疫苗与DV交叉免疫反应的特点,阐明JEV疫苗介导交叉免疫保护,为预防DV感染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利用JEV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和自制的DNA(prM/E)疫苗免疫小鼠,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方面,检测JEV和DV2的交叉免疫反应;利用动物实验,检测交叉免疫反应对DV2攻毒的保护作用;结果研究表明JEV叁种疫苗免疫小鼠血清对DV2在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方面均具有交叉反应,疫苗各组之间存在交叉反应程度存在差别。在动物交叉保护实验中,JEV各组疫苗进行免疫之后,DV2攻毒,与对照组比较,减毒疫苗和DNA疫苗组小鼠发病时间及死亡时间都明显延迟,而灭活疫苗组小鼠较早发病,整体死亡时间明显提前。结论本实验发现叁种JEV疫苗对DV2存在交叉免疫反应,其中JEV的减毒活疫苗和DNA疫苗对DV2具有一定的交叉保护作用,而灭活组无明显保护作用,本研究结果为预防DV感染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新发和再发传染病防治热点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1-12-01)
胡珍,尚伟龙,张俊磊,朱军民,杨杰[7](2011)在《登革-日本脑炎嵌合病毒样颗粒的设计与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设计构建登革-日本脑炎嵌合蛋白表达载体,制备嵌合病毒样颗粒。方法 根据登革病毒样颗粒的形成机制及日本脑炎病毒中和性抗原表位的分布,设计并构建登革-日本脑炎嵌合蛋白表达载体,转染BHK-21细胞,筛选能表达目标蛋白的G418抗性克隆,收集细胞培养上清,纯化病毒样颗粒,用Western-blot和电镜检测病毒样颗粒的形成。结果用RT-PCR扩增、酶切和连接等分子生物学方法成功构建了序列及阅读框均正确的重组表达质粒pCI-SMEJ-14#;将该质粒转染BHK-21细胞,经0.6 g/LG418筛选获得4个能表达目标嵌合蛋白的克隆,从培养的细胞上清中能纯化出直径30~100 nm的病毒样颗粒。结论 所设计的登革-日本脑炎病毒嵌合蛋白能在BHK-21细胞中产生病毒样颗粒,为制备新一代登革-日本脑炎嵌合型疫苗奠定了良好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预防医学杂志》期刊2011年08期)
刘红姣[8](2008)在《登革热湿热特征及清热利湿法抗登革脑炎脑屏障损伤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登革热迄今至少有200多年的历史。在历史上,登革热有过许多次大流行。进入20世纪,登革热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规模不断扩大,流行频度不断增加。最近10年,由于城市化扩大,人口的快速增长,垃圾处理不当,国际旅游增多,全球登革热的流行情况呈不断上升趋势,已广泛分布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25亿人的健康构成威胁,成为继疟疾之后的最重要的热带病。中枢神经系统(CNS)病变在登革热病人的发生率为1.6%~4.3%,原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者,登革病毒性脑炎发病率又增加3~5倍,而登革脑炎患者则更易发展为DHF/DSS。登革热疫苗预防接种尚处于研究试验阶段,虽近期有多篇文章报道了泰国Mahidol大学的研究者们在原代狗肾细胞中培养了活的减毒株,候选的单价、双价、叁价和四价疫苗在泰国进行了Ⅰ期和Ⅱ期实验,取得了满意的结果,但由于担心活的减毒疫苗会回复到有毒株,目前正在努力通过DNA重组技术产生单位疫苗。故近期内尚无可供广泛使用的疫苗。登革热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方法,主要采用对症、支持疗法。故在发热等症出现的早期,如何确诊、如何辨别轻型与重型,并对重型者,特别是已出现登革脑炎症状者,及早合理干预,是至关重要的。而在登革热早期诊断中,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血清特异性IgM抗体检测、DV的分离或登革热抗原检测均显苍白无力。因此登革热早期中医证治特点的研究便显得甚为重要。研究目的通过文献资料、临床病案及叁种复合因素(DV感染、高脂饲料喂养、外环境湿热)共同干预所建立的BALB/C小鼠DV感染湿热证模型的综合研究,探讨登革热湿热特征和清热利湿法抗登革脑炎血脑屏障损伤的作用机理,为临床登革热及登革脑炎的防治提供指导。研究方法1临床研究按由近及远顺序,从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病案室采集2002年~2006年登革热病案共1200份。按笔录-梳理(统一辨证)-建库-表列-统计过程分步进行。所有病例经专科教授集中审核,按统一标准重新编制。统一采用SPSSV13.0统计软件包,对登革热发生流行时的气候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发症,中医病位、病性、证型及其变证的证型等进行统计分析。2实验研究先通过4个实验摸索出:①内湿热形成的条件——高脂饲料喂养4d;②在内湿热基础上,外湿热环境及干预时间——温度32±0.5℃,湿度60±5%,干预时间2h;③DV接种方法与接种量的探索——颅内接种,病毒液稀释浓度10~(-3);④叁种因素干预顺序——先高脂饲料、正常饮水喂养4d,第5d给予DV颅内接种+外湿热环境;或DV颅内接种+高脂饲料、正常饮水喂养4d,第5d施予外湿热环境。再采用“颅内接种病毒+高脂饲料喂养+间断湿热外环境刺激”叁种复合因素构建BALB/C小鼠登革病毒感染湿热证模型,在此基础上探讨清热利湿法抗登革脑炎脑屏障损伤的机理。将56只实验用BALB/C小鼠随机分成7组,每组8只。常规驯养2天后干预。A正常组普通饮食、正常饮水;B单纯DV感染组正常饮食饮水+DV感染;C DV感染+外湿热组正常饮食饮水+DV感染+置于气候模拟仓中;D DV感染+内湿热组高脂饲料、正常饮水喂养+DV感染;E模型组高脂饲料、正常饮水喂养+DV感染+置于气候模拟仓中;F中药1组在模型组基础上给予蒿芩清胆汤灌胃;G中药2组在模型组基础上给予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杏仁、滑石方汤灌胃。根据前面造模条件摸索,为了操作方便,模型组及治疗组选用先DV颅内接种+高脂饲料、正常饮水喂养4d,再施予外湿热环境的干预顺序。除正常组外,于第1d 7:30AM开始,所有小鼠均给予DV颅内接种,同时给予相应饮食、正常饮水喂养。分别于第5d、7d、9d 10AM施予外湿热环境(使用前面摸索的条件)。中药灌胃予第5d开始实施,每日两次(9AM、5PM),每只0.4ml/次,连续灌胃4d(第5~8d)。第9d,剖取所有组小鼠肝脏、脑组织,采用4%的多聚甲醛固定,放入4℃保存待测。其中A、B组小鼠在自然环境下操作;C、E、F、G组小鼠则在第叁次施予外湿热环境干预2h后,直接在气候模拟舱内操作。体重、肛温的检测分别在第1d、5d、7d、9d的7:5 0AM进行。肝、脑内NF-κB和脑内AQP4、MMP9、GLUT1的表达水平的免疫组化检测及肝、脑组织切片由广州达辉生物有限公司完成。采用SPSS13.0软件统计包分析结果,数据均以均数加标准差标示((?)±s),采用t检验或q检验,P<0.05为显着性差异。附叁种复合因素干预BALB/C小鼠模型建立实验流程简图:研究结果1临床结果1200份病案,多发生在高温高湿气候环境,总体上病情较轻,重症登革热较为少见。出现脑膜脑炎者均在病程第4~6天发生。临床表现以剧烈头痛,谵妄,神智改变为主,查体可见颈项强直、克氏(Kemig)或布氏(Brudzinski)征阳性。经治疗后,多于2-4天症状明显缓解,无后遗症表现。辨证以湿热为主,湿热病邪是病变过程中主要致病因子。每例患者平均涉及病位3~4个,可能与湿热弥漫,毒邪随之流窜,多脏腑功能受损有关。证型以卫气同病、邪伏膜原等湿热证为主,但有湿热偏重的不同。湿热熏蒸、毒陷清窍则发生登革脑炎。2实验结果造模所用4周龄BALB/C小鼠为幼鼠,正常组小鼠体重逐渐增加,体温逐渐略有下降,符合幼鼠发育规律。单独DV感染小鼠,出现一过性活动、进食、摄水量减少。与正常组比较,体重变化无显着性差异(P>0.05);肛温骤升骤降,终可至正常。肝、脑组织内NF-κB及脑组织内AQP4、MMP9、GLUT1平均光密度表达水平上调,与正常组和模型组比较,均差异显着(P<0.05);与单纯外或内湿热+DV病毒感染小鼠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肝、脑组织切片显示:肝、脑细胞轻度受损。这与临床轻型登革热表现类似,可自愈。外或内湿热加DV病毒感染小鼠,肛温先骤升骤降,降至一定程度(相当于低热)后,下降缓慢,终可至正常。前者(外湿热+DV病毒感染小鼠)在气候模拟舱内先出现一段时间躁动期,活动、饮水量增多,汗出、体毛结穗,继而进入安静状态,活动减少,散在静卧,然整体来说是活动、进食、摄水量减少,体重下降;后者(内湿热+DV病毒感染小鼠)则先出现活动、进食、摄水量增加,体重增长,皮毛油亮光泽,粪便及排泄物增多,随后表现为蜷缩扎成堆,活动量、进食量、摄水量减少,粪便稀溏。肝、脑组织内NF-κB及脑组织内AQP4、MMP9、GLUT1平均光密度表达水平上调,与正常组和模型组比较,均差异显着(P<0.05);与单纯DV病毒感染小鼠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肝、脑组织切片显示:肝细胞中度受损,脑细胞轻度受损。这与临床典型登革热表现类似,因有内或外湿热病邪的干预,病程相对轻型较长,一般预后较好。内外湿热加DV病毒感染小鼠,先出现躁动,进食、摄水量、体重增加,皮毛油亮光泽,粪便及排泄物增多,随后表现为蜷缩扎成堆,活动量、进食量、摄水量减少,粪便稀溏。随着病情的进展,小鼠反应迟钝,体毛开始脱落,体重减轻,进食量及活动明显减少,出现弓背、后肢瘫痪等脑部症状表现后,于1~2d内死亡。肛温先骤升,升至一定程度(相当于中、高热)后,缠绵不降。肝、脑组织NF-κB及脑组织AQP4、MMP9、GLUT1平均光密度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差异显着(P<0.05)。肝、脑组织切片显示:肝细胞体积增大,部分破裂,细胞核周围及胞浆内出现大量空泡,大小不等;脑组织多数神经细胞核固缩,核仁显不清,细胞外空隙明显增宽、间质疏松,显示细胞周围及间质水肿明显。这与临床重型登革热表现类似,死亡率极高。分别给予蒿芩清胆汤及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杏仁、滑石方汤干预小鼠,于干预后第2d(即第6d)开始,活动、进食、摄水量渐增,粪便渐接近正常,第7天肛温已降到与正常组差异无显着性(P>0.05)。肝、脑组织内NF-κB及脑组织内AQP4、MMP9、GLUT1平均光密度表达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肝、脑组织切片显示:肝、脑细胞有少许变化,但大致正常。研究结论1登革热的发生流行与当时的环境因素(温度、湿度)关系密切;湿热体质者为易感人群。湿热体质者在湿温环境中更易出现登革脑炎、DHF/DSS等并发症。登革脑炎证型为湿热熏蒸、毒陷清窍,是DV感染开始至DHF/DSS发生的一个中间过程。2单纯DV感染小鼠,表现类似临床轻型登革热,病程3~5天,即可自愈;外或内湿热加DV病毒感染小鼠,与临床典型登革热表现类似,病程5~10天,预后较好;内外湿热相引加DV病毒感染小鼠,与临床重型登革热表现类似,出现脑炎表现者,死亡率极高。3模型小鼠发病之初,给予蒿芩清胆汤与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杏仁、滑石方干预,可阻止NF-κB、AQP4、MMP9、GLUT1的表达上调,使血脑屏障免受破坏,从而防止登革脑炎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08-04-01)
胡勇,陈清,李志峰,吴毅,胡贵方[9](2006)在《广东和广西部分地区蝙蝠携带登革病毒及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广东及广西蝙蝠携带登革病毒和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毒的情况。方法2004年9月至2005年11月期间11次收集广东及广西部分地区的蝙蝠。收集的蝙蝠取脑组织标本和血清标本,采用两对登革病毒和乙脑病毒通用引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细胞培养分离方法检测所采集蝙蝠标本中的登革病毒(denguevirus,DV)和乙脑病毒(Japaneseencephalitisvirus,JEV)。结果收集了4个科9个种共905只蝙蝠,其中棕果蝠154只、犬蝠395只、普通长翼蝠5只、小黄蝠52只、中菊头蝠228只、中华菊头蝠15只、小菊头蝠41只、双色蹄蝠8只、普氏蹄蝠7只。蝙蝠来源于粤中、粤西和桂东的7个县市。905只蝙蝠标本中未检测、分离到登革病毒和乙型脑炎病毒。结论未发现所调查的蝙蝠携带登革病毒和乙型脑炎病毒。(本文来源于《热带医学杂志》期刊2006年06期)
胡勇[10](2006)在《广东和广西部分地区蝙蝠携带登革病毒及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和目的 登革热(Dengue fever, DF)和流行性乙型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JE,也称为日本脑炎,简称乙脑)是重要的虫媒病毒传染病,其病原体分别为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V)和乙脑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近年来在东南亚、印度、西太平洋和南美洲大部分地区经常爆发登革热。爆发规模越来越大,情况越来越严重,其中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DHF)的比例也越来越大。乙脑在亚洲每年有3,000~5,000份临床病例报道,其流行范围也有不断扩大趋势,东起西太平洋岛屿,西到巴基斯坦边界,北起朝鲜,南到巴布亚新几内亚都已经成为乙脑的流行区。 我国DF和DHF的流行也有相当长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1873年。20世纪50年代以前我国沿海大部分地区均发生过DF,此后30多年未发生流行,直至1978年广东佛山再次发生登革4型流行,随后在沿海省份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间断的流行至今。我国乙脑分布在除新疆、青海、西藏和东北北部外的所有省(自治区)。20世纪50~70年代乙脑呈现周期性流行,病例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70年代后,由于大规模使用乙脑疫苗,乙脑发病率明显下降,基本上控制了全国范围的流行。近年来,乙脑报告发病率基本控制在1/10万以下;但目前每年仍发生8,000~12,000左右乙脑病例,局部地区爆发或流行时有发生。 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一般认为,登革病毒主要感染人和低等灵长类动物。在城市型登革病毒感染循环中,病人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在丛林型疫源地中,猴类动物是主要传染源。但是,也有人认为登革病毒的宿主尚未明确,而且登革热的发病有来无影去无踪的特点,除了(本文来源于《第一军医大学》期刊2006-05-01)
登革脑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中枢神经系统登革热感染是一种罕见的疾病,脑实质受侵的类型尚未见有详细描述。本研究报道8例登革热脑炎的MRI表现特点。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已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登革脑炎论文参考文献
[1].张阳,周冲,孙涛,易海华.乙型脑炎和登革热病毒的环介导等温扩增基因定量检测技术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
[2].V.Hegde,Z.Aziz,S.Kumar,M.Bhat,C.Prasad.以小脑受累为主的登革热脑炎的MRI及CT表现(附8例报告)[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5
[3].邱萍英,王会敏,何柯新,徐鹏,林裕龙.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病毒1型嵌合基因的构建和鉴定[J].广东医学.2015
[4].樊学军,田绿波,石莹,陈肖潇,高国龙.森林脑炎、登革热和乙型脑炎病毒液相蛋白芯片多重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J].现代预防医学.2015
[5].李洁琼,高娜,范东瀛,陈辉,吴娜.日本脑炎病毒疫苗交叉保护登革病毒感染的机理研究[C].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2
[6].李洁琼,高娜,范东瀛,陈辉,吴娜.日本脑炎病毒疫苗交叉保护登革病毒感染的机理研究[C].新发和再发传染病防治热点研讨会论文集.2011
[7].胡珍,尚伟龙,张俊磊,朱军民,杨杰.登革-日本脑炎嵌合病毒样颗粒的设计与构建[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1
[8].刘红姣.登革热湿热特征及清热利湿法抗登革脑炎脑屏障损伤机理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
[9].胡勇,陈清,李志峰,吴毅,胡贵方.广东和广西部分地区蝙蝠携带登革病毒及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调查研究[J].热带医学杂志.2006
[10].胡勇.广东和广西部分地区蝙蝠携带登革病毒及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调查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