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反义基因克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东北白桦,COMT1,CESA4,克隆
反义基因克隆论文文献综述
吕梦燕[1](2013)在《东北白桦COMT1和CESA4基因克隆及反义COMT1遗传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木质素(lignin)是酚类多聚体,在植物体内含量仅次于纤维素。木质素在维管植物细胞壁的木质化,机械组织的形成和植物抗病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咖啡酸/5-羟基阿魏酸-O-甲基转移酶(caffeic acid-O-methyltransferase, COMT)是木质素单体合成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之一,催化咖啡酸、5-羟基松柏醛和5-羟基松柏醇甲基化分别生成阿魏酸、芥子醛和芥子醇,参与S-木质素的合成。目前,一些植物中COMT基因被克隆报道。在东北地区一个重要林木—东北白桦中,COMT和CESA4基因信息以及COMT在白桦树种中参与木质素代谢作用未见报道。本研究利用其它植物COMT1以及CESA4基因保守区,设计简并引物,通过RT-PCR分离出东北白桦COMT1部分cDNA片段852bp,用这段已知cDNA片段设计引物,结合RACE技术克隆出东北白桦COMT1基因cDNA序列1367bp,其中完整编码区长度为1095bp,编码365个氨基酸,GenBank上注册号为KC292201。氨基酸同源性比对显示,东北白桦COMT1与陆地棉、毛果杨、赤桉以及欧洲白桦的COMT同源性分别为79.2%、79.2%、77.2%、99.5%。利用同样技术方案,我们克隆出东北白桦CESA4基因cDNA)序列3231bp,其中完整编码区长度为3150bp,编码1049个氨基酸。同源性比对表明,东北白桦CESA4与光皮桦和欧洲白桦CESA4同源性分别为98.6%和99.7%。利用Gateway技术分别构建了东北白桦COMT1植物过量表达和反义表达载体,将构建的pGWB2-antiCOMT1反义植物表达质粒导入农杆菌,采用叶盘法遗传转化东北白桦,得到11个转反义COMT1基因的东北白桦转基因株系。对转反义COMT1转基因东北白桦植株中COMT1基因转录表达分析显示,转基因植株中COMT1基因转录表达量与野生型(未转基因植株)相比均明显降低,此外,COMT1基因转录在不同转基因株间被降低程度强弱不同。我们的这些结果表明,遗传转化反义COMT1达到了明显降低转基因东北白桦植株中COMT1基因表达水平。对于转基因东北白桦植株中COMT1基因表达水平降低所产生木质素合成代谢的变化,将在我们的后续行研究工作中开展。(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3-04-01)
郑宝强,王雁,彭镇华,李晓华[2](2009)在《卡特兰ACO基因克隆与反义表达载体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卡特兰(Cattleya)花瓣为试材,提取其总RNA,并根据其他兰花的ACC氧化酶(1-aminocyclopropane-1-carboxylic acid oxidase,ACO)基因保守序列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通过RT-PCR法克隆得到1条967bp的卡特兰ACOcDNA片断,共编码321个氨基酸残基。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克隆片断与已发表的其他兰花的ACO基因序列同源性很高,均在85%以上,尤其与原生种和其近亲属的同源性在95%以上。将克隆的卡特兰ACO片段反向连接到植物表达载体pBI121中CaMV35S启动子的下游,构建了卡特兰ACO基因的反义表达载体pBI121ACC,为进一步应用反义技术培养长花期卡特兰新品种奠定了基础,也首次为应用生物技术延长卡特兰花期做出了尝试。(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齐靖[3](2009)在《鸭梨ACC氧化酶基因克隆及反义转化与枣遗传连锁图谱加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梨和枣均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树种,在我国栽培面积极广,是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对这两种果树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并应用生物技术对其进行遗传改良,对于加速育种进程至关重要。在本研究中,围绕梨和枣分别开展了基因克隆、遗传转化、遗传图谱加密和QTL分析等一系列研究,填补了相关研究的空白,并为今后生物技术在果树育种中的进一步应用增添了新的理论依据。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所示:1.根据ACC氧化酶保守序列设计一对引物,以鸭梨果实cDNA为模板扩增得到831bp的鸭梨ACC氧化酶基因cDNA片段,并以此序列为基础RACE扩增该基因cDNA全长,得到了长度的1235bp的鸭梨ACC氧化酶基因cDNA序列,进一步根据得到的cDNA序列开放性读码框设计引物得到鸭梨ACC氧化酶基因DNA序列,结果显示该基因有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组成,外显子和内含子的长度分别为942bp和634bp。2.对鸭梨ACC氧化酶基因所翻译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该氨基酸序列与其它14种植物的ACC氧化酶高度同源,包含一个92个氨基酸残基的2OG-Fe(II) oxygenase超级家族保守结构域,且与异青霉素-N合酶及相关双脱氧酶(PcbC)的功能区域同源性较高,说明鸭梨ACC氧化酶应属于2OG-Fe(II) oxygenase超级家族的异青霉素合酶(IPNS)家族,该家族酶成员在发挥酶促作用时不需要以2-OG作为辅因子。3.对所获得的鸭梨ACC氧化酶氨基酸序列进行二级结构和叁级结构预测,结果发现该蛋白疏水性氨基酸位于分子内部,亲水性氨基酸位于分子表面,具有可溶性亲水蛋白的典型特征,不属于膜内在蛋白;但研究同时发现该蛋白具有3个豆蔻酰化位点,豆蔻酸可以通过与这些位点的甘氨酸残基相连接将鸭梨ACC氧化酶以可逆共价连接的方式锚定在膜上,故推测鸭梨ACC氧化酶应该是具有酰胺-连接豆蔻酰锚钩结构的脂锚定膜蛋白。4.分别用Southern杂交和Northern杂交分析获得的ACC氧化酶基因在鸭梨基因组中的拷贝数及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该基因仅在生殖器官中表达,且在基因组中以单拷贝形式存在,说明该基因主要参与系统Ⅱ型乙烯的内源合成,而系统Ⅰ型乙烯的合成是由与该基因同源性较低的另外ACC氧化酶家族成员控制的。鸭梨上应至少存在两个ACC氧化酶基因家族成员。5.首次构建了鸭梨ACC氧化酶基因的反义表达载体,并在农杆菌LBA4404的介导下对鸭梨组培苗进行了遗传转化,经PCR鉴定证实共有4株鸭梨组培苗中外源基因得到成功转化。Southern杂交显示在这4株转基因鸭梨中除有1株外源基因呈双拷贝外,其余3株中外源基因均以单拷贝形式存在。6.对影响ISSR扩增的因素进行了优化,建立了枣属植物最适ISSR扩增反应体系,即25μL反应液中包含1×PCR Buffer、2.0 mmol·L-1 Mg2+、0.25 mmol·L-1dNTP、1.5U Taq酶、1.25μmol·L-1引物和50ng模板,PCR反应的最适退火温度为58℃。7.应用18条ISSR引物对150株冬枣×临猗梨枣杂交F1代群体进行扩增,共获得ISSR标记44个,其中34个被成功加入到了已有的枣遗传连锁图谱中,使图谱总图距增加了24.41cM,标记间平均距离减少了0.18cM,并填补了原图谱中3个大于10cM的标记空缺,使枣遗传连锁图谱的饱和度得到了进一步提高。8.比较了枣针刺长度相关性状包括中心干上长针刺长度、中心干上短针刺长度、二次枝上长针刺长度和二次枝上短针刺长度QTL在新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和原图谱上的定位结果,发现仅有10个QTL位点一致,证实遗传连锁图谱的饱和度是影响QTL定位精确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也推测这10个QTL位点可信度较高,与其紧密连锁的标记可为日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指导。(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09-06-10)
陈鑫[4](2009)在《桃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基因克隆及反义表达载体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桃(Prunus persica(L. ) Batsch)果实属于跃变型果实,采收后极易软化,给贮藏运输带来极大不便。传统的桃果实贮运保鲜不仅费用高且保鲜期有限,无法解决桃采后软化腐烂问题。通过常规育种的方法虽然有望解决,但由于桃为多年生果树,选育时间较长和种植资源的限制,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所突破。桃果实成熟后的软化与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olygalacturonase,PG)大量降解果胶有关。通过反义基因技术特异性抑制果实成熟后PG的表达,有望延迟桃果实的软化,获得耐储性硬溶质桃新种质。这一技术在番茄上已取得成功,为利用反义PG基因技术解决桃果实的成熟软化难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本研究运用基因克隆技术获得桃PG基因全序列,并构建其反义序列植物表达载体,为下一步进行外植体的遗传转化奠定了实验基础。本研究取得如下试验结果:(1)用Trizol法和改良Trizol法提取白粉桃总RNA,其中改良Trizol法提取的桃果肉RNA效果较好。根据已发表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基因的序列设计合成一对特异引物,经过RT-PCR,扩增出一条1188bp的目的片段,包括一个393个氨基酸组成的开放阅读框架。通过TA克隆,把它连接到pGEM-T vector上。PCR、酶切鉴定后进行基因测序,结果表明所克隆的PG基因与GenBank中登录的肥城桃PG基因序列(AF095577)同源性为98.65%,相应的氨基酸的同源性为97.46%,克隆载体命名为pGEM-PG。表明已获得PG基因。(2)用限制性内切酶BamH I和Sac I双酶切pGEM-PG和pBI121两种质粒DNA,分别回收PG基因片段和除去了gus基因的pBI121线状载体,将pBI121线状载体与PG基因反向连接,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获得重组质粒。对重组质粒经PCR鉴定、BamH I和Sac I双酶切鉴定,均获得1.2kb的目的片段。证明目的基因片段已反向插入。以上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PG基因反义植物表达载体pBI-aPG,为下一阶段进行遗传转化奠定了必要的研究基础。(3)采用直接转化法将反义植物表达载体pBI-aPG导入根癌农杆菌LBA4404感受态细胞中,通过PCR方法鉴定转化成功。(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09-06-01)
赵巧阳[5](2009)在《香蕉根癌农杆菌介导ACS反义基因遗传转化及ACS基因克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香蕉(Musa spp.)品种“天宝蕉”(Musa spp ., AAA类群)新株系TY1和孟加拉粉大蕉(Musa spp., ABB类群)为试验材料,采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对不同基因型香蕉遗传转化体系进行研究,并以天宝蕉叶片为材料进行ACS基因的克隆研究,为构建自身反义基因表达载体,进行“自体转化”奠定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香蕉离体再生体系的优化研究;②根癌农杆菌介导ACS反义基因转化香蕉研究;③筛选抗性芽和诱导植株再生、并对再生植株进行检测研究;④初代转基因试管苗的继代增殖和移栽;⑤天宝蕉叶片ACS基因保守区序列的克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香蕉离体再生体系的优化研究试验以“天宝蕉”新株系TY1和孟加拉粉蕉吸芽为外植体,对离体再生进行研究,优化离体再生条件。在生长旺盛期(如4~5月)进行取材,外植体采用0.1 %升汞+3~5滴吐温(Tween-80)消毒效果最好;消毒后的外植体先经过MS液体培养基培养1-2周后,再用固体培养基培养,防止褐变效果较好;低盐培养基和附加AC、PVP和Vc组合的培养基对减轻外植体褐化的效果较好。2.根癌农杆菌介导ACS反义基因转化香蕉研究优化后的转化条件为:香蕉茎尖横切薄片,侵染前用附加0.15 mg﹒L-1甘露醇的高渗固体培养基前处理5 h,农杆菌重悬液浓度为OD6000.8-1.2左右,重悬液中含100 g﹒L-1的葡萄糖,接菌时间为10~15 min,于26℃黑暗条件下共培养4 d,共培养培养基pH值为5.6。以此条件进行了稳定转化试验。3.筛选抗性芽和诱导植株再生及其分子检测研究对转化ACS反义基因薄片进行抗性芽筛选及转基因植株再生研究,并对薄片进行GUS瞬时表达检测、再生植株叶片的GUS稳定表达检测、gus和ACS基因的PCR检测。采用附加100 mg﹒L-1卡那霉素、1 mg﹒L-1 BA、0.1 mg﹒L-1NAA的筛选培养基对共培养后的天宝蕉新株系TY1横切薄片进行筛选,共获得2个转ACS反义基因的抗性芽系,而孟加拉粉大蕉采用附加120 mg﹒L-1卡那霉素、1 mg﹒L-1 BA、0.1 mg﹒L-1NAA的筛选培养基进行筛选,未获得正常的抗性芽。经PCR检测,gus和ACS基因已整合进香蕉基因组。4.初代转基因试管苗的继代增殖和移栽初代转基因试管苗在附加4.0 mg﹒L-1 BA4.0 mg﹒L-1、0.3 mg﹒L-1 NAA的培养基经20 d培养,增殖率最高;生根瓶苗以珍珠岩为基质在春季进行移栽,成活率达到95%。5.香蕉(天宝蕉)叶片ACS基因保守序列的克隆研究利用改良CTAB法提取的总RNA完整性比较好,量也较大,所需药品简单,是提取香蕉叶片等组织总RNA行之有效的方法。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得到香蕉叶片中ACS基因保守序列.DNA序列分析表明,所获得香蕉的ACS cDNA序列约为569bp,编码189个氨基酸。该序列与已发表的ACS基因有很高的同源性。本研究对香蕉离体再生体系、根癌农杆菌介导ACS反义基因转化香蕉、香蕉叶片ACS基因保守序列的克隆等进行了研究,在香蕉品种改良上有重要意义,并为香蕉转基因的研究提供了技术平台。(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09-04-01)
申艳红,陈晓静,何玮毅,卢秉国[6](2009)在《番木瓜果肉果胶裂解酶基因克隆及反义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方法,获得了番木瓜果肉果胶裂解酶(Pectate lyase,PL)基因的完整3′端和部分5′端序列。然后,根据本实验室已经获得的PL基因5′端DNA序列及笔者得到的3′端序列设计上、下游引物,以番木瓜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得到PL基因的开放性阅读框。该序列编码385个氨基酸,与草莓、桃、芒果、拟南芥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83.38%、75.76%、73.68%、65.96%。根据PL基因设计特异引物,扩增其保守区片段,将其反向插入pBI 121的CaMV 35 S启动子和Nos终止子之间,成功构建反义植物表达载体pBP,并导入到根癌农杆菌EHA 105中。(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09年01期)
王玉富,黄海燕,薛召东,邱财生,郝冬梅[7](2008)在《亚麻CAD基因克隆及反义表达载体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以亚麻(Linum usitatissimumL.)品种Argos为材料,分离了高纯度的RNA。用简并引物以RT-PCR的方法,克隆了亚麻CAD基因cDNA部分序列,长度为477bp,构建了pGEM-T-CAD质粒。用限制性内切酶EcoRI酶切pGEM-T-CAD质粒和载体pGEM-7Zf(-),进行连接,构建成中间表达载体pGEM-7Zf(-)-CAD质粒。用限制性内切酶XbaI和BamHI双酶切中间表达载体pGEM-7Zf(-)-CAD质粒和pBI121载体,进行连接,构建了亚麻CAD基因反义植物表达载体pBI121-antiNTCAD。(本文来源于《中国麻业科学》期刊2008年06期)
余洁,郭运玲,郭安平,孔华,刘恩平[8](2008)在《木薯淀粉分支酶基因克隆及反义表达载体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RT-PCR方法,用木薯块根cDNA做模板克隆获得支链淀粉合成的关键酶基因SBEII,经序列分析,同源性为98.07%;以PCAMBIA1301为基础,构建了以块根特异表达启动子Sporamin驱动的SBEII基因反义结构的植物表达载体。(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康国章,岳彩凤,官春云,韩巧霞,郭天财[9](2008)在《小麦淀粉合酶基因Ⅱ克隆及反义和RNAi载体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RT-PCR方法从小麦品种豫教2号的籽粒中克隆出淀粉合酶Ⅱ基因(Starch synthaseⅡ,SSⅡ)部分cDNA片段(600bp)(GenBank No.EF221761),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它与GenBank上已报道的SSⅡ基因有高度同源性。以pCMBIA1301质粒为基础,构建了由35S启动子调控的SSⅡ基因的反义表达载体pCMBIA1301SSIIA;另外,还以pFGC5941质粒为基础,构建了SSⅡ基因的RNAi载体pFGC5941SSIIsa,这些载体的构建为研究此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08年03期)
王颖[10](2007)在《SSⅡ和SSⅢ基因克隆、反义融合基因表达载体构建及对马铃薯的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低糊化温度和抗冻融的淀粉在食品和化工领域具有广泛的用途。目前,生产上推广的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品种,其淀粉糊化温度和冻融稳定性都不理想。为此,本研究利用反义RNA技术,调控马铃薯块茎中淀粉合成关键酶基因的表达,以改变淀粉的结构和组成,来培育具有淀粉糊化温度低和冻融稳定性好的加工型马铃薯品种,目前取得的结果有:1.采用RT-PCR技术,分别克隆到马铃薯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II基因cDNA全长序列和SSIII基因cDNA第1940~3899碱基序列。序列分析表明,克隆的SSII基因cDNA片段为2320 bp,与公布的已知序列CDS同源性为96.80 %;克隆的SSIII基因cDNA部分片段的大小为1959 bp,与公布的第1940~3899碱基序列的同源性为93.81%。2.以含马铃薯块茎颗粒结合型淀粉合成酶GBSS基因5’侧翼片段的载体LS-9质粒DNA为模板,亚克隆了599 bp的GBSS基因5’侧翼序列;以含Patatin启动子的克隆载体LS-4质粒DNA为模板,亚克隆了968 bp的马铃薯Patatin启动子。3.利用分子生物学软件DNAStar对SSIII、SSII和GBSS基因的同源性进行了分析,从中各找出一段500~600 bp的非同源序列;通过“PCR一步法”将筛选出的3个片段融合在一起,克隆融合基因GS2S3。4.分别构建了GBSS基因5’侧翼序列和Patatin启动子驱动的反义GS_2S_3基因植物表达载体pBIGSG和pBIGSP,并导入农杆菌LBA4404中。5.以马铃薯试管苗茎段和叶片为受体材料,研究了预培养时间、农杆菌浓度、侵染时间、共培养时间及Kan选择压,初步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马铃薯遗传转化体系。(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07-05-28)
反义基因克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卡特兰(Cattleya)花瓣为试材,提取其总RNA,并根据其他兰花的ACC氧化酶(1-aminocyclopropane-1-carboxylic acid oxidase,ACO)基因保守序列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通过RT-PCR法克隆得到1条967bp的卡特兰ACOcDNA片断,共编码321个氨基酸残基。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克隆片断与已发表的其他兰花的ACO基因序列同源性很高,均在85%以上,尤其与原生种和其近亲属的同源性在95%以上。将克隆的卡特兰ACO片段反向连接到植物表达载体pBI121中CaMV35S启动子的下游,构建了卡特兰ACO基因的反义表达载体pBI121ACC,为进一步应用反义技术培养长花期卡特兰新品种奠定了基础,也首次为应用生物技术延长卡特兰花期做出了尝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反义基因克隆论文参考文献
[1].吕梦燕.东北白桦COMT1和CESA4基因克隆及反义COMT1遗传转化[D].东北林业大学.2013
[2].郑宝强,王雁,彭镇华,李晓华.卡特兰ACO基因克隆与反义表达载体的构建[J].核农学报.2009
[3].齐靖.鸭梨ACC氧化酶基因克隆及反义转化与枣遗传连锁图谱加密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9
[4].陈鑫.桃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基因克隆及反义表达载体的构建[D].甘肃农业大学.2009
[5].赵巧阳.香蕉根癌农杆菌介导ACS反义基因遗传转化及ACS基因克隆[D].福建农林大学.2009
[6].申艳红,陈晓静,何玮毅,卢秉国.番木瓜果肉果胶裂解酶基因克隆及反义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J].热带作物学报.2009
[7].王玉富,黄海燕,薛召东,邱财生,郝冬梅.亚麻CAD基因克隆及反义表达载体的构建[J].中国麻业科学.2008
[8].余洁,郭运玲,郭安平,孔华,刘恩平.木薯淀粉分支酶基因克隆及反义表达载体的构建[J].热带作物学报.2008
[9].康国章,岳彩凤,官春云,韩巧霞,郭天财.小麦淀粉合酶基因Ⅱ克隆及反义和RNAi载体构建[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8
[10].王颖.SSⅡ和SSⅢ基因克隆、反义融合基因表达载体构建及对马铃薯的转化[D].甘肃农业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