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发光传感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电致化学发光,对乙酰氨基酚,多孔TiO_2泡沫
发光传感器论文文献综述
杨博通,温雅琼,焦卫卫,王玉珍[1](2019)在《基于钌配合物敏化多孔TiO_2泡沫的对乙酰氨基酚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将钌配合物成功负载于多孔TiO_2泡沫制得复合材料。光敏染料与纳米材料产生协同效应,可有效和较长时间产生电子-空穴分离。其ECL的发光强度较多孔TiO_2泡沫提高15.3倍。基于对乙酰氨基酚对该复合材料的电致化学发光强度有淬灭作用构建传感器。在最佳检测条件下,发光强度与对乙酰氨基酚浓度在10~40μmol/L的范围内呈现线性关系,检出限为2.68μmol/L(S/N=3)。(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9年22期)
罗应,李彦青,杨丰泽,程昊,孔红星[2](2019)在《溶胶-凝胶法热解石墨电极传感器制备及其在电致化学发光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多壁碳纳米管(MWNT)导电性优良和纳米银(nano-Ag)电催化特性,以硅溶胶(silica sol)为成膜剂,在助膜剂聚乙烯醇(PVA)协同作用下,以溶胶-凝胶法实现了对MWNT、nano-Ag及Ru(bpy)_3~(2+)在热解石墨电极表面的固载修饰,制备出MWNT/nano-Ag/silica sol/PVA/Ru(bpy)_3~(2+)修饰热解石墨电极,并依据苦参碱(MT)对Ru(bpy)_3~(2+)增敏作用,建立了电致化学发光法对苦参碱的测定方法。结果表明,苦参碱浓度在2. 04×10~(-7)~1. 02×10~(-4)mol/L范围内与Ru(bpy)_3~(2+)-MT体系ECL强度呈良好线性关系(R~2=0. 998),检出限(S/N=3)为2. 96×10~(-9)mol/L,连续平行测定1. 02×10~(-5)mol/L苦参碱溶液5次,ECL强度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 3%,体系稳定性及重现性良好; 3组样品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7. 7%~103. 9%。(本文来源于《分析试验室》期刊2019年11期)
寿周翔,孙燕,杨华云,胡克用[3](2019)在《基于纳米材料催化发光传感器阵列的有机气体检测与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12种典型有机挥发气体在6种纳米材料上催化发光特性的研究,设计了基于纳米材料催化发光的传感器阵列,并对不同传感单元上响应信号进行编码,建立不同物质和二进制码之间的对应关系。实验显示,该传感器阵列可对丙酮、丁酮、乙醚、甲醇、乙醇等有机挥发气体进行有效识别,具有选择性好、灵敏度较高、稳定性较好、响应速度快等特点。(本文来源于《计算机时代》期刊2019年11期)
范若琛[4](2019)在《边灯式FOD传感器安装位置对边灯光束发光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各个机场关心边灯式FOD传感器安装位置影响跑道边灯发光光束,进而对飞机升降产生影响基础上,本文参考中国民航局第二研究所边灯式FOD传感器的实际安装位置,结合边灯发光光束,通过图表分析,针对上述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得出边灯式FOD传感器安装位置对边灯发光光束基本无影响。(本文来源于《科技视界》期刊2019年22期)
齐艳娟,吴可心,赵越,胡玥[5](2019)在《TiO_2-CdSe电化学发光传感器测定Eu~(3+)的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发了1种新型的基于TiO_2-CdSe电化学发光传感平台用于检测稀土Eu~(3+)的含量.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和荧光光谱研究了其光学性质,并研究了当鲁米诺存在的情况下,该传感平台的阳极电化学发光(ECL)行为.实验结果表明,稀土Eu~(3+)对该体系ECL强度有很强的增敏作用,ECL信号强度与稀土Eu~(3+)的浓度成线性关系,据此建立了1种高灵敏度的测定稀土Eu~(3+)的电化学发光新方法.(本文来源于《分子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李运霞[6](2019)在《比率型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及在MCF-7细胞,甲基化酶,癌胚抗原检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化学发光(ECL)作为一种新型的电化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物检测。到目前为止,大多数方法使用的都是单一的电化学发光标记物,检测信号容易受到干扰,稳定性差。为满足疾病诊断的临床分析需求,需要研究一些新的、简便的、灵敏的电化学发光方法,有助于提高临床疾病的诊断可靠性和效率。本论文制备了不同种类的纳米探针,结合传感界面的抗污染性、优异的生物相容性等特征,构建比率型的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实现对MCF-7细胞、甲基化酶、癌胚抗原的检测,具体方案如下:1、以碲化镉量子点(CdTe QDs)和鲁米诺(luminol)为双发光信号分子,构建了一种基于导电聚合物水凝胶(CPH)的双信号电化学发光(ECL)检测系统。首先,将苯胺、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A)和丙烯酸(AA)在电极表面进行电聚合制备导电聚合物水凝胶,提高传感界面的生物相容性和导电性。聚合水凝胶时,将内标分子鲁米诺和共反应物过硫酸钾(K_2S_2O_8)固定在导电聚合物水凝胶(CPH)中,由于水凝胶固定在电极表面,共反应剂电子转移比在溶液中容易得多。其次,将MCF-7细胞的适体通过Au-S键固定在传感界面上修饰的金纳米颗粒(AuNPs)上,可将肿瘤细胞捕获到电极表面。第叁,肿瘤细胞另一个适体将标记在其上面的CdTe QDs信号分子连接到传感界面上,实现电化学发光检测。在最优实验条件下,两个探针发光强度的比值(?ECL_(CdTe)/?ECL_(luminol))与细胞浓度成线性关系,从而可以实现肿瘤细胞的精准检测。电化学发光内标法可以在复杂的环境中提供更精确的检测结果,并通过两个发射光谱的自标定来消除系统中的干扰,因此本实验构建的电化学发光细胞传感器能显着提高复杂生物介质中细胞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医疗保健监测和临床诊断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2、设计了一种基于双信号策略的抗污染电化学发光(ECL)生物传感器,用于检测DNA甲基化酶(Dam MTase)的活性。用聚苯胺(PANI)、金纳米粒子(AuNPs)和抗污染多肽(peptide)对ITO电极进行修饰,构建具有良好导电性的抗污染界面。然后,在修饰抗污染界面上连接含有5′-GATC-3′对称序列的发夹DNA H_1。当待测液中有甲基化酶(Dam MTase)和限制性内切酶(DpnI)存在时,会切断发夹DNA H_1的特定序列,使标记在H_1上的Au@luminol脱落,远离传感界面,luminol的电化学发光信号强度会降低。残余在传感界面上DNA序列能够引发另外两个发夹DNA,产生杂交链式(HCR)反应,并形成延伸的双链DNA(dsDNA)聚合物,从而导致另一电化学发光分子(PTC-NH_2)大量嵌插到dsDNA的沟槽中,使PTC-NH_2的电化学发光信号的明显增大。通过阳极发光强度的降低和阴极发光强度的升高,实现比率型电化学发光对甲基化酶的活性检测,该方法在临床早期诊断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3、用聚苯胺(PANI)、金纳米粒子(AuNPs)和抗污染多肽(peptide)对ITO电极进行修饰,以Au@luminol和硫化镉量子点(CdS QDs)为信号探针,构建了一种抗污染的比率型电化学发光(ECL)系统,用于检测癌胚抗原(CEA)。聚苯胺和金纳米粒子极大增强了电极的导电性和比表面积,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电中性和亲水性的多肽构建的抗污染界面可以减少电极表面的非特异性吸附,提高检测的选择性。CdS QDs功能化的DNA链作为捕获探针和阴极电化学发光体,癌胚抗原适体两端分别用阳极电化学发光体Au@luminol和花菁染料(Cy5)荧光团修饰。DNA捕获探针和癌胚抗原适体杂交后,CdS QDs与Cy5分子之间的电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ERET)使量子点的阴极电化学发光猝灭,只能检测到Au@luminol的阳极电化学发光信号。当待测溶液中有癌胚抗原存在时,癌胚抗原与适体链结合,使Cy5和Au@luminol脱离电极,导致阴极电化学发光信号恢复和阳极电化学发光信号降低。根据阴极和阳极电化学信号强度的比值,实现对癌胚抗原的浓度分析,这种比率型的电化学发光传感器将为生物传感和临床诊断提供一种可靠而灵敏的检测方法。(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7)
唐云[7](2019)在《基于聚(6-羧基吲哚)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研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化学发光(ECL),又称电致化学发光,是指在电极表面产生的物质经过电子转移反应形成激发态,从激发态再返回基态的过程中产生光辐射的现象。ECL是电化学和化学发光的巧妙结合,具有操作简单、光学背景噪音低、发光纯度高、灵敏度高等优点。电极修饰材料是影响ECL传感器灵敏度的关键因素之一。聚吲哚类纳米材料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和良好的导电性,在传感器中常作为电极修饰材料。利用不同官能团修饰聚吲哚纳米材料,可以调节聚合物的结构和性质,而且通过不同基团的相互作用,生物活性物质可以比较容易地固定在电极表面。花状金纳米粒子(FGNs)是一种具有优异导电性的纳米花状结构,可通过电化学沉积法制备,并与聚(6-羧基吲哚)(PICA)形成纳米复合材料,使材料的性能得到较大提高。石墨烯量子点(GQDs)作为一种新型碳材料,具有环境友好、低毒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特征,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本论文以聚(6-羧基吲哚)/花状金纳米粒子(PICA/FGNs)纳米复合材料为电极修饰材料,以GQDs为ECL发光体,构建了叁种新型的ECL生物传感器,主要内容如下:1.PICA/FGNs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首先,采用一步电化学沉积法制备了FGNs修饰电极,并以此为基础,制备了新型的PICA/FGNs纳米复合材料。循环伏安曲线测试表明PICA/FGNs纳米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活性和氧化还原稳定性。扫描电镜图表明,复合材料呈现疏松多孔的花状核-壳结构,不仅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而且可有效减小离子扩散距离,提高电极导电性。制备的GQDs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高且稳定的ECL强度。PICA/FGNs纳米复合材料与GQDs的优异性能相结合,可以有效的实现ECL信号放大,拓宽其在ECL传感器领域的应用潜力。2.基于PICA/FGNs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化学发光适体传感器检测凝血酶基于PICA/FGNs纳米复合材料和GQDs构建了一种灵敏检测凝血酶的ECL适体传感器。PICA/FGNs纳米复合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快的电子转移速率,作为电极修饰材料可有效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氨基修饰的凝血酶适体1链(TBA1)与带羧基的PICA/FGNs通过亲核反应共价偶联到电极表面。球状金纳米粒子(AuNP)连接的GQDs-DNA S3和凝血酶适体2链(TBA2)作为ECL信号探针。AuNP的存在可以增加GQDs的负载量,两者的结合具有双重信号放大效应。该ECL适体传感器显示出较宽的线性范围0.001-10 nM、较低的检出限0.05 pM,以及良好的稳定性、选择性和重现性。同时,该适体传感器可用于检测实际人血清样品中的凝血酶,对生物蛋白的临床诊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3.基于PICA/FGNs纳米复合材料的免标记电化学发光适体传感器检测黄曲霉毒素B1基于PICA/FGNs纳米复合材料及GQDs和棒状金纳米粒子(AuNRs),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免标记ECL适体传感器用于检测黄曲霉毒素B1(AFB1)。通过电化学聚合法制备核-壳结构的花状PICA/FGNs纳米复合材料,用于加速电子转移并增加电极的比表面积。GQDs和AuNRs通过层层滴涂法修饰到电极表面。AuNRs具有优异的导电性能,可有效改善ECL信号,同时提高适体的负载能力。在优化条件下,该ECL适体传感器对AFB1表现出准确灵敏的分析性能,检测范围为0.01-100 ng mL~(-1)之间,检测限为3.75 pg mL~(-1)。同时,该适体传感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选择性和重现性,在食品安全监测和环境分析中具有潜在应用。4.基于PICA/FGNs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检测前列腺抗原基于PICA/FGNs纳米复合材料和GQDs开发了一种检测前列腺抗原(PSA)的夹心型ECL免疫传感器。核-壳结构的花状PICA/FGNs纳米复合材料作为电极修饰材料,不仅用于固定一抗(Ab1),而且能够提高电极的电导率。GQDs通过酰胺键固定在聚(乙烯亚胺)功能化的氧化石墨烯(PEI-GO)上,并在此基础上修饰AuNP,所得的AuNP/GQDs-PEI-GO复合物用于连接二抗(Ab2)。通过PSA与Ab1和Ab2的特异性结合,可以将GQDs连接到电极表面。PICA/FGNs纳米复合材料、AuNP和PEI-GO的协同作用有效提高了GQDs的ECL信号。在优化条件下,该ECL免疫传感器在1 pg mL~(-1)-100 ng mL~(-1)范围内对PSA具有特异性响应,检测限低至0.44 pg mL~(-1)。同时,该免疫传感器具有良好的选择性、稳定性和可重复性,有望为PSA和其他生物标记物的真实样品检测开辟新的检测途径。(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4)
丁凡[8](2019)在《基于DNA纳米技术的电化学发光传感器构建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技术在食品以及生物检测领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传统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荧光分析法、比色法)相比,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技术具有灵敏度高、操作门槛低、时空可控性强、线性范围广等特点。但是电化学发光技术也存在信号标签电化学发光效率较低、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生物组织、pH、温度)影响的问题,所以亟需建立一种高准确性、高灵敏度的检测方法。针对传统的电化学发光传感器所存在的不足,将DNA纳米技术引入到电化学发光传感器中,极大的提高了检测性能,尤其是灵敏度以及抗干扰能力。本文将DNA纳米技术以及功能化的纳米材料与电化学发光传感技术相结合,从降低检测限与提高抗干扰能力的角度入手,构建了两种不同的电化学发光传感器,并将其应用于食品毒素以及动物疾病标记物的检测。主要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基于DNA等温扩增技术的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用于狂犬病病毒寡核苷酸检测狂犬病病毒主要传播途径是由带毒动物咬伤人后而发生感染,而狂犬病病毒寡核苷酸主要存在于动物的生物组织(如唾液腺),但是其在唾液中的含量较低,传统的电化学发光(ECL)传感器远不能达到需要的检测限。因此,提出基于DNA扩增技术的ECL传感器用于超灵敏检测狂犬病病毒寡核苷酸。首先合成了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球,并将大量的Ru(bpy)_3~(2+)封装在硅球中并使用一段栅极DNA(ssDNA)将硅球孔道封闭,随后采用DNA等温扩增技术,在目标物存在的条件下,可以扩增得到的大量的与ssDNA互补的产物DNA(Product DNA)序列,该序列可以打开硅球的孔道,释放出孔道中大量的Ru(bpy)_3~(2+)ECL信号分子,从而达到信号放大的目的。该方法对狂犬病病毒寡核苷酸以及唾液样品的检测均表现出较好的分析性能。前者的检测范围是1.0×10~(-14) mol/L~1.0×10~(-8) mol/L,检测限(LOD)是1.885×10~(-15)mol/L(S/N=3)。2.基于适配体技术的比率型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用于食物中黄曲霉毒素B1检测黄曲霉毒素B1(AFB1)是一种已知的毒性最大的化学致癌物。AFB1通常存在于玉米、小麦等食品中,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而食物样品常常又较为复杂,传统的ECL传感在检测时很容易出现假阴性、假阳性等情况。开发简便、准确、灵敏的检测食品中AFB1的分析方法仍是一个挑战。本文在双信号策略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用于AFB1准确、灵敏检测的比率型适配体传感器。首先使用电化学方法作为模型验证AFB1与其适配体(aptamer)的特异性相互作用,其中二茂铁(Fc)修饰的DNA序列和亚甲基蓝(MB)修饰的DNA序列作为双信号。AFB1与其aptamer之间的特异性相互作用通过Fc的“信号打开”模式和MB的“信号关闭”模式得到了验证。随后,电化学传感器进一步扩展到电化学发光适配体传感器(ECL aptasensor)的构建。在ECL系统中,由CdTe/CdS/ZnS量子点(QDs)和鲁米诺(luminol)产生ECL信号作为双信号。辣根过氧化物酶修饰的金纳米棒(HRP/Au NRs)作为猝灭剂/增强剂,通过ECL能量转移猝灭QDs的ECL信号,同时催化H_2O_2增强luminol的ECL信号。由于比率型传感具有自校正能力,即使在复杂的样品中,两种比率型aptasensor对AFB1均表现出准确、灵敏的分析性能,线性范围为5.0×10~(-12) mol/L~1.0×10~(-9) mol/L,LOD分别为4.3×10~(-13) mol/L和1.2×10~(-10) mol/L(S/N=3)。(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袁丝兰[9](2019)在《基于分子印迹—流动注射化学发光传感器检测茶碱类物质》一文中研究指出茶碱类药物可放松支气管平滑肌,常用于平喘、抗炎和止咳,在药物化学上归于甲基黄嘌呤类药物。该类药物疗效显着、使用方便且价格低廉,因此在我国被广泛使用。由于茶碱类药物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窄,治疗剂量接近于中毒剂量,血药浓度过高或静脉滴注过快容易引起副作用,甚至产生中毒。对于使用茶碱类药物的患者,特别是重症或者连续用药的患者,实时血药浓度监测极其重要。目前,国内外针对茶碱类药物的主要监测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毛细管电泳法等。此类检测方法技术要求高,耗材昂贵,且仪器维护成本高,难以普及应用。因此,研发低成本、易推广的新型检测技术对于治疗患者以及节约医疗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将分子印迹技术与流动注射化学发光联用,制成传感器,对茶碱类物质进行检测。分子印迹技术可合成出具有形状、大小和官能团都与目标分子匹配空腔的聚合物,分子印迹聚合物能实现对目标分子的专一性识别,可类比为抗体识别抗原,或酶对底物的高度选择性;化学发光是一种无须外界光源的光谱分析法,具有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和仪器设备便宜等优点。传感器结合了二者的优点,同时使用流动注射技术进样,可在热力学非平衡状态下采集信号,操作简单,具有高度稳定性。结合使用两种技术可实现复杂样品中目标分子的测定,有效降低了成本,具有潜在的推广价值。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1、使用Luminol-H_2O_2-NaOH-茶碱化学发光体系,对茶碱进行测定。应用流动注射技术载入试样,优化化学发光条件及各项参数,得到线性方程为?I=7×10~8c+230,线性相关系数(R~2)为0.9963,线性范围为1×10~(-7)~2×10~(-6)mol/L,对相同浓度的茶碱溶液进行11次平行测定,得到该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56%,测定实际样品中的茶碱能获得满意的结果。2、调整流动注射路线,优化系统参数,与KMnO_4-HCHO化学发光体系联用,对氨茶碱进行测定。在5×10~(-4)~1×10~-33 mol/L浓度范围内,相对化学发光强度与氨茶碱存在线性关系,检出限为2×10~-55 mol/L,建立的方法可用于实际样品中氨茶碱的测定。3、为了进一步提高方法的选择性,采用本体聚合法,合成二羟丙茶碱分子印迹聚合物,将合成的聚合物作为识别元件,结合Luminol-H_2O_2化学发光体系,制成传感器,对二羟丙茶碱进行测定。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10~(-6)~1×10~(-4)mol/L,检出限为1×10~-77 mol/L,将该方法应用于复杂样品中二羟丙茶碱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4、使用分子印迹-流动注射化学发光传感器测定多索茶碱。研究传感器的吸附性能,传感器能有效提高方法的选择性;优化化学发光条件,得到回归方程为?I=45.419c+345.06,线性范围为1×10~(-6)~5×10~-55 mol/L,检出限为1×10~-77 mol/L。传感器可用于测定复杂样品中多索茶碱的含量。(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张绪[10](2019)在《基于碱土金属氧化物催化发光的VOCs传感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挥发性有机物(VOCs)种类多样且无处不在,丙酮、正丙醇、环氧氯丙烷、丙烯腈是生活环境与工业环境中常见的四种有毒VOCs气体,严重危害着自然环境与人体健康,实现对这些VOCs气体的高灵敏度检测是近年来环境分析领域的热点之一。催化发光法作为化学发光分析的重要检测方法,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单、可实时监测等特点,其中所涉及的催化材料为催化发光传感器的核心组成部分。碱土金属氧化物作为一类重要的催化材料,具有低成本、催化性强、绿色环保等优点。本文研究发现,一些典型的VOCs气体如丙酮、正丙醇、环氧氯丙烷、丙烯腈等,可以在碱土金属氧化物表面产生强烈的化学发光现象,经过系统的优化实验,设计了四种VOCs催化发光气体传感器,建立了检测这些VOCs的新方法。具体内容包括:1、研究发现,一定条件下丙酮气体可以在氧化钙材料的表面产生强烈的化学发光现象,基于此设计了一种检测空气中丙酮气体的催化发光传感器。该传感器在波长535 nm,温度266°C,空气流速为400 mL/min的最佳实验条件下,测得丙酮气体浓度的线性范围为7.6~1520 mg/m~3(R=0.9984),检出限为1.52 mg/m~3(S/N=3)。考察了在相同浓度下的可能与之共存的VOCs,如乙醇、苯、二甲苯、甲醇、丙烯腈、乙腈、甲醛、环己醇、乙二醇、二氯丁烷、异戊醇、正丁醇等的干扰情况,除丙烯腈(8.9%)、乙腈(4.2%)和甲醛(2.5%)外,其余9种挥发性有机物的干扰均小于1%,表明该传感器具有很好的选择性。连续48小时通过304 mg/m~3的丙酮气体,发光强度的大小无明显变化,说明此传感器具有很好的使用寿命与稳定性。2、研究发现,正丙醇气体在氧化镁材料表面有强烈的发光现象,对正丙醇气体进行了测定,在波长460 nm,温度298°C,空气流速540 ml/min的最佳实验条件下,所得结果在40~640 mg/m~3的浓度范围内呈线性,检出限是4.22 mg/m~3。并且为了测定氧化镁材料对正丙醇气体的选择性,选择了9种气体进行干扰测试,其中二氯丁烷、正丁醇、乙醇分别对正丙醇的干扰率占3%、4%、8%,其他的气体并无干扰,说明氧化镁材料对正丙醇气体具有很好的选择性。在160 mg/m~3的正丙醇气体持续使用40小时后,发光强度没有明显改变,说明传感器也具有良好的使用寿命。3、研制了氧化镁-纳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来检测空气中环氧氯丙烷气体的催化发光传感器。在波长为420 nm,温度314°C,空气流速为300 mL/m~3的实验条件下,测得环氧氯丙烷的线性范围为6~960 mg/m~3,检出限为3 mg/m~3。考察了9种可能与环氧氯丙烷共存的VOCs对传感器的干扰,除乙醇、二氯丙烷、乙醚的干扰率分别为6.4%、3.6%、2.3%,其余气体均无干扰。4、研制了氧化钙-氧化镁复合材料,来检测空气中丙烯腈气体的催化发光传感器。在最佳实验条件下,测得丙烯腈在15~750 mg/m~3的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5 mg/m~3。研究了9种可能与丙烯腈共存的VOCs发光响应情况,甲醇、正丙醇、甲苯对丙烯腈的干扰率分别为14.3%、3.4%、1.9%,其余气体没有对丙烯腈形成干扰。(本文来源于《延安大学》期刊2019-06-01)
发光传感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依据多壁碳纳米管(MWNT)导电性优良和纳米银(nano-Ag)电催化特性,以硅溶胶(silica sol)为成膜剂,在助膜剂聚乙烯醇(PVA)协同作用下,以溶胶-凝胶法实现了对MWNT、nano-Ag及Ru(bpy)_3~(2+)在热解石墨电极表面的固载修饰,制备出MWNT/nano-Ag/silica sol/PVA/Ru(bpy)_3~(2+)修饰热解石墨电极,并依据苦参碱(MT)对Ru(bpy)_3~(2+)增敏作用,建立了电致化学发光法对苦参碱的测定方法。结果表明,苦参碱浓度在2. 04×10~(-7)~1. 02×10~(-4)mol/L范围内与Ru(bpy)_3~(2+)-MT体系ECL强度呈良好线性关系(R~2=0. 998),检出限(S/N=3)为2. 96×10~(-9)mol/L,连续平行测定1. 02×10~(-5)mol/L苦参碱溶液5次,ECL强度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 3%,体系稳定性及重现性良好; 3组样品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7. 7%~103. 9%。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发光传感器论文参考文献
[1].杨博通,温雅琼,焦卫卫,王玉珍.基于钌配合物敏化多孔TiO_2泡沫的对乙酰氨基酚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的构建[J].广东化工.2019
[2].罗应,李彦青,杨丰泽,程昊,孔红星.溶胶-凝胶法热解石墨电极传感器制备及其在电致化学发光中的应用[J].分析试验室.2019
[3].寿周翔,孙燕,杨华云,胡克用.基于纳米材料催化发光传感器阵列的有机气体检测与识别[J].计算机时代.2019
[4].范若琛.边灯式FOD传感器安装位置对边灯光束发光影响分析[J].科技视界.2019
[5].齐艳娟,吴可心,赵越,胡玥.TiO_2-CdSe电化学发光传感器测定Eu~(3+)的含量[J].分子科学学报.2019
[6].李运霞.比率型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及在MCF-7细胞,甲基化酶,癌胚抗原检测中的应用[D].青岛科技大学.2019
[7].唐云.基于聚(6-羧基吲哚)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研制与应用[D].青岛科技大学.2019
[8].丁凡.基于DNA纳米技术的电化学发光传感器构建与应用[D].华中农业大学.2019
[9].袁丝兰.基于分子印迹—流动注射化学发光传感器检测茶碱类物质[D].重庆师范大学.2019
[10].张绪.基于碱土金属氧化物催化发光的VOCs传感器研究[D].延安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