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核试验论文-何熹,赵连锋,谢小碧,姚振兴

地下核试验论文-何熹,赵连锋,谢小碧,姚振兴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下核试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震学,朝鲜地下核试验

地下核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何熹,赵连锋,谢小碧,姚振兴[1](2018)在《2017年9月3日朝鲜地下核试验及余震事件的地震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北京时间2017年9月3日11时30分,在朝鲜境内41.35°N,129.11°E处发生6.3级地震事件,震源深度为0 km。这次事件发生在朝鲜核试验区,波形记录与之前的五次地下核试验高度相似,均具有P波能量较强、Lg波能量较弱、Sn波不发育、短周期(3~5 s)Rayleigh面波能量强等显着的浅源爆炸特征,因此为一次疑似爆炸事件。之后,发生了叁次余震事件,时间分别为疑似爆炸事件后约8(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五)——专题27:地震波衰减与深部成像、专题28:强地面运动数值模拟与地震灾害评估、专题29:大地震预测技术与方法》期刊2018-10-21)

谢小碧,赵连锋[2](2018)在《朝鲜地下核试验的地震学观测》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06年至2017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在中朝边界地区的试验场进行了6次地下核试验.本文综合报道根据东北亚地区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资料利用地震学方法对这六次地下核爆炸的研究.结果表明,朝鲜地下核试验在区域台网产生的地震记录具有典型浅源爆炸的特征.针对上述资料发展了处理核爆数据的方法并据此得出各次朝鲜核爆的地震学参数,包括事件识别、当量测定、以及震中相对定位等.对6次核爆和4次天然地震P/S类型谱振幅比的统计分析表明,2Hz以上台网平均谱振幅比可以正确地将朝鲜核爆从天然地震中识别出来,从而有效监测在朝鲜半岛进行的当量大于0.5kt的地下核试验.同时也发现,建立在体波-面波震级比之上的识别方法不适用于朝鲜核试验场.通过建立中朝边界地区基于Lg波的体波震级系统,计算了各次朝鲜核试验的体波震级mb(Lg),并由此估计了它们的地震学当量,其值介于0.5kt至60kt之间.由于缺少爆炸埋藏深度的数据,上述当量有可能被低估,因而有必要对深度影响做进一步研究.以第一次爆炸的位置为参考震中,利用Pn波相对走时数据和高精度相对定位方法获得了各次核爆在试验场中的精确定位.(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李杰,王明洋,卢浩,邱艳宇[3](2017)在《岩体中的摆型波特性在地下核试验核查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地下强爆炸诱发出的具有独特性质的非线弹性摆型波的试验和理论证据,系统开展块系岩体中的非线性摆型波特性在核试验核查中的应用研究。利用自主研发的试验仪器,成功模拟出块系岩体介质中低频、低速的变形波摆型波,并通过试验揭示了冲击扰动作用下非线性摆型波产生的力学机理与传播规律,同时还研究了由摆型波传播诱发岩块的不可逆位移、动力滑移失稳的条件。通过构造冲击扰动下岩块振动的等效振动能量表达式及变分原理,提出了摆型波传播的特征能量因子,利用特征能量因子临界阈值界定了地下爆炸不可逆位移范围。结合卫星侦察等爆炸后效应监测手段,可对地下核爆炸的当量和埋深进行有效评估,为地下大当量核爆炸试验核查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手段。(本文来源于《现代应用物理》期刊2017年04期)

赵连锋,谢小碧,何熹,赵旭,姚振兴[4](2017)在《2017年9月3日朝鲜地下核试验的地震学鉴别和当量估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北京时间2017年9月3日11时30分在朝鲜境内发生一次强烈地震事件.利用区域地震数据中纵波和横波的振幅谱比值,我们确认这是一次爆炸事件.8 min后在同一位置发生一次余震,确定是事后由爆炸产生的腔体坍塌引起的陷落地震事件.利用区域震相Lg波和Rayleigh波获得此次核试验的体波和面波震级分别是m_b(Lg)=5.6±0.2和M_s=5.1±0.2.采用体波震级与当量的经验关系式,假定爆炸与周围岩体完全耦合而且置于正常埋藏深度,此次朝鲜核试验的地震学当量约为56 kt.考虑到震级误差,当量估计的不确定性范围是30~100 kt.如果实际埋藏深度达到1000~2400 m,则爆炸当量可能达到100~200 kt.(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7年35期)

熊雯,孙阳,刘明,于晓[5](2017)在《基于GNSS观测的地下核试验电离层扰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海啸以及核爆炸等现象都会对电离层产生影响,利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可以有效地研究这些物理现象产生的电离层效应。本文利用朝鲜地下核试验期间部分IGS台站的GNSS观测数据,提取电离层倾斜总电子含量,并通过高阶差分的方法将电离层扰动进行放大,实现对核爆触发的电离层扰动事件的提取和识别。基于该方法,本文进一步提出了一种核爆检测识别的实现思路。(本文来源于《全球定位系统》期刊2017年04期)

鲁平[6](2017)在《盖亚之巅 地下核试验发展史》一文中研究指出盖亚是希腊神话中的大地之神,是众神之母,在她的身上,既包含创造,又容纳毁灭,既拥有秩序,又具有混乱。大地在颤抖,燃烧的却不仅仅是空气。1996年9月1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旨在促进全面防止核武器扩散、促进核裁军进程,从而增进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以来。全球共进行过16次核试验,均发生在中国周边邻国,其中1998年印巴核竞赛。印度5次,巴基斯坦6次。2006年10月9日至2016年9月9日间。朝鲜5次核试验。叁国都没有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叁国的核试验都采用了(本文来源于《国家人文历史》期刊2017年10期)

赵连锋,谢小碧,王卫民,郝金来,姚振兴[7](2016)在《2016年1月6日朝鲜地下核试验的地震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国际媒体和核爆监测机构的报道,2016年1月6日在朝鲜核试验场附近发生~5.0级地震事件,震感强烈。布设在中国东北、朝鲜半岛和日本岛的地震台站都观测到这些事件。因为震级较大,地震记录具有较高的信噪比。在此之前,朝鲜分别在2006年10月9日,2009年5月25日和2013年2月12日进行了3次地下核试验。此次事件与3次核爆事件的波形非常相似。P波能量强,Lg波较弱,短周期Rayleigh面波发育。我们收集中国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全球地震台网和日本F-NET台网的(本文来源于《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五)——专题48:地震震源物理研究进展、专题49:利用人工震源探测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期刊2016-10-15)

曲宁宁[8](2016)在《地下核试验的那些秘密》一文中研究指出核试之痒上世纪50年代末期,美、苏发现地上核试验对于环境的放射性污染极大,逐步放弃外空、大气层及水下的核试活动。1963年8月,苏、美、英签署《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将核试验全部转入地下。随后,法国自1975年、中国自1980年起,也不再进行地上核试验活动。但部分禁核条约并未真正抑制核试,随着技术的突破,更为安全的地下核试验反而成为(本文来源于《报刊荟萃》期刊2016年07期)

林鑫,姚振兴[9](2016)在《利用区域地震波形振幅包络约束朝鲜地下核试验的埋深和当量》一文中研究指出核爆当量和埋藏深度是地下核试验的两个重要参数.根据中国东北地区区域范围内地震台站观测记录,利用Pn,Pg,Sn和Lg波波形,计算水平分量的尾波振幅包络,调查2006年10月9日,2009年5月25日,2013年2月13日和2016年1月6日四次朝鲜地下核试验的爆炸当量和埋藏深度.以牡丹江(MDJ)台站记录为例,对两个水平分量波形进行带通滤波,计算平均波形的振幅包络.最终得到区域地震台站水平分量振幅包络,振幅稳定,包络振幅的变化清晰地显示区域震相的位置.区域震相的时间域振幅包络由震源谱函数、传播效应、台基响应和传递函数及尾波形状函数构成.通过网格搜索的方法,拟合水平分量记录的波形包络,可以获得核爆当量和埋藏深度的估计.结果表明,朝鲜四次地下核试验爆炸当量以时间为序从0.6±0.2kt到3.0±1.5kt,增加至10.0±2.0kt,再降到8.0±2.0kt.2006年核爆的埋藏深度较浅,为150±100m,2009年朝鲜核试验的埋藏深度为350±100m,2013年和2016年朝鲜核试验的深度非常一致,均为500±200m.这些结果与前人的调查结果一致性较高,说明使用单一地震台站时间域水平分量尾波振幅包络是可能同时约束地下核试验爆炸当量和埋藏深度的.(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赵连锋,谢小碧,范娜,姚振兴[10](2014)在《对朝鲜地下核试验的地震学监测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核武器是一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它既是拥有国的威慑力量,也是世界各国极力防止扩散的技术。1996年联合国通过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与之前的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相比,新条约对监测的下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方位的核监测可划分为陆基、海基、空基和天基。主要的监测手段包括地震、遥感、次声、水声和放射性核素的测量等。与地震学研究有关的监测技术主要为事件定位、识别和当量估计。(本文来源于《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大会报告(二)》期刊2014-10-20)

地下核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2006年至2017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在中朝边界地区的试验场进行了6次地下核试验.本文综合报道根据东北亚地区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资料利用地震学方法对这六次地下核爆炸的研究.结果表明,朝鲜地下核试验在区域台网产生的地震记录具有典型浅源爆炸的特征.针对上述资料发展了处理核爆数据的方法并据此得出各次朝鲜核爆的地震学参数,包括事件识别、当量测定、以及震中相对定位等.对6次核爆和4次天然地震P/S类型谱振幅比的统计分析表明,2Hz以上台网平均谱振幅比可以正确地将朝鲜核爆从天然地震中识别出来,从而有效监测在朝鲜半岛进行的当量大于0.5kt的地下核试验.同时也发现,建立在体波-面波震级比之上的识别方法不适用于朝鲜核试验场.通过建立中朝边界地区基于Lg波的体波震级系统,计算了各次朝鲜核试验的体波震级mb(Lg),并由此估计了它们的地震学当量,其值介于0.5kt至60kt之间.由于缺少爆炸埋藏深度的数据,上述当量有可能被低估,因而有必要对深度影响做进一步研究.以第一次爆炸的位置为参考震中,利用Pn波相对走时数据和高精度相对定位方法获得了各次核爆在试验场中的精确定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下核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1].何熹,赵连锋,谢小碧,姚振兴.2017年9月3日朝鲜地下核试验及余震事件的地震学特征[C].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五)——专题27:地震波衰减与深部成像、专题28:强地面运动数值模拟与地震灾害评估、专题29:大地震预测技术与方法.2018

[2].谢小碧,赵连锋.朝鲜地下核试验的地震学观测[J].地球物理学报.2018

[3].李杰,王明洋,卢浩,邱艳宇.岩体中的摆型波特性在地下核试验核查中的应用[J].现代应用物理.2017

[4].赵连锋,谢小碧,何熹,赵旭,姚振兴.2017年9月3日朝鲜地下核试验的地震学鉴别和当量估计[J].科学通报.2017

[5].熊雯,孙阳,刘明,于晓.基于GNSS观测的地下核试验电离层扰动研究[J].全球定位系统.2017

[6].鲁平.盖亚之巅地下核试验发展史[J].国家人文历史.2017

[7].赵连锋,谢小碧,王卫民,郝金来,姚振兴.2016年1月6日朝鲜地下核试验的地震学研究[C].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五)——专题48:地震震源物理研究进展、专题49:利用人工震源探测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2016

[8].曲宁宁.地下核试验的那些秘密[J].报刊荟萃.2016

[9].林鑫,姚振兴.利用区域地震波形振幅包络约束朝鲜地下核试验的埋深和当量[J].地球物理学报.2016

[10].赵连锋,谢小碧,范娜,姚振兴.对朝鲜地下核试验的地震学监测与研究[C].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大会报告(二).2014

标签:;  ;  

地下核试验论文-何熹,赵连锋,谢小碧,姚振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