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学政治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梁启超,文学创作,美国因素,《新中国未来记》
文学政治学论文文献综述
李伟[1](2019)在《梁启超文学创作活动所受美国因素影响探析——基于文学政治学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梁启超是在近代中国大力进行民主启蒙和民主政治实验的先驱之一。他通过译介西方政治理论着作和赴日本、美国、欧洲实地考察等途径,吸收君主立宪政体、美国式民主制度等的有益成分,希望在中国建立民主制度。1899年的夏威夷之行、1903年的美国之行,对梁启超的政治、学术和文学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学政治学的视角,有助于深入探讨梁启超文学创作活动所受美国因素的影响,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史上文学、民主与国运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范永康[2](2017)在《当代中西文学政治学的理论异质辨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政治学已经成为当代中西文论中的学术热点之一,当代中西文学政治学合流而非同质,其差异主要表现在4个层面:就历史生成来说,西方文学政治学的形成路线是"去政治化→政治化",中国文学政治学的构建历程为"政治化→去政治化→再政治化";在哲学基础层面,中国建基于马克思主义,西方归属于后马克思主义;在政治内涵层面,中西有宏观政治与微观政治之别;在文学观念层面,就其主流而言,西方是去审美化的,中国则是审美化的。两相比较之后,可以发现,中国文学政治学经过了一个完整的"正—反—合"逻辑链条的历练,显然更加合理。文章最后指出,有必要建构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政治学,但须坚持叁项理论原则:审美优先原则、以人为本原则、价值范导原则。(本文来源于《上海文化》期刊2017年12期)
董琳钰[3](2016)在《茅盾研究的文学政治学路径——兼评《茅盾研究年鉴(2012—2013)》》一文中研究指出茅盾的文学创作思想侧重于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考察,基于此,我们可以从文学政治学的角度来解读茅盾文学创作思想的审美之维和政治之维,而这,也正是浙江传媒学院张邦卫、赵思运、蔺春华精心编纂的《茅盾研究年鉴(2012—2013)》(现代出版社2014年版)所突显的重要主题。(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6年29期)
张涛,董子冰[4](2016)在《小说中国·历史想象·文学谱系——试论王德威的“文学政治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王德威在他的文章、着述中,不断地批评从梁启超到"五四"以来的文人学者,都欲借小说的"不可思议之力"来实现变革社会、强国富民的诉求。批评他们赋予小说难以承载的"历史使命",造成了现代中国小说(文学)独沽"感时忧国"精神一味,而大大忽略了或全然不顾在"感时忧国"之外的"涕泪飘零"、嬉笑怒骂和"鬼魅叙事",从而大大地窄化了现代中国文学发展的多重可能性。尽管王德威在批评"五四"先贤欲借"无用"之小说达图强之"大道",而其自己亦未能逃脱这一赋予现代中国小说(本文来源于《文艺争鸣》期刊2016年07期)
孙易[5](2016)在《文学政治学视角下的昌耀诗歌》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文学政治学的跨学科视角,来分析昌耀创作思想中埋藏的理想主义线索与他本人的思想转变过程。(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6年14期)
范永康[6](2015)在《建构以审美为本位的“文学政治学”——评刘锋杰等《文学政治学的创构:百年来文学与政治关系论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刘锋杰等人在其新着《文学政治学的创构:百年来文学与政治关系论争研究》中,欲创构一门以审美为本位的"文学政治学"。其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叁个方面:在坚守文学审美独特性的基础上重构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提出"文学想象政治"这一新命题;将研究对象集中于"文学政治",以此为核心构建起文学政治学的概念体系和学科形态。当然,作为一门仍处于初创时期的理论学说,还存在很大的需要探索和建设的空间。(本文来源于《曲靖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李先国[7](2015)在《从“想象”论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读《文学政治学的创构——百年来文学与政治关系论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无论是从中国文学发展历程还是从当前的文学创作现状来看,没有人能够否定文学创作与政治的联系。当今的叁农问题、打工文学以及文化研究的兴起,都说明了文学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面对现实问题而研究它们,在《文学政治学的创构——百年来文学与政治关系论争研究》的作者刘锋杰等人看来,就不能完整地解释当代的文化与文学问题。他们认为,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在任何时候都是可能回避也无法(本文来源于《南方文坛》期刊2015年01期)
刘锋杰[8](2015)在《文学的政治自觉与抽象抒情——关于“文学政治学”的思考之六》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中存在不同的政治自觉状态,真正的文学的政治自觉是人的自觉与文的自觉的融合,是想象政治的自觉,代表着人类对于理想政治的不懈追求,保持了对于现实政治的批判功能,永远具有人道主义的终极意义。(本文来源于《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1期)
刘锋杰[9](2014)在《为什么重新研究文学与政治?——《文学政治学的创构》导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与政治关系是百年文论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对于它的不同理解与实践,造成了百年文学的跌宕起伏与悲欢离合。鉴于历史的原因,这个命题曾经过度依赖权威进行论证,从而限制了研究的视域,不能深入理解这种关系的复杂性;尤其是不能建立审美性的理解维度,从而导致文学的全面政治化,阻碍了文学的创造性发展。重新研究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勾勒文学与政治关系的论争史,认识文学性质的独特性,提出"文学想象政治"核心命题,创构文学政治学,将会促进文学与政治的结合,既推动文学的发展,也推动政治的发展,并且有助于理解当代文学创作对于政治的介入价值。(本文来源于《东吴学术》期刊2014年06期)
夏中义[10](2014)在《人性论与“马克思主义”的两张脸——对刘锋杰《文学政治学的创构》的一个补白》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发展史上,人性论(人道主义)问题由于问题自身的复杂性以及其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使之在长时期内被设定为理论"禁区"而一度被搁置起来。实际上,一部文学政治学若想作为原理构建,则务必在理论上杜绝作品中的政治损害甚至"吃掉"文学,即不给文学臣服于政治提供美学正当性。(本文来源于《学习与探索》期刊2014年09期)
文学政治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学政治学已经成为当代中西文论中的学术热点之一,当代中西文学政治学合流而非同质,其差异主要表现在4个层面:就历史生成来说,西方文学政治学的形成路线是"去政治化→政治化",中国文学政治学的构建历程为"政治化→去政治化→再政治化";在哲学基础层面,中国建基于马克思主义,西方归属于后马克思主义;在政治内涵层面,中西有宏观政治与微观政治之别;在文学观念层面,就其主流而言,西方是去审美化的,中国则是审美化的。两相比较之后,可以发现,中国文学政治学经过了一个完整的"正—反—合"逻辑链条的历练,显然更加合理。文章最后指出,有必要建构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政治学,但须坚持叁项理论原则:审美优先原则、以人为本原则、价值范导原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学政治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李伟.梁启超文学创作活动所受美国因素影响探析——基于文学政治学的视角[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范永康.当代中西文学政治学的理论异质辨析[J].上海文化.2017
[3].董琳钰.茅盾研究的文学政治学路径——兼评《茅盾研究年鉴(2012—2013)》[J].名作欣赏.2016
[4].张涛,董子冰.小说中国·历史想象·文学谱系——试论王德威的“文学政治学”[J].文艺争鸣.2016
[5].孙易.文学政治学视角下的昌耀诗歌[J].戏剧之家.2016
[6].范永康.建构以审美为本位的“文学政治学”——评刘锋杰等《文学政治学的创构:百年来文学与政治关系论争研究》[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5
[7].李先国.从“想象”论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读《文学政治学的创构——百年来文学与政治关系论争研究》[J].南方文坛.2015
[8].刘锋杰.文学的政治自觉与抽象抒情——关于“文学政治学”的思考之六[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9].刘锋杰.为什么重新研究文学与政治?——《文学政治学的创构》导论[J].东吴学术.2014
[10].夏中义.人性论与“马克思主义”的两张脸——对刘锋杰《文学政治学的创构》的一个补白[J].学习与探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