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矛盾论文-于露

人格矛盾论文-于露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格矛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严歌苓,董丹,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矛盾论文文献综述

于露[1](2019)在《人格矛盾到命运悲剧——以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分析《赴宴者》里董丹的人生经历》一文中研究指出《赴宴者》是旅美作家严歌苓的首部英语长篇着作,小说主要围绕男主人公董丹荒诞不经"宴会虫"的经历展开叙事,采用黑色幽默的手法,揭露了现代社会中的丑恶。本文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出发,深入解读《赴宴者》中男主人公董丹的叁层人格,浅析他命运必然走向悲剧的原因,给人们以生活启示。(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9年09期)

昝煦晶[2](2018)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人格矛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市场经济引入到社会主义制度中来。市场经济作为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为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之间仍存在着不少矛盾,体现为理想和现实的两面性。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活动的主体,必然受到社会结构变化的影响,尤其是受经济制度的影响更为显着。本文中所涉及的人格,是以马克思对人与物的依赖关系为依据所定义的,据此所产生的与之相对应的人格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两面性导致了在其环境影响下的人们所具有的人格的两面性,即“理想性”与“现实性”。作为对社会问题反映最透彻、迅速的文艺作品也及时地向公众展现出了我们所面临的这一社会现象,主要有《新结婚时代》、《蜗居》和《老炮儿》这叁部文艺作品,它们集中体现了人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面对现实的社会问题所表现出的不同心态和处理方式,体现了现实人格和理想人格的矛盾性,正是因为其代表性强,描写真实,因此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并引发了百姓热议。本文旨在通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两面性的表现与其矛盾冲突点的剖析,进而推演到人格方面现实与理想的复杂矛盾性,以叁部文艺作品为例,将个人与家庭、社会的关系矛盾,自利与利他的矛盾以及义与利之间的矛盾这叁方面的冲突集中归纳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现实人格与理想人格的冲突表现,最终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想性和现实性是对立统一的,二者是可以相互协调的,而其人格的复杂矛盾性最终也是可以协调统一,并非绝对对立的。(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8-04-01)

宋敬敬[3](2015)在《论张恨水《春明外史》中杨杏园的人格矛盾》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说《春明外史》是张恨水所创作的第一部长篇文学作品,在20世纪20年代付梓,在社会之中有非常大的反响。在这部小说当中,张恨水塑造了一个艺术形象——杨杏园,通过小说之中报馆杨杏园在感情上的迂回曲折,从而展现出人性共有的人格矛盾。张恨水创作这部小说,主要是将杨杏园放置在一个非常特殊的时代当中去思考,特别以杨杏园的人格矛盾,对时代当中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冲突和矛盾都进行了深刻地呈现。杨杏园是一个传统的儒生形象,他有着儒(本文来源于《短篇小说(原创版)》期刊2015年15期)

苏美妮[4](2009)在《灵魂漂浮与人格矛盾》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现代作家的身份困惑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对现代作家身份困惑的表征的概括与描述,揭示现代作家群体内在的人格矛盾,并探讨作家的身份困惑与现代文学的“传统与现代”、“精英化与大众化”、“工具性与主体性”等悖论现象之间的关联。本文的研究重点是作家的身份困惑与现代文学上述悖论之间的联系以及对现代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研究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界定作为分析工具的“身份”的含义;二是梳理现代文学的“文学工具论”理论范式的形成,阐释其对现代作家的身份困惑和人格矛盾的影响。第一章主要论述现代作家“乡下人”与“都市人”的身份困惑对现代文学“启蒙现代性”的影响。分叁部分进行讨论:首先对“乡村”、“城镇”、“都市”、“乡下人”、“城镇人”、“都市人”“传统”“现代”、“现代性”九个概念进行界定,然后从“弃医从文”与“现代文明”的二律背反、“乡土批判”与“精神返乡”的二元对立、“故园梦破”与“都市批判”的双重困惑叁个方面,结合对鲁迅等人的“五四乡土小说”、沈从文、萧乾等人的“京派乡土小说”、“京派都市小说”、蒋光慈、丁玲等人的“左翼乡土小说”、“左翼都市小说”、穆时英、施蛰存等人的“新感觉派小说”的文本分析,来论证现代作家“乡下人”与“都市人”的文化身份困惑与这些悖论性的文学现象之间的关联。说明正是由于现代作家们自身的文化身份困惑导致了现代文学思想启蒙目标的虚妄以及文学精神在现代与传统之间摇摆的特点。第二章主要论述现代作家由启蒙者到被启蒙者的身份转换与现代文学的精英化向大众化转换之间的联系。分叁部分进行讨论:第一部分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主要以“五四”、“左翼”作家作品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西方启蒙精神与“五四”启蒙精神的差异,以及对鲁迅、丁玲等的启蒙题材作品的分析解读,揭示“五四”启蒙必然失败的原因。认为五四作家群体对西方启蒙的误读和自身没有掌握社会的统治权导致了思想启蒙的失败。第二层次主要以“大革命”失败后丁玲、巴金、茅盾等人的“革命+恋爱”题材作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叙事类型的概括与分析,揭示其中所蕴含的“革命话语”与“自由话语”的矛盾,展现作家们在从“新青年”到“革命者”的身份转换中内在的人格矛盾。认为现代作家群体对“革命”的“去欲望化”与“道德化”理解,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五四知识分子”对自身启蒙者身份的质疑与否定。第二个部分主要以左翼文学和建国后的“红色经典”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本的分析研究,揭示现代革命作家在知识分子与工农大众之间的身份归属困境以及他们与工农大众的内在隔阂,认为“知识分子工人化”与“农民政治精英化”是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语境中现代文学两种重要的身份置换模式,当“凤凰涅磐”式的灵与肉俱焚的牺牲之路被想象为知识分子工人化的绝对道路时,显现的是集体主义意识形态对知识分子群体的无形操纵。第叁部分主要论述现代作家的知识分子身份与工农的内在隔阂导致了现代文学的发展在精英化言说与大众化要求之间相冲突的特点。通过对五四的“白话文”与平民文学的精英化本质、叁四十年代“大众文学”口号的内在悖论的分析,认为“大众化”不仅在概念上存在错位,而且从大众欣赏和大众创造两个方面都存在实践上的难度,它体现的是具体历史语境中知识分子对工农的崇拜心理。而左翼的“文学大众化”在本质上是为了实现对知识分子的工农化改造,是主流艺术或官方艺术运用艺术变革达到意识形态变革的斗争策略。第叁章主要论述现代作家在“时代战士”与“浪漫诗人”之间的身分迷失导致了现代文学工具性与主体性的矛盾。分两部分讨论:第一部分通过对丁玲、何其芳、艾青等“延安知识分子”从“文人”到“战士”的身份转换中的心路历程的描述,以及对建国后郭沫若、茅盾、曹禺、丁玲等从“体制外”到“体制内”的角色转换中人格矛盾的分析,揭示现代作家的“文人”与“战士”的身份悖论与文学主体性弱化之间的关联。第二个部分主要通过对丁玲延安十年的创作、王实味、胡风、舒芜、萧也牧等人的对主流意识形态规约的精神突围现象的研究,揭示现代文学发展中个性话语与统一话语之间的悲剧冲突。结语部分则试图通过对文学启蒙运动中集体意识对个体意识的驱逐的进一步分析,探讨启蒙终成未竟之业的主要原因。论文认为:正是片面强化对知识分子的资产阶级意识的改造,忽视了对知识分子和工农的小生产者意识(封建意识)的改造,以及现代文学的“工具”命运,导致了文学启蒙未能抵达向内思索的现代性深度。(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09-09-01)

李叁定[5](2009)在《试论辛弃疾的人格矛盾》一文中研究指出几百年来,对于辛弃疾人格,后人多从正面角度大加赞扬。学者们高歌其爱国主义精神,并给予极高的评价。邓广铭的《爱国词人辛弃疾》认为,辛弃疾是伟大的爱国主义作家,是英雄词人。龙榆生在《试谈辛弃疾词》中说:"辛弃疾是一个有肝胆、有魄力、有谋略、有远见卓识,一(本文来源于《教书育人》期刊2009年S3期)

高蓉[6](2005)在《论张学良文化人格矛盾性的根源》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格形成是人的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作用的结果,文化是人格的沃土。“满目疮痍”的旧中国政治大环境、“东北王”和北洋政府末代元首之子的“显赫”身份、东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西方民主文化的熏陶是张学良文化人格矛盾性形成的最终根源。(本文来源于《鞍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3期)

潘振云[7](2004)在《当代社会转型中人格矛盾及致罪的可能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进一步推进,交织并存的新旧两种体制、秩序规范将会导致人格矛盾。这些人格矛盾如果不加以调适,将会导致一系列的个人和社会问题。以社会心理学为指导,加强对公众心理素质教育,促使其心理机制转变;更新社会化模式,塑造现代人格,是缓解和消除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人格矛盾的重要途径。(本文来源于《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04年01期)

潘振云[8](2003)在《当代人格矛盾的社会问题透视》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当代公众不仅承受了极大的心灵震撼,而且精神世界也经历了强烈冲击,内心深层次问题也以比较尖锐的形式暴露出来。积极探索解决和消除心理深层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加强对社会成员的心理素质教育,倡导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管理思想,实行人性化管理,促进社会利益分配的平衡,建立有效的社会网络支持系统,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来源于《河南社会科学》期刊2003年04期)

易小平[9](2003)在《试论北宋文人的人格矛盾》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宋文人面临济民与忠君、达己与达人、欲与理等矛盾。它们形成主体深刻的人格矛盾,即本我与超我的矛盾。文人平衡这种矛盾的方法是公私分离。公私分离要求先公后私和公显私隐。(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3年03期)

桑大鹏[10](2003)在《由曾国藩的人格矛盾看理学的困境》一文中研究指出曾国藩是理学修养极深的一代大儒 ,但他的一生中仍然暴露了许多言行不符的矛盾 ,这种矛盾折射了理学学说本身的矛盾 ,是理学的价值体系践履于人之后在心理、性格与思维方式上违背了人性与历史发展大势的结果(本文来源于《中华文化论坛》期刊2003年02期)

人格矛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市场经济引入到社会主义制度中来。市场经济作为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为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之间仍存在着不少矛盾,体现为理想和现实的两面性。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活动的主体,必然受到社会结构变化的影响,尤其是受经济制度的影响更为显着。本文中所涉及的人格,是以马克思对人与物的依赖关系为依据所定义的,据此所产生的与之相对应的人格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两面性导致了在其环境影响下的人们所具有的人格的两面性,即“理想性”与“现实性”。作为对社会问题反映最透彻、迅速的文艺作品也及时地向公众展现出了我们所面临的这一社会现象,主要有《新结婚时代》、《蜗居》和《老炮儿》这叁部文艺作品,它们集中体现了人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面对现实的社会问题所表现出的不同心态和处理方式,体现了现实人格和理想人格的矛盾性,正是因为其代表性强,描写真实,因此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并引发了百姓热议。本文旨在通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两面性的表现与其矛盾冲突点的剖析,进而推演到人格方面现实与理想的复杂矛盾性,以叁部文艺作品为例,将个人与家庭、社会的关系矛盾,自利与利他的矛盾以及义与利之间的矛盾这叁方面的冲突集中归纳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现实人格与理想人格的冲突表现,最终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想性和现实性是对立统一的,二者是可以相互协调的,而其人格的复杂矛盾性最终也是可以协调统一,并非绝对对立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格矛盾论文参考文献

[1].于露.人格矛盾到命运悲剧——以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分析《赴宴者》里董丹的人生经历[J].大众文艺.2019

[2].昝煦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人格矛盾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8

[3].宋敬敬.论张恨水《春明外史》中杨杏园的人格矛盾[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5

[4].苏美妮.灵魂漂浮与人格矛盾[D].湖南师范大学.2009

[5].李叁定.试论辛弃疾的人格矛盾[J].教书育人.2009

[6].高蓉.论张学良文化人格矛盾性的根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

[7].潘振云.当代社会转型中人格矛盾及致罪的可能性分析[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8].潘振云.当代人格矛盾的社会问题透视[J].河南社会科学.2003

[9].易小平.试论北宋文人的人格矛盾[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10].桑大鹏.由曾国藩的人格矛盾看理学的困境[J].中华文化论坛.2003

标签:;  ;  ;  

人格矛盾论文-于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