垮掉的一代文学论文-梁媛

垮掉的一代文学论文-梁媛

导读:本文包含了垮掉的一代文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爵士乐,布鲁斯,比波普,爵士音乐

垮掉的一代文学论文文献综述

梁媛[1](2018)在《“即兴”与“反复”中的繁荣——爵士乐对战后垮掉一代文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爵士乐产生之前的一个世纪,可以说是非洲音乐朝气蓬勃发展的一百年,在漫长的时间当中,被贩卖到美国的非洲黑奴从家乡带来了两种重要的音乐形式,布鲁斯和早期的灵歌。早期的布鲁斯是一种黑人奴隶田间劳作的劳动号子,既表达劳动收获的喜悦又述说着受压迫的苦难。并且苦难的吟唱远远大于喜悦之情。这种音乐形成因素之一是一系列来自非洲的文化贡献。在那个贩卖(本文来源于《天涯》期刊2018年05期)

刘枫,范允龙[2](2015)在《“垮掉的一代”思潮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垮掉的一代"是二战后在美国发展起来的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垮掉派"作家的文学创作与席卷全美的"垮掉"运动相呼应,形成了"垮掉的一代"思潮。这股潮流轰动了世界,在被引入中国后,同样受到了中国当代学者、诗人、作家的关注,许多作家的作品中显露出相似的"垮掉"文学的痕迹,但这一文学思潮也在中国独特的文学土壤中发生了变化,深深地打上了中国社会环境和时代环境变迁的烙印。(本文来源于《宁夏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张雪[3](2015)在《“垮掉一代”文学与爵士乐的交互——以凯鲁亚克《在路上》为个案》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后现代文学的重要分支,"垮掉的一代"对美国后现代文化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真正意义上的后现代亚文化代表。对"垮掉的一代"作家而言,同为亚文化的波普爵士乐不仅为他们的创作提供灵感和素材,更是他们创作的基础。本文以"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在路上》为个案,详细探讨了"垮掉的一代"文学作品在语言和主题上与波普爵士乐的交互,借以说明,"垮掉的一代"和波普爵士乐这两个产生于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亚文化现象都是以叛逆和追问自我为主题的,两者在本质和精神追求上具有同一性,在创作上互有影响。(本文来源于《当代文坛》期刊2015年03期)

李娜[4](2015)在《“垮掉的一代”与“痞子文学”反叛主题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论述了“垮掉的一代”与“痞子文学”在反叛主题上的联系,运用了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比较了两者在反叛主题上的异同,对“痞子文学”的未来发展走向进行了分析。绪论部分简略介绍了“垮掉的一代”与“痞子文学”中关于“反叛”主题的不同表现。根据“垮掉派”与“痞子文学”的作品性质分析两者比较的现实意义,同时,在该部分梳理了“垮掉的一代”与“痞子文学”当前的研究状况,提出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第一部分对“垮掉的一代”和“痞子文学”的产生背景进行介绍,并对其进行了界定,将“垮掉的一代”研究对象局限在凯鲁亚克、金斯伯格、及巴罗斯几个代表作家身上.在对“痞子文学”的界定中,不再将“痞子文学”圈定在王朔一人,而是把以痞子态度反叛体制、传统的作家纳入范围。对以往研究中的“痞子文学”概念梳理的过程中指出以往定义中的缺陷并提出了新的定义。第二部分从“垮掉的一代”与“痞子文学”的作品中分析两者在反叛主题表现上的相同点。首先,“垮掉派”和“痞子文学”在反叛主题上同样表现了对传统道德、文化的否定,两者都以各自野蛮或潇洒的态度表达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不满。其次两者在反叛的表现上有着强烈的精神联系,从时代背景而言,两者都面临着共同的无根状态,找不到精神依托,自我确立是两者反叛的共同目标。最后,两者都以流浪的形式表达自我的反叛精神,这种流浪并不只是物理的行动,而且是精神的探索的。第叁部分比较了“垮掉的一代”与“痞子文学”在反叛主题上的不同之处。由于社会及文化背景的限制,两者在反叛的对象、程度、艺术呈现上又体现出各自的特点。总体而言,“垮掉派”文学的反叛是彻底而极端的,而“痞子文学”则是温和柔弱的;“垮掉的一代”反对的是军队、官僚制度,而“痞子文学”反对的是政治权威和崇高意识;在对反叛主题的艺术呈现上,“垮掉的一代”是直白的、素描式的,而“痞子文学”是漫画式的风格。本章特别指出了“痞子文学”创作的缺陷并提出了建议。结语部分回顾了“垮掉的一代”和“痞子文学”的异同点,通过分析分析,指出“痞子文学”虽然在反叛精神上与“垮掉的一代”相似,但在其实是本国的土地上发展出的文学现象,与“垮掉的一代”是形似而内异的关系,且这类文化现象不会快速消减,而将伴随着中国的变革继续发展。(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5-04-01)

陈斯路[5](2015)在《浅析二战后20世纪50年代美国文学“垮掉的一代”》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二战之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文学的发展为切入点,着重分析美国"垮掉一代"的文学对美国文学历史的影响。通过对"垮掉的一代"的文学特点分析,从美国文学整体为落脚点,分析"垮掉的一代"对整个美国文学发展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5年02期)

曹婧[6](2014)在《“垮掉的一代”对中国当代文学及文化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垮掉的一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风行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它由-群反叛、放荡不羁的青年人组成,他们的集合是为了反抗美国主流的社会秩序,以及挑战美国的传统文化价值,因此,这群年轻人有意识地选择了一种叛逆、癫狂、不被社会所接受的惊世骇俗的生活方式。随着“垮掉的一代”的不断发展,它不再是属于美国社会的一个简单的文学团体,更是一场轰动美国、甚至整个西方世界的文化运动,是一场文学、文化领域的大地震。这一流派影响了整整半个世纪的美国青年,同时,这种影响也波及到了遥远的中国,中国青年受“垮掉的一代”及《在路上》的影响,开始效仿“垮掉的一派”踏上一条探索生命真谛的“在路上”之旅。凯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的当代青年产生重要影响的原因首先来自于这一流派本身,“垮掉的一代”是在二战后兴起并壮大起来的,他们所选择的反叛、探索道路,是与其社会背景有着必然联系的。而在文革时期的中国,与美国的社会环境有着相似之处,压抑的社会风气使得中国青年纷纷效仿美国“垮掉的一代”反叛的行为,这一效仿,不仅体现在行为方式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精神层面上,也就自然而然地造就了中国青年的“在路上”情结,这在中国当代文学的诸多作品中都能找到答案。虽然中国青年的“在路上”情结是受美国“垮掉的一代”的影响,但因为其分属不同的国家,拥有着不同的社会环境、民族心理、文化传承,所以,中美两国青年身上出现的表面看似相同的“在路上”情结,背后却有着的本质的、内在的区别。尽管存在差异,但能看到的是,对于两国青年身上体现的“在路上”情结,都是一种对于“在路上”的精神信仰,是一种精神力量、精神追求。从当代社会角度来看,中美两国青年所追寻的“在路上”情结,已不单纯指身体在路上,而是指一种灵魂在路上的状态,是为了追寻人类精神自由、人性解放、获得灵魂的解脱与释放的方式。(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4-05-20)

陈琦[7](2013)在《“垮掉一代文学”与“中国80后文学”的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垮掉一代文学”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现伊始就引起广泛争议,经历了一个从被批评到被肯定的过程。其代表作是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反叛性是其鲜明的特征之一。“中国80后文学”是指我国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作家的作品。以韩寒的《叁重门》及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为代表,其风格以反叛、忧伤、迷惘为主。近些年,“80后文学”在中国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从最初的批判到后来的追捧也极富戏剧性。作为青年反叛性文学的典型,”垮掉一代文学”和“中国80后文学”分别提供了中美两种不同文化下青年反叛性文学的标本。“垮掉一代文学”是在美国梦的破灭、二战后社会状况动荡的情况下形成的。社会因素导致精神危机的出现,从而衍生出一种反传统、反主流的文学文化现象;而“中国80后文学”是在经济发展、社会转型的情况下形成的。物质生活的富足,大众文化与消费主义的盛行,文化语境的影响,使计划生育国策下被孤单的意识笼罩的这一代人产生了反叛、忧伤的情绪,而这种情绪不自觉地被带到他们的作品中,从而出现了反叛、忧伤的文学文化现象。本文主要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介绍“垮掉一代文学”、“中国80后文学”以及本论文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是主体,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主要探讨“垮掉一代文学”与“中国80后文学”形成的历史原因。美国梦的破灭,二战后动荡的社会状况以及精神危机的出现是“垮掉的一代文学”形成的原因。大众文化与消费主义的盛行,个体的成长经验以及文化语境的影响是“中国80后文学”形成的原因。第二章着重比较两代作家的经历及人生态度。这一章主要将“垮掉的一代”的经历及人生态度与“中国80后”的经历及人生态度进行对比;将迷失在路上的“垮掉的一代”与在成长中迷惘的“中国80后”进行对比。第叁章着重比较分析两代作家的创作手法。这一章首先对“垮掉的一代”作家的自发性写作以及“中国80后”的自叙体写作进行介绍;然后将后现代主义在他们各自作品中的应用进行比较分析。第四章主要阐述了两代作家其作品共同的主题—反叛中追求自我。这一章将分别对这两种文学的代表作进行分析。“垮掉一代”在放纵中追求自我这一主题在作品《在路上》中的体现;“中国80后”在迷惘中追求自我这一主题在作品《叁重门》及《梦里花落知多少》中的体现。第叁部分是结论。通过探讨我们可以看出两种文学的相似之处仅在于反叛的主题,而其反叛的目的与动机却完全不同。通过上述分析,不仅可以看出中美两国政治、经济的不同根源,而且能够挖掘出两种文学思潮深层意义上的差异及中西方意识形态的不同。(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3-04-01)

李顺春[8](2010)在《禅宗与灵感——论“垮掉禅”对“垮掉的一代”文学创作之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50年代之"垮掉的一代"既是文化运动,亦是文学运动。"垮掉的一代"作家与佛禅有极深的因缘。在修习过程中,他们将佛禅与美国本土文化相融合而发展成为"垮掉禅"。正是"垮掉禅"对禅宗之挪用、误读和扭曲,才启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触发了他们采用自发性写作、自由流动写作、冥想和呼吸写作等崭新的文学创作方法,从而也展示了其作品存在的价值和永久的魅力。同时,"垮掉禅"也推动了佛禅在美国社会生活、文化领域之渗透,促进了佛禅在美国本土化实践之进程。(本文来源于《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11期)

何石妹,侯艳娜[9](2009)在《那些未被命名的——从“垮掉的一代”与“文学新人类”现象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垮掉的一代"与"文学新人类"现象作比较研究,认为"文学新人类"不仅是简单拙劣地模仿"垮掉的一代"的生活和写作方式,它同样昭示了当代社会尤其是青年群体的精神困境。但"文学新人类"并没有像"垮掉的一代"那样以彻底的姿态进入到探寻之中,反而被席卷入消费文化的大潮,本文试图探讨这个现象的原因以及背后那些有待深究的问题。(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上旬刊)》期刊2009年06期)

张建萍,迟欣[10](2009)在《“垮掉的一代”及其文学中的东方禅味》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垮掉的一代"运动视禅宗思想为前进的灯火和精神的支柱。该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杰克.凯鲁亚克和艾伦.金斯伯格由最初追求外在的"跨掉"到后来转变为寻求内在的精神上的指引,这一转变渗透着东方禅宗思想对他们的影响。同时,受到东方禅宗思想影响的"垮掉的一代"文学因提倡精神的自由表达而特点鲜明,独树一帜。(本文来源于《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3期)

垮掉的一代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垮掉的一代"是二战后在美国发展起来的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垮掉派"作家的文学创作与席卷全美的"垮掉"运动相呼应,形成了"垮掉的一代"思潮。这股潮流轰动了世界,在被引入中国后,同样受到了中国当代学者、诗人、作家的关注,许多作家的作品中显露出相似的"垮掉"文学的痕迹,但这一文学思潮也在中国独特的文学土壤中发生了变化,深深地打上了中国社会环境和时代环境变迁的烙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垮掉的一代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1].梁媛.“即兴”与“反复”中的繁荣——爵士乐对战后垮掉一代文学的影响[J].天涯.2018

[2].刘枫,范允龙.“垮掉的一代”思潮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演变[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5

[3].张雪.“垮掉一代”文学与爵士乐的交互——以凯鲁亚克《在路上》为个案[J].当代文坛.2015

[4].李娜.“垮掉的一代”与“痞子文学”反叛主题比较[D].辽宁大学.2015

[5].陈斯路.浅析二战后20世纪50年代美国文学“垮掉的一代”[J].青年文学家.2015

[6].曹婧.“垮掉的一代”对中国当代文学及文化的影响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4

[7].陈琦.“垮掉一代文学”与“中国80后文学”的比较分析[D].辽宁大学.2013

[8].李顺春.禅宗与灵感——论“垮掉禅”对“垮掉的一代”文学创作之影响[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

[9].何石妹,侯艳娜.那些未被命名的——从“垮掉的一代”与“文学新人类”现象谈起[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

[10].张建萍,迟欣.“垮掉的一代”及其文学中的东方禅味[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标签:;  ;  ;  ;  

垮掉的一代文学论文-梁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