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讣闻报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民日报》,人物评价,报道对象,都市报
讣闻报道论文文献综述
范佳秋[1](2019)在《媒介与哀荣:《人民日报》讣闻报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报道类型,讣闻报道在英美等西方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而国内报刊的讣闻报道则起步较晚,社会影响相对较小。我国的讣闻报道始见于20世纪初,到20世纪80年代,讣闻报道主要关注公众人物,以服务于政治为主,存在泛政治化价值取向、写作模式固化等特征。21世纪以来,一些都市报参考西方国家的讣闻报道模式,开设讣闻专栏和版面,形成了全新的讣闻报道风格与特色。不过,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党报讣闻报道模式依然是中国当下讣闻报道的主流模(本文来源于《青年》期刊2019年27期)
司雯雯[2](2019)在《倾斜的“墓碑”:对五家媒体讣闻报道的社会性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讣闻报道中,不同性别群体是否得到了公平均衡的话语资源?本文以社会性别为核心概念,以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的方法检视澎湃新闻、界面新闻、《新京报》《南方都市报》及《财新周刊》的讣闻报道。研究发现,犹如墓碑的讣闻报道呈现倾斜态势,其社会性别表现错综复杂:既有对传统性别歧视及陈规的反思和女性主体意识的呈现,传达了积极的性别意识,也仍旧存在再现和建构女性逝者形象时的区隔与扭曲,强化女性脆弱无助、需要保护的角色形象。具体来说,内容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群体在讣闻中的出场机会存在显着差异,女性被作为边缘化的少数,男性逝者在教育和医疗行业“缺席”,女性逝者在商界和政界“失声”。同时,女性的职业成就和社会创造得到的关注和呈现弱于男性,女性的社会价值和荣誉遭到更多遮蔽;女性逝者被呈现了更多维度和方面的家庭生活,被束缚在“贤妻良母”的社会期待和性别陈规之中;讣闻报道更加偏重对男性逝者在社会公域活动的再现,男性逝者表现出更加积极的实践性。此外,在标题设置上,女性的讣闻报道标题中更加明确地凸显了性别特征,且更加着重对亲缘关系的呈现;讣闻报道话语在再现逝者的社会价值方面表现相对平等和均衡,但“铁娘子”等称谓将女性的自主独立展现为“去女性化”的“男性气质”,同时相较于男性逝者,更加关注女性的外貌和身体,女性逝者在与民族国家叙事话语的连接中缺席。以家庭为代表的私人领域和以职业工作为代表的公共领域形成了女性逝者形象的两个轴心,讣闻报道中的女性被塑造为偏重家庭的“玫瑰”与“佳人”,同时肩负家庭和事业重担的女性以及偏重事业的社会成就创造者。作为一种新闻报道,讣闻报道受到现实情况和新闻价值判断标准的影响,但其对在职业领域、家庭领域、社会关系领域以及社会性别话语等方面对男性和女性逝者的差别化处理,仍旧显现了其传统性别陈规和成见。(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司雯雯[3](2019)在《失衡的墓碑:澎湃新闻讣闻报道的性别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社会信息脉搏的大众传媒,对良性社会性别发展生态建构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澎湃新闻100篇讣闻报道为样本,研究发现:男性讣闻报道数量明显多于女性,女性逝者未得到同等关注;标题设置上,女性身份被刻意强调;女性讣闻报道明显偏重于对家庭生活的描述呈现;不同性别职业分工较均衡,但女性正式职业荣誉被遮蔽。(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9年04期)
刘江华[4](2018)在《文娱讣闻报道热中的冷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讣闻报道是成熟于西方的一种报道样式。早在1704年,美国报纸《波士顿新闻信札》就刊登了一条讣闻:"纳撒尔尼4月15日逝世,4月28日安葬,享年53岁……"到19世纪,美国报纸讣闻报道的传统就已经形成,每天刊发一两个讣闻版的报纸不在少数,"这类(讣闻)报道实际上是美国几乎所有报纸的家常菜"。①一项对美国165家日报的随机抽样调查显示:有94%的日报登载讣闻(报道)。这其中,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最负盛名——《纽约时(本文来源于《青年》期刊2018年36期)
孙荟萃[5](2017)在《讣闻报道受众意见》一文中研究指出讣闻是媒体对逝者的报道,包括逝者生平、社会贡献等内容。与西方相比,我国讣闻报道的发展要滞后得多,随着人们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讣闻作为彰显敬畏生命、肯定个体价值的报道,逐渐受到关注。为了了解网民对于讣闻报道的意见,3月1日至6日,我们组织了本次调查,共收到有效答卷215份。被调查者主要分布在山东、北京、广东、江苏等地。(本文来源于《青年》期刊2017年10期)
黄顺铭,刘娜[6](2016)在《逝后的性别差异:一个“资本”视角——《人民日报》讣闻报道的内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任何社会都拥有由人、地点、时间、物件和符号所组成的"死亡系统"。在媒体化社会中,包括讣闻报道在内的各种死亡报道是死亡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本文在遵循"讣闻中的性别歧视/差异"这一主流学术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皮埃尔·布尔迪厄的资本理论,来考察中国社会精英的讣闻报道。本文从《人民日报》二十年间(1995-2014)的讣闻报道中抽取一个样本(N=500),对逝者的"文化资本""权力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的媒体再现进行内容分析。较之于现有文献悲观的结论——"被歧视的女性",本文的结论要相对积极得多:尽管女性成为讣闻对象的机会与男性不可同日而语,然而一旦登上讣闻,她们"被再现的资本"却并不见得处于劣势地位,在几个重要方面甚至拥有显着的比较优势。(本文来源于《国际新闻界》期刊2016年07期)
张文燕[7](2014)在《中西讣闻报道对比研究及发展趋势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讣闻报道是一项特殊的新闻文体写作,目前在国内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文章运用文本分析、定量分析的手法,从概况、受众、时效性、文本等方面对中西媒体的讣闻报道做了较为全面的比较研究,发现中西媒体在讣闻报道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对讣闻报道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和思考。(本文来源于《青春岁月》期刊2014年17期)
高菲,帅全锋[8](2014)在《新闻报道中宗教死亡观的在位与缺位——基于中美讣闻报道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美国报纸上,讣闻报道历史悠久,阅读率较高。与之相比,21世纪初我国才出现了讣闻报道,而且各家报纸的报道水平参差不齐,未达到在报界普及化的程度。为什么这种类型的报道会在中美两个国度呈现出如此大的差异?本文试图从宗教死亡观对讣闻报道产生影响的角度研究中美讣闻报道的差异。(本文来源于《新闻知识》期刊2014年07期)
李民[9](2013)在《浓缩普通人的精彩一生——浅析我国报纸讣闻报道的现状及发展前景》一文中研究指出讣闻报道,又被称作死亡报道,即在新闻媒体上报道已故人物。作为一个独特的新闻品种,它记述的不是死亡,而是生命。它不仅仅是报道某人的去世,更是要展现亡者的一生;不是一本简单的流水账,而是亡者精彩人生的缩影。讣闻报道在西方报纸中是一种非常重要而又常见的新闻品种,近年来,随着中西方新闻的交流学习逐渐深人,西方报纸讣闻报道的显着成就和新闻理念为国内媒体所瞩目。以《新京报》的"逝者"(本文来源于《中国地市报人》期刊2013年05期)
冯惠颖[10](2013)在《中国讣闻报道的现状、问题与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讣闻报道是一种以亡故者为报道对象的新闻体裁,又被称作死亡报道。在西方,讣闻是一种很流行也很受欢迎的新闻题材,其内容丰富、故事性强、人情味浓,具有悼念亡者、鼓励生者的作用。但在我国,受传统文化以及政治背景等诸因素影响,讣闻报道还没有被完全接受,其特色和价值也还没有被挖掘出来。可以说,中国的讣闻报道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本文以中国媒体的讣闻报道为研究对象,梳理其发展历史和现状,并重点勾勒网络媒体繁荣以后自媒体讣闻的情形。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目前讣闻报道存在的基本问题,包括整体发展水平低、报道缺乏特色、以名人政要为主要对象,存在政治化、娱乐化和模式化等缺陷。然后,对其原因进行综合探讨。最后,从报道理念、报道内容、体裁选择以及从业者队伍等方面提出一些改进建议。此外,本文对讣闻报道的未来也做出了展望,以期为其长远、健康、多元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3-05-06)
讣闻报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讣闻报道中,不同性别群体是否得到了公平均衡的话语资源?本文以社会性别为核心概念,以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的方法检视澎湃新闻、界面新闻、《新京报》《南方都市报》及《财新周刊》的讣闻报道。研究发现,犹如墓碑的讣闻报道呈现倾斜态势,其社会性别表现错综复杂:既有对传统性别歧视及陈规的反思和女性主体意识的呈现,传达了积极的性别意识,也仍旧存在再现和建构女性逝者形象时的区隔与扭曲,强化女性脆弱无助、需要保护的角色形象。具体来说,内容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群体在讣闻中的出场机会存在显着差异,女性被作为边缘化的少数,男性逝者在教育和医疗行业“缺席”,女性逝者在商界和政界“失声”。同时,女性的职业成就和社会创造得到的关注和呈现弱于男性,女性的社会价值和荣誉遭到更多遮蔽;女性逝者被呈现了更多维度和方面的家庭生活,被束缚在“贤妻良母”的社会期待和性别陈规之中;讣闻报道更加偏重对男性逝者在社会公域活动的再现,男性逝者表现出更加积极的实践性。此外,在标题设置上,女性的讣闻报道标题中更加明确地凸显了性别特征,且更加着重对亲缘关系的呈现;讣闻报道话语在再现逝者的社会价值方面表现相对平等和均衡,但“铁娘子”等称谓将女性的自主独立展现为“去女性化”的“男性气质”,同时相较于男性逝者,更加关注女性的外貌和身体,女性逝者在与民族国家叙事话语的连接中缺席。以家庭为代表的私人领域和以职业工作为代表的公共领域形成了女性逝者形象的两个轴心,讣闻报道中的女性被塑造为偏重家庭的“玫瑰”与“佳人”,同时肩负家庭和事业重担的女性以及偏重事业的社会成就创造者。作为一种新闻报道,讣闻报道受到现实情况和新闻价值判断标准的影响,但其对在职业领域、家庭领域、社会关系领域以及社会性别话语等方面对男性和女性逝者的差别化处理,仍旧显现了其传统性别陈规和成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讣闻报道论文参考文献
[1].范佳秋.媒介与哀荣:《人民日报》讣闻报道研究[J].青年.2019
[2].司雯雯.倾斜的“墓碑”:对五家媒体讣闻报道的社会性别研究[D].西北大学.2019
[3].司雯雯.失衡的墓碑:澎湃新闻讣闻报道的性别差异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9
[4].刘江华.文娱讣闻报道热中的冷思考[J].青年.2018
[5].孙荟萃.讣闻报道受众意见[J].青年.2017
[6].黄顺铭,刘娜.逝后的性别差异:一个“资本”视角——《人民日报》讣闻报道的内容分析[J].国际新闻界.2016
[7].张文燕.中西讣闻报道对比研究及发展趋势初探[J].青春岁月.2014
[8].高菲,帅全锋.新闻报道中宗教死亡观的在位与缺位——基于中美讣闻报道的视角[J].新闻知识.2014
[9].李民.浓缩普通人的精彩一生——浅析我国报纸讣闻报道的现状及发展前景[J].中国地市报人.2013
[10].冯惠颖.中国讣闻报道的现状、问题与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