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含水量论文-白致威,段兴武,丁剑宏,刘刚,师小宁

有效含水量论文-白致威,段兴武,丁剑宏,刘刚,师小宁

导读:本文包含了有效含水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黑土,土壤理化性质,有效土壤含水量,经验估算模型

有效含水量论文文献综述

白致威,段兴武,丁剑宏,刘刚,师小宁[1](2015)在《土壤有效含水量的经验估算模型──以黑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有效含水量(AWC)是评价土壤生产力的重要指标,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但不同土壤类型的AWC值在当前的土壤数据库中不可获得。以高生产力土壤黑土为例,通过测定不同地形部位黑土的有效含水量,分析了有效含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建立利用土壤理化性质估算黑土有效含水量的经验模型。结果表明:(1)研究区黑土AWC(体积)变化在10.62%~30.98%间,平均20.06%,坡中位置土壤剖面的AWC值显着低于其余剖面;(2)黑土AWC与土壤砂粒含量有负相关性,与土壤容重、土壤粉(砂)粒含量、黏粒含量以及土壤有机质含量间有正相关性,其中与土壤容重的相关性最为显着;(3)基于统计方法建立了利用常规土壤理化性质计算AWC的线性回归式和非线性回归式,对这2个回归式的检验结果表明,利用土壤理化性质估算的AWC与实测结果无显着差异。经验证,本研究构建的经验模型可用于黑土AWC值的估算,从而为其他土壤类型AWC值的研究提供了方法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5年20期)

吕强,赵全志,彭廷,熊瑛,杜相革[2](2011)在《超级稻穗颈节伤流强度与籽粒灌浆有效含水量昼夜变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超级稻两优培九为材料,采用大田栽培,从"源-流-库"角度研究灌浆盛期水稻主茎穗颈节伤流强度与籽粒灌浆有效含水量昼夜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穗位不同的强、弱势籽粒灌浆有效含水量及穗颈节伤流强度在一昼夜中均呈"V"字型趋势变化,强势籽粒灌浆有效含水量最大值出现与穗颈节伤流强度同步,而最小值滞后2h,弱势籽粒灌浆有效含水量最大值出现滞后穗颈节伤流强度2h,最小值二者同步,强势籽粒高效灌浆时间长于弱势籽粒;强(弱)势籽粒的灌浆有效含水量与穗颈节伤流强度呈极显着的直线(指数)相关关系,弱势籽粒灌浆有效含水量在一昼夜各个时段均高于强势籽粒,尤其在低籽粒含水量条件下,弱势籽粒含水量随穗颈节伤流强度变化比强势籽粒大。可见,弱势籽粒库容活性更易受到源物质供应能力的影响,强弱势籽粒对源物质供应能力反应的不同步是造成其粒质量和品质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本研究表明,采取栽培措施适当降低籽粒灌浆有效含水量,应当可提高弱势籽粒竞争同化产物的能力,促进弱势籽粒灌浆充实。(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11年05期)

李世华,牛铮,路鹏,王长耀,冯小燕[3](2007)在《基于主成分分析红壤有效含水量估算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季节性干旱是南方红壤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土壤有效含水量是评价土壤对植物给水能力的重要因子之一。该文以红壤为研究对象,在江西省采集了34个红壤样品,测定了土壤田间持水量、永久萎蔫系数、有机质含量、土壤容重、土粒密度和土壤质地组成(砂粒,粉砂粒和黏粒)的百分含量等土壤物理参数,并对这些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建立经验回归模型,相关系数为0.87。结果表明:区域红壤有效含水量可以通过土壤物理参数估算,通过主成分分析等统计方法对于大面积估算土壤有效含水量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07年05期)

周文佐,刘高焕,潘剑君[4](2005)在《中国土壤有效含水量分布(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The available soil water capacity (ASWC) is important for studying crop production, agro-ecological zoning, irrigation planning, and land cover changes. Laboratory determined data of ASWC are often not available for most of soil profiles and the nationwide ASWC largely remains lacking in relevant soil data in China. This work was to estimate ASWC based on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analyz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SWC in China. The pedo-transfer functions (PTFs), derived from 220 survey data of ASWC, and the empirical data of ASWC based on soil texture were applied to quantify the ASWC. GIS technology was used to develop a spatial file of ASWC in China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SWC was also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e value of ASWC ranges from 15 × 10-2 cm3·cm-3 to 22 × 10-2 cm3·cm-3 for most soil types, and few soil types are lower than 15 × 10-2 cm3·cm-3 or higher than 22 × 10-2 cm3·cm-3. The ASWC is different according to the complex soil types and their distribution. It is higher in the east than that in the west, and the values reduce from south to north except the northeastern part of China. The "high" values of ASWC appear in southeast, northeastern mountain regions and Northeast China Plain. The relatively "high" values of ASWC appear in Sichuan basin, Huang-Huai-Hai plain and the east of Inner Mongolia. The relatively "low" values are distributed in the west and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The "very low" value regions are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and the desertified areas in northern China. In some regions, the ASWC changes according to the complex topography and different types of soils. Though there remains precision limitation, the spatial data of ASWC derived from this study are improved on current data files of soil water retention properties for Chinese soils. This study presents basic data and analysis methods for estimation and evaluation of ASWC in China.(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期刊2005年01期)

周文佐,刘高焕,潘剑君[5](2003)在《土壤有效含水量的经验估算研究——以东北黑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有效含水量(AWC)是评价土壤抗旱性、水资源规划和管理以及指导灌溉的重要依据。对土壤AWC进行经验估算,是一种有效方法。文章首先介绍了土壤有效含水量(AWC)的概念、计算方法、经验估算建模的依据及意义,并分析了土壤AWC与土壤其它特征因子如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土壤容重等的相互关系,对国外已有的经验估算的统计模型及其建模思路进行了介绍。其次,运用统计技术,对我国东北黑土土壤AWC进行了经验估算研究并建立相应的估算模型。结果表明,土壤质地组成及有机质含量为与东北黑土AWC有着密切关系的理化参数,运用它们所建立的土壤AWC估算模型是比较简单而且可行的。(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03年04期)

周文佐[6](2003)在《基于GIS的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土壤有效含水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有效含水量(AWC)在研究区域土壤湿度和灌溉管理、农业生态区划和评价作物生长潜力、模拟因受经济因素和气候变化影响的全球土地覆盖变化等方面有重要作用。通过实验的方法获得土壤有效含水量数据,不仅费用高、耗时多,而且往往因为研究尺度大,土壤在空间上高度变异而不可行。运用少量的已知数据,构建土壤AWC经验估算模型是一种较好的方法,简单可行。如再结合GIS技术,构建土壤AWC地理空间模型,对于区域土壤AWC进行定量评价、区域土壤耐旱性评价、指导农业灌溉和以土壤AWC为参数进行植物生产力的估算,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的目的:一是初步构建我国典型土壤类型以及区域土壤的土壤AWC经验估算模型,并进行土壤AWC估算;二是运用GIS技术,构建我国土壤AWC地理空间模型,并进行空间分异分析。 研究中分别以黑土、褐土、区域综合土壤为对象,以收集到的土壤理化性状为基础,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和曲线拟合的方法,对土壤AWC的估算模型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的土壤AWC估算模型,对于其它类型不一定适用。并且,对于不同的土壤类型的土壤AWC来说,不同的土壤参数的重要性不同。基于土壤质地和土壤有机质的数理统计模型对于模拟估算大尺度区域的土壤有效含水量很适用,操作简单可行。研究所得的土壤AWC估算模型,对于个别土壤类型不适用,但对于粗略地估算大区域范围的土壤水分常数是基本上可行的。 将研究所得的土壤AWC估算模型,结合收集整理的土壤理化数据,进行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的土壤AWC估算。结果表明,我国土壤AWC相对比较集中,主要分布在16%-22%之间,土壤AWC高于25%和低于10%的土壤类型都很少。 运用GIS技术,进行土壤AWC空间建模。土壤图的数字化,并结合收集整理的土壤类型理化数据,构建我国土壤AWC地理空间模型并进行分析。总体来说,我国土壤AWC的区域差异明显,东南部土壤AWC普遍高于西北部,但大区域范围内,也有小区域的局部变异;土壤的有效含水量一般在11-23%之间,而且相对集中在17-21%之间。 研究中对基于土壤质地和土壤有机质的我国土壤AWC模型进行了空间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的土壤有效含水量主要集中分布在17.2-21.2%之间,其次是分布在12.0-15.0%之间。总体上来说,东部湿润土壤区域的土壤AWC分布较集中,集中在17.2-21.2%之间;西北干旱土壤区域以及西南高寒土壤区域的土壤AWC主要分布在12.0-21.2%之间,而且有相当大面积的土壤,其土壤AWC分布于12.0-15.0%之间。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基于土壤理化性质估算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的土壤有效含水量,并运用GIS技术构建了我国土壤AWC地理空间模型。对于区域土壤AWC研究来说,它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只是初步探索,在以后的土壤AWC研究中,估算模型的研究方法、参数的确定、地理空间模型的构建、模型精度等多个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03-06-01)

毛学森,王新元[7](1995)在《根据气象资料求算土壤有效含水量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了利用基本气象资料,根据彭曼公式和桑斯维特、马瑟进行气候区划时制定的一系列表格求算土壤有效水分含量的方法。应用此法计算了晋东南地区麦田和河北省南皮县小麦—玉米套播田土壤有效含水量,并将计算结果与同期田间实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本文来源于《生态农业研究》期刊1995年02期)

BermanD,Hudson,高鹏[8](1995)在《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其有效含水量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前,人们一致认为土壤有机质含量(OM)对土壤有效含水量(AWC)无影响或影响不大。本研究经过3种质地土壤OM对其AWC的影响效果进行试验和评价,证实上述观点是错误的。随着OM的增加,土壤田间含水量增加的速度大于永久凋萎点含水量增加的速度;OM与AWC之间存在着重要的正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科技情报》期刊1995年01期)

王余龙,蔡建中[9](1991)在《水稻籽粒受容活性及其控制途径 Ⅲ.籽粒灌浆有效含水量与受容活性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1986~1989年,对籼稻、粳稻、杂交籼稻、杂交粳稻等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籽粒水分含量、灌浆速率、呼吸强度、光合产物的运转、淀粉合成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籽粒灌浆有效含水量与灌浆速率呈指数关系,相关指数达0.01显着水平,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不同栽培条件、不同年度表现基本一致;(2)籽粒灌浆有效含水量与籽粒呼吸量呈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均达0.01显着水平;(3)籽粒灌浆有效含水量与籽粒受容~(14)C光合产物的能力、淀粉合成速率关系密切。认为籽粒灌浆有效含水量可作为水稻籽粒受容活性的诊断指标。(本文来源于《江苏农学院学报》期刊1991年02期)

有效含水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超级稻两优培九为材料,采用大田栽培,从"源-流-库"角度研究灌浆盛期水稻主茎穗颈节伤流强度与籽粒灌浆有效含水量昼夜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穗位不同的强、弱势籽粒灌浆有效含水量及穗颈节伤流强度在一昼夜中均呈"V"字型趋势变化,强势籽粒灌浆有效含水量最大值出现与穗颈节伤流强度同步,而最小值滞后2h,弱势籽粒灌浆有效含水量最大值出现滞后穗颈节伤流强度2h,最小值二者同步,强势籽粒高效灌浆时间长于弱势籽粒;强(弱)势籽粒的灌浆有效含水量与穗颈节伤流强度呈极显着的直线(指数)相关关系,弱势籽粒灌浆有效含水量在一昼夜各个时段均高于强势籽粒,尤其在低籽粒含水量条件下,弱势籽粒含水量随穗颈节伤流强度变化比强势籽粒大。可见,弱势籽粒库容活性更易受到源物质供应能力的影响,强弱势籽粒对源物质供应能力反应的不同步是造成其粒质量和品质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本研究表明,采取栽培措施适当降低籽粒灌浆有效含水量,应当可提高弱势籽粒竞争同化产物的能力,促进弱势籽粒灌浆充实。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有效含水量论文参考文献

[1].白致威,段兴武,丁剑宏,刘刚,师小宁.土壤有效含水量的经验估算模型──以黑土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5

[2].吕强,赵全志,彭廷,熊瑛,杜相革.超级稻穗颈节伤流强度与籽粒灌浆有效含水量昼夜变化规律[J].西北农业学报.2011

[3].李世华,牛铮,路鹏,王长耀,冯小燕.基于主成分分析红壤有效含水量估算模型[J].农业工程学报.2007

[4].周文佐,刘高焕,潘剑君.中国土壤有效含水量分布(英文)[J].JournalofGeographicalSciences.2005

[5].周文佐,刘高焕,潘剑君.土壤有效含水量的经验估算研究——以东北黑土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3

[6].周文佐.基于GIS的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土壤有效含水量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3

[7].毛学森,王新元.根据气象资料求算土壤有效含水量的方法[J].生态农业研究.1995

[8].BermanD,Hudson,高鹏.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其有效含水量的关系[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1995

[9].王余龙,蔡建中.水稻籽粒受容活性及其控制途径Ⅲ.籽粒灌浆有效含水量与受容活性的关系[J].江苏农学院学报.1991

标签:;  ;  ;  ;  

有效含水量论文-白致威,段兴武,丁剑宏,刘刚,师小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