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琴邓益斌(四川省科学城医院四川绵阳621900)
【中图分类号】R7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6-0063-03
【摘要】目的观察喜炎平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0例手足口病患儿按就诊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37例,给予喜炎平0.2~0.4ml·kg-1·d-1静脉滴注;对照组33例,予利巴韦林注射液10mg·kg-1·d-1,疗程均为3~5天。观察两组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59%和75.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结论喜炎平治疗手足口病疗效明显优于利巴韦林,疗效明显,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喜炎平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病原体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16)、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多发生在夏秋季,经飞沫及粪口传播。本病肠道病毒传染性强,易引起暴发或流行,但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及臀部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引起重症病例的大多都是由EV71感染所致。多其治疗主要是采用对症治疗。我院用喜炎平治疗手足口病,经临床观察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3月-2010年10月在我院住院诊断为手足口病的患儿70例,均符合《实用儿科学》手足口病诊断标准[1]。其中男38例(54.29%),女32例(45.71%),年龄8个月~6岁,51例有明确的手足口病接触史。按就诊先后随机抽签分两组,治疗组37例,对组33例。所有患儿都有发热,手、足、口均有疱疹,部分患儿臀部有疱疹,按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非重症手足口病,都无并发症。实验室检查:WBC>10×109/L5例,WBC<10×109/L65例,淋巴细胞增高58例,单核细胞增高1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和入院前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两组患儿一般情况比较
Δ示χ2值
1.2治疗方法两组均予常规补液及对症治疗。病儿体温>38.5℃,酌情使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短效退热剂。治疗组采用喜炎平(湖南一格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91210-4,)0.2~0.4ml·kg-1·d-1,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10mg·kg-1·d-1,加入5%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每天1次,两组均用3~5天。若合并细菌感染,则另给予抗生素治疗。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及疗效。
1.3疗效评定治疗72小时后判定疗效。显效:治疗72小时内体温正常,疱疹消失;有效:治疗72小时内体温正常,疱疹部分消失;无效:治疗72小时后仍发热、疱疹部分消失或加重。
1.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
经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5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7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33,P<0.01),见表2。
表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2.2两组临床症状、体征消退时间比较,见表3。
表3两组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x±s,d)
治疗组热退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口腔炎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
3讨论
近年来,手足口病发病明显增多,部分地区出现手足口病暴发流行,且发生重症导致死亡的病例明显增多,故我国已于2008年5月将手足口病列为法定丙类传染病。该病主要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人是肠道病毒惟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在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可在短期内造成局部流行并呈现季节性流行和全年散发趋势。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感染后大多数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腔、肛周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对症。本病如无并发症,预后一般良好。但EV71感染易出现无菌性脑脊髓膜炎、脑炎、心肌炎、神经源性肺水肿等众多的严重并发症[2]。个别重症病例进展快,若认识不足则很易死亡。目前世界上几起严重的手足口病暴发流行均由EV71感染引起,而CoxA16则极少导致手足口病的大规模暴发流行。
根据手足口病诊疗指南,重症病例早期的病例具有以下临床特征:尤其<3岁的患者,持续高热不退;精神差、呕吐、肢体肌阵挛,肢体无力、抽搐;呼吸、心率增快;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高血压或低血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高血糖。若能及早识别重症病例早期,从而阻止普通病例发展为重症病例对于降低手足口病的死亡率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目前对治疗普通手足口病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喜炎平是采用现代技术从植物穿心莲全叶中提取穿心莲内酯,并经独特的磺化专利工艺制成的水溶性中药注射剂,其有效成分是穿心莲内酯经磺化引入亲水基团加以制备的穿心莲内酯磺化物,它改变了穿心莲内酯类成分本身的结构,药理作用也因结构改变而增强,质量较同类产品稳定[3]。在血液中药物浓度更高,并能很好穿透病毒细胞,占据病毒复制DNA与蛋白质结合位点,阻止蛋白质对DNA片断的包裹,使病毒不能复制,从而抑制或杀灭病毒。研究表明,喜炎平具有抗病毒、增强免疫力及清热抗炎等药理作用。能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及镇静作用,提高血清中溶菌酶的含量,增强细胞免疫作用,利于疾病恢复。
利巴韦林作为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在临床应用已多年,但疗效不显著。而且其毒副作用较大,可有过敏性休克,静脉炎,白细胞减少,贫血,腹泻,口干,心脏损害,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等[4]。而本研究显示喜炎平治疗手足口病取得了良好效果,总有效率达94.5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76%,并在热退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口腔炎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较利巴韦林明显缩短,有统计学意义,且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褚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02-811.
[2]曾健生,钱素云.重症手足口病的特点与诊治[J].中国急救医学,2008,28(8):752-753.
[3]邓文龙.中药通报.1985,7:38.
[4]高芬萍,赵亚萍,张伟.利巴韦林的不良反应[J].中国药事,2005,19(11):703-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