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吸附解吸论文-吴珊

生物吸附解吸论文-吴珊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物吸附解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锑,蓝藻,生物吸附,氧化

生物吸附解吸论文文献综述

吴珊[1](2012)在《蓝藻对锑的生物吸附与解吸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锑(Sb)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五周期第VA主族,原子序数为51,是一种天然存在的类金属元素。与铅和汞一样,类金属锑(Sb)是一个可长距离迁移的全球性污染物,是目前国际上最为关注的有毒金属元素之一。目前,人们对金属-藻类相互作用机理的认识仍处在初级阶段,针对淡水湖泊的非活体藻类与类金属间相互作用的报道相对较少。本文以我国富营养化湖泊水华暴发的主要藻类-蓝藻(Microcystis)为研究对象,以目前国际上十分关注的金属元素Sb为代表,研究非活性蓝藻对Sb(V、Ⅲ)的生物吸附特征及机理。本项研究可以为非活性蓝藻作为吸附剂去除废水中Sb污染、保护水资源、实现富营养化水体藻类的资源化利用等提供理论依据。藻类经0.1M盐酸处理后,对Sb(Ⅴ)的生物吸附率提高至81.4%。原藻和盐酸处理后的藻类在1h左右对Sb(Ⅴ)的吸附量达到平衡;Sb(Ⅴ)在原藻和经盐酸处理的藻类表面的吸附能力均随着pH值的升高而逐渐减弱;原藻与经盐酸处理的藻类对Sb(Ⅴ)的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方程;不同强度的C-、NO3-、SO42-PO43-对Sb(Ⅴ)在原藻表面的吸附影响较弱,而对Sb(V)在经盐酸处理的蓝藻表面的吸附影响显着。阴离子型的Sb(OH)-6主要通过静电吸引和表面络合作用与藻类表面的功能团结合。ATR-IR光谱结果显示氨基、羧基和羟基为Sb(OH)-6在蓝藻细胞壁表面的主要吸附位点,其中羧基和羟基能与Sb(OH)-6形成内源络合物。SEM-EDXA光谱结果表明Sb(OH)-6在蓝藻细胞壁表面的分布是极其不均匀的。藻类对Sb(Ⅲ)的生物吸附速率非常快,在60min达到平衡,其动力学过程遵循pseudo second-order rate equation。在pH4.0、60min和室温条件下,Sb(Ⅲ)具有最大吸附量为4.88mg/g。藻类对Sb(Ⅲ)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方程。离子强度抑制了藻类对Sb(Ⅲ)的生物吸附效率。ATR-IR spectra分析表明:羧基、羟基和氨基为中性Sb(OH)3在蓝藻细胞壁表面的主要吸附位点,其中羧基为主要的吸附位点;羧基和羟基能与Sb(OH)3形成内源络合物。经过比较后发现:蓝藻对Sb(Ⅴ)的最大吸附效率(38%)显着低于Sb(Ⅲ)(接近90%),这可能是由于阴离子型的Sb(Ⅴ)和中性化合物的Sb(Ⅲ)的溶液化学特性不同。二者在蓝藻表面的吸附机理大致相同:藻类表面的羧基与羟基均与Sb(Ⅴ)和Sb(Ⅲ)形成内源络合物。4mol/L盐酸对Sb(Ⅴ)和Sb(Ⅲ)的解吸效果最好,而6mol/L对酸处理藻类表面Sb(Ⅴ)的解吸效果最好。再生实验结果表明:原藻以及酸处理藻类在处理含Sb(Ⅴ)和Sb(Ⅲ)废水中,至少可以使用五次,具有很好的再生效果。因此,蓝藻在处理含Sb(Ⅴ)和Sb(Ⅲ)废水中表现出很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非常重大的发现是证实了Sb(Ⅲ)在生物吸附过程中,发生氧化作用,并且这种氧化作用与pH和时间有关,关于氧化机理的研究将在今后的研究中开展。(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期刊2012-05-30)

李会东,周建红,张大为,王能强,康健[2](2010)在《水体中六价铬生物吸附与解吸附条件与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毛霉(MucorLH3)菌体作为吸附剂,对水体中的Cr(VI)进行生物吸附与解吸附研究,对吸附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酸性环境条件(pH1)以及温度28℃有利于Cr(VI)的生物吸附,在8 h内Cr(VI)的生物吸附去除效率达99%.对5种解吸附剂进行解吸附对比,0.1 mol/LNaOH溶液解吸附效果最好,解吸附率达到98.6%,为最优解吸附剂.5次吸附-解吸附循环实验表明:毛霉最作为吸附剂对Cr(VI)的吸附效果比较理想,通过解吸附可以很好地做到重复利用吸附剂.(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2期)

王宪,何园,郑盛华[3](2008)在《褐藻对电镀废水中Au~(2+),Ag~+,Cu~(2+),Ni~(2+)生物吸附-解吸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电镀废水中金属离子Au2+,Ag+,Cu2+,Ni2+在褐藻(Laminaria japonica)上的生物吸附-解吸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Au2+,Ag+,Cu2+,Ni2+在藻粉上的生物吸附可以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为物理吸附,在10 min内快速达到平衡,其吸附过程可很好地用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来描述,准二级速率常数(k2)分别为0.110 6,0.381 8,0.458 9,2.691 2 g.(mg.min)-1,平衡时吸附量(qe)分别为2.52,0.54,2.46,8.62 mg.g-1.Au2+,Ag+,Cu2+,Ni2+在藻粉上的生物解吸过程与吸附的过程相似,也可以很好地用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来描述,其动力学参数(k2)分别为10.650 8,4.926 4,0.655 6,0.031 2 g.(mg.min)-1,吸附量(qe)分别为0.20,0.07,0.84,29.41 mg.g-1.Laminaria japonica可用于处理电镀废水和废水中贵重金属的回收.(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1期)

周东琴,魏德洲[4](2006)在《沟戈登氏菌对重金属的生物吸附-浮选和解吸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沟戈登氏菌作吸附剂,研究了采用生物吸附-浮选和解吸法从水溶液中去除和回收重金属的过程,并对生物吸附浮选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沟戈登氏菌对各种重金属离子的选择性为Hg>Pb>Cu,但菌细胞对Cu的吸附能力最高.NH4+的加入对吸附Pb2+有促进作用,而K+、Na+、Ca2+和Mg2+共存离子的加入会对吸附过程有明显的抑制.当加入DA17.5mmol/L,pH为9.5时,Pb2+和菌细胞的去除率分别能够达到93%和96%,经无水Na2CO3的3次吸附、浮选和解吸处理后,它们的去除率仍然能够达到94%和97%.动电位和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沟戈登氏菌的自然等电点为3.50,吸附Pb2+后增为4.02,与DA作用后降至3.02,吸附过程与细胞壁上的羧酸基团和乙酰胺基团有关,浮选过程则是有静电力、氢键、离子交换和化学络合等过程的协同作用.扫描电镜观察显示,吸附Hg2+后,菌细胞表明粘附有絮状物,菌体形状变得不规则.(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06年05期)

满悦之,庄源益,辛宝平,邱金泉,王雯[5](2003)在《染料生物吸附影响因素与解吸条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筛选出的一株丝状真菌 (GX2 )对活性、酸性、碱性和直接染料进行吸附及解吸的试验结果表明 ,该菌株对活性、酸性和直接染料有较高的吸附率 ,但碱性染料难被吸附 ;在多种有机溶剂中 ,丙酮是较好的解吸剂 ,碱性介质有利于染料的解吸 ;对菌体进行破碎及在解吸过程中加以搅拌有利于解吸过程的进行。(本文来源于《化工环保》期刊2003年04期)

生物吸附解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毛霉(MucorLH3)菌体作为吸附剂,对水体中的Cr(VI)进行生物吸附与解吸附研究,对吸附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酸性环境条件(pH1)以及温度28℃有利于Cr(VI)的生物吸附,在8 h内Cr(VI)的生物吸附去除效率达99%.对5种解吸附剂进行解吸附对比,0.1 mol/LNaOH溶液解吸附效果最好,解吸附率达到98.6%,为最优解吸附剂.5次吸附-解吸附循环实验表明:毛霉最作为吸附剂对Cr(VI)的吸附效果比较理想,通过解吸附可以很好地做到重复利用吸附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物吸附解吸论文参考文献

[1].吴珊.蓝藻对锑的生物吸附与解吸行为研究[D].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2012

[2].李会东,周建红,张大为,王能强,康健.水体中六价铬生物吸附与解吸附条件与特性[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3].王宪,何园,郑盛华.褐藻对电镀废水中Au~(2+),Ag~+,Cu~(2+),Ni~(2+)生物吸附-解吸作用[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4].周东琴,魏德洲.沟戈登氏菌对重金属的生物吸附-浮选和解吸性能[J].环境科学.2006

[5].满悦之,庄源益,辛宝平,邱金泉,王雯.染料生物吸附影响因素与解吸条件研究[J].化工环保.2003

标签:;  ;  ;  ;  

生物吸附解吸论文-吴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