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全身弥散加权成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全身弥散,加权成像,PET-CT,颅脑MRI
全身弥散加权成像论文文献综述
白晓斌[1](2019)在《全身弥散加权成像与PET-CT及颅脑MRI在肺癌分期诊断中的对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全身弥散加权成像与PET-CT及颅脑MRI在肺癌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予以对比分析。方法随机选取外院—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3月~2018年5月间收治的肺癌患者40例,对所有患者开展全身弥散加权成像、PET-CT联合颅脑MRI诊断,对比各种诊断方法的诊断准确性。结果全身弥散加权成像在肺癌分期诊断中的准确率为87.5%,PET-CT联合颅脑MRI在肺癌分期诊断中的准确率为67.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全身弥散加权成像应用于肺癌分期诊断当中其诊断准确率优于PET-CT联合颅脑MRI,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62期)
马文娟[2](2019)在《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对全身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关于恶性肿瘤经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技术(DWI)检查诊断的效果探究。方法选取27例外院—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断及治疗疾病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患者临床症状初步确诊为肿瘤疾病,之后给予全部患者CT、核磁共振DWI、病理检查,评价磁共振DWI诊断方式应用价值。结果参考患者最终病理检查结果,可知磁共振DWI检出受检者恶性肿瘤结果准确且检出率高,数据较之于CT存在差异与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全身检查诊断患者恶性肿瘤期间,采用磁共振DWI检查法价值高。(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56期)
于文龙[3](2019)在《MRI全身弥散加权成像在骨转移瘤诊断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临床中需要对恶性肿瘤患者是否发生远处转移进行判断,以便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恶性肿瘤发生远处转移部位中,骨最为常见[1]。本文对MRI全身弥散加权成像在骨转移瘤诊断中的价值进行探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本文来源于《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刘国庆,高任,宋鹏[4](2019)在《1.5T超导型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肝脏良恶性病变诊断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1.5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肝脏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87例,共126处病灶,所有患者均行1.5T磁共振检查(MR),给予增强扫描及DWI序列扫描。以术后病理或临床随访为""金标准",观察良恶性肝脏占位性病变MR增强扫描表现,比较增强扫描及DWI序列扫描鉴别诊断良恶性肝脏肿瘤临床效果及良性与恶性肝脏占位性病变ADC值。结果:(1)126处占位性病灶中恶性病变72处,良性病变54处;原发性肝癌低b值ADC值低于血管瘤、肝脓肿,中b值、高b值ADC值低于血管瘤、肝脓肿及转移瘤;转移瘤低b值、中b值、高b值ADC值均低于血管瘤;肝局灶性结节样增生低b值、中b值ADC值均低于血管瘤及肝脓肿,高b值ADC值均低于血管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DWI序列扫描联合强化扫描诊断肝脏恶性肿瘤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7.22%、100.00%、98.41%,单纯DWI序列扫描分别为70.83%、77.78%、73.81%,强化扫描分别为77.78%、85.19%、80.95%;DWI序列扫描联合强化扫描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均分别高于单纯DWI序列扫描及强化扫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5T磁共振DWI序列有助于提高肝脏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临床效果。(本文来源于《陕西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吴超[5](2018)在《全身弥散加权成像在骨髓瘤疗效评估中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 MRI)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在判断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NDMM)患者诱导及巩固治疗后深度应答中的价值。方法:第一部分:招募17例接受诱导治疗(四个疗程含硼替佐米的标准诱导方案化疗)的NDMM患者。所有患者诱导治疗前后均接受WB-DWI MRI检查并挑选出89个病灶测量ADC值。根据疗效将患者分为深度应答(≥VGPR)及非深度应答组(<VGPR)。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病灶诱导治疗后ADC值及其治疗前后变化之间的差异。利用ROC曲线评估ADC值对于诱导治疗后深度应答的诊断能力。计算阳性预测值(PPV)以评估ADC值对于巩固治疗后深度应答的预测能力。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研究中的17例患者中选择50个病灶(≥100mm~2,每例患者中最大的3个病灶),测量其在治疗前后的形态学指标(大小、信号强度以及数目)并在两组患者之间比较其差异。结果:第一部分:所有17例患者诱导治疗后WB-DWI图像均显示病灶大小、数目的减小以及信号强度的减低。深度应答组诱导治疗后ADC值显着高于非深度应答组(P=0.03)。深度应答组诱导治疗前后ADC变化率(36.79%)显着高于非深度应答组(11.50%)(P=0.02)。诱导治疗后ADC值分别升高46.96%及78.0%时诊断诱导治疗后深度应答的特异度为81.4%及90.7%。诱导治疗后ADC值大于1×10~(-3) mm~2/s时巩固治疗后获得深度应答的校正PPV为62.0%。第二部分:诱导治疗前后病灶信号强度变化率诊断诱导治疗后深度深度应答的ROC AUC为0.64。两组患者间诱导治疗前后病灶大小、病灶数目及病灶信号强度变化均无显着差异。结论:诱导治疗后ADC值及诱导治疗前后ADC值变化率在深度应答组患者中显着升高提示其可以作为判断诱导治疗后深度应答的指标。诱导治疗后ADC值对于巩固治疗后深度应答可能具有一定预测能力。单纯基于DWI图像的形态学评估无法判断诱导治疗后疗效深度。(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8-11-01)
潘佳黎,李俊晨[6](2018)在《全身弥散加权成像在恶性肿瘤转移诊断中的可行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比胸部CT联合常规MRI扫描,评估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hole body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WB-DWI)对于恶性肿瘤远处转移诊断的可行性。方法:恶性肿瘤患者30例分别行WB-DWI及胸部CT联合常规MRI扫描(联合扫描),采用分层卡方检验和Kappa值分析,并用ROC曲线对两组检查方法进行评估。结果:常规MRI漏诊1例脑膜转移,WB-DWI对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骨转移检查较为敏感,均能检测出其4处转移灶。观察者间差异Q=2.263,P=0.133。WB-DWI敏感度为81.24%,特异度为69.37%,准确率为91.50%;联合扫描敏感度为65.23%,特异度为71.33%,准确率为83.40%。两组检查方法的χ2=0.45,P=0.0001。观察一致性PA=63.33%,机遇一致性PE=33.33%,Pearsonχ2=15.56,P=0.004。ROC曲线显示,WB-DWI曲线下面积为0.833,诊断阈值特异度为69.37%,敏感度为81.24%。结论:全身弥散加权成像在预测恶性肿瘤远处转移方面是可行的,优于胸部CT联合常规MRI扫描方法。(本文来源于《交通医学》期刊2018年03期)
于淼[7](2018)在《全身弥散加权成像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初步探讨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hole body diffusion weighted image,WB-DWI)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及化疗效果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期间肿瘤中心血液科收治的28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根据临床表现、骨髓穿刺及其他相关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且在未治疗之前行WB-DWI检查,其中有5例患者化疗3-5个疗程后进行了WB-DWI复查。WB-DWI采用Philip Ingenia 3.0T磁共振扫描仪,利用磁体内置体线圈,扫描序列应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短TI反转恢复序列(short TI inversion recovery,STIR)、回波平面成像(echoplanar imaging,EPI)。扫描共分7段完成,每段用时2min57s,行颅顶至足底无间断扫描。在Mobilview软件中拼接出全身图像,选取b=800 s/mm~2的ADC图像,在Philip工作站上利用软件测出ADC值。所有图像均由2位放射科医师(MRI诊断经验3年以上)独立阅片,选取病灶最大范围层面采用椭圆形勾画感兴趣区域(ROI),ROI尽量居中且覆盖病灶面积80%左右,避免在边缘信号不均匀处,记录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单位:mm~2/s),同一部选择相同大小的ROI测量3次取平均值,取2位医师所测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最终数据。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化疗前后最大病灶ADC值是否具有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髂骨病灶ADC均值与骨髓穿刺位点骨髓浆细胞浸润程度的相关性。结果:1、5例患者在3-5个疗程诱导治疗后复查WB-DWI,中位复查间隔天数为138(79-172)d。其中2例患者采用硼替佐米、沙利度胺、地塞米松叁药联合化疗(VTD),2例采用硼替佐米、环磷酰胺、地塞米松叁药联合化疗(VCD),1例采用硼替佐米、表柔比星、地塞米松叁药联合化疗(PAD)。5例患者WB-DWI检查示全身病灶数量减少,且部分病灶直径较治疗前缩小,选取对化疗响应的最大直径病灶测量ADC值,治疗前最大病灶的中位ADC值为1.2726×10~(-3)mm~2/s;治疗后中位ADC值为1.8135×10~(-3)mm~2/s,经过治疗5例患者对化疗响应的最大病灶ADC值全部上升。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ADC值间的差异,P=0.004,具有统计学意义,故可以认为同一患者治疗前后最大病灶ADC值有差异。2、未经治疗的23例MM患者均通过骨髓穿刺检测原始及幼稚浆细胞占比,以此项数值代表该患者骨髓浆细胞浸润程度,由于骨髓穿刺位点均为右髂前上棘后上方1-2cm处,且穿刺时间与WB-DWI检查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因此选取骼骨病灶的ADC值平均值与骨髓穿刺穿结果进行分析。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结果表明髂骨病灶ADC均值与骨髓浆细胞浸润程度存在相关性(P<0.001),Spesrman相关系数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髂骨病灶ADC均值与骨髓浆细胞浸润程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87,即骨髓浆细胞浸润程度越高,髂骨病灶ADC均值越低。结论:1、ADC值可以反应骨髓瘤髓内病变治疗后的变化,与临床疗效有一定的相关性,可用于初步评估MM患者治疗效果。2、ADC值与骨髓浆细胞浸润程度呈负相关性,可反映骨髓的增生情况。3、WB-DWI在MM病灶检出、疗效评估、疾病监测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5-01)
张立,刘璋,吴恩柱,邱子维,王博[8](2018)在《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结合磁共振常规扫描在恶性肿瘤个体化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结合磁共振常规扫描在制定个体化恶性肿瘤介入治疗方案中的价值。方法:21例拟行肿瘤灌注化疗的病人在术前接受并行WB-DWI结合磁共振常规扫描,通过评价肿瘤原发灶及转移灶的显示质量,判断WB-DWI结合磁共振常规扫描用于制定个体化恶性肿瘤介入治疗方案中的价值。结果:行WB-DWI结合磁共振常规扫描并行肿瘤介入灌注化疗术病灶39个,对于WB-DWI及肿瘤部位磁共振常规扫描用于个性化制定DSA肿瘤介入灌注化疗术的价值进行评分后所得平均等级为2.97。结论:DSA灌注化疗术与WB-DWI及肿瘤部位磁共振常规扫描的相互结合,有利于对恶性肿瘤病人综合情况行客观准确的评估以及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及选择。(本文来源于《中国数字医学》期刊2018年02期)
朴永男,刘晓旭,林雪璟[9](2017)在《全身骨扫描与MR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转移性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比较99mTc标记的亚甲基二磷酸盐(99mTc-MDP)全身骨扫描(BS)与MR弥散加权成像技术(WB-DWI)在转移性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病例报告]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经临床诊断确诊为恶性肿瘤且分别行BS和WB-DWI检查的患者共112例进行对比研究.在混合型和成骨型骨转移瘤的诊断中BS的敏感度和准确度明显高于WB-DWI(P<0.05),而在溶骨型骨转移瘤的诊断中WB-DWI敏感度及准确度明显高于BS(P<0.01).[讨论]BS在多数转移性骨肿瘤的诊断中具有优势,但在溶骨型骨转移瘤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缺陷和局限性,因此有必要结合X线平片、CT和MRI等影像学技术提高诊断的准确度.(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医学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谈炎欢,李俊晨[10](2017)在《全身弥散加权成像与PET-CT及颅脑MRI在肺癌分期诊断中的对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确定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Whole Body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WB-DWI)肺癌分期的诊断性能是否优于PET-CT联合颅脑MRI。方法用于肺癌分期与术前PET-CT联合颅脑MRI和WB-DWI检查的肺癌患者30例。其中鳞癌22例,腺癌6例,小细胞癌2例。对肺癌分期的准确性采用Mc Nemar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PET-CT正确识别病理N分期23例(76.67%),2例被高估(6.67%)和5例被低估(16.67%),分期准确性为0.767。WB-DWI正确识别病理N分期26例(86.67%),1例被高估(3.33%)和3例被低估(10%),分期准确性为0.867,准确性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ETCT联合颅脑MRI正确分期20例(66.67%),3例被高估(10%)和7例被低估(23.33%),分期准确性为0.667。WB-DWI正确分期21例(70%),2例被高估(6.67%)和7例被低估(23.33%),分期准确性为0.7,准确性差异无统计学差异。结论WB-DWI对肺癌的分期诊断性能优于PET-CT联合颅脑MRI。(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设备》期刊2017年12期)
全身弥散加权成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关于恶性肿瘤经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技术(DWI)检查诊断的效果探究。方法选取27例外院—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断及治疗疾病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患者临床症状初步确诊为肿瘤疾病,之后给予全部患者CT、核磁共振DWI、病理检查,评价磁共振DWI诊断方式应用价值。结果参考患者最终病理检查结果,可知磁共振DWI检出受检者恶性肿瘤结果准确且检出率高,数据较之于CT存在差异与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全身检查诊断患者恶性肿瘤期间,采用磁共振DWI检查法价值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全身弥散加权成像论文参考文献
[1].白晓斌.全身弥散加权成像与PET-CT及颅脑MRI在肺癌分期诊断中的对照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
[2].马文娟.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对全身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
[3].于文龙.MRI全身弥散加权成像在骨转移瘤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9
[4].刘国庆,高任,宋鹏.1.5T超导型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肝脏良恶性病变诊断价值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9
[5].吴超.全身弥散加权成像在骨髓瘤疗效评估中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8
[6].潘佳黎,李俊晨.全身弥散加权成像在恶性肿瘤转移诊断中的可行性分析[J].交通医学.2018
[7].于淼.全身弥散加权成像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初探[D].吉林大学.2018
[8].张立,刘璋,吴恩柱,邱子维,王博.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结合磁共振常规扫描在恶性肿瘤个体化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18
[9].朴永男,刘晓旭,林雪璟.全身骨扫描与MR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转移性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17
[10].谈炎欢,李俊晨.全身弥散加权成像与PET-CT及颅脑MRI在肺癌分期诊断中的对照研究[J].中国医疗设备.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