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单句同义手段的选择及其修辞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庆[1](2012)在《现代汉语单音节制作义动词研究》文中认为汉语理论语法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应用都对动词小类的研究提出了要求。现代汉语制作义动词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类别,这类动词的语义框架所蕴含的语义成分及各个语义成分的句法实现等和一般的动词有所区别,表现出其特殊的地方。以往对制作义动词的研究基本停留于某一个角度或者某一个方面,尚不具备系统性和全面性,还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地方。本文以现代汉语单音节制作义动词为研究对象,设置一定的句法-语义鉴定格式,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制作义动词进行狭义的界定,对其句法特点和语义特征进行描写,对其构成的句式类型进行分析,并运用各种语言学理论对相关一些现象给予说明,同时对制作义动词构成的一些同义句式进行研究,解释制作义动词在相关同义句式中的不对称现象。全文分为七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制作义动词的界定及其句法特点分析首先指出制作义动词需要同时满足两个鉴定式的要求,即鉴定格式I“Np1施事+用+Np2工具+把+Np3材料+V+成+了+Np4成事”和Ⅱ“Np1施事+V+了+数量词组+Np2成事”。进而指出句法-语义鉴定式设置的原因,对鉴定式中相关语义成分和句法格式给予说明,在此基础上确定我们研究的制作义动词的范围;其次说明制作义动词的句法特点:制作义动词同时能够满足两个句法-语义鉴定式的要求,带宾语时与加工义动词相比表现出了不同,所带的成事宾语与同形的典型受事宾语也存在着差别。第三章制作义动词的语义特征分析制作义动词的语义特征分为词汇语义特征和语法语义特征。词汇语义特征的概括和描写从几个方面展开:一是根据制作义动词的词典释义分析动词表示的动作是否属于具体动作,归纳出[+具体动作]和[一具体动作]一对相对立的语义特征;二是根据动作过程看成事的使成方式,归纳出[+使从无到有出现]、[+使从旧性质转成新性质]、[+使从旧状态转成新状态]三个相对立的语义特征;三是根据制作义动词的语义框架蕴含的工具要素是否单一,归纳出[+单一工具]和[-单一工具]一对相对立的语义特征。按照制作义动词的词汇语义特征的不同,可以对制作义动词进行再分类。比如根据[±单一工具]的语义特征可以分为相对应的“专一工具制作义动词”和“多工具制作义动词”。分类的结果有助于教学领域倡导的“利用义类进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设想的实现。制作义动词的语法语义特征在特定的句法格式中得出,即“V+在+NpL+Np"等相关格式和“Np+在+NpL+V+着”。通过变换的方法分别得出[±位置义]、[±附着义]、[±状态持续]等语义特征。第四章制作义动词可形成的句式类型包括施事主语句、主谓谓语句和无标记被动句。施事主语句包括:Np施+Vp+Np成、Np施+Np凭+Vp+Np成、Np施+Np凭1+Np凭2+Vp+Np成;主谓谓语句,即“Np材+Np施+Vp+Np成”;无标记被动句,即“Np成+V+A+了”。分析“Np成+V+A+了”成立的原因,说明“Np成+V十A+了”表示主观预期实现的条件,解释“Np成+V+得+都+A+了”不成立的原因。在这一章本文也分析与制作义动词有着密切联系的加工义动词可形成的而制作义动词不能形成的句式,即受事宾语句V+Np受、工具宾语句V+Np工、方式宾语句V+Np方。通过与加工义动词的这种比较,可以更加凸显制作义动词带宾语在形成句式时的特点。第五章制作义动词构成的一些同义句式考察包括通过句式变换形成的同义句式和由于语序不同形成的同义句式。在分析通过句式变换形成的同义句式时,主要考察Np施事+Vp+Np成事及其同义句式的语义差别和如何根据语境选择不同的句式,因为它们在话题义、焦点义、情感义和风格义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决定了它们具有各自不同的表达作用,在具体的语境中应该根据不同句式的表达作用进行句式的选择。在分析由于语序不同形成的同义句式时,主要考察制作义动词形成的形容词指宾定语句和指宾状语句。两种句式在句式义和句子焦点方面存在着不同,在两种句式中形容词所体现的预期度也不同。考察的另外一种同义句式是制作义动词形成的同命题“了”字句。从语用的角度对制作义动词构成的同命题“了”字句的选择是:“了2”句和“了1了2”句倾向于报事,“了1”句则倾向于叙事。第六章制作义动词在相关同义句式中的不对称表现包括制作义动词在形容词指宾定语句和指宾状语句中的不对称表现,制作义动词带不同补语在主动句和被字句中的不对称表现。制作义动词能形成的指宾状语句之所以成立受到一些因素的驱动,包括语言的主观性、时间顺序原则、“移情”等因素。指宾定位形容词由于受到移位条件的制约,使得制作义动词不能形成相应一些指宾状语句。关于制作义动词带不同补语在主动句和被字句中的不对称表现,主要运用概念结构的理论对制作义动词带不同补语在主动句和被字句中的不对称表现进行解释说明。第七章结语总结全文,指出文章写作的不足和尚待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
赵微[2](2005)在《指令行为与汉语祈使句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言语行为理论为指导,全面、系统地讨论了指令行为及汉语祈使句的特征。本文认为:汉语指令行为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从使用目的角度看,广义指令行为中还包括疑问行为,狭义指令中则包括六小类(希望、禁止、命令、请求、诅咒、允许及建议);指令行为的判定与分类与时间及现实性、疑问、否定、情态、迫切度等因素密切相关;汉语指令行为从语言形式及功用关系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直接指令与间接指令;直接指令和间接指令有不同的实施手段;指令行为是有一定操控度及礼貌度等级差异的;指令行为在不同的文体中有不同的实施手段及特点;祈使句对于能进入其中的动词及动词性结构、形容词及形容词性结构、副词、语气词及语气成分都有一定句法及语义方面的特殊要求,并受具体语用环境影响、调节。 全文共分十章: 第一章引言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意义、所采用的理论框架、研究范围、语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言语行为及指令行为研究概述以时间为线索,全面梳理了从Austin开创言语行为研究以来有关言语行为及指令行为的研究脉络。本章分为四个部分介绍言语行为的研究:一是Austin的研究;二是Searle的研究;三是Searle之后其他语用学家对言语行为的研究;四是运用其他语言学理论对于言语行为进行的研究。最后简单总结了以往学者对于指令行为的研究。 第三章介绍了指令行为的定义及种类,讨论了指令行为的实施与各种语言形式及语义因素的关系。本章将指令行为定义为发出者用来要求接受者实施某个行为的言语行为。我们认为将指令行为和其他行为区分开来的标准主要有以下三条:发出者对接受者的行为做出指令;发出者有让接受者实施行为的意图;发出者有希望通过接受者实施所指令的行为而对现实世界状态产生影响的意图。本章还讨论了情感性指令和实施性指令之间的区别,并总结出了指令行为的次类表。 第四章分别介绍了直接指令和间接指令:直接指令是发出者通过一定话语形式直接表达其希望接受者实施某个行为的指令,接受者对于发出者的这种意图(intention)的理解只需要一定关于此语言的知识,而不需要与会话相关的语境信息或相关的背景知识;间接指令行为是通过另外一种以言施事行为来间接实施的指令行为,发出者在发出实施这种指令的时候由于某种原因没有使用一些固定的直接的话语形式来表达,而是使用了惯常用于实施其他行为的话语形式,接受者在理解发出者指令意图的时候,不仅需要一定的语言知识,还需要根据相关语
谭琳[3](2005)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同义结构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50年代末汉语同义结构研究在我国兴起,8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成为汉语修辞学的主流,90年代后进入成熟阶段。文章从基本理论和理论运用两方面对汉语同义结构的研究进行综合评述,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同义结构的前景将是十分有益的。
黎千驹[4](2001)在《论单句同义手段的选择及其修辞效果》文中认为根据不同的标准 ,单句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 ;又可以分为特殊句式和一般句式。不同的句式往往可以表达相同的意义 ,只是在修辞效果方面存在着某些差异。因此人们为了准确、生动地表达思想 ,往往注意选择恰当的句式
二、论单句同义手段的选择及其修辞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单句同义手段的选择及其修辞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汉语单音节制作义动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概况 |
1.2.1 现代汉语动词小类的研究状况 |
1.2.2 以往关于制作义动词的国内研究 |
1.2.3 制作义动词相关方面的国外研究 |
1.3 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
1.4 本文研究采用的理论、方法及语料来源 |
1.4.1 理论取向 |
1.4.2 具体研究方法 |
1.4.3 语料来源 |
第2章 制作义动词的界定及其句法特点分析 |
2.1 制作义动词的界定 |
2.1.1 以往研究中定义的评介 |
2.1.2 本文的界定 |
2.1.3 制作义动词的范围 |
2.2 制作义动词的句法特点 |
2.2.1 同时能够满足两个句法-语义鉴定式的要求 |
2.2.2 制作义动词与加工义动词的区别 |
2.2.3 所带的成事宾语与同形的典型受事宾语的区别 |
第3章 制作义动词的语义特征分析 |
3.1 语义特征研究 |
3.1.1 研究缘起 |
3.1.2 语义特征的界定 |
3.2 语义特征分析的作用 |
3.3 语义特征提取的方法 |
3.3.1 词典义项释义法 |
3.3.2 句式变换分析法 |
3.4 制作义动词的词汇语义特征分析 |
3.4.1 根据词典释义看动词表示的行为是否属于具体动作 |
3.4.2 根据动作过程看成事的使成方式 |
3.4.3 根据语义框架看动词蕴含的工具要素是否单一 |
3.4.4 根据工具要素是否单一对制作义动词再分小类 |
3.5 制作义动词的语法语义特征分析 |
3.5.1 在“V+在+NpL+Np”等相关格式中表现的语法语义特征 |
3.5.2 在“Np+在+NpL+V+着”中表现的语法语义特征 |
第4章 制作义动词可形成的句式类型 |
4.1 施事主语成事宾语句 |
4.1.1 Np施+Vp+Np成 |
4.1.2 Np施+Np凭+Vp+Np成 |
4.1.3 Np施+Np凭1+Np凭2+Vp+Np成 |
4.2 主谓谓语句NP材+NP施+VP+NP成 |
4.3 无标记被动句NP成+V+A+了(“A”指形容词补语) |
4.3.1 “Np成+V+A+了”成立的原因 |
4.3.2 “Np成+V+A+了”表示主观预期实现的条件 |
4.3.3 “Np成+V+得+都+A+了”不成立的原因 |
4.4 加工义动词可形成的句式 |
4.4.1 受事宾语句Vp+Np受 |
4.4.2 工具宾语句Vp+Np工 |
4.4.3 方式宾语句Vp+Np方 |
第5章 制作义动词构成的一些同义句式考察 |
5.1 同义句式的定义 |
5.2 研究同义句式的意义 |
5.3 同义句式构成的一些特点 |
5.3.1 同义句式结构形式上的特点 |
5.3.2 同义句式语义上的特点 |
5.3.3 同义句式语用上的特点 |
5.4 同义句式的产生缘由 |
5.5 制作义动词形成的一些同义句式 |
5.5.1 句式变换形成的同义句式 |
5.5.2 语序不同形成的同义句式 |
第6章 制作义动词在相关同义句式中的不对称表现 |
6.1 在形容词指宾定语句和指宾状语句中的不对称表现 |
6.1.1 制作义动词能形成的指宾状语句 |
6.1.2 指宾状语句形成的动因 |
6.1.3 制作义动词不能形成的指宾状语句 |
6.1.4 指宾定位形容词移位的制约条件 |
6.2 带不同补语在主动句和被字句中的不对称表现 |
6.2.1 不对称现象的表现 |
6.2.2 不对称现象的解释说明 |
第7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2)指令行为与汉语祈使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 1 研究的意义 |
1. 2 研究所采用的理论框架 |
1. 3 研究范围、语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
1. 3. 1 研究范围 |
1. 3. 2 语料来源 |
1. 3. 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言语行为及指令行为研究概述 |
2. 1 引言 |
2. 2 言语行为理论简介 |
2. 3 Austin对于言语行为的研究 |
2. 4 Searle对于言语行为的研究 |
2. 5 Searle之后对于言语行为的研究 |
2. 6 其他语言学理论对于言语行为的研究 |
2. 7 汉语言语行为的研究 |
2. 8 指令行为研究概述 |
第三章 指令行为 |
3. 1 引言 |
3. 2 言语行为的种类 |
3. 3 指令行为的定义 |
3. 3. 1 指令与时间及现实性 |
3. 3. 2 指令与疑问 |
3. 3. 3 指令与否定的关系 |
3. 3. 4 指令与情态 |
3. 4 指令的种类及迫切度的关系 |
3. 5 情感性指令和实施性指令 |
3. 6 结语 |
附录:指令行为次类表 |
第四章 直接指令与间接指令 |
4. 1 引言 |
4. 2 直接指令与间接指令的划分 |
4. 3 直接指令与间接指令的汉语表达简述 |
4. 4 直接指令、间接指令与发出者 |
4. 4. 1 直接指令与礼貌及自我态度 |
4. 4. 2 间接指令与礼貌及说者态度 |
4. 5 直接指令、间接指令与接受者 |
4. 5. 1 以往的研究 |
4. 5. 2 直接指令、间接指令与惯例及推理 |
4. 5. 3 直接指令、间接指令与效果 |
4. 6 结语 |
第五章 指令行为实施的汉语语言手段 |
5. 1 引言 |
5. 2 直接指令的实施 |
5. 2. 1 施为动词与施为句 |
5. 2. 2 祈使句 |
5. 3 间接指令的实施 |
5. 3. 1 陈述或询问接受者实施某个行为的能力或必要性的句子 |
5. 3. 2 陈述发出者自身对当下语境的感受及评价的句子 |
5. 3. 3 询问接受者对当下语境的感受及评价的句子 |
5. 3. 4 陈述或询问接受者实施某个行为的原因、意见的句子 |
5. 3. 5 带有特殊标记的句子 |
5. 4 语音对于指令的影响 |
5. 4. 1 实验材料 |
5. 4. 2 实验方法 |
5. 4. 3 测量和计算方法 |
5. 4. 4 数据分析 |
5. 5 语气词 |
5. 6 结语 |
第六章 指令行为操控度及礼貌度等级调查 |
6. 1 引言 |
6. 2 Givón(1990)的研究 |
6. 2. 1 操控度等级 |
6. 2. 2 表达式等级 |
6. 2. 3 礼貌程度等级 |
6. 3 李宇明(2000)的研究 |
6. 4 问卷调查对象及结果 |
6. 4. 1 小学组 |
6. 4. 2 中学组 |
6. 4. 3 大学组 |
6. 4. 4 研究生组 |
6. 5 调查结果总结 |
6. 5. 1 礼貌度等级 |
6. 5. 2 操控度等级 |
6. 5. 3 性别、年龄及受教育程度对于指令行为的影响 |
6. 6 结语 |
附录:指令行为调查问卷 |
第七章 指令行为文体研究 |
7. 1 引言 |
7. 2 使用说明书中指令行为的特点 |
7. 3 法律文书中指令行为的特点 |
7. 4 结语 |
第八章 汉语祈使句研究(上) |
8. 1 引言 |
8. 2 汉语祈使句研究历史概况 |
8. 3 汉语祈使句研究专题概况 |
8. 3. 1 祈使或祈使句的整体研究 |
8. 3. 2 祈使句的定义及性质 |
8. 3. 3 祈使句的语音研究 |
8. 3. 4 祈使句的句法研究 |
8. 3. 5 祈使句的历史研究 |
8. 3. 6 祈使句的语言比较 |
8. 4 结语 |
第九章 汉语祈使句研究(下) |
9. 1 引言 |
9. 2 祈使句的性质、范围及定义 |
9. 3 祈使句的主语及话题 |
9. 4 祈使句与动词 |
9. 4. 1 祈使句中动词的特征及范围 |
9. 4. 2 祈使句中的动词及动词性结构 |
9. 4. 3 祈使句中的形容词及形容词性结构 |
9. 4. 4 副词 |
9. 4. 5 祈使句中的语气词及语气成分 |
9. 5 结语 |
第十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独创声明 |
授权声明 |
(4)论单句同义手段的选择及其修辞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一、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的选择 |
(一) 疑问句与陈述句的选择 |
(二) 陈述句与祈使句的选择 |
(三) 疑问句与祈使句的选择 |
(四) 疑问句与感叹句的选择 |
(五) 祈使句与感叹句的选择 |
(六) 不同类型的疑问句的选择 |
二、特殊句式之间的选择 |
(一) 把字句与被字句的选择 |
(二) 把字句与兼语句的选择 |
三、特殊句式与一般句式的选择 |
(一) 把字句与一般句式的选择 |
(二) 兼语句与一般句式的选择 |
(三) 连动句与一般动词谓语句的选择 |
四、论单句同义手段的选择及其修辞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汉语单音节制作义动词研究[D]. 王晓庆. 吉林大学, 2012(10)
- [2]指令行为与汉语祈使句研究[D]. 赵微. 复旦大学, 2005(07)
- [3]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同义结构研究综述[J]. 谭琳.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1)
- [4]论单句同义手段的选择及其修辞效果[J]. 黎千驹. 怀化师专学报, 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