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饶宗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饶宗颐
饶宗颐论文文献综述
西岛慎一,堀川英嗣,王亚峰[1](2019)在《泰斗级大家饶宗颐》一文中研究指出饶宗颐成为了西泠印社的社长,我认为理应如此。他是第七任社长,前任的第六任社长为启功先生。北启南饶,若是在学界并称的北方的启功和南方的饶宗颐饶先生的话,实在是众望所归的人事安排。(本文来源于《书法》期刊2019年07期)
郑少斌[2](2019)在《温丹铭对饶宗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温丹铭(1869—1954年),名廷敬,原籍广东大埔,粤东近现代卓越的学者、诗人。1902年温丹铭与丘逢甲、温仲和等创办岭东同文学堂,担任教习兼教务,从此即移家汕头。同年,与杨沅(字季岳,梅县人)、何寿朋(大埔人,何如璋之子)等在汕头创办《岭东日报》,担任主笔,这是潮汕地区出版最早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后来又担任《公言日报》《铎报》多家报纸主笔,并被(本文来源于《客家文博》期刊2019年02期)
赵建永[3](2019)在《叁藏添新典 时中协太和》一文中研究指出饶宗颐作为熔铸古今的学术文化大师,与学界泰斗季羡林被誉为“南饶北季”。他们与汤一介都是相交数十载的知音契友,留下不少学林佳话。饶公逝后一周年,笔者仍感念难释,于是追忆侍学汤先生18载的耳闻目睹,查核原始资料,记述饶公和汤先生诸师交往的大师风范,以备后览。(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06-12)
施志咏[4](2019)在《饶宗颐学术年表》一文中研究指出饶宗颐字伯濂,又字伯子、固庵,号选堂,广东潮安人。香港中文大学伟伦荣誉艺术讲座教授及中国语言及文学荣休讲座教授,香港大学中文系荣誉讲座教授,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咨询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香港大学"桂冠学人",香港特别行政区大紫荆勋贤。父锷,字纯钩,工诗文,擅考据。着有《佛国记疏证》《汉儒学案》《清儒学案》《王右军年谱》诸稿,并有《潮州西湖山志》《慈禧宫词百首》及《天啸楼文集》行世。天啸楼藏书数万卷。(本文来源于《国学》期刊2019年01期)
慕津锋[5](2019)在《饶宗颐赠送梁羽生的一幅书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这是我国着名国学大师饶宗颐2004年冬为梁羽生亲书的一幅书法(见下图),现收藏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字画库。2004年冬,武侠小说大师梁羽生在香港当面告知老师饶宗颐,自己将要把绝大部分文学资料捐赠中国现代文学馆。听后,饶先生对久居海外的梁羽生此举甚为感动,欣然为学生的文库题名。谈起他们最早的相识还要追溯到1944年的蒙山。(本文来源于《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期刊2019年05期)
姜义华[6](2019)在《记饶宗颐先生二叁事》一文中研究指出《论语·述而》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12个字,饶公最为喜爱。我以为,这四句话可说是饶先生“夫子自道”,概括了他做人作文的真谛。“文化沙漠”之争论在2019年2月19日《作家文摘》上读到余秋雨的《“文友”饶宗颐》一文。文(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9-04-12)
逯富红[7](2019)在《饶宗颐的风趣幽默》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代国学大师、着名学者饶宗颐先生,生前风趣幽默,趣闻轶事层出不穷。年幼时,饶公与长者游。到一胡同,见"此巷不通"四字。同行者顺口问他可否认得。饶公回答:"只认得后叁字,第一个不知。"众人大惑,问其可读过《论语》。饶公又答:"背得滚瓜烂熟,但《论语》中有'巷'字二个,'通'字一个,'不'字很多,可就没有第一个'此'字。"长者不信,回家翻《论语》,从头至尾,果无一"此"字。于是大赞其博闻强记。饶公善坐禅,早在十多岁,就练就一身过硬的(本文来源于《山西老年》期刊2019年04期)
陈民镇[8](2019)在《阅读饶宗颐:从天啸楼到梨俱室》一文中研究指出编前语: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让我们再次聚焦阅读。今年"读书·致敬人物"让我们的目光去追随当代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饶宗颐,1917年8月9日出生,2018年2月6日去世。令人称奇的是,他几乎没上过什么学。他是"富二代",用他的话说,"家里条件很好,按理似乎可以造就一个玩物丧志的公子哥儿,但命里注定我要去做学问"。家里的藏书楼数万卷藏书,(本文来源于《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期刊2019年04期)
郑炜明,陈民镇[9](2019)在《饶宗颐关于复兴中华民族文化的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饶宗颐先生治学广博,文、艺、学皆擅,在中华文化乃至域外文化诸多领域均卓有建树,为国内外学界所共仰。他毕生孜孜不倦地研究中华文化,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念兹在兹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饶宗颐主张之"华学",即"知己功夫、反求诸己"的传统中华文化之学,他认为现今国人应找回中华传统文化的真义,重塑民族文化自信心。研究"华学",必须具备史学的关联主义,故首倡"叁重证据法"、"五重证据法"等方法。饶宗颐更提倡"新经学",即中国古典学在新时代的复兴,希望建立一套全面而系统地代表中华民族文化和思想、感情传统的"圣经",为当代中华文化发展奠定精神基础。为此,学者可以先成专家,然后再追慕会通,以终成"通人"为目标。(本文来源于《当代中国史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邵小龙[10](2019)在《凿破壁垒照见颇多:饶宗颐的中国文学研究——以《文学与神明》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通儒饶宗颐,对中国文学有独特的研究。通过饶宗颐生前的访谈录《文学与神明》,可以看到饶宗颐中国文学研究的特色。他不仅能从文字的角度对中国文学加以研究,还能清理拓宽中国文学史的上源。此外,他的研究突破了国族与学科的局限,但又不为比较的理论和方法所局限。对饶宗颐的研究方法加以总结,对当下的学术研究有指导和启发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饶宗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温丹铭(1869—1954年),名廷敬,原籍广东大埔,粤东近现代卓越的学者、诗人。1902年温丹铭与丘逢甲、温仲和等创办岭东同文学堂,担任教习兼教务,从此即移家汕头。同年,与杨沅(字季岳,梅县人)、何寿朋(大埔人,何如璋之子)等在汕头创办《岭东日报》,担任主笔,这是潮汕地区出版最早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后来又担任《公言日报》《铎报》多家报纸主笔,并被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饶宗颐论文参考文献
[1].西岛慎一,堀川英嗣,王亚峰.泰斗级大家饶宗颐[J].书法.2019
[2].郑少斌.温丹铭对饶宗颐的影响[J].客家文博.2019
[3].赵建永.叁藏添新典时中协太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4].施志咏.饶宗颐学术年表[J].国学.2019
[5].慕津锋.饶宗颐赠送梁羽生的一幅书法[J].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2019
[6].姜义华.记饶宗颐先生二叁事[N].文汇报.2019
[7].逯富红.饶宗颐的风趣幽默[J].山西老年.2019
[8].陈民镇.阅读饶宗颐:从天啸楼到梨俱室[J].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2019
[9].郑炜明,陈民镇.饶宗颐关于复兴中华民族文化的思想研究[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9
[10].邵小龙.凿破壁垒照见颇多:饶宗颐的中国文学研究——以《文学与神明》为中心[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标签:饶宗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