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共存金属离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原儿茶醛,牛血清蛋白,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循环伏安法
共存金属离子论文文献综述
陈凤英,金振国,杨林,黎祥妨[1](2019)在《紫外吸收光谱法和电化学法研究原儿茶醛与牛血清蛋白的相互作用及共存金属离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和电化学法研究了中药小分子原儿茶醛与牛血清蛋白的相互作用,考察了温度和共存金属离子Cu~(2+),Ni~(2+),Zn~(2+)对二者结合常数的影响情况,计算了原儿茶醛与牛血清蛋白作用过程的ΔG,ΔH,ΔS。结果显示,原儿茶醛与牛血清蛋白的结合常数随着温度的升高和金属离子的存在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二者的结合是一个焓和熵共同驱动的自发过程,之间的作用力主要表现为静电引力。运用循环伏安法测试了原儿茶醛与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原儿茶醛与牛血清蛋白结合位点数为1,两者之间形成一种电活性的超分子化合物。(本文来源于《分析试验室》期刊2019年11期)
杨森[2](2019)在《共存离子对粘土矿物-溶液界面金属离子吸附行为影响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粘土矿物是一类广泛分布于地球表层系统的层状铝硅酸盐矿物,具有特殊的层间结构和较大的比表面积。同时,粘土矿物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天然吸附剂。由于具有独特的电荷性质和叁维结构,粘土矿物表现出优异的吸附性、离子交换性以及可膨胀性等物理化学特性。一直以来,离子在粘土矿物/溶液界面的吸附都是胶体界面化学、土壤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离子在粘土/溶液界面的吸附不仅深刻影响着土壤矿物的溶解、表面沉淀、离子交换和催化反应性能,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营养元素的吸收与利用以及水分和污染物在土壤系统中的迁移和运输。因此,研究粘土/溶液界面的离子吸附行为与机制,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土壤矿物质的吸附等各方面性能,同时对于治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维持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晶替代使粘土矿物产生永久电荷,从而能吸附溶液中带相反电荷的离子,被吸附的离子通过静电引力被牢牢地束缚在粘土矿物表面。在粘土矿物中,晶格中的离子通常被更低价的离子所取代,因此以带负电荷为主。另一方面,在真实的土壤体系中,金属离子几乎不会单独存在,而是以多种金属离子同时存在并构成了复杂的土壤/溶液界面体系。土壤中大量的重金属离子和放射性离子的累积已经严重威胁到土壤系统的安全和人类的身体健康。因此,多金属离子在粘土矿物/溶液界面吸附行为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共存离子对金属离子吸附的影响及复杂的土壤体系,还有助于我们认识重金属和放射性离子污染机制及相关的修复方法。本论文运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在原子水平上深入而系统地研究了共存离子对粘土矿物/溶液界面金属离子吸附行为的影响。首先,探究了单种金属离子在粘土矿物/溶液界面的吸附行为,阐明了电荷分布位置对金属离子吸附的影响。接着,研究了共存离子对蒙脱石/溶液界面金属离子吸附行为的影响,包括吸附类型、吸附数量、吸附稳定性和配位环境等,进而阐明双金属离子的共吸附机制;最后,研究共存离子对贝得石/溶液界面金属离子共吸附的影响,并探讨了电荷分布位置对粘土矿物/溶液界面双金属离子吸附行为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金属离子在蒙脱石/溶液界面和贝得石/溶液界面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吸附行为。如Na~+离子和Pb~(2+)离子,在蒙脱石/溶液界面以外圈吸附为主,吸附稳定性较弱、脱附能垒较低,易于从蒙脱石表面解吸进入本体溶液中。而当它们吸附在贝得石/溶液界面时,原子密度图和平均力势的结果表明两者均出现了显着的内圈吸附,且具有很高的稳定性。而Cs~+离子在蒙脱石/溶液界面和贝得石/溶液界面表现出相近的吸附行为,均以内圈吸附为主。相比于蒙脱石,贝得石表面吸附的Cs~+离子数目更多,稳定性也更强。可见,金属离子的吸附行为显着受粘土矿物表面电荷位置的影响,且内圈吸附受到的影响要比外圈吸附更明显;(2)双金属离子在蒙脱石/溶液界面的共吸附存在普遍的规律,即金属离子的吸附模式不会受共离子的影响,但其吸附数量和吸附稳定性会明显受到影响。但是,不同的双离子体系存在不同的吸附特性:共存促进了Pb~(2+)离子的吸附但抑制了Cd~(2+)离子的吸附;Cs~+离子的存在抑制了Pb~(2+)离子的吸附,而共存的Pb~(2+)离子促进了Cs~+离子的吸附;Pb~(2+)离子和Na~+离子共存于同一体系促进了彼此的吸附;K~+离子和Cs~+离子在对矿物表面吸附位点的竞争过程中Cs~+离子更占优势,等等。研究结果促进了我们对真实土壤体系中复杂的金属离子吸附机制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土壤中重金属及放射性金属离子污染的防治。(3)不同金属离子在贝得石/溶液界面的共吸附也表现出不同的特性,但是与蒙脱石/溶液界面的共吸附结果有着显着的区别。Na~+和Cs~+离子对贝得石表面吸附位点的竞争影响了各自的吸附结构,导致了吸附稳定性和数量的差异,使得Na~+离子更占优势。Pb~(2+)和Na~+离子在贝得石表面的吸附表现为此消彼长的趋势,且电场强度显着影响了两者的吸附稳定性,在高电场条件下为明显的Pb~(2+)>Na~+序列,而在低电场条件下为Pb~(2+)<Na~+序列。Pb~(2+)离子的存在完全抑制了Ca~(2+)的吸附,两者在贝得石表面的吸附序列为Pb~(2+)>Ca~(2+)。研究结果让我们在分子水平上更加深入理解了双金属离子在粘土矿物/溶液界面的共吸附机制,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真实的土壤系统。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粘土体系受到严重重金属离子污染的原因,有助于我们对污染土壤的认识和治理。(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4-08)
刘里,成飞翔[3](2018)在《光谱分析肌苷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及共存金属离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牛血清白蛋白(BSA)与肌苷的相互作用及共存金属离子的影响。方法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运用紫外和荧光光谱法研究肌苷对BSA的猝灭作用,并用Stern-Volmer、双倒数、热力学方和Hill方程对猝灭常数(K_(SV))、速率常数(K_q)、静态猝灭常数(K_(LB))、结合常数(K_b)、结合位点数(n)、焓变(ΔH)、熵变(ΔS)、吉布斯自由能变(ΔG)和Hill系数(nH)进行计算。结果肌苷对BSA的荧光有猝灭作用,属于静态猝灭。BSA能运输肌苷,是一个自发过程,其作用力类型主要为氢键或范德华力。BSA的亚螺旋域ⅡA是主要结合位置,离酪氨酸残基更近,有微弱的药物负协同作用。肌苷对BSA构象产生影响。Mn~(2+)、Co~(2+)、Cu~(2+)和Ni~(2+)对肌苷与BSA结合有竞争作用,增强药效。Cr~(3+)对肌苷与BSA结合产生促进作用,延长药效时间。结论该研究为揭示药代动力学问题及辅酶类新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刘荣琴,钱林波,晏井春,韩璐,胡钦红[4](2017)在《pH及共存金属离子对生物质炭吸附铅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质炭对重金属吸附性能的稳定性是评价生物质炭修复效果的重要指标。本文研究了不同pH、金属离子Cd和Al存在下,Pb在不同炭化温度(100℃、400℃、700℃)生物质炭上的脱附性能及脱附过程。结果表明,pH越低,Pb的脱附率越大。其主要是由于H~+的竞争效应,以及生物质炭表面官能团的质子化,促进了Pb的重新活化。在Cd和Al共存时,Pb的脱附率进一步增加。当pH=3.5时,Cd和Al的存在分别使Pb从CM100、CM400和ZKZ700上的脱附率提高了13.9%、1.0%、3.4%和26.8%、13.0%、11.3%。这主要归因于多金属的水解使得更多的H~+得以释放,进而促进了Pb的脱附。Pb在生物质炭上的脱附率随脱附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加,反应前4 h,脱附率迅速增加并均已达最大脱附率的70%,4 h后脱附速率减慢。Pb的脱附动力学符合伪一级动力学模型及颗粒内扩散模型(前4 h)。当Cd和Al存在时,解吸液对Cd、Al易解吸态的优先脱附降低了Pb的脱附速率并延长了其脱附所达平衡的时间。(本文来源于《土壤》期刊2017年03期)
刘里,成飞翔[5](2016)在《光谱法研究盐酸利多卡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及共存金属离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盐酸利多卡因(LH)和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及Mg~(2+)、Fe~(3+)、Cu~(2+)、Co~(2+)和Cr~(3+)对两者的结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LH对BSA的荧光有猝灭作用,其猝灭过程属于动态猝灭.根据热力学参数确定了LH和BSA之间的作用力类型主要为氢键和范德华力.LH可以被BSA运输且结合位点位于BSA的亚螺旋域ⅢA中.Hill系数略大于1,表明LH对BSA的结合为较弱的正协同作用.LH对BSA构象产生微弱影响,结合位点更接近于酪氨酸.金属离子对结合产生促进作用,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并减弱药物毒性.对揭示药物动力学问题及后续麻醉类药物的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刘金香,熊芬,荣丽杉,李仕友,凌辉[6](2016)在《共存金属离子对Fe~0-奥奈达希瓦氏菌协同还原U(Ⅵ)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Fe0-奥奈达希瓦氏菌(Shewanella oneidensis,S.oneidensis)(MR-1)协同还原去除水相中的U(Ⅵ)时,共存金属离子Cu~(2+)、Ca2+、Mn2+和Zn2+存在时分别对U(Ⅵ)还原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0~50.0 mg·L-1范围内,共存Ca2+和Zn2+对U(Ⅵ)的还原有一定的抑制,且影响大小与其浓度呈正相关,共存Cu~(2+)几乎完全抑制了U(VI)的还原;在Cu~(2+)浓度低于5.0 mg·L-1时,其对U(VI)的还原存在一定程度的抑制。在Fe0-S.oneidensis还原U(Ⅵ)的初期,10.0~50.0 mg·L-1的Mn2+对U(Ⅵ)的还原有抑制作用,18 h后,Mn2+对U(Ⅵ)的还原基本没有影响,且高浓度的Mn2+对U(Ⅵ)的还原有微弱的促进作用。共存金属离子对六价铀还原酶还原U(Ⅵ)的影响研究表明,Cu~(2+)、Ca2+和Zn2+对U(Ⅵ)还原酶的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Cu~(2+)的最明显,而Mn2+对还原酶的活性有微弱的催化作用。(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09期)
刘里,杨华灵,成飞翔,张丽君[7](2016)在《光谱法研究利培酮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及共存金属离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采用多种光谱法研究了牛血清白蛋白(BSA)与利培酮(RI)猝灭反应的信息.研究表明:加入RI后,通过动态猝灭机制,BSA的荧光强度明显下降.通过计算得出RI与BSA的速率常数(Kq)、猝灭常数(Ksv)、结合位点数(n)、结合常数(Kc)和Hill系数(nH).使用范托夫方程测定热力学参数、焓变化(ΔH),熵变(ΔS)和吉布斯自由能(ΔG).结果表明,RI与BSA的相互作用是自发的.静电作用力是主要的作用力类型.同步荧光光谱表明结合位点更接近于色氨酸,RI对BSA构象产生一定的影响.RI与BSA的结合位点主要位于BSA的亚螺旋域ⅡA中.nH≈1,表明RI分子之间对结合反应几乎无协同作用.同时还探讨了共存金属离子对RI与BSA结合作用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刘里,成飞翔[8](2016)在《光谱法研究盐酸洛贝林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及共存金属离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盐酸洛贝林(LH)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及共存金属离子的影响.方法: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利用荧光、同步荧光和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LH与BSA的相互作用及共存金属离子的影响.结果:LH能猝灭BSA的荧光,遵循动态猝灭过程.由于有1个结合位点,BSA能运输LH.焓为负值,熵为正值,表明在结合过程中氢键和范德华力起主要作用.另外,它是一个自发放热过程.BSA的亚螺旋域ⅡA是主要结合位置,离酪氨酸残基更近.结论:有微弱的药物正协同作用.LH对BSA构象产生影响.Mg~(2+)、Co~(2+)、Cu~(2+)、Ni~(2+)和Mn~(2+)对LH与BSA结合产生促进作用,延长药效时间.该研究为LH的临床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刘里,成飞翔[9](2016)在《光谱法研究聚肌胞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及共存金属离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聚肌胞(PPA)和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及共存金属离子对两者结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PPA对BSA的荧光有猝灭作用,其猝灭过程属于动态猝灭.通过计算得出PPA与BSA的结合常数Kb及结合位点数n.根据热力学参数确定了PPA和BSA之间的作用力类型主要表现为疏水作用力.PPA在BSA中的结合位点主要位于ⅡA中.Hill系数略小于1,表明PPA对BSA的结合为弱的负协同作用.此外还详细探讨了共存金属离子对PPA与BSA结合作用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刘里,成飞翔[10](2016)在《二羟丙茶碱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及共存金属离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利用光谱法研究二羟丙茶碱(Di)和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和共存金属离子(Cu~(2+)、Fe~(3+)、Mn~(2+)、Ni~(2+)、Cr~(3+))对Di与BSA的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Di对BSA的荧光有猝灭作用,其猝灭过程属于静态猝灭.在290、305和320 K时分别计算结合常数、结合位点、Hill系数.根据热力学参数确定Di和BSA之间的作用力类型主要为氢键和范德华力.结合位点位于BSA的亚结构域ⅡA和ⅢA中,同步荧光光谱显示两者的结合位点更接近于色氨酸,同时研究了常见金属离子对二者作用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共存金属离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粘土矿物是一类广泛分布于地球表层系统的层状铝硅酸盐矿物,具有特殊的层间结构和较大的比表面积。同时,粘土矿物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天然吸附剂。由于具有独特的电荷性质和叁维结构,粘土矿物表现出优异的吸附性、离子交换性以及可膨胀性等物理化学特性。一直以来,离子在粘土矿物/溶液界面的吸附都是胶体界面化学、土壤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离子在粘土/溶液界面的吸附不仅深刻影响着土壤矿物的溶解、表面沉淀、离子交换和催化反应性能,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营养元素的吸收与利用以及水分和污染物在土壤系统中的迁移和运输。因此,研究粘土/溶液界面的离子吸附行为与机制,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土壤矿物质的吸附等各方面性能,同时对于治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维持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晶替代使粘土矿物产生永久电荷,从而能吸附溶液中带相反电荷的离子,被吸附的离子通过静电引力被牢牢地束缚在粘土矿物表面。在粘土矿物中,晶格中的离子通常被更低价的离子所取代,因此以带负电荷为主。另一方面,在真实的土壤体系中,金属离子几乎不会单独存在,而是以多种金属离子同时存在并构成了复杂的土壤/溶液界面体系。土壤中大量的重金属离子和放射性离子的累积已经严重威胁到土壤系统的安全和人类的身体健康。因此,多金属离子在粘土矿物/溶液界面吸附行为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共存离子对金属离子吸附的影响及复杂的土壤体系,还有助于我们认识重金属和放射性离子污染机制及相关的修复方法。本论文运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在原子水平上深入而系统地研究了共存离子对粘土矿物/溶液界面金属离子吸附行为的影响。首先,探究了单种金属离子在粘土矿物/溶液界面的吸附行为,阐明了电荷分布位置对金属离子吸附的影响。接着,研究了共存离子对蒙脱石/溶液界面金属离子吸附行为的影响,包括吸附类型、吸附数量、吸附稳定性和配位环境等,进而阐明双金属离子的共吸附机制;最后,研究共存离子对贝得石/溶液界面金属离子共吸附的影响,并探讨了电荷分布位置对粘土矿物/溶液界面双金属离子吸附行为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金属离子在蒙脱石/溶液界面和贝得石/溶液界面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吸附行为。如Na~+离子和Pb~(2+)离子,在蒙脱石/溶液界面以外圈吸附为主,吸附稳定性较弱、脱附能垒较低,易于从蒙脱石表面解吸进入本体溶液中。而当它们吸附在贝得石/溶液界面时,原子密度图和平均力势的结果表明两者均出现了显着的内圈吸附,且具有很高的稳定性。而Cs~+离子在蒙脱石/溶液界面和贝得石/溶液界面表现出相近的吸附行为,均以内圈吸附为主。相比于蒙脱石,贝得石表面吸附的Cs~+离子数目更多,稳定性也更强。可见,金属离子的吸附行为显着受粘土矿物表面电荷位置的影响,且内圈吸附受到的影响要比外圈吸附更明显;(2)双金属离子在蒙脱石/溶液界面的共吸附存在普遍的规律,即金属离子的吸附模式不会受共离子的影响,但其吸附数量和吸附稳定性会明显受到影响。但是,不同的双离子体系存在不同的吸附特性:共存促进了Pb~(2+)离子的吸附但抑制了Cd~(2+)离子的吸附;Cs~+离子的存在抑制了Pb~(2+)离子的吸附,而共存的Pb~(2+)离子促进了Cs~+离子的吸附;Pb~(2+)离子和Na~+离子共存于同一体系促进了彼此的吸附;K~+离子和Cs~+离子在对矿物表面吸附位点的竞争过程中Cs~+离子更占优势,等等。研究结果促进了我们对真实土壤体系中复杂的金属离子吸附机制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土壤中重金属及放射性金属离子污染的防治。(3)不同金属离子在贝得石/溶液界面的共吸附也表现出不同的特性,但是与蒙脱石/溶液界面的共吸附结果有着显着的区别。Na~+和Cs~+离子对贝得石表面吸附位点的竞争影响了各自的吸附结构,导致了吸附稳定性和数量的差异,使得Na~+离子更占优势。Pb~(2+)和Na~+离子在贝得石表面的吸附表现为此消彼长的趋势,且电场强度显着影响了两者的吸附稳定性,在高电场条件下为明显的Pb~(2+)>Na~+序列,而在低电场条件下为Pb~(2+)<Na~+序列。Pb~(2+)离子的存在完全抑制了Ca~(2+)的吸附,两者在贝得石表面的吸附序列为Pb~(2+)>Ca~(2+)。研究结果让我们在分子水平上更加深入理解了双金属离子在粘土矿物/溶液界面的共吸附机制,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真实的土壤系统。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粘土体系受到严重重金属离子污染的原因,有助于我们对污染土壤的认识和治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共存金属离子论文参考文献
[1].陈凤英,金振国,杨林,黎祥妨.紫外吸收光谱法和电化学法研究原儿茶醛与牛血清蛋白的相互作用及共存金属离子的影响[J].分析试验室.2019
[2].杨森.共存离子对粘土矿物-溶液界面金属离子吸附行为影响的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19
[3].刘里,成飞翔.光谱分析肌苷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及共存金属离子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8
[4].刘荣琴,钱林波,晏井春,韩璐,胡钦红.pH及共存金属离子对生物质炭吸附铅稳定性的影响[J].土壤.2017
[5].刘里,成飞翔.光谱法研究盐酸利多卡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及共存金属离子的影响[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16
[6].刘金香,熊芬,荣丽杉,李仕友,凌辉.共存金属离子对Fe~0-奥奈达希瓦氏菌协同还原U(Ⅵ)的影响[J].环境工程学报.2016
[7].刘里,杨华灵,成飞翔,张丽君.光谱法研究利培酮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及共存金属离子的影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8].刘里,成飞翔.光谱法研究盐酸洛贝林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及共存金属离子的影响[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16
[9].刘里,成飞翔.光谱法研究聚肌胞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及共存金属离子的影响[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10].刘里,成飞翔.二羟丙茶碱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及共存金属离子的影响[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