痕迹性条件反射论文-薛钰奇,章利彬,杨彦新,胡陈,陈浩

痕迹性条件反射论文-薛钰奇,章利彬,杨彦新,胡陈,陈浩

导读:本文包含了痕迹性条件反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条件反射,眨眼,消退,运动性记忆

痕迹性条件反射论文文献综述

薛钰奇,章利彬,杨彦新,胡陈,陈浩[1](2015)在《豚鼠延迟性和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射消退的行为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消退过程中豚鼠眨眼条件反应特征参数的变化规律。方法 27只雄性12~16周龄豚鼠(体质量450~600 g),按随机抽签法分为:1延迟性眨眼条件反射组(n=13);2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射组(n=14)。使用2 k Hz的正弦波纯音和医用氧气流分别作为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配对训练豚鼠建立延迟性和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射。而后单独给予纯音条件刺激,使豚鼠已经建立的眨眼条件反射消退。高精度张力换能器记录豚鼠左侧的眼轮匝肌活动,Matlab程序分析眨眼运动行为数据。结果与痕迹组比较,延迟组动物条件眨眼反应习得率和条件眨眼反应峰幅度均显着增高(P<0.05),但两组条件眨眼反应的消退速率没有显着区别(P>0.05)。此外,延迟组豚鼠反射消退较痕迹组自发恢复更明显(P<0.05)。结论延迟性和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应的消退具有不同的行为学特征。(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陈浩[2](2014)在《内侧前额叶皮层在豚鼠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射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和方法:联合型运动性学习是人类从事生产劳动和体育活动所必需的重要脑高级功能。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射则是一种易于精确控制的联合型运动性学习的行为模型,这种条件反射实验模式涉及中性的条件刺激和伤害性的非条件刺激的配对出现,二者在时间上相互分离。研究发现,前额叶皮层与小脑均参与以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射为代表的联合型运动学习功能的实现过程。目前的问题是:内侧前额叶皮层在小脑依赖性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射中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以及相关的机制。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1)结合在体微电流刺激和可逆性失活来确定内侧前额叶皮层是否通过持续性输出来控制小脑依赖性的联合型运动性学习,并探究该持续性输出是如何参与不同模式的眨眼条件反射的。(2)通过在豚鼠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射中同步记录内侧前额叶皮层和小脑的局部场电位活动,检测内侧前额叶皮层与小脑theta频带的振荡是否发生同步化,并且theta频带振荡同步化对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应记忆的表现是否有促进作用。(3)通过在豚鼠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射中记录内侧前额叶皮层的局部场电位活动,检测内侧前额叶皮层自发的theta振荡活动对随后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应的习得和表现是否有影响。结果:(1)内侧前额叶皮层对小脑的持续性输出对于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应的习得和表达的作用。1)经过7天刺激间隔转换条件反射训练,豚鼠可以展现出一种具有两个分离峰的双峰模式条件眨眼反应;2)向左侧小脑中部注射1.25μg蝇蕈醇能够抑制条件反应1(CR1)与条件反应2(CR2)的表现,而向双侧内侧前额叶皮层注射1.25μg竞争性GABAA型受体激动剂蝇蕈醇能够抑制CR2的表现,但不能抑制CR1的表现;3)接受850ms内侧前额叶皮层微电流刺激的豚鼠习得了明显的眨眼条件反应,而接受350ms和复合式内侧前额叶皮层微电刺激的豚鼠则没有习得眨眼条件反应,将第二阶段习得的CR2类似反应与声音条件刺激诱发的CR1融合后,850ms微电刺激组豚鼠显示出双峰模式类似的条件眨眼反应;4)接受持续850ms的内侧前额叶皮层微电流刺激作为条件刺激和100ms的角膜吹气作为非条件刺激,但二者之间有500ms的空白期作为间隔的豚鼠在第二阶段很少表现出CR2类似条件反应;5)向右侧脑桥核注射1.25μg蝇蕈醇可严重阻碍内侧前额叶皮层微电刺激诱发的CR2类似条件反应的表现;6)快消退组豚鼠注药导管位于外侧脑桥核的前中部,而慢消退组豚鼠的注药导管的则位于外侧脑桥核的中后部;7)向双侧内侧前额叶皮层微注射10.0μg SCOP减少CR2的发生,而微注射5.0μgD-APV对CR2没有明显的抑制性影响。(2)内侧前额叶皮层与小脑theta振荡同步化对于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应习得与表现的影响作用1)在刺激间隔期,可观察到明显的内侧前额叶皮层与小脑一致性,并且主要出现在theta频带上。2)在表现适应性条件眨眼反应的豚鼠中,可观察到更强的theta振荡同步化;3)表现适应性条件眨眼反应的豚鼠具有更强的theta同步化是由内侧前额叶皮层与小脑theta频带神经活动的顺序排列引起的,而不是由内侧前额叶皮层与小脑的theta振荡功率相关性增加所致。4)内侧前额叶皮层-小脑theta频带同步化与适应性条件眨眼反应表现间的相关性特异出现在学习早期;5)向小脑中部注射1.6μg SB-334867可显着降低内侧前额叶皮层-小脑theta频带振荡一致性,并伴随着适应性条件眨眼反应表现的受损。(3)内侧前额叶皮层自发theta振荡与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应习得与表达的相关性1)内侧前额叶皮层基线期自发theta活动并不会有助于随后的条件反应习得;2)在学习后期,内侧前额叶皮层基线期有theta情况下随后条件眨眼反应的表现更加具有适应性;3)条件眨眼反应表现与刺激间隔期内侧前额叶皮层内theta相对功率值之间没有显着的相关性;4)在刺激间隔为100ms的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射中,内侧前额叶皮层自发的theta活动与条件眨眼反应的表现无显着相关性。结论:(1)内侧前额叶皮层对小脑的持续性信号输出对于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射的习得和表现是必需的;(2)在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射过程中,内侧前额叶皮层与小脑存在显着的theta振荡同步化。更重要的是,适应性眨眼条件反应特异性地出现在theta振荡同步化更强时,而降低内侧前额叶皮层与小脑theta振荡同步化,会损害条件眨眼的反应适应性表现;(3)在学习的后期而不是在学习前期,内侧前额叶皮层的基线期自发theta振荡与条件眨眼反应的表现相关。(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期刊2014-05-01)

陈浩[3](2011)在《小脑皮层在豚鼠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射任务执行过程中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和方法传统观点认为小脑只是大脑皮层下的一个运动调节中枢。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小脑可能参与多种复杂的认知和学习过程,例如联想型运动学习。经典的眨眼条件反射是研究联想型运动学习中枢机制常用的行为模型。该条件反射需要通过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的反复配对而建立。经典条件反射可分为延迟性模式和痕迹性模式两种。在延迟性眨眼条件反应中,条件刺激先于非条件刺激开始,二者同时结束。而在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射中,条件刺激结束后非条件刺激才开始,二者间有一个刺激间隔。研究发现,介导两种模式条件反射建立的神经环路可能不同:前者主要依赖于小脑结构,而后者主要依赖于前脑结构(如海马和前额叶)。近期发现,小脑皮层在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射过程中的活动明显增强,但其在此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1)通过阻断小脑皮层向其深部中位核的GABA能突触传递,观察这种方法对已习得的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应表达的影响,以此判断小脑皮层是否参与对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应表达的调控及其在此过程中的具体作用。(2)观察阻断小脑皮层与深部中位核之间的的GABA能突触传递,观察其对双峰特性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应早、晚期成分表达的影响,对比并且确定小脑皮层在不同时间特性的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应表达过程中的作用。结果1.阻断小脑皮层-中位核GABA能突触传递对豚鼠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应表达的影响1)向小脑中部微注射1.25μg蝇蕈醇能够抑制豚鼠已习得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应的出现;2)向小脑中部微注射1.25μg蝇蕈醇不会显着改变豚鼠的非条件眨眼反应和惊恐眨眼反应的拓扑学特征;3)向小脑中部微注射5.60μg甲酰荷包牡丹碱不会显着降低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应的出现率,但会使一部分保留的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应的峰幅度降低、峰潜伏期前移;4)相对于注射人工脑脊液,向小脑中部微注射甲酰荷包牡丹碱不会显着改变豚鼠眨眼反应的基线水平;5)向小脑中部微注射甲酰荷包牡丹碱以及同步给予声音条件刺激。不会使得接受非配对训练的豚鼠产生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应样的眨眼反应;2.阻断小脑皮层-中位核GABA能突触传递对豚鼠双峰特性的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应表达的影响1)通过连续7天的刺激间隔期转换训练,豚鼠能够习得具有双峰特性的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应。在此过程中,双峰特性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应的早期成分出现概率不会显着降低,但其峰幅度有下降趋势;而双峰特性的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应的晚期成分发生率和峰幅度均显着增加;2)向小脑中部微注射1.25μg蝇蕈醇,双峰特性的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应早、晚期成分的表达均受到显着抑制;3)向小脑中部微注射2.40μg印防己毒素,可使双峰特性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应晚期成分发生率明显降低,但其峰幅度和峰潜伏期未受显着影响;4)向小脑中部微注射2.40μg印防己毒素,对双峰特性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应早期成分的发生率没有明显影响,但会使其峰潜伏期明显提前、峰幅度明显降低。结论1.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应的表达必需依赖于小脑中位核的正常功能活动;2.阻断/干扰小脑皮层-中位核GABA能突触传递,改变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应的拓扑学特征,提示小脑皮层参与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应的表达调控过程;3.阻断/干扰小脑皮层-中位核GABA能突触传递,对不同时间特性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应的拓扑学特征影响作用不同,提示小脑皮层对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应表达的调控作用可能与刺激间隔期的时程长短有关。(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期刊2011-05-01)

陈浩,胡波,杨丽,范郑丽,隋建峰[4](2010)在《延迟性和痕迹性条件反射建立过程中豚鼠眨眼反应特征参数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延迟性和痕迹性条件反射建立过程中豚鼠眨眼反应特征参数的变化。方法采用500 ms正弦波纯音和100 ms束状氧气流的配对刺激,训练豚鼠建立延迟性和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射。在此过程中,使用张力换能器记录豚鼠左侧眼轮匝肌活动,并使用我室编制的Matlab软件分析眨眼行为数据。结果2组豚鼠均分别能建立延迟性和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射。但是,相对于痕迹性条件反射训练组,延迟性条件反射训练组豚鼠表现出了更快的条件眨眼反应习得率和更高的条件眨眼反应峰幅度(P<0.01)。2组豚鼠条件眨眼反应峰潜伏期以及非条件眨眼反应的峰幅度和峰潜伏期在10 d条件反射训练过程中变化均不显着(P>0.05)。结论在2类条件反射训练过程中,豚鼠眨眼反应特征参数的变化规律与其他常用啮齿类动物模型相类似。(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杨丽,胡波,范郑丽,黄率帅,陈浩[5](2009)在《不同眼轮匝肌活动记录方法对豚鼠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射建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不同眼轮匝肌活动记录方法对豚鼠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射建立的影响。方法采用350ms正弦波纯音和100ms束状氧气流的配对刺激,训练豚鼠建立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射。在此过程中,分别使用张力换能器和金属微电极记录眼轮匝肌活动,并使用我室编制的Matlab软件分析眨眼行为数据。结果2种记录方法条件下,豚鼠均能建立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射,但应变片组动物条件眨眼反应的习得速率相对于肌电图组更快(P<0.05)。此外,条件反射训练第10天,应变片组动物条件反应峰潜伏期显着迟于肌电图组(P<0.05)。结论相对于肌电图记录法,应变片记录法是一种更适合于豚鼠联想型学习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的记录方法。(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18期)

痕迹性条件反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和方法:联合型运动性学习是人类从事生产劳动和体育活动所必需的重要脑高级功能。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射则是一种易于精确控制的联合型运动性学习的行为模型,这种条件反射实验模式涉及中性的条件刺激和伤害性的非条件刺激的配对出现,二者在时间上相互分离。研究发现,前额叶皮层与小脑均参与以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射为代表的联合型运动学习功能的实现过程。目前的问题是:内侧前额叶皮层在小脑依赖性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射中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以及相关的机制。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1)结合在体微电流刺激和可逆性失活来确定内侧前额叶皮层是否通过持续性输出来控制小脑依赖性的联合型运动性学习,并探究该持续性输出是如何参与不同模式的眨眼条件反射的。(2)通过在豚鼠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射中同步记录内侧前额叶皮层和小脑的局部场电位活动,检测内侧前额叶皮层与小脑theta频带的振荡是否发生同步化,并且theta频带振荡同步化对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应记忆的表现是否有促进作用。(3)通过在豚鼠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射中记录内侧前额叶皮层的局部场电位活动,检测内侧前额叶皮层自发的theta振荡活动对随后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应的习得和表现是否有影响。结果:(1)内侧前额叶皮层对小脑的持续性输出对于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应的习得和表达的作用。1)经过7天刺激间隔转换条件反射训练,豚鼠可以展现出一种具有两个分离峰的双峰模式条件眨眼反应;2)向左侧小脑中部注射1.25μg蝇蕈醇能够抑制条件反应1(CR1)与条件反应2(CR2)的表现,而向双侧内侧前额叶皮层注射1.25μg竞争性GABAA型受体激动剂蝇蕈醇能够抑制CR2的表现,但不能抑制CR1的表现;3)接受850ms内侧前额叶皮层微电流刺激的豚鼠习得了明显的眨眼条件反应,而接受350ms和复合式内侧前额叶皮层微电刺激的豚鼠则没有习得眨眼条件反应,将第二阶段习得的CR2类似反应与声音条件刺激诱发的CR1融合后,850ms微电刺激组豚鼠显示出双峰模式类似的条件眨眼反应;4)接受持续850ms的内侧前额叶皮层微电流刺激作为条件刺激和100ms的角膜吹气作为非条件刺激,但二者之间有500ms的空白期作为间隔的豚鼠在第二阶段很少表现出CR2类似条件反应;5)向右侧脑桥核注射1.25μg蝇蕈醇可严重阻碍内侧前额叶皮层微电刺激诱发的CR2类似条件反应的表现;6)快消退组豚鼠注药导管位于外侧脑桥核的前中部,而慢消退组豚鼠的注药导管的则位于外侧脑桥核的中后部;7)向双侧内侧前额叶皮层微注射10.0μg SCOP减少CR2的发生,而微注射5.0μgD-APV对CR2没有明显的抑制性影响。(2)内侧前额叶皮层与小脑theta振荡同步化对于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应习得与表现的影响作用1)在刺激间隔期,可观察到明显的内侧前额叶皮层与小脑一致性,并且主要出现在theta频带上。2)在表现适应性条件眨眼反应的豚鼠中,可观察到更强的theta振荡同步化;3)表现适应性条件眨眼反应的豚鼠具有更强的theta同步化是由内侧前额叶皮层与小脑theta频带神经活动的顺序排列引起的,而不是由内侧前额叶皮层与小脑的theta振荡功率相关性增加所致。4)内侧前额叶皮层-小脑theta频带同步化与适应性条件眨眼反应表现间的相关性特异出现在学习早期;5)向小脑中部注射1.6μg SB-334867可显着降低内侧前额叶皮层-小脑theta频带振荡一致性,并伴随着适应性条件眨眼反应表现的受损。(3)内侧前额叶皮层自发theta振荡与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应习得与表达的相关性1)内侧前额叶皮层基线期自发theta活动并不会有助于随后的条件反应习得;2)在学习后期,内侧前额叶皮层基线期有theta情况下随后条件眨眼反应的表现更加具有适应性;3)条件眨眼反应表现与刺激间隔期内侧前额叶皮层内theta相对功率值之间没有显着的相关性;4)在刺激间隔为100ms的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射中,内侧前额叶皮层自发的theta活动与条件眨眼反应的表现无显着相关性。结论:(1)内侧前额叶皮层对小脑的持续性信号输出对于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射的习得和表现是必需的;(2)在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射过程中,内侧前额叶皮层与小脑存在显着的theta振荡同步化。更重要的是,适应性眨眼条件反应特异性地出现在theta振荡同步化更强时,而降低内侧前额叶皮层与小脑theta振荡同步化,会损害条件眨眼的反应适应性表现;(3)在学习的后期而不是在学习前期,内侧前额叶皮层的基线期自发theta振荡与条件眨眼反应的表现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痕迹性条件反射论文参考文献

[1].薛钰奇,章利彬,杨彦新,胡陈,陈浩.豚鼠延迟性和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射消退的行为学特征[J].第叁军医大学学报.2015

[2].陈浩.内侧前额叶皮层在豚鼠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射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第叁军医大学.2014

[3].陈浩.小脑皮层在豚鼠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射任务执行过程中的作用研究[D].第叁军医大学.2011

[4].陈浩,胡波,杨丽,范郑丽,隋建峰.延迟性和痕迹性条件反射建立过程中豚鼠眨眼反应特征参数的变化[J].第叁军医大学学报.2010

[5].杨丽,胡波,范郑丽,黄率帅,陈浩.不同眼轮匝肌活动记录方法对豚鼠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射建立的影响[J].第叁军医大学学报.2009

标签:;  ;  ;  ;  

痕迹性条件反射论文-薛钰奇,章利彬,杨彦新,胡陈,陈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