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产酶溶杆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产酶溶杆菌OH11,HSAF,自溶
产酶溶杆菌论文文献综述
刘娟娟[1](2018)在《产酶溶杆菌OH11自溶相关基因鉴定及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产酶溶杆菌OH11菌株对许多植物病原菌的生长有着抑制作用。该菌产生的热稳定抗真菌因子(Heat-Stable Antifungal Facter,HSAF)次生代谢产物,能够抑制植物病原真菌及卵菌生长。由于HSAF合成基因簇较大,难以通过现有的大肠杆菌或其他表达系统实现其异源表达;HSAF的化学结构较为复杂,无法进行人工合成。因此,研究产酶溶杆菌OH11的HSAF生物合成调控机制,对调控机制中的关键因子进行改良,是现阶段有效提升HSAF产量、实现产业化的一个关键环节。本研究通过改良OH11中的自溶基因,延缓其自溶时间,增加其发酵时间,达到提高OH11的次生代谢产物HSAF产量的目的。前期发现在发酵过程中,产酶溶杆菌OH11菌液在营养缺陷型培养基(10%TSB)中OD_(600)达到2.0后逐渐下降,而在营养丰富培养基(100%TSB)中OD_(600)则可以达到3.0-3.5。针对这种现象,本研究对OH11在不同营养条件下进行培养,通过转录组测序的方式,挑选基因表达具有显着性差异的基因;同时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利用同源比对,发现产酶溶杆菌OH11基因组中存在细胞壁溶解酶同源性较高的蛋白。通过对这九个基因进行敲除试验,确定该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分析基因与OH11自溶度的关系。结果显示,突变菌Δ0714、Δ1014、Δ2162、Δ2703、Δ2875、Δ3671、Δ4232和Δ4751在自溶表型检测中与野生型菌株相比没有差异,但这些基因的缺失却降低了HSAF的产量,调节机制尚不清楚;Δ0714、Δ1014、Δ2162、Δ2703、Δ2875、Δ3671、Δ4232、Δ4745和Δ4751在检测四种胞外酶和Twitching motility时,与野生型菌株相比并没有差异;基因2703、3671、4232、4745和4751参与调节产酶溶杆菌OH11的菌落形态,如何调节尚不清楚。(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史晓敏[2](2018)在《产酶溶杆菌抗菌代谢物HSAF高产菌株选育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产酶溶杆菌属黄单胞科,溶杆菌属,是一种在环境中广泛存在的新型植物病害生防细菌。而HSAF(Heat-Stable Antifungal Factor)是其产生的一种小分子抗菌物质,其能够对多种真菌和卵菌产生抑制作用,在生物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一种结构和作用方式全新的广谱抗真菌、卵菌活性物质。生产无农药残留、无病虫危害的农业产品一直是促进人类自身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也是生物防治药物研究领域的主要目标。而HSAF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杀菌剂,具有开发为新型生物源农药的巨大潜力。然而现阶段HSAF的产量太低,无法实现工业化大规模生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在病害防治中的广泛应用和推广。因此获得HSAF高产菌株,提高HSAF产量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HSAF为研究对象,以产酶溶杆菌OH11为出发菌株,采用叁种方法进行HSAF高产菌株的选育。通过紫外诱变、HSAF负调控基因的敲除、HSAF生物合成基因及其正调控基因的启动子改造,构建了多个不同的突变菌株,并对其HSAF产量进行评估。通过紫外诱变,筛选到3株HSAF高产菌株,其HSAF产量与野生型相比分别提高了 36%、33%和25%,但是遗传稳定性实验表明,其遗传性状并不稳定。在产酶溶杆菌OH11中,已知第二信使c-di-GMP对HSAF的生物合成具有调控作用,本研究将c-di-GMP代谢蛋白的编码基因le3756和le1974这2个负调控基因进行敲除,获得双突变菌株△3756△1974,其HSAF产量比野生型提高了 67%,随后在该菌株的基础上敲除RNA伴侣蛋白的编码基因hfq,获得菌株A3756A1974△hfg,与野生型菌株OH11相比,其HSAF产量提高了 1倍;此外,由于c-di-GMP代谢蛋白的编码基因le632对HSAF的生物合成具有正调控作用,因此在双突变菌株A3756△1974中,将le1632的启动子用强启动子Ptac换,得到菌株△2-1632-Ptac,与野生型菌株相比,其HSAF产量提高了 1.7倍。通过对菌株A3756A1974△hfq和A2-l632-Ptac在10%TSB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进行测定,发现其生长没有受到不良影响,其最大细胞密度基本可以达到野生型水平,且在发酵过程中始终保持着稳定的HSAF高产趋势。总之,本研究采用多种方法筛选到2株稳定遗传的HSAF高产菌株,为后续的HSAF高产菌株的选育提供一个参考,为实现其工业化生产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8-03-30)
张会,刘欣,邵珊珊,陈志红[3](2017)在《产酶溶杆菌C3对大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及SOD与POD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实验室光照培养箱培养方法,测定产酶溶杆菌(Lysobacter enzymogenes)C3发酵液对大豆种子萌发、幼苗早期生长和幼苗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稀释倍数的产酶溶杆菌C3发酵液对大豆种苗生长影响不同,当用稀释10倍C3发酵液处理大豆种子时,大豆种子的萌发率、幼苗主根和幼芽长度均达到最低值,表现出低稀释倍数抑制,当C3发酵液稀释150倍时,大豆种子的萌发率、幼苗主根和幼芽长度均达到最高值,表现出高稀释倍数促进的作用.大豆幼苗体内的SOD和POD活性在C3发酵液被稀释10倍时最低,稀释50至150倍时,活性逐渐增大,但C3发酵液稀释200倍时,SOD和POD活性降低,但仍然高于对照(CK).初步证实产酶溶杆菌C3发酵液中含有能够促进大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物质.(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5期)
徐高歌[4](2017)在《产酶溶杆菌OH11中第二信使c-di-GMP调控抗菌物质HSAF生物合成的信号通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溶杆菌属由Christensen和Cook于1978年建立新属,属于黄单胞科,γ-变形菌门。该属细菌具有基因组DNAG+C%含量高、无鞭毛、产生多种次生代谢抗菌物质等特点,且在自然环境中广泛存在。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抗菌活性物质从溶杆菌中被分离鉴定出来,溶杆菌作为新型抗生素的重要来源逐渐引起科研工作者的广泛重视。产酶溶杆菌OH11分离自辣椒根际土壤,对多种病原真菌、卵菌、细菌具有良好的拮抗作用。HSAF(Heat Stable Anti-fungal Factor)是分离自产酶溶杆菌OH11中的热稳定性抗真菌因子,能够通过干扰丝状真菌鞘脂合成从而抑制靶标真菌的生长。HSAF的生物合成基因簇也已被报道,它由一个杂合的PKS/NRPS负责合成。随着OH11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产酶溶杆菌成为溶杆菌中被研究的最为深入的一个种。环二鸟苷酸c-di-GMP广泛存在于细菌中,被归为第二信使的一种,能够调控细菌一系列重要的生理生化功能,如胞外多糖合成、生物膜形成、运动性和致病性等。c-di-GMP在细菌体内由含有GGDEF/GGEEF结构域的鸟苷酸环化酶(diguanylate cyclase,DGC)负责合成,由具有EAL或HD-GYP结构域的磷酸二酯酶(phosphodiesterase,PDE)降解。c-di-GMP并不能直接调控靶靶标基因的表达,而是通过结合特有的受体实现对某些功能的调控。尽管过去30年的研究已明确c-di-GMP通过不同作用方式和机制调控细菌的多种生理生化功能,但关于该小分子调控细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较少且不系统,仍处在起步阶段。在本研究中,我们以能够产生抗真菌因子HSAF的产酶溶杆菌OH 11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异源表达已知的DGC和PDE,初步明确了细胞中c-di-GMP浓度的改变影响HSAF的产量。进一步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找到了产酶溶杆菌OH11中26个c-di-GMP的代谢酶,其中14个蛋白含有GGDEF/GGEEF结构域,6个蛋白同时含有GGDEF/GGEEF和EAL结构域,1个蛋白含有EAL结构域,5个蛋白含有HD-GYP结构域。通过基因敲除、过表达文库的构建结合HSAF的定量提取检测,我们定位了一系列对HSAF合成有调控功能的蛋白。其中的LchP是一个既含有GGDEF结构域又含有EAL结构域,同时在其N端拥有3种不同的信号感应结构域的蛋白。转录组数据揭示LchP蛋白能够特异性调控HSAF的生物合成。虽然实验证明该蛋白通过其PDE酶活对HSAF的生物合成进行调控,但其负责合成c-di-GMP的GGDEF酶活关键位点在这个过程中也必不可少。进一步研究发现c-di-GMP的合成酶LchD可以和LchP形成物理互作关系,协同调控HSAF的生物合成。除此之外,我们也找到了 LchP下游c-di-GMP的受体蛋白——转录因子Clp,并且Clp可以分别与LchP和LchD形成物理互作关系。体外生化酶活实验揭示Clp与LchP互作可以促进LchP的PDE酶活功能。调控机制研究揭示c-di-GMP浓度影响受体蛋白转录因子Clp与HSAF合成关键基因laf8启动子区的结合,从而最终影响HSAF的生物合成。本研究除揭示了完整的LchP/LchD-Clp-c-di-GMP-HSAF信号通路,我们还发现c-di-GMP受体蛋白Clp也位于另外一条含有c-di-GMP降解酶RpfG的信号通路中,即群体感应信号分子DSF及双组分系统相关的RpfF-RpfC/RpfG--c-di-GMP-HSAF的信号通路中,但关于这两条通路交叉的生物学意义还有待研究。本论文是首次对溶杆菌的c-di-GMP进行系统研究,鉴定了产酶溶杆菌OH11中的全部c-di-GMP代谢酶类并初步明确了每个蛋白与HSAF生物合成的关系。研究中所发现的LchP/LchD-c-di-GMP-Clp调控HSAF生物合成的信号通路也填补了c-di-GMP调控细菌次级代谢抗菌物质合成机制方面的空白,同时该信号通路中c-di-GMP合成酶、降解酶以及受体蛋白的互作模式也能够拓宽科研工作者对c-di-GMP调控网络中信号传递的认知。(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苏振贺[5](2017)在《产酶溶杆菌OH11中DF(Diffusible Factor)群体感应系统参与抗菌物质HSAF生物合成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产酶溶杆菌OH11(Lyspobacterenzymogenes OH11)属溶杆菌属(Lysobacter)、黄单胞科(Xanthomonadaceae),是本实验室分离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生防细菌,能够产生热稳定性抗真菌因子HSAF(Heat Stable Antifungal Factor),该因子能够抑制多种植物病原真菌的生长,具有十分广阔的潜在应用价值。DF(Diffusible Factor)是细菌中一种重要的群体感应系统。本实验室的前期研究中发现,DF群体感应系统参与调控了 HSAF的生物合成,但机制不明确。本研究以产酶溶杆菌OH11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了 DF群体感应系统调控HSAF的机制,取得了以下结果:预测了莽草酸途径关键基因在OH11内保守存在,并构建了关键基因aroA缺失突变体,发现aroA参与调控黄色素的生物合成,而且还正向调控DF的生物合成,同时发现OH11中的DF是3-羟基苯甲酸(3-HBA)和4-羟基苯甲酸(4-HBA),aroA正向调控了 HSAF的生物合成,揭示莽草酸途径通过DF调控HSAF的生物合成。前期研究发现lenB2的缺失影响了 HSAF的产量,揭示LenB2参与调控了 HSAF的生物合成,但具体分子和生化机制未知。通过遗传实验及生物化学实验证实LenB2分解莽草酸终产物分支酸产生DF,说明是DF产生的关键酶。通过对△aroA、△lenn2、△aroA△/enBB2体外添加DF实验以及在△lenB2引入分别负责4-HBA、3-HBA合成的ubiC基因和cuv10基因,明确了 4-HBA 而不是3-HBA正向调控了 HSAF的生物合成。重要的是0.5μM4-HBA即能恢复△lenB2的HSAF产量,揭示4-HBA作为一种信号分子正向调控了HSAF的生物合成。生物信息学预测LysRLe是4-HBA的受体,并且△lysRLe不产生HSAF,而lysRLe如正向调控HSAF的机制是LysRLe转录调控因子结合在HSAF生物合成关键基因lafB启动子从而调控HSAF的生物合成。微量热涌动实验表明LysRLe能够直接结合4-HBA,通过EMSA实验证实,4-HBA能够增强LysRLe与HSAF生物合成关键基因lafB启动子的结合,揭示4-HBA通过作用于LysRLe来正向调控HSAF的生物合成。对△lenB2进行基因芯片分析,鉴定一个受lenBB2负向调控的因子marRLe,并且marRLe参与调控HSAF生物合成,通过上位遗传分析证实了 marRLe位于lennBB2下游。细菌单杂交和EMSA等实验表明:MarRLC蛋白可直接结合在lafB的启动子来参与调控HSAF的生物合成,并且该调控不依赖于4-HBA,更为重要的是,LysRLe不但可以直接结合在lafB的启动子来参与调控HSAF的生物合成,还可以结合在marRLe启动子区来正向调控MarRLe的表达,进而影响MarRLe结合lafB启动子,从而间接调控HSAF的生物合成,LysRLe和MarRLe在蛋白层面不发生相互作用,调控HSAF时相互独立,揭示LysRIe转录因子调控HSAF合成关键基因lafB的两种模式,既可以直接调控又可以间接调控,丰富了 LysRLe转录因子的调控网络。(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王平[6](2017)在《产酶溶杆菌OH11中转录因子LetR调控次生代谢产物HSAF合成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产酶溶杆菌OH11(Lysobacter enzymogenes OH11)分离自辣椒根际土壤,该属细菌基因组DNAG+C%含量高、无鞭毛、有蹭性运动(Twitching motility,TM)、能分泌多种胞外水解酶和天然抗菌小分子化合物,对多种病原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生防应用前景十分广阔。HSAF(Heat-StableAntifungalFactor)是分离自该菌的是一类结构新颖和作用方式独特的能够显着抑制真菌和卵菌生长的活性物质。HSAF的生物合成途径已经在本实验室前期研究中被阐明,但其生物合成调控机制仍不清楚。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Factors,TF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细菌中,能与启动子上游的特定位点结合,从而控制目的基因转录表达的蛋白质分子。转录因子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DNA结合的蛋白种类和功能,是基因调控研究的一个关键领域。本论文以能够产生HSAF的产酶溶杆菌OH11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索转录因子调控HSAF生物合成的机制研究。经过基因注释,我们发现产酶溶杆菌OH11全基因组中共含有363个转录因子,共分为4个类别。本文选取螺旋-转角-螺旋(Helix Turn Helix,HTH)家族的转录因子,共构建了 87个转录因子的细菌单杂交(Bacterial one-hybrid system)文库。经过筛选,最终获得了 10个可以直接结合在PHSAF区(HSAF生物合成操纵子的启动子区域)的转录因子,本文分别构建了这10个转录因子基因的缺失突变株,并检测所有突变株的HSAF产量,发现1个突变株(△letR)的HSAF产量显着上升,后续的细菌单杂交和琼脂糖凝胶阻滞电泳试验(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EMSA)都证明LetR能直接结合在PHSAF区。PHSAF区DNA片段截短后进行EMSA试验进一步鉴定了一段LetR结合的核心区域。在野生型OH11中敲除letR后HSAF的产量和HSAF合成关键基因pks/nrps(lafB)的转录量显着增加,而在野生型OH11中过表达letR后,HSAF的产量和合成关键基因pks/nrps(lafB)的表达量降低。本研究不仅鉴定了一个影响HSAF产量的转录因子,而且构建了一个HSAF高产菌株(AletR),这使我们在HSAF制药和生物防治的方向上又迈进了 一步。(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陈洪福[7](2017)在《产酶溶杆菌中与全局性调控因子Clp蛋白互作的转录因子的鉴定与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产酶溶杆菌OH11(Lysobacter enzymogenes OH11)是本实验室从辣椒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的一株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重要生防细菌,其能产生多种胞外酶和次生抗菌代谢产物,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卵菌和革兰氏阳性细菌均有较强的抗菌活性。Clp(cAMP-receptor like protein)是产酶溶杆菌中鉴定的一个转录调控蛋白,属于CRP(cyclic AMP receptor protein)蛋白家族。之前的研究发现,将clp缺失突变以后其产HSAF的能力显着降低,并且HSAF生物合成的关键基因pks/nrps的转录表达也显着下降。本实验室研究发现Clp可以通过直接结合在pks/nrps基因的启动子区来调控HSAF的生物合成。为深入揭示产酶溶杆菌中Clp调控HSAF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本研究通过筛选与Clp蛋白互作的转录因子,从中发现调控HSAF生物合成的目标转录因子。在此基础上,研究该目标转录因子是如何通过与Clp蛋白互作来调控HSAF生物合成的。在本实验室构建的OH11转录因子pTRG文库的基础上,本研究通过细菌双杂交系统筛选到14个与Clp蛋白存在相互作用的转录因子,对筛选到的这14个转录因子进行缺失突变得到其突变体。对这些突变体进行了 HSAF产量检测,拮抗活性测定,Twitching motility观察,胞外水解酶以及菌体沉降性检测。发现Le1703突变体HSAF产量显着下降,其对辣椒疫霉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和梨腐烂病菌(Valsa mali)的拮抗能力也有明显下降,但并没有丧失TM和胞外酶分泌能力,也没有影响菌体沉降性。而其它突变体与野生型相比并没有显着差异。通过NCBI分析,本研究将Le1703命名为LysRLe。这些结果表明,LysRLe参与调控HSAF的生物合成。通过构建LysRLe蛋白原核表达载体,并对其诱导表达条件进行优化,得到了大量纯化的LysRu蛋白。通过EMSA和细菌单杂交试验表明:LysRLe蛋白可直接结合在pks/nrps基因的启动子区来调控HSAF的生物合成。LysRLu可以通过直接结合在pks/nrps基因的启动子区来发挥功能,而且本研究利用GST pull-down技术再次证明了 LysRLe和Clp蛋白间存在相互作用。在本研究中,在LysRLe结合pks/nrps基因启动子区的EMSA实验中添加Clp蛋白,并且也在Clp结合pks/nrps基因启动子区的EMSA实验中添加LysRLe蛋白。结果显示:LysRLe与Clp彼此能够增强与pks/nrps基因启动子区的结合。另外,通过获得△LelysR△Leclp双突变体,对野生型OH11、ALeclp、△LelysR以及双突变体△LelysR△Leclp的pks/nrps表达量进行定量检测。结果表明:相比较单突变体△Leclp和ALelysR,双突变体ALelysR△Leclp的pks/nrps表达量进一步降低。这些研究结果初步表明:LysRLe与Clp发生相互作用后协同调控HSAF的生物合成。(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周密密[8](2017)在《产酶溶杆菌中ChpA与PilZ蛋白的鉴定及其调控菌体运动性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产酶溶杆菌(Lysobacter enzymogenes)是农业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一种重要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其由IV型菌毛(Type IV pili,T4P)介导的跳蹭行运动(twitching motility,TM)在抑制植物病原真菌的功能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溶杆菌调控TM的功能机制还不清楚。本文以产酶溶杆菌OH11菌株作为模式菌,研究发现了两个TM调控因子,ChpA杂合的双组分蛋白和PilZ结构域蛋白,两者均正向调控菌体的TM。本研究发现杂合的双组分蛋白ChpA包含7个结构域,具有自身磷酸化、磷酸基团转移、磷酸受体的功能。实验表型显示出chpA缺失突变体菌落边缘的细胞不再向外滑动,证明了chp 的缺失突变体完全丧失了TM。进一步进行结构域缺失及表型检测,研究表明负责磷酸化和磷酸基团转移的结构域是ChpA调控TM必不可少的结构,而负责接受磷酸基团的结构域则是非必要的。此外本研究对chpA缺失突变体的转录组进行分析,发现ChpA参与调控243个基因的表达。这些基因表达的产物参与菌体的多种生理和生物进程,首次证明革兰氏阴性细菌中保守的ChpA广泛的影响着基因的表达。另一方面,研究发现很多细菌中PilZ结构域的蛋白参与调节多种生物功能如:运动性、致病性、表面粘附、生物膜。本文运用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手段在产酶溶杆菌OH11基因组中发现一个PilZ结构域蛋白基因。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PilZ不存在结合c-di-GMP所需的N端氨基酸结构RxxxR or DxSxxG,体外MST结合实验证实PilZ不能结合c-di-GMP。pilZ缺失突变后菌体的TM完全丧失。进一步利用细菌双杂交技术及体外蛋白-蛋白互作Pull down实验检测并确定PilZ能与T4P组装所必须的ATPase蛋白PilB发生相互作用。pilB缺失后产酶溶杆菌丧失TM,揭示了PilZ通过与PilB相互作用调节菌体的TM。最后我们预测两个蛋白的可能关键位点并进行点突变,结果发现PilZ的W71是其与PilB互作调控TM功能时的关键氨基酸位点而非Y24,而PilB的ATPase酶活中心关键氨基酸E333,K397则不是其与PilZ互作所必须的,但二者是PilB调控TM的关键位点,显示酶活中心不影响蛋白-蛋白互作。本文初步揭示了 ChpA调节TM时的磷酸化功能机制并证明其广泛调节多种基因的表达的功能,为进一步了解Pil-Chp信号系统在产酶溶杆菌中调控的生理生化功能机制提供理论基础。而PilZ与PilB相互作用并利用的关键结构位点调控菌体的运动机制,为后面进一步明确PilZ结合PilB调控途径引起的具体的生化机理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程超,赵延存,李红旭,何锋,曹素芳[9](2017)在《产酶溶杆菌OH11代谢产物HSAF对梨树腐烂病的防治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HSAF(heat stable antifungal factor)是产酶溶杆菌Lysobacter enzymogenes OH11中分离鉴定的一种小分子广谱抗真菌和卵菌物质,为进一步明确HSAF防治梨树腐烂病的潜力,分别采用生长速率测定法、显微镜观察法和刮治涂抹法测定了HSAF对梨树腐烂病菌的室内毒力以及对梨树腐烂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HSAF对梨树腐烂病菌有较强的生长抑制作用,EC50值为0.5μg/m L;HSAF可导致梨树腐烂病菌菌丝体出现扭曲、近顶端处分枝和顶端肿胀等畸形现象;40μg/m L HSAF凝胶剂对梨树腐烂病的涂治愈合率可达81.3%,与2.12%腐植酸铜水剂的涂治愈合率(85.3%)无显着差异;对于分枝裂口或冻伤处、向阴、主杆或中心枝上的病疤,经40μg/m L HSAF凝胶剂涂抹后的愈合率高于2.12%腐植酸铜水剂。对于剪锯口处和向阳或分枝上的梨树腐烂病病疤,经2.12%腐植酸铜水剂涂抹后的愈合率高于40μg/m L HSAF凝胶剂;两种药剂对不同位置病疤的涂治效果不同,可作互补使用。本研究结果为梨树腐烂病的田间防治提供了一种新的生防制剂,同时也可望为其他果树腐烂病害的防治提供生防药剂资源。(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丁艳娇[10](2016)在《产酶溶杆菌C3菌株多环四胺酸大环内酰胺类化合物的分离与抗真菌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放射疗法、化学疗法、免疫抑制剂、抗生素和内置医疗器械的广泛应用,导致了发生严重的感染,尤其是真菌感染。其中,白色念珠菌在免疫低下的病人体内成为最易感染的真菌,也是许多重大疾病导致死亡的直接原因。治疗白色念珠菌感染需要长期大量地使用药物,导致耐药菌不断出现,加剧了临床治疗的难度。发现新结构和新作用机制的抗真菌药物,是控制白色念珠菌感染的重要途径。具有活性的化合物大部分来源于微生物。长期以来人们主要关注革兰氏阳性菌和真菌来源的活性天然产物,而革兰氏阴性细菌蕴藏的丰富天然产物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近些年人们对溶杆菌的开发,得到了系列结构新颖的活性化合物,溶杆菌正成为活性天然产物的新资源。本学位论文对产酶溶杆菌C3菌株的发酵条件进行筛选,在其次级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了4个多环四胺酸大环内酰胺(PTM)类化合物;开展了2个PTM类化合物的体内外抗真菌活性评价,探讨了其抗真菌的作用机制。本论文第一章概述了当前真菌感染的严重性和临床抗真菌药物品种的匮乏。实际上,目前临床抗真菌药物的作用靶点主要集中在细胞壁和细胞膜,并且导致大量耐药菌株的出现。从新资源溶杆菌中寻找新颖的抗真菌化合物,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本章综述了溶杆菌活性天然产物及其生物活性和生物合成的研究现状。本论文第二章是产酶溶杆菌C3菌株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对该菌株中得到的代谢产物进行了结构鉴定。产酶溶杆菌C3菌株的平板发酵培养基筛选结果表明,C3菌株在TSB培养基中次级代谢产物的产量最高。同时我们对TSB的用量进行考察,发现随着TSB用量的减少,在C3菌株中得到的产物的量也相应降低。最终我们选用1/10 TSB培养基进行大规模发酵,得到4个PTM类化合物。其中,3个已知化合物(HSAF、3-deOH-HSAF和3-deOH-alteramide B)和1个新化合物alteramide B(ATB)。本论文第叁章是HSAF抑制丝状真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活性研究。首先以水稻稻瘟病菌为研究模型,进行转录组差异分析,发现HSAF对细胞的凋亡途径有重要影响。由于细胞壁具有成分比较复杂的外层和结构比较致密的内层结构,能够影响小分子物质转运到细胞内。我们研究在给药过程中小分子药物对于细胞各组分起到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其中首要的是获得原生质体,进而以白色念珠菌为模型,在原生质体水平,考察了HSAF作用方式。利用DCFH-DA荧光染色,检测HSAF作用后细胞内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水平。加入四种活性氧清除剂:抗坏血酸(AA)、硫脲(TU)、乙酰半胱氨酸(NAC)和谷胱甘肽(GSH)后,HSAF的抗真菌活性明显降低,表明HSAF通过诱导细胞内ROS上调抑制真菌生长。通过荧光倒置显微镜、流式细胞分析仪和western blotting等检测,发现HSAF引起线粒体膜发生变化,其电位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引起DNA损伤和细胞周期分布异常,停留在G2/M期,最终导致细胞发生早期和晚期凋亡。本论文第四章是新化合物ATB抗白色念珠菌的作用机制研究。ATB对白念珠菌的体外抑制较好,不仅能抑制白念珠菌酵母态的生长,也能抑制其菌丝体的生长。ATB能够诱导白色念珠菌细胞内ROS水平的上升,引起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的下降。进一步研究发现,ATB能够引起白色念珠菌细胞G2/M期停滞,导致细胞发生早期和晚期凋亡。AA可以抑制ATB对白色念珠菌细胞的生长周期阻滞和凋亡诱导作用,因此,ATB通过诱导白色念珠菌细胞内ROS的产生和积累而发挥其抗真菌活性。作用靶点研究结果表明,在HeLa细胞中,ATB能够与微管蛋白结合;在体外,ATB能够抑制微管蛋白的聚集;分子模拟表明,ATB能与白色念珠菌β-tubulin的12个关键氨基酸相互作用;点突变实验结果证明,ATB与β-tubulin的可能结合位点分别为L215、L217、L273、T274和R282,其中R282是关键作用位点。小鼠体内实验结果表明,ATB发挥了良好的体内抑制白色念珠菌的作用。本论文研究发现了新化合物ATB,探讨了其抗真菌作用靶点和作用机制,首次发现微管蛋白有望成为抗真菌药物的新靶点,为临床治疗白色念珠菌感染提供了新思路,对开发新型抗真菌药物有重要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6-09-30)
产酶溶杆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产酶溶杆菌属黄单胞科,溶杆菌属,是一种在环境中广泛存在的新型植物病害生防细菌。而HSAF(Heat-Stable Antifungal Factor)是其产生的一种小分子抗菌物质,其能够对多种真菌和卵菌产生抑制作用,在生物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一种结构和作用方式全新的广谱抗真菌、卵菌活性物质。生产无农药残留、无病虫危害的农业产品一直是促进人类自身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也是生物防治药物研究领域的主要目标。而HSAF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杀菌剂,具有开发为新型生物源农药的巨大潜力。然而现阶段HSAF的产量太低,无法实现工业化大规模生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在病害防治中的广泛应用和推广。因此获得HSAF高产菌株,提高HSAF产量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HSAF为研究对象,以产酶溶杆菌OH11为出发菌株,采用叁种方法进行HSAF高产菌株的选育。通过紫外诱变、HSAF负调控基因的敲除、HSAF生物合成基因及其正调控基因的启动子改造,构建了多个不同的突变菌株,并对其HSAF产量进行评估。通过紫外诱变,筛选到3株HSAF高产菌株,其HSAF产量与野生型相比分别提高了 36%、33%和25%,但是遗传稳定性实验表明,其遗传性状并不稳定。在产酶溶杆菌OH11中,已知第二信使c-di-GMP对HSAF的生物合成具有调控作用,本研究将c-di-GMP代谢蛋白的编码基因le3756和le1974这2个负调控基因进行敲除,获得双突变菌株△3756△1974,其HSAF产量比野生型提高了 67%,随后在该菌株的基础上敲除RNA伴侣蛋白的编码基因hfq,获得菌株A3756A1974△hfg,与野生型菌株OH11相比,其HSAF产量提高了 1倍;此外,由于c-di-GMP代谢蛋白的编码基因le632对HSAF的生物合成具有正调控作用,因此在双突变菌株A3756△1974中,将le1632的启动子用强启动子Ptac换,得到菌株△2-1632-Ptac,与野生型菌株相比,其HSAF产量提高了 1.7倍。通过对菌株A3756A1974△hfq和A2-l632-Ptac在10%TSB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进行测定,发现其生长没有受到不良影响,其最大细胞密度基本可以达到野生型水平,且在发酵过程中始终保持着稳定的HSAF高产趋势。总之,本研究采用多种方法筛选到2株稳定遗传的HSAF高产菌株,为后续的HSAF高产菌株的选育提供一个参考,为实现其工业化生产奠定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产酶溶杆菌论文参考文献
[1].刘娟娟.产酶溶杆菌OH11自溶相关基因鉴定及功能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8
[2].史晓敏.产酶溶杆菌抗菌代谢物HSAF高产菌株选育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
[3].张会,刘欣,邵珊珊,陈志红.产酶溶杆菌C3对大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及SOD与POD活性的影响[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4].徐高歌.产酶溶杆菌OH11中第二信使c-di-GMP调控抗菌物质HSAF生物合成的信号通路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
[5].苏振贺.产酶溶杆菌OH11中DF(DiffusibleFactor)群体感应系统参与抗菌物质HSAF生物合成的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
[6].王平.产酶溶杆菌OH11中转录因子LetR调控次生代谢产物HSAF合成的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
[7].陈洪福.产酶溶杆菌中与全局性调控因子Clp蛋白互作的转录因子的鉴定与功能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
[8].周密密.产酶溶杆菌中ChpA与PilZ蛋白的鉴定及其调控菌体运动性的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
[9].程超,赵延存,李红旭,何锋,曹素芳.产酶溶杆菌OH11代谢产物HSAF对梨树腐烂病的防治效果[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7
[10].丁艳娇.产酶溶杆菌C3菌株多环四胺酸大环内酰胺类化合物的分离与抗真菌作用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