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新生国家政权建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政权建设,逻辑,建国初期,历史细节
新生国家政权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霍晓玲[1](2008)在《从历史细节透视政治演进——评《城市社会重构与新生国家政权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当代史研究领域,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政权建设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大量档案史料的解禁是开展这种研究的原因和动力。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和方式,以及农村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农村的政权建设研究较早地吸引了学者们的兴趣,不论在国内或国外都涌现了(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期刊2008年05期)
金涛[2](2008)在《新生国家政权建设与城市社会层级结构变动》一文中研究指出1949年1月扬州市获得解放,新旧政权实现了更迭。就1949年到1952年来看,这一时期的新生国家政权建设引起了城市社会层级结构的急剧变动。首先,作为一种新生政权,重建城市政权系统是中共的首要任务。为此,中共进行了政权组织和党群系统的建设,这使得整个政治阶层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次,当新政权在城市站稳脚跟后,中共在城市开始了以社会改造为主要内容的社会革命。其中,仅就社会改造的客体而言,是与新政权不相容的行为和思想。为此,中共针对不同的改造对象采取了不同的方法,与此同时,大规模群众运动手段的采用,也促使了原有的社会层级关系发生较大的变动,社会下降性流动显现。再次,新的政权意味着一系列新的社会政策的出台,这些不同于以往的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导致了社会上升性流动的发生。最后,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是政权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最能体现各阶层民众的政治参与程度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比较全面地表现出各阶层的地位变化。其中,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中所规定的参与标准在某种程度上也揭示了社会阶层发生流动的内在机理。正是在新生政权建设的过程中,一种新的社会层级结构逐渐产生。本专题由绪论、正文四章和第五章代结论组成。绪论主要阐明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本文的思路和框架安排,研究方法,资料利用,以充分展示本专题的研究主旨和选题价值。第一章对扬市解放前的社会分层结构进行简要介绍;第二章对中共入城后进行权力系统重建,并引起政治阶层发生重大变动进行论述,尤其着重于对形成新政治阶层的“成员资格之限定”的探讨;第叁章对社会改造及由此引起的社会下降性流动进行论述,具体分叁个部分:一是镇反运动与“反革命分子”,二是“五反”运动与资产阶级,叁是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与知识分子;第四章对社会政策及由此引起的社会上升性流动进行论述,具体分叁个部分:一是社会救济与烈军属群体,二是调整两性关系与妇女,叁是社会福利与工人阶级;第五章以对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中的社会各阶层的探讨作为代结论。(本文来源于《中共中央党校》期刊2008-05-01)
霍晓玲[3](2008)在《从历史细节透视政治演进——评《城市社会重构与新生国家政权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当代史研究领域,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政权建设正在吸引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大量档案史料的公开是开展这种研究的原因和动力。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和方式以及农村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农村的政权建设研究较早地引起了学者们的兴趣,不论在国内或国外都涌现了一批有分量的学术成果。而有关城市政权建设的研究则相对滞(本文来源于《当代中国史研究》期刊2008年02期)
郭圣莉[4](2005)在《城市社会重构与新生国家政权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国家政权建设角度来说,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及其国家政权建设过程是自清末以来整个国家政权建设过程的继续,但是它具有鲜明的特点。就总体看来,建国初期国家政权建设过程既特点鲜明,又相当顺利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然而,学界一直缺乏对它具体过程的细致的实证的考察分析。本文以上海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原始档案资料细致考察了解放初期上海旧慈善团体、同乡会等社会团体的消失与居委会组织的创建,理论地再现了新中国国家政权在一个异质性程度极高的城市空间形成、发展并构建与自身相适应的社会基础的历史过程。全文基本思路如下:现代国家建设的共性特征之一在于国家政权向社会渗透,而新中国的国家建设的特殊之处在于国家不仅向社会渗透,而且还同时要求建立一个与国家意志高度一致的社会体系。因此,国家对旧的社会结构及其基础施以彻底清除,并在此过程中以原来的底层民众为核心重构了社会,构建了国家政权自身的社会基础。在具体实践中,这一体系的形成受到革命与国家逻辑的双重影响。划分为敌我阶级的逻辑与实践使社会高度政治化、组织化、单一化。它一方面将一些社会性团体重组为隶属于国家的人民团体,同时使慈善团体、同乡会等旧救济福利团体失去了生存空间与意义,从而将上海原有的行政与社会双重管理体系转变为单一的行政管理体系;另一方面,这一阶级体系与国家意志向社会扩张自身权力相结合创造了阶级净化机制,通过这一机制国家在社会中构造了充当国家代理人的城市社会基层组织—居委会。作为介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组织,居委会在建国初期一方面作为城市行政体系中的最低一层承担了国家意志向下贯穿的任务,协助国家完成了对城市基层社会的改造;另一方面作为自治性组织承担了大量由社会体系转移出来而国家尚不能通过单位制完成的社会性事务。最终,通过从社会团体到人民团体的转换和从消除保甲到创建居委会的双重过程,新中国不仅重构了城市社会组织体系,而且在此过程中构造了国家的“人民”基础,从而构建了新中国国家政权构的城市社会基础。 本论文大体分叁个部分。论文在绪论中首先提出问题,简略介绍了现代国家政权建设的相关理论及西欧现代国家政权建设的过程,以为论文问题的展开奠定理论与国际历史背景。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二阶段的当代中国现代国家政权建设,第一阶段是始于建国初期,主要目标是国家政权对社会的渗透与整合;以改革开放后是第二阶段,表现为国家与社会分离基础上现代国家政权建设。本论文主要讨论第一阶段,认为它主要以彻底清除旧的社会结构及基础,重构社会,建立自己的国家政权社会基础为特征。(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05-04-15)
新生国家政权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949年1月扬州市获得解放,新旧政权实现了更迭。就1949年到1952年来看,这一时期的新生国家政权建设引起了城市社会层级结构的急剧变动。首先,作为一种新生政权,重建城市政权系统是中共的首要任务。为此,中共进行了政权组织和党群系统的建设,这使得整个政治阶层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次,当新政权在城市站稳脚跟后,中共在城市开始了以社会改造为主要内容的社会革命。其中,仅就社会改造的客体而言,是与新政权不相容的行为和思想。为此,中共针对不同的改造对象采取了不同的方法,与此同时,大规模群众运动手段的采用,也促使了原有的社会层级关系发生较大的变动,社会下降性流动显现。再次,新的政权意味着一系列新的社会政策的出台,这些不同于以往的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导致了社会上升性流动的发生。最后,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是政权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最能体现各阶层民众的政治参与程度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比较全面地表现出各阶层的地位变化。其中,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中所规定的参与标准在某种程度上也揭示了社会阶层发生流动的内在机理。正是在新生政权建设的过程中,一种新的社会层级结构逐渐产生。本专题由绪论、正文四章和第五章代结论组成。绪论主要阐明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本文的思路和框架安排,研究方法,资料利用,以充分展示本专题的研究主旨和选题价值。第一章对扬市解放前的社会分层结构进行简要介绍;第二章对中共入城后进行权力系统重建,并引起政治阶层发生重大变动进行论述,尤其着重于对形成新政治阶层的“成员资格之限定”的探讨;第叁章对社会改造及由此引起的社会下降性流动进行论述,具体分叁个部分:一是镇反运动与“反革命分子”,二是“五反”运动与资产阶级,叁是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与知识分子;第四章对社会政策及由此引起的社会上升性流动进行论述,具体分叁个部分:一是社会救济与烈军属群体,二是调整两性关系与妇女,叁是社会福利与工人阶级;第五章以对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中的社会各阶层的探讨作为代结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生国家政权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1].霍晓玲.从历史细节透视政治演进——评《城市社会重构与新生国家政权建设》[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8
[2].金涛.新生国家政权建设与城市社会层级结构变动[D].中共中央党校.2008
[3].霍晓玲.从历史细节透视政治演进——评《城市社会重构与新生国家政权建设》[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
[4].郭圣莉.城市社会重构与新生国家政权建设[D].复旦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