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氮含量论文-杨国启,李仲香,李慧,马海燕,雒国清

高氮含量论文-杨国启,李仲香,李慧,马海燕,雒国清

导读:本文包含了高氮含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氮化钽,高比容,钽粉

高氮含量论文文献综述

杨国启,李仲香,李慧,马海燕,雒国清[1](2018)在《高氮含量电容器级钽粉末的制备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介绍了在钠还原氟钽酸钾时加入固态氮化钽,在提高了钽粉中氮含量的同时,改善了钽粉的电性能。既提高了比容,又改善了漏电流和损耗。提高了阳极和电容器产品的合格率。该方法的特点是氮化钽中的氮是通过钽粉颗粒之间扩散的,基本不流失,因此氮含量的控制是准确和可控的。(本文来源于《湖南有色金属》期刊2018年05期)

丁可伟,李陶琦,许洪光,苏海鹏,刘影[2](2018)在《高氮含量锂氮团簇的生成与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发现高氮含量锂氮团簇并分析影响其形成的因素,以氮气为载气,用纳秒激光分别溅射作为底物的LiF以及LiF与ZrN、BN、AlN的混合物,并用自制的反射式飞行时间质谱研究了生成的氮团簇。结果表明,用激光溅射LiF底物,生成了锂氮簇LiN+n(n=2、4、6、8);用激光溅射LiF/ZrN、LiF/BN和LiF/AlN底物,生成了锂氮簇LiN_n~+(n=2、4、6、8、10);载气参与了锂氮团簇的形成反应,且向底物中引入固态氮源物质有助于高氮含量锂氮簇的形成;实验中发现的该系列锂氮簇都含有偶数个氮原子,且依次相差两个氮原子,其中LiN_8~+的相对丰度最高,LiN_(10)~+的含氮质量分数高达95.2%,有望从高氮含量的锂氮团簇中发现具有高能量密度的亚稳态团簇材料或其前体材料。(本文来源于《火炸药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王宇,王润伟,张宗弢,裘式纶[3](2016)在《双氮源法合成高氮含量氮掺杂多孔碳空心球》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孔碳材料,由于其丰富的结构,多样的形貌,已经在能源,环境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但骨架固有的稳定性,影响了碳材料的应用~[1]。将杂原子引入碳材料中,可以改变碳材料的电子结构,进而有效改善碳材料的性能。如何将杂原子有效引入碳材料骨架,合成具有高氮含量,丰富孔结构的掺杂多孔碳,已经成为多孔碳材料领域的热点~[2]。我们采用双氮源法,通过选取易分解的含氮树脂球作为硬模板,以热固性含氮聚合物作为氮源与碳源,预先合成氮掺杂树脂微球,随后通过一步碳化法,成功合成了高氮含量,高比表面积的空心氮掺杂多孔碳球。通过适当调控反应体系的配比及碳化的条件,使得该碳球能够具有均一的球形形貌,具有较高的氮含量(XPS测试9.76 At%),以及丰富的孔结构(BET:523m~2/g)。(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叁十二分会: 多孔功能材料》期刊2016-07-01)

孙灏,王文杰,张广文,范永胜,高攀[4](2016)在《高氮含量焚烧废气SCR脱硝装置的流场模拟及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某高氮含量化工废液焚烧烟气SCR脱硝装置,基于CFD数值模拟对其反应器进行了优化设计。结构优化后脱硝装置AIG上游、首层催化剂上游截面,烟气流速偏差系数分别由8.6%和77.3%下降至6.2%和13.6%;首层催化剂上游截面NH3浓度偏差系数由5.5%下降至1.89%,该截面温度分布比较均匀,最大温度偏差为1.3℃;催化剂上游截面烟气流动方向与铅直方向的最大偏角为9°,该截面角度偏差面积平均值为6.7°;系统总压降为548.7 Pa,满足小于1000 Pa的设计要求。(本文来源于《电站系统工程》期刊2016年02期)

高树峰,李彩云,张玉平,陈国涛,张海岩[5](2015)在《自蔓延高温合成氮化钒铁中高氮含量实验检测与理论计算法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了自蔓延高温合成工艺生产的氮化钒铁中高氮含量的检测方法。并在缺乏标准物质的情况下,通过实验检测和理论计算对比,验证并确定了惰性气体熔融热导法测定氮化钒铁中高氮含量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化学世界》期刊2015年08期)

周伟[6](2013)在《高氮含量Ti(C,N)基金属陶瓷的制备及其磨粒磨损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Ti(C,N)基金属陶瓷因其优异的性能且相对较低的制备成本,作为传统WC-Co硬质合金的替代材料,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采用真空烧结方法制备了系列较高氮含量的Ti(C,N)基金属陶瓷,用扫描电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等研究了氮元素对金属陶瓷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和磨粒磨损性能的影响。首先研究了以TiN形式引入氮元素对材料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N含量的增加,硬质相芯部逐渐细化且分布均匀,环形相厚度变薄、磨粒磨损形貌中犁沟所占比例减少,微观脆性断裂形成的凹坑增加,耐磨粒磨损性能逐渐提高。N含量为3.6wt%时,Ti(C,N)基金属陶瓷综合性能较好,其抗弯强度、硬度及断裂韧性分别为:1873MPa、89.9HRA、20.7MPa m~(1/2);当N含量进一步增加到4.2wt.%时,由于致密度降低,抗弯强度和耐磨粒磨损性能反而下降,其磨粒磨损形貌中出现了明显的宏观裂纹和一些较大的孔洞。研究了以Ti(C_(1-x),N_x)固溶体引入N元素对材料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金属陶瓷的晶粒大小和孔隙度对N/C比的变化比较敏感。随着N/C比的增加,环形相的厚度变薄,晶粒逐渐细化;但当N/C比超过5/5时,由于硬质相团聚长大导致晶粒又开始粗化;同时,随着N/C比的增加,孔隙度增大。在此基础上,以较稳定的Ti(C_(0.6),N_(0.4))为N源进一步提高氮含量到4.2wt.%时,金属陶瓷组织细小均匀,环形相包覆完整且厚度适中,耐磨粒磨损性能最好,综合力学性能最佳,其抗弯强度、硬度及断裂韧性分别为:1954MPa、89.5HRA、22.4MPa m1/2。研究了AlN添加量对金属陶瓷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添加适量的AlN能够进一步改善Ti(C,N)基金属陶瓷的组织和性能,内环形相随AlN添加量的增加逐渐变薄甚至消失,外环形相也明显变薄,当添加量过多时会出现一些类似外环形相的灰色无芯结构。随着AlN添加量的增加,金属陶瓷的抗弯强度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硬度持续增大,断裂韧性先减小后增大,耐磨粒磨损性能先逐渐提高而后小幅降低。当AlN添加量为1wt.%时,Ti(C,N)基金属陶瓷耐磨粒磨损性能最好,综合力学性能最佳,其抗弯强度、硬度及断裂韧性分别为:2051MPa、90.8HRA、20.3MPa m~(1/2)。最后,研究了Ti(C,N)基金属陶瓷的典型磨粒磨损过程和机理以及转速、载荷及磨料粒度等工作条件对其磨粒磨损过程的影响。发现金属陶瓷的磨粒磨损机理可能是因为磨粒切削形成犁沟,或者是微观脆性断裂以及陶瓷硬质相颗粒拔出脱落,还可能是它们综合作用的反映。金属陶瓷的磨损失重随着转速增大逐渐上升,当转速增大到4100r/min时反而有所降低;与载荷成线性正相关,但当载荷增大到90N时,磨损率快速上升;与磨料粒度成反相关,呈现出近似线性减小的规律。(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3-03-01)

贾晓鹏[7](2009)在《高氮含量宝石级金刚石单晶的高温高压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氮是金刚石(包括天然金刚石和人工合成金刚石)中最普遍的杂质,长期以来广受研究者的关注.人工合成出类似天然金刚石的具有较高氮含量的金刚石晶体是极富挑战性的研究课题.本工作通过在合金溶剂和石墨碳源中添加含氮物质,利用温度梯度法在国产六面顶高压设备上合成出了系列大尺寸、高氮含量的宝石级金刚石单晶.借助显微红外光谱,对合成的金刚石晶体中的氮含量进行了测定.研究发现随着含氮物质添加量的提高晶体中氮含量基本呈线性增加.最终合成出了氮含量高达1707 ppm的毫米级高氮含量金刚石单晶,以及最大尺寸达3.5 mm,氮含量达1520 ppm的绿色高氮宝石级金刚石单晶.(本文来源于《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张亚飞[8](2009)在《高氮含量宝石级金刚石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氮是金刚石中最主要的杂质元素,天然金刚石含氮量约为2×103ppm,多为无色(Ia型):而人工合成金刚石的含量仅仅约为300ppm,为黄色(Ib型)。两种金刚石在氮浓度及存在形式上有很大差异,导致了两种金刚石的诸多性质不同。合成具有完整晶型的高氮含量金刚石能提供一种人工合成类“天然”金刚石和“硼皮氮芯”金刚石的开创性技术。更为重要的是这一突破能使人们对天然金刚石的形成机制有一个更新的认识。本实验室前期已经通过添加NaN3使用粉末触媒合成出了氮含量与天然金刚石相当的工业级金刚石。然而,工业级金刚石颗粒毕竟尺寸有限,一般粒径只有O.5mm左右,这与天然金刚石颗粒还是有着相当大的距离的。此外由于粒径较小,也限制了高氮金刚石在诸多方面的应用。因此在此基础上对高温高压条件下合成高氮含量的大尺寸宝石级金刚石进行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使用国产六面项压机,首次用不同触媒(FeNiMnCo、FeNiCo)+C+不同比例的添加剂NaN3合成出具有完整晶型的优质深绿色高氮含量宝石级金刚石单晶,研究了NaN3对宝石级金刚石中氮含量及生长行为的影响。为了进一步考察NaN3的添加对于晶体生长的影响,我们借助扫描电镜的手段对晶体的形貌进行了研究。随着NaN3的加入,晶体逐渐向富{111}晶面形态转变,此时晶体表面也逐渐趋于平滑,很少出现熔坑等缺陷。当NaN3的添加比例进一步提高时,晶体表面开始出现一系列的相互平行的凹槽。当NaN3的添加比例提高到0.6wt%时,晶体表面出现了不规则分布的叁角形凹坑,以及大量不规则形状的凸台。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高氮含量宝石级金刚石合成的研究,找到了生长优质高氮晶体的有效手段。并首次合成出了含氮量达1707ppm的宝石级金刚石单晶。合成出尺寸达3.2mm含氮量达1520ppm的优质晶体。(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9-06-01)

梁中翥,贾晓鹏,梁静秋[9](2009)在《纯铁触媒添加迭氮化钠合成高氮含量金刚石》一文中研究指出氮元素是天然金刚石和人工合成金刚石中最主要的杂质。为了能够合成出与天然金刚石相同程度含氮量的金刚石,采用含添加剂迭氮化钠(NaN3)的纯铁粉末触媒和石墨在六面顶压机上进行合成研究。用傅立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仪对金刚石晶体中的氮含量进行细致的测试。结果表明,用含添加剂NaN3的纯铁粉末触媒合成的金刚石中以单一替代形式(Ib)存在的氮杂质最高浓度达到了2200μg/g,这远远超过了迄今为止报道的用传统的金属触媒生长的具有完整晶形的金刚石中氮的最高含量800μg/g,氮含量达到天然金刚石相同量级;当NaN3的含量小于0.7%时,金刚石中氮含量随着NaN3的含量增加而增加。(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期刊2009年02期)

于润泽,马红安,梁中翥,郭玮,刘万强[10](2007)在《高氮含量金刚石的高温高压合成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自制的高氮含量合金触媒,在国产六面顶压机上合成出了深绿色磨料级工业金刚石。对所合成的晶体做了光学显微(OM)观察和红外光谱(FTIR)测试。结果表明,所合成的晶体中除常见的六一八面体外,还出现了较多的长条晶体,且长条晶体多是由六一八面体的(100)或(111)面不均匀生长而成的;晶体的含氮量随合金体系中氮含量的增加而提高,最高含氮值达24×10~(-3)。(本文来源于《超硬材料工程》期刊2007年05期)

高氮含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发现高氮含量锂氮团簇并分析影响其形成的因素,以氮气为载气,用纳秒激光分别溅射作为底物的LiF以及LiF与ZrN、BN、AlN的混合物,并用自制的反射式飞行时间质谱研究了生成的氮团簇。结果表明,用激光溅射LiF底物,生成了锂氮簇LiN+n(n=2、4、6、8);用激光溅射LiF/ZrN、LiF/BN和LiF/AlN底物,生成了锂氮簇LiN_n~+(n=2、4、6、8、10);载气参与了锂氮团簇的形成反应,且向底物中引入固态氮源物质有助于高氮含量锂氮簇的形成;实验中发现的该系列锂氮簇都含有偶数个氮原子,且依次相差两个氮原子,其中LiN_8~+的相对丰度最高,LiN_(10)~+的含氮质量分数高达95.2%,有望从高氮含量的锂氮团簇中发现具有高能量密度的亚稳态团簇材料或其前体材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氮含量论文参考文献

[1].杨国启,李仲香,李慧,马海燕,雒国清.高氮含量电容器级钽粉末的制备工艺研究[J].湖南有色金属.2018

[2].丁可伟,李陶琦,许洪光,苏海鹏,刘影.高氮含量锂氮团簇的生成与检测[J].火炸药学报.2018

[3].王宇,王润伟,张宗弢,裘式纶.双氮源法合成高氮含量氮掺杂多孔碳空心球[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叁十二分会:多孔功能材料.2016

[4].孙灏,王文杰,张广文,范永胜,高攀.高氮含量焚烧废气SCR脱硝装置的流场模拟及优化[J].电站系统工程.2016

[5].高树峰,李彩云,张玉平,陈国涛,张海岩.自蔓延高温合成氮化钒铁中高氮含量实验检测与理论计算法的对比研究[J].化学世界.2015

[6].周伟.高氮含量Ti(C,N)基金属陶瓷的制备及其磨粒磨损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

[7].贾晓鹏.高氮含量宝石级金刚石单晶的高温高压合成[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9

[8].张亚飞.高氮含量宝石级金刚石的合成[D].吉林大学.2009

[9].梁中翥,贾晓鹏,梁静秋.纯铁触媒添加迭氮化钠合成高氮含量金刚石[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9

[10].于润泽,马红安,梁中翥,郭玮,刘万强.高氮含量金刚石的高温高压合成与表征[J].超硬材料工程.2007

标签:;  ;  ;  

高氮含量论文-杨国启,李仲香,李慧,马海燕,雒国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