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淋巴瘤因子论文-朱明霞,万文丽,洪韫,朱晓雯,胡凯

细胞淋巴瘤因子论文-朱明霞,万文丽,洪韫,朱晓雯,胡凯

导读:本文包含了细胞淋巴瘤因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套细胞淋巴瘤,趋化因子受体,CXCR3,表达

细胞淋巴瘤因子论文文献综述

朱明霞,万文丽,洪韫,朱晓雯,胡凯[1](2019)在《趋化因子受体CXCR3在套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趋化因子受体CXCR3在套细胞淋巴瘤(MCL)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在北京大学第叁医院血液科诊疗的25例初治MCL患者淋巴结和结外组织中趋化因子受体CXCR3表达情况,分析CXCR3的表达水平与患者重要临床特征以及预后因素的关系。结果:25例患者送检肿瘤标本均不同程度表达CXCR3,淋巴结和骨髓中肿瘤细胞CXCR3表达水平高于外周血,且骨髓中表达强度与受累细胞数量呈正相关。CXCR3high组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和血红蛋白水平均显着低于CXCR3low组(P <0. 05),肿瘤细胞CXCR3表达水平与血乳酸脱氢酶(LDH)水平、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Ki-67指数、MIPI评分以及骨髓累及程度呈显着相关(P <0. 05),而与临床分期及组织形态学无相关性(P> 0. 05)。疗效评价发现,CXCR3low组患者总反应率显着高于CXCR3high组(P=0. 001),治疗有效组MCL细胞上CXCR3表达水平显着低于治疗前的表达水平(P=0. 038),无效组CXCR3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治疗前的表达水平(P=0. 002),随访结果显示,CXCR3high组患者3年总生存时间(OS)和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均显着短于CXCR3low组(均P <0. 05)。结论:CXCR3在MCL中的表达水平与早期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疗效判断和预后评价的指标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李静,史颖红,刘庆荣[2](2019)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致癌转录因子1和miR-224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致癌转录因子1(FOXP1)、miR-224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唐山市工人医院98例DLBCL患者组织标本作为观察组,另选取98例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FOXP1、miR-224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情况与DLBCL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和与DLBCL患者5年预后生存率的关系。用SPSS 22.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χ2检验。结果观察组组织中FOXP1阳性表达率(52.04%)明显高于对照组(16.33%),miR-224阳性表达率(28.57%)明显低于对照组(63.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OXP1表达与观察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分期及乳酸脱氢酶(LDH)水平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观察组Non-GCB亚型、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2分患者的FOXP1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GCB亚型、IPI评分<2分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miR-224表达与观察组患者性别、年龄、LDH水平、Hans分型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观察组临床分期Ⅰ~Ⅱ期、IPI评分<2分患者的miR-224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临床分期Ⅲ~Ⅳ期、IPI评分≥2分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组织中FOXP1阳性表达者5年预后生存率(60.78%)明显低于阴性表达者(82.98%),miR-224阳性表达者5年预后生存率(89.29%)明显高于阴性表达者(64.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OXP1、miR-224表达与DLBCL患者Hans分型、临床病理分期、IPI评分等病理特征及预后生存率有关,可将其作为疾病病情及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本文来源于《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期刊2019年10期)

苏宏伟,李婷,李晨,刘鑫,凌海滨[3](2019)在《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在膀胱癌中的表达意义及对膀胱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iam1)在膀胱癌组织表达与膀胱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并探讨Tiam1对膀胱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qRT-PCR和免疫组化检测Tiam1在70例膀胱癌组织和40例正常膀胱组织中的表达水平,qRT-PCR检测Tiam1在膀胱癌细胞系和人正常膀胱上皮细胞系中的表达;经脂质体分别转染Tiam1 siRNA(si-Tiam1)和对照(si-NC)48 h后,采用boyden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各组细胞侵袭和转移能力,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MMP7蛋白的影响。结果:qRT-PCR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Tiam1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显着高于正常膀胱组织,其高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显着相关(P值均<0.05),膀胱癌组织中Tiam1高表达患者生存期较短。Tiam1在膀胱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均显着高于人正常膀胱上皮细胞系SV-HUC-1,其中T24细胞中Tiam1的表达最高(P<0.05);转染Tiam1 siRNA后,T24细胞侵袭转移能力下降、MMP7蛋白的表达减少(P值均<0.05)。结论:Tiam1在膀胱癌组织和细胞系中均高表达,且高表达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不良预后相关,同时Tiam1可能通过作用于MMP蛋白促进细胞的侵袭转移,Tiam1可以作为侵袭转移膀胱癌患者的不良预后分子及治疗膀胱癌的潜在靶点。(本文来源于《中国免疫学杂志》期刊2019年19期)

万云,邢玉刚,王良花,戴安伟[4](2019)在《沙利度胺联合CHOP方案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免疫功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炎症因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沙利度胺联合CHOP方案化疗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免疫球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乳酸脱氢酶及炎症因子等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血液肿瘤科住院的83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化疗组40例,给予CHOP化疗方案治疗。沙利度胺组43例,给予沙利度胺联合CHOP化疗方案治疗。检测治疗前后两组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TNF-α),乳酸盐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β2-MG)及Th17细胞比率及自然杀伤细胞(NK)比率。结果:两组治疗前免疫球蛋白、炎症因子及其他相关因子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6个周期治疗后,化疗组免疫球蛋白IgG、IgA、IgM、VEGF、LDH、β2-MG水平及NK细胞比率均显着低于治疗前(P<0.05),TNF-α、Th17细胞比率显着高于治疗前;沙利度胺组IgG、IgA、IgM、VEGF、LDH、β2-MG水平均显着低于治疗前(P<0.05),TNF-α、Th17细胞比率及NK细胞比率均显着高于治疗前(P<0.05);且沙利度胺组IgG、IgA、IgM、VEGF、LDH、β2-MG水平均显着低于化疗组(P<0.05),TNF-α、Th17细胞比率及NK细胞比率均显着高于化疗组(P<0.05)。结论:沙利度胺联合CHOP方案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效果显着,可明显降低患者体内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乳酸脱氢酶、β2微球蛋白水平,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肿瘤坏死因子水平、Th17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比率,为临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海南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8期)

王军梅,朱李茹[5](2019)在《趋化因子19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对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趋化因子19(CCL19)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对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方法选取病理科档案室的DLBCL患者冻存标本76例,另选取30例滤泡性淋巴瘤标本作为对照组,通过免疫印记(Western blot)法检测两组冻存标本CCL19蛋白表达情况。采用脂质体Lipofectamin 2000法将CCL19 mimics转染DLBCL细胞株OCI-Ly19,通过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情况;采用Transwell法检测细胞侵袭、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CCL19、β-catenin、Cyclin D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LBCL组组织和细胞中CCL19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CCL19 NC组相比,CCL19 mimics组CCL19蛋白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CL19 NC组和空白组相比,CCL19 mimics组转染48 h后OD值降低,转染后侵袭、迁移细胞数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CCL19 NC组相比,CCL19mimics组β-catenin、Cyclin D1蛋白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LBCL肿瘤组织中CCL19低表达,CCL19过表达可抑制DLBCL细胞增殖、侵袭、迁移能力。(本文来源于《热带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张丽,刘玄勇,陈丽萍,陈丽娜,郭智[6](2019)在《B细胞活化因子在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中异常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B细胞活化因子(B cell activating factor,BAFF)在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extranodal natural killer/T-cell lymphoma,nasal type,NKTL)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检测NKTL患者外周血清BAFF浓度,健康人为对照;秩和检验及卡方检验法比较结果差异。结果:共收集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各20例,患者外周血清中BAFF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志愿者,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7. 0±569. 4) pg/m L vs (373. 0±198. 3) pg/m L,P=0. 001]。一线治疗后,20例患者中有8例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6例病情进展,2周期治疗后外周血BAFF浓度平均值为(725. 1±597. 1) pg/m L,与治疗前相比,BAFF浓度明显降低,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 027);对治疗有反应组大部分患者治疗后血清BAFF水平明显降低,而对治疗无反应组大部分患者血清BAFF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升高。结论:在NKTL患者外周血中存在BAFF异常高表达的情况,且有可能是疗效预测因子,但BAFF在NKTL中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这也是目前我们正在研究的内容。(本文来源于《肿瘤预防与治疗》期刊2019年08期)

杨宝军,王飞亚[7](2019)在《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及间变性淋巴瘤激酶基因检测及临床病理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汉族人群中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基因突变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ALK)基因融合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患者中的阳性率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本院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手术患者522例,通过ARMS-PCR方法检测NSCLC标本中EGFR基因突变和ALK基因的常见基因融合变异,分析其与患者的病理学分型、性别和年龄等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对共522例NSCLC手术标本检测了EGFR基因突变,并同时对其中149例标本检测了ALK基因的常见基因融合变异。EGFR基因与ALK融合基因突变阳性率分别为42.91%(224/522)与7.38%(11/149)。EGFR基因突变多发生于女性和腺癌中。另外在149例同时检测了EGFR基因突变和ALK基因融合的标本中,有1例(0.67%,1/149)检测到了EGFR基因突变合并ALK基因融合的罕见驱动基因双突变。结论在汉族人群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EGFR基因突变与患者的性别及病理学分型等临床指标存在明显相关性。ALK基因融合及EGFR、ALK双突变共存型基因突变率虽然较低,但其意义不容忽视,临床医生应给予充分重视。(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检验杂志》期刊2019年13期)

王桃[8](2019)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微环境细胞因子对CD19-CART细胞功能影响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一类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约占全部NHL的30%-40%。DLBCL一线化疗方案是R-CHOP,58%-75%接受R-CHOP方案化疗的患者可获得完全缓解。但仍有50%的患者缓解后复发或对化疗不敏感。复发的患者可接受挽救性的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但患者总体反应率和完全缓解率不高。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是新兴的治疗难治/复发B细胞NHL(B-NHL)的重要手段,但是CART治疗B-NHL的疗效远不如CART治疗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其主要原因在于淋巴瘤微环境复杂,微环境中抑制性成分可能影响CART细胞功能。细胞因子是淋巴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成分,但是各种细胞因子对CART功能的影响目前还不是很明确。因此,明确并解决微环境中细胞因子对CART细胞的影响是提高CART疗效的关键。研究目的探究淋巴瘤微环境中多种细胞因子对CART细胞功能、增殖和凋亡的影响,通过重塑CART细胞局部微环境,增强CART对淋巴瘤抑制性微环境的抵御能力,提高CART疗效。研究方法(1)临床资料统计:本课题共统计了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0日在长海医院血液内科接受CART治疗的B-ALL及B-NHL患者,共41人。统计患者临床基本信息、诊疗信息、疗效评估,并随访患者生存。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差异。患者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分析法,并采用Log-rank检验。(2)实验方法:CART细胞制备采用慢病毒转染法(CD19-4-1 BB-CART),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ART细胞转染效率。通过含多种细胞因子的培养基培养CART细胞,48小时后,CART细胞与靶细胞混合,检测CART细胞对靶细胞杀伤和细胞因子释放;培养72h后,检测CART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CART细胞杀伤效率采用流式CD107a法检测;CART细胞因子释放量采用CBA法分析;CART细胞增殖采用CFSE方法检测;CART细胞凋亡比例采用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研究结果1、CART细胞治疗的B-ALL患者比CART细胞治疗的B-NHL患者,缓解率更高,PFS更长。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CART细胞治疗B-NHL显着提高CART细胞治疗B-NHL的缓解率。2、CART细胞体外实验中,CART细胞转染效率高,CART细胞对靶细胞能够特异性的识别和杀伤。CART与靶细胞作用时有较高水平的IL-2、TNF-α和IFN-γ释放。3、微环境中多种细胞因子对CART均有影响。IL-2提高CART细胞杀伤效率,促进细胞因子释放,促进CART细胞增殖,抑制CART细胞凋亡;IL-15能提高细胞杀伤效率,抑制CART细胞凋亡;IL-4抑制IFN-γ释放;VEGF促进CART细胞凋亡;TGF-β抑制CART细胞因子释放和细胞增殖,促进CART细胞凋亡。TGF-β主要抑制CD8~+CART细胞的功能发挥。4、IL-15能逆转TGF-β对CART细胞抑制效应。TGF-β环境中IL-15可提高CART细胞杀伤效率、促进细胞因子释放、促进CART细胞增殖并且抑制CART细胞凋亡。研究结论淋巴瘤微环境是影响CART细胞治疗B-NHL疗效的重要因素,多种细胞因子可影响CART细胞功能。其中,TGF-β是主要抑制性细胞因子。TGF-β抑制CART细胞因子释放、增殖,促进CART凋亡。IL-15可逆转TGF-β对CART细胞的抑制效应,有利于可提高CART细胞杀伤、细胞因子释放、促进CART增殖并抑制CART凋亡。因此,通过IL-15重塑CART细胞局部淋巴瘤微环境,有助于提高CART细胞治疗B-NHL疗效。(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期刊2019-05-15)

江宇峰,孙玉华,江洁美,马泰[9](2019)在《淋巴瘤患者1例预防使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的病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监护抗肿瘤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中的作用,为淋巴瘤化疗所致粒细胞减少症患者的药学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临床药师通过1例淋巴瘤患者预防使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的病例,结合患者病史和相关指南分析认为患者目前的情况符合化疗所致粒细胞减少症的二级预防,提出治疗意见,并对患者实施全面的药学监护。结果临床药师的参与,提高了整个治疗过程的依从性和安全性,减轻了化疗所致粒细胞减少症给患者带来的痛苦。结论临床药师通过在肿瘤科进行全面的药学监护,从药学的角度,对临床治疗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符娇文,韩平,符贵超[10](2018)在《半夏泻心汤对胃癌前病变大鼠胃黏膜中B细胞淋巴瘤-2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半夏泻心汤对胃癌前病变(PLGC)大鼠胃黏膜中B细胞淋巴瘤-2 (Bcl-2)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影响。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20只,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两组,观察组(10只)与对照组(10只),行适应性喂养一周,使用MNNG结合情志刺激、饥饱失常法造模,从16周(造模成功后)起,观察组大鼠给予半夏泻心汤3g/ml灌胃,对照组使用等剂量生理盐水灌胃,每天1次,连续给予8周,治疗8周以后将大鼠处死,分别取胃大弯、胃体、胃小弯、胃窦及胃底2mm胃黏膜两枚;观察大鼠一般状况、胃黏膜病理状况和EGFR、Bcl-2蛋白表达状况。结果:给药后,观察组大鼠体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对照组大鼠腺体显着萎缩,局部腺上皮出现增生,同时伴随炎性细胞浸润,胃小凹结构模糊、排列发生紊乱,产生淋巴滤泡,有杯状细胞;观察组大鼠机体黏膜没有发现萎缩现象,伴随有少许炎性细胞浸润。观察组大鼠EGFR、Bcl-2蛋白表达量及表达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半夏泻心汤经过调整EGFR、Bcl-2蛋白表达,诱使"病态"细胞凋亡,使细胞增殖和凋亡平衡恢复,从而起到逆转PLGC作用。(本文来源于《四川中医》期刊2018年12期)

细胞淋巴瘤因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致癌转录因子1(FOXP1)、miR-224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唐山市工人医院98例DLBCL患者组织标本作为观察组,另选取98例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FOXP1、miR-224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情况与DLBCL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和与DLBCL患者5年预后生存率的关系。用SPSS 22.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χ2检验。结果观察组组织中FOXP1阳性表达率(52.04%)明显高于对照组(16.33%),miR-224阳性表达率(28.57%)明显低于对照组(63.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OXP1表达与观察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分期及乳酸脱氢酶(LDH)水平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观察组Non-GCB亚型、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2分患者的FOXP1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GCB亚型、IPI评分<2分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miR-224表达与观察组患者性别、年龄、LDH水平、Hans分型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观察组临床分期Ⅰ~Ⅱ期、IPI评分<2分患者的miR-224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临床分期Ⅲ~Ⅳ期、IPI评分≥2分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组织中FOXP1阳性表达者5年预后生存率(60.78%)明显低于阴性表达者(82.98%),miR-224阳性表达者5年预后生存率(89.29%)明显高于阴性表达者(64.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OXP1、miR-224表达与DLBCL患者Hans分型、临床病理分期、IPI评分等病理特征及预后生存率有关,可将其作为疾病病情及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细胞淋巴瘤因子论文参考文献

[1].朱明霞,万文丽,洪韫,朱晓雯,胡凯.趋化因子受体CXCR3在套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9

[2].李静,史颖红,刘庆荣.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致癌转录因子1和miR-224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9

[3].苏宏伟,李婷,李晨,刘鑫,凌海滨.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在膀胱癌中的表达意义及对膀胱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影响[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9

[4].万云,邢玉刚,王良花,戴安伟.沙利度胺联合CHOP方案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免疫功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炎症因子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9

[5].王军梅,朱李茹.趋化因子19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对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J].热带医学杂志.2019

[6].张丽,刘玄勇,陈丽萍,陈丽娜,郭智.B细胞活化因子在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中异常表达[J].肿瘤预防与治疗.2019

[7].杨宝军,王飞亚.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及间变性淋巴瘤激酶基因检测及临床病理特征[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9

[8].王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微环境细胞因子对CD19-CART细胞功能影响及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9

[9].江宇峰,孙玉华,江洁美,马泰.淋巴瘤患者1例预防使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的病例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9

[10].符娇文,韩平,符贵超.半夏泻心汤对胃癌前病变大鼠胃黏膜中B细胞淋巴瘤-2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影响[J].四川中医.2018

标签:;  ;  ;  ;  

细胞淋巴瘤因子论文-朱明霞,万文丽,洪韫,朱晓雯,胡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